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教育提升技工院校学生幸福感的有效性研究
2024-05-29黄莲莲
■摘 要:本研究旨在把积极教育引入技工院校,通过一个学期实验研究,检验积极教育提升学生幸福感的有效性。研究发現,实验组接受积极教育活动后,幸福感水平显著提高,其中积极情绪和人际关系维度最明显,对照组则无明显的变化;实验组的成长型思维较实验前有了提升,对照组则无明显的变化;实验组在积极主动、沟通表达、公共参与等职业素养方面也得到显著提升。本文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讨论,对技工院校开展积极教育提出了相关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技工院校学生;幸福感
2021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青少年群体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李月婷、路海涛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技工院校学生年龄大多在14~20岁,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巨大,易产生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青少年心理疾病多发是受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致。技工院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多数属于被忽视的群体,他们自信心不足,成就感、幸福感低。在建设健康中国、制造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构建适合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对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尽可能地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获得幸福。积极教育是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其核心观点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品格与幸福及其学习能力同等重要。
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国内不少院校已经广泛开展积极教育和幸福感的研究与实践。实践证明,开展积极教育能大幅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心理韧性,减少抑郁情绪,激发学习动力。但有关研究大多针对中小学生、高校学生等社会群体,针对技工院校学生这一群体的研究较少。多数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沿用传统心理学教学模式,将重点放在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基于上述背景,笔者进行积极教育提升技工院校学生幸福感的有效性研究,旨在解决3个问题:积极教育是否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积极教育对学生主观幸福感哪个维度的影响最显著;积极教育对学生成长型思维、职业素养是否有影响。
一、研究设计
(一)实验对象与方法
本次实验对象为江西技师学院2023级新生,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新生中抽取4个自然班作为被试,其中两个班(2023级幼教1班、2023级汽修2班)作为实验组,另外两个平行班(2023级幼教2班、2022级汽修1班)作为对照组,每个班人数为30人左右,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男女生比例大致均等。两组被试的幸福感无显著差异(0.810)。在实验组开展积极教育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两组被试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均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在教学、育人水平、敬业精神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测量方法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做前测和后测,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来验证积极教育效果。调查问卷在采集被试性别、年龄、家庭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使用青少年幸福感量表、成长型思维量表和清华大学编制的简化版品格优势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前测安排在新生9月入校后第一周开展,在线完成青少年幸福感问卷、成长型思维问卷和品格优势问卷,实验结束后在当年12月底进行后测。采用多种方法,研究技工院校学生幸福感经过积极教育干预后的变化。
(二)积极教育的实施
实验持续4个月,积极教育内容主要包含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成长4个模块,共分8个主题16次活动。8个主题中有“我和我的团队”“我真的很不错”“与情绪共舞”“感恩为幸福加分”“成长型思维”“投入创造福流”等,16次活动中有“积极团队建设”“让优势为我所用”“正念葡萄干”“感恩于心、责任于行”“成长无极限”“福流与匠心投入”等。此外,在每次活动后安排一系列实践练习,例如,“日行一善”“感恩日记打卡”“正念练习”“优势行动”“互助环实践”“体验提升专业技能”等。
积极教育的开展采用心理健康课、主题班会课、工作坊与课后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互动体验、实践打卡等活动形式,充分利用课堂、班会课这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同时兼顾学生学习认知特点、思维和行为习惯,将“学习通”网络平台、班级寝室墙面、校内校外场所、日常生活作为实践的渠道。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次实验使用的研究工具为前测、后测、问卷调查、感恩日记、观察和访谈。前测、后测为幸福感和成长型思维测量,从积极情绪、人际关系、乐观态度、投入度和坚毅力5个维度进行测量,两个量表均采用5点记分法。两组学生前测、后测数据使用某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对实验组的感恩日记、访谈、观察等做质性分析,采用开放式编码的方法,从中提取关键词,如开心、快乐、幸福、温暖、成长、积极、主动、坚持等,做编码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下面主要分析积极教育对技工院校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并结合研究结果进行讨论。
(一)测量结果
青少年幸福感量表测试数据显示,实验组有显著提高,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成长型思维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有显著提高,对照组变化不明显。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后测数据,结果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的幸福感和成长型思维水平均有提高。
其中,实验组在青少年幸福量表中的5个维度:积极情绪、关系、乐观态度、投入度和坚毅力方面都有所提高,对照组差别不大。其中,实验组在积极情绪维度提升最多,后测比前测提升了 0.76 分,其次是人际关系维度提升了 0.64 分,投入度维度提高了0.55分,乐观态度维度提升了 0.52 分,坚毅力维度提高了0.47分。
(二)测量结果的量化分析
从测量结果来看,在幸福感方面实验组接受积极教育后,幸福感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对照组则无明显的变化。另外,实验组前测的幸福感水平虽然比对照组要低,但后测时则远超过对照组。实验被试是通过随机整群抽样方式选择的,实验组被试通过开展积极教育进行干预后,在幸福感上明显超过了对照组,验证了开展积极教育的有效性,即在技工院校开展积极教育能有效提升技工院校学生的幸福感。
在成长性思维方面,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差异较小,后测实验组变化明显,成长型思维提高较多,对照组无显著的变化。在进行积极教育活动设计时,笔者在积极成长模块专门安排了培养成长型思维内容,学生们在成长型思维方面数值有了提高。
(三)对实验组感恩日记、访谈等方面的分析
实验组学生的感恩日记中“开心、快乐、幸福、温暖、成长、积极、主动、坚持”等词高频出现,其中“开心”的频率最高,说明学生的情绪状态在改善,正向情绪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和谐,幸福感得到了提升。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可以看出实验组已经能“察觉”并“品味”美好,用积极的正向思维、积极的角度、感恩的心态去看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主观幸福感更强,越来越自信,愿意接受挑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增加。另外,接受访谈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反馈开展积极教育后实验组的班级氛围、人际关系、学习内驱力都有了积极的可喜的变化,主动沟通,参与各项活动包括公益活动、团队协作的学生在增加,说明学生的心理素养和职业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验组接受积极教育活动后,幸福感有显著提升,其中在积极情绪和人际关系维度提升最为明显,学生毅力提升较少,课后实践参与度与实践质量还有待提升,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实验组的成长型思维较实验前有了提升,对照组则无明显的变化;实验组在积极主动、沟通表达、公共参与等职业素养方面也得到显著提升。研究得出结论:通过以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成长为活动内容的积极教育,能有效提升技工院校学生的幸福感,同时学生在成长型思维和职业素养方面也得到了提升。
因此,建议技工院校更新教育理念,将积极教育纳入学生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教育内容上主要包括幸福理论和品格优势理论,可以分为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成长4大模块,也可以根据校情自行划分和选取;教育途径可以通过第一课堂(包括心理健康课、主题班会课)、第二课堂(包括兴趣小组和社团)、第三课堂(包括校内外课后实践、企业实习等)全程实施;教育体系可以构建“4+4”的实施体系,即“班级、寝室、系部、学校”+“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全方位实施,助力“三全育人”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月婷,路海涛.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职业,2021(8).
[2]张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8(3).
[3]曾光,赵昱鲲.幸福的科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4]郭秀兰,赵佳敏.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的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 2017(9).
[5]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學出版社,2010.
[6]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2).
[7]温卫宁,廖文婧.建构基于员工生涯角色扮演和心理资本概念的企业员工培训内容体系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13).
[8]李文权,李辉,刘春燕.系统式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
(作者:黄莲莲,江西技师学院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