APP下载

智用平台 赋能“善美”

2024-05-29李继元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4年5期
关键词:研修资源学校

李继元

为更好落实教育部办公厅2023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提出的“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珲春市第七中学校充分发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试点校的作用,积极整合平台资源,立足于学校“善美”教育的“三评九步”课堂教学模式,以校本“三协同机制”为撬动点,智用平台资源,赋能新生态,积极打造数智化“善美”课堂。

珲春市第七中学校是一所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城镇初中,始建于1986年,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412人,教职工53人。学校坚持以“传统文化+”的“善美”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传统文化、现代化两条发展路径推动学校发展。由于学校生源多为矿工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流动性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等缺乏引导,导致学生学习意识薄弱,对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信息化核心素养的关注更是少之又少。

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强调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在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下的综合性、融合性、跨学科教学。如何以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为目标,通过数字化赋能课堂教学实现提质增效,如何实现跨学科教学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亟须破解的难题。

目标与思路

学校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等数字化平台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跨界融合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计算思维等数字素养与能力,建立知识与数据双驱动的教育教学和评价效能机制,打造创造性、沉浸性和适切性的新生态、數智化“善美”课堂教学,形成了基于平台使用的教师研修模式,进而用数字化引领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

要求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对平台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创生,充分发挥试点校的作用,探索跨学科的未来课堂建设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化数字资源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同伴分享、集体研讨、合作探究等形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形成结构化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和问题解决力。

同时,教师的研修以任务驱动、需求牵引为原则,让教师知不足而后进,通过线上与线下、自主与集中相结合的互助研备方式深入探究平台的应用及新课标大单元、大情境理念。开展听评课、说讲评、学科综合实践、平台应用创新展示交流等活动,构建新型混合研修模式,进一步落实精准研修,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具体措施

一、明晰优势,以校为本,保障平台应用的普适化

教育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平台为教师课堂教学现实困境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平台从课堂教学所涉及的资源、活动、跨学科等要素来赋能课堂教学。一是提供了课堂教学所需的优质资源支持,为教师进行资源查找、资源整合提供了便利,使其能更好地将资源应用到自身的课堂教学中;二是提供了课程教学的活动实施参照,借助平台中提供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活动需求,进一步对课程资源内容进行切片处理,将适切的资源片段深度融合应用到自身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了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度开展。

学校在原有的“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和“中央电化教育馆智能研修平台”基础上接入平台,三位一体地深度融合平台间的功能和资源供给。应用过程中,明确了平台的“一站式”使用,以“中央电化教育馆智能研修平台”真实的AI数据分析教学环境,以“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有效的评价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逐步形成了具有数智化特色的“三评九步”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智慧课堂,实现了教师智慧的教和学生智慧的学。

二、科学谋划,完善机制,保障平台应用的常态化

学校组建了由校长领衔,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电教主任、教研组长等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还组建了骨干教师和技术能力突出的学科教师相结合的专家团队,指引教师将平台的教育教学资源与“三评九步”教学模式有机融合,打造智慧课堂新样态。

同时,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必做项目与自选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平台应用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应用实践周等学习活动,并及时收集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作业设计、实验视频等优质资源,由学校管理员统一上传,教师也可以随时把校内外的资源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三、深化研究,融合创新,保障平台应用的数智化

学校充分借鉴平台上的优质资源,积极进行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探索,以此对本校的课程体系进行补充和修订,不断完善多样化的融合课程体系。同时,鼓励教师加强对平台上优质课程的建设方向、建设机制的研究,形成多样态课程群,构建新样态数智化课堂。

一是打造了人机交互式课堂。通过探索实现了跨学科整合,授课时,课堂上不再是1—2位教师串场式上课,而是1位教师通过点击所需平台资源进行人机交互式授课,实现了数智化课堂教学。二是为学生成长扫描画像。教师利用平台记录学生活动的全过程,实现了线上线下学习与活动的融合推进。例如,教师在讲解生物学课程“种子的萌发”时,开展了“豆子生长,生命萌发”主题实践活动,利用实验教学、课程教学、活动打卡、学生评价、劳动教育等模块资源,实现了从活动的发布、记录、评价到拓展、运用的全过程记录。三是生成了即时性课堂。教师备课、讲课以及课堂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在平台上实现,尤其是可以结合学情变化,随时调取和推送相关资源。例如,数学教师上课时,发现有些学生对一次函数这个知识点没听明白,就可以到资源库中选取相关的名师讲解视频,让学生进行再学习,还可以运用学科工具让学生直观观察函数的图像变化,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四是助力了各学段课程衔接。初中是学生学习的中间阶段,教师在备课、上课时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利用平台寻找小学及高中的相关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回忆小学知识,渗透高中知识和学习方法。

四、优选资源,拓展实践,保障平台应用的赋能化

学校深度应用平台资源,打造了“学科+德育”的“善美”德育新课堂。学校探索将学科课程与德育相融合,打造“双育”课堂,引入德育课程资源,落实课程思政。例如,在历史学科“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教学中,教师以“爱国主义”为教育的核心价值,以“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为教育主线,与课本内容结合,在课堂上运用平台中的“爱国主义”影视作品资料,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课后分享,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核心素养。

五、问题导向,改进研修,保障平台应用的共生化

学校教师的研训是基于解决问题的情境式学习,研训始于发现问题,终于解决问题,在线上线下混合的基础上,前展后拓,强化训前的精准诊断、问题导向,重视训后的应用考核、能力提升。研训活动中,学校让教師在群中晒出遇到的问题,再由专家团队和教师进行解答,并拍成视频或形成问题解决流程图传回群中,以供遇到同样问题的教师学习,这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研究问题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通过评选优秀学员和让其分享经验的方式,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应用热情。还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聚焦信息化与学科深度融合和跨学科学习,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学法指导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构建“研—讲—评—思”校本研修模式。

特色亮点

一、创新形成了平台应用的“三评九步”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学校以“融”为主导思路,将平台应用与学校的“三评九步”教学模式、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等工作相融合,形成了“三评九步”混合式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应用和学科教学融为一体。

二、创新建构了平台应用的“三协同机制”工作推进新模式

为切实推动平台应用各项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学校加强了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和密切协作,建立了协同管理、协同反馈和协同研训“三协同机制”,从顶层设计、推进应用、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划分,以严格落实各自的工作职责,切实推进平台的数智化使用。

三、创新打造了平台应用的“研—讲—评—思”校本研修新模式

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要求,为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学校积极开展培训活动,通过研、讲、评、思四个步骤,不断提升教师的平台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取得成效

随着平台应用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师们不仅能深度、灵活应用平台上的资源,而且自己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正在逐步形成。同时,平台为师生的交互活动提供了示例参照、拓展延伸、对比反思等方面的丰富资源,使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互变得更加自由和便捷,这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而且启发着他们不断深入思考,不断拓宽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更使他们的自主学习力、数字核心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猜你喜欢

研修资源学校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学校推介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