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玻璃艺术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4-05-29王俊烋
王俊烋
[摘要] 为进一步推进“双新”落实,结合我校的美创特色,基于中国玻璃艺术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开发了一门玻璃艺术跨学科高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审美表达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课程内容包括玻璃艺术史、玻璃制造工艺、玻璃艺术设计、玻璃艺术鉴赏等模块,并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跨学科项目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玻璃艺术,并将其与历史、文化、艺术等学科知识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中国玻璃艺术;跨学科素养;审美表达;文化理解;历史思维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中强调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能够将艺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表达,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随着“双新”的推进,教育者把目光更多地投入教材与教学创新改革的研究,着眼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倡导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玻璃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涉及美术、物理、化学、历史等多个学科,非常适合进行跨学科课程开发。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玻璃艺术选修课依托其丰富的历史和艺术内涵,为美育教育和学生审美情操和表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 课程开发背景
根据《2017版课标》,结合我校的美创特色,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课程设置包括必修类、选择性必修类和选修三个层次。其中,必修类主要衔接国家课程中的艺术欣赏和绘画,使学生形成基本的造型和审美能力;选择性必修类涵盖设计实践和工艺体验,通过跨学科创作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意实践能力;选修类则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综合性创作实践和课题研究,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
能力。
玻璃艺术课程采用项目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选题、构思、设计、制作、展示和评价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认识技术内涵、感受材料魅力、培养创新精神。学生从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和思想情感出发,将动手实践和创意设计相结合。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在合作探究中亲自体验手工艺的制作、参与创作作品,能够迁移有关文化知识、感受并领悟创作和设计的多元化,从而达到提升艺术感知能力、创意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及文化理解能力的目的。
玻璃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玻璃艺术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提高审美表达、文化理解、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 课程内容结构
(一)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包括历史、艺术、文化三个维度,目标之间独立又相关,每个目标都包含了知识、情感等不同的维度。三个维度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玻璃艺术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掌握玻璃制造的基本工艺流程和技术原理,运用玻璃材料进行艺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能够鉴赏和评价玻璃艺术作品,并对其进行历史和文化的解读。能够将玻璃艺术与历史、文化、艺术等学科知识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目标一: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了解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史及其艺术形态、表现、内涵的不同,对其中的图像及其他视觉符号有一定的识别和解读能力。着重强调历史维度,结合历史要素了解和掌握中国玻璃艺术的形态和内涵。外显的是不同形态的表现,内隐的是独特的历史背景。
目标二:能用艺术的眼光和思维对中国玻璃艺术作品进行比较、赏析,感知历史上各个时期玻璃艺术作品所体现时代情感,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表达。着重强调艺术维度,用艺术的眼光审视不同的作品,在赏析中提升审美,了解历史各个时期对美的表达,丰富自身对美的认知的宽度和厚度。
目标三:设计跨学科实践任务,探究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脉络,整合学科知识,能够结合历史要素对中国玻璃艺术作品进行品鉴,增强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着重强调文化维度,进一步探究和梳理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脉络,从文化角度进行品鉴,包括同一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区别,或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作品的共同点等,增强学生的对美的思辨能力。
(二) 课程内容
本课程分为四个模块。
(1) 玻璃艺术史:介绍中国玻璃艺术的历史发展、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2) 玻璃制造工艺:介绍玻璃制造的基本工艺流程和技术原理,并进行实践操作。
(3) 玻璃艺术设计:指导学生运用玻璃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并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 玻璃艺术鉴赏:教授学生玻璃艺术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并进行玻璃艺术作品的鉴赏和评价。
(三) 课程实施
本课程采用理论学习、实践操作、跨学科项目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玻璃艺术,并将其与历史、文化、艺术等学科知识相结合。
(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授、研讨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玻璃艺术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以及玻璃制造的基本工艺流程和技术原理。
(2) 实践操作:通过玻璃制造、玻璃装饰和玻璃艺术创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玻璃制造的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跨学科项目:通过跨学科项目学习,帮助学生将玻璃艺术与历史、文化、艺术等学科知识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课程内容不局限于单纯的技法要求,而是瞄准艺术框架下的文化理解和历史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站在整合的视角,以项目化思维设计任务群,通过解决一系列小问题,形成核心知识和能力,最终解决关键问题,来达到教学目标。采用各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实地考察。
(四) 课程评价(见表1)
请你对上述各项给出等级(见表2、表3)。
三、 跨学科教学案例
玻璃艺术并不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中国最早的玻璃制造考古证据来自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得名“璆琳”“琉璃”“药玉”等,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仪式中,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发展出艺术制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玻璃艺术作品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时期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具有时代特征。玻璃艺术选修课程中通过艺术与历史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思维去了解玻璃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从而对艺术作品有全面、科学的了解,不仅仅是停留在“美”或“不美”的判断中。围绕关键问题设计一系列小问题,用项目化的思维设计成为任务群,引导学生在任务中获得关键知识,再将这些任务串联起来,解决关键问题。
(一) 任务一:中国古代玻璃艺术发展探究
从博物馆或网络上搜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玻璃艺术作品,找出每个时期作品所表现出的明显特征,制作“玻璃艺术手账(电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发现”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玻璃艺术课程产生兴趣,对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历史和作品有初步认识,为下一步深入探究做铺垫。
(二) 任务二:中国古代各时期玻璃艺术代表作品赏析
以具体的作品(图片、视频、资料等)为例,对比不同时期玻璃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手法、用途、制作工艺及审美特点。
设计意图:了解各个时期玻璃艺术的形式美法则,体会各类玻璃艺术中蕴含的不同维度的美感,感受在玻璃艺术这种独特艺术形态中的情感表达。
(三) 任务三:中国古代各时期历史文化对玻璃艺术的影响探究
从政治、经济、科技、人文、审美等方面入手,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尝试结合历史探究玻璃艺术的发展。
设计意图:结合历史文化,探究玻璃艺术的发展脉络,从文化角度深层次的理解玻璃艺术作品,加强文化包容与理解,增强学生不同视域下的审美素养和对美的思辨能力,形成跨学科素养。
课程以中国玻璃艺术发展史为切入点,学生通过对中国古代玻璃艺术演变过程的探究,结合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人文特征分析其制作方式、用途、艺术表现,了解中国玻璃艺术的形式美法则,以及艺术表现与人文历史之间的关联,体会艺术美感的变化与冲击。从历史过渡到当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玻璃艺术或玻璃艺术品,它与以前的区别是什么,与当代开放的社会背景和包容的文化背景是怎样结合的,把美育渗透到日常中,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艺术素养以及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四、 启发与建议
艺术与历史一向是紧密相连的,是对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的一种美学表达,体现了社会繁荣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精神生活面貌等方方面面。中国的玻璃艺术同样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神采,尽显中华文明博大的包容性和伟大的创造性,又因为受到各个历史时期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中国玻璃艺术一门课程窥探整个艺术类课程,审美背后透漏的是特定的社会状态,包含社会、经济、思想的发展水平,将艺术与历史作为话题在课程中讨论,让学生理解艺术与历史的相互影响和价值。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代表之一,其核心价值不再仅限于美学,还涉及人文思考。所以,在藝术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历史学科,用跨学科的思维去设计课程,能够凸显艺术背后隐含的历史要素。让学生在历史的框架理解艺术的表层、具象的现象,在艺术框架下理解历史的深层、抽象的原因。让学生理解这一点,能够启发他们用历史思维去考虑艺术的文化理解。既培养了学生对审美的思辨能力,拓展审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又提升了对历史文化的辩证理解,学会在特定的情境下看待、分析特定的问题,厚植人文底蕴,强化科学精神。
基于新课标,如何有效地实践跨学科学习也是一项关键任务。通过实践跨学科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跨学科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将艺术与不同学科结合起来。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设计课程,加深不同学科间的教师合作。打破学科壁垒,让教师在设计课程中发展提升,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在全新的理念面前,教师能够保持空杯心态并投入精力去研究新课程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