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构建研究

2024-05-29汤守宏

职业 2024年8期
关键词:劳动精神培育路径思政教育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教师应从思政教育角度出发,探索劳动精神培育的有效方法,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创造性的劳动。本文首先介绍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及意义,然后分析了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探讨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路径。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

■课 题:本文系 2023 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劳动精神融入新时代‘0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3SJSZ0516 )的研究成果。

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在新时代思政教学工作开展期间需要充分重视劳动教育,科学地开展劳动教育,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职场竞争力;有助于弘扬工匠精神,树立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价值观。探索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及意义

(一)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并提出劳动本质论,并通过分析劳动与人类的关系、劳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劳动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进一步阐述该理论。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综合来看,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意义

首先,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只有具备劳动精神,才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不懈奋斗。对大学生进行劳动精神培育可以使其充满蓬勃的朝气,成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其次,劳动教育是实现“五育并举”教育目标的途径之一,劳动教育的效果可以通过劳动实践体现,而劳动精神培育则是劳动实践的前提,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劳动精神培育有助于促进学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建立,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再次,我国教育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导致部分大学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精神培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增强劳动意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劳动目的功利化之社会原因

当前,大学生群体主要是“00后”,这个群体中的不少人劳动态度消极,如果不能及时改变消极的劳动态度,那么劳动功利化倾向将愈加明显,这对大学生成长、社会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人虚荣浮躁、功利思想严重,部分大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会出现劳动功利化倾向,认为劳动就要获取报酬,殊不知,劳动精神是宝贵的财富,劳动过程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二)劳动理论与实践脱节之学校原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工作,普遍存在将理论“束之高阁”的现象,理论与实践未能有机结合。长此以往,会影响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分析原因,主要是学校的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是劳动教育的阵地之一,虽然教师注重劳动教育,但教育期间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未真正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即便开展劳动实践,多数情况下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劳动测评不到位,大学生仅形式化地参加一些劳动,不利于劳动精神培育。即便学校开设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但如果劳动课程与劳动实践不能协调搭配,也会使理论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技能,最终影响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树立。

(三)劳动教育不到位之家庭原因

劳动精神培育的主体缺失。目前,一些家长将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培育工作全部交给学校,这部分家长忽略了自身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榜样作用且引导工作做得不好。

分析原因,主要是大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相对而言,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较低,且劳动精神的培养流于形式。大多数家庭的劳动氛围不够浓厚,家庭中母亲、奶奶(外婆)承担主要的家务劳动,孩子分担的家务少之又少,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四)劳动意识相对薄弱之大学生个人原因

如今多数大学生对劳动本质的认知过于片面,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表现不尽如人意。大学生毕业后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步入家庭,均离不开劳动实践,而如果他们劳动意识淡薄,那么其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获得感会大打折扣。

新时代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条件普遍良好,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所以对劳动价值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其劳动行为不够积极。一些大学生渴望一劳永逸,未从内心深处尊重体力劳动者,长此以往,大学生的劳动观会发生扭曲,进而阻碍学生健康发展,不利于大学生进步。

三、基于思政教育视角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

劳动价值观教育是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的思政教育教师应高度重视劳动精神培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规范大学生的劳动行为,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劳动,主动在劳动中实现个人价值,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要实现上述目标除学校这一主体应大力开展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培育工作外,社会、家庭、大学生个人同样要积极努力,这对当代大学生劳动能力锻炼、劳动素养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会随之提高。

(一)社会层面

劳动精神培育是新时代赋予思政教育的新内涵,培育路径呈现走出学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趋势。学校应紧密结合劳动教育目标,在劳动教育中增加人文底蕴,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确保劳动教育观念在实践环节全面显现,最大化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从权益保护角度来看,社会要全面保障劳动者权益,让大学生看到社会对劳动者的重视,传递给劳动者的温暖,让大学生对劳动形成正确认识,并从内心深处热爱劳动。社会各界还要关心劳动者的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并在人才选拔环節重视对劳动精神的考核。此外,还要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劳动魅力,丰富劳动体验,真正强化劳动精神。例如,大学生进工厂实习、进企业参观、到乡村实践等。最为关键的是,要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适当为其安排合理的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提升劳动技能,这样既能确保大学生学有所用又能有效培育劳动精神,还可以鼓励大学生参加公益事务、劳动活动,如志愿服务养老院、献爱心等,组织大学生参加劳动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二)学校层面

学校应结合校园劳动文化进行劳动精神培育,让大学生在理解劳动价值的基础上,内化校园劳动文化,积极参加校园劳动实践活动,这对大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有促进作用,最终大学生能够通过劳动实践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与此同时,劳动精神培育体系也应与时俱进地优化,基于大学生成长规律、成才规律,将劳动精神培育充分纳入思政教育体系,教师要通过宣传劳动教育政策,引导学生接受最新的劳动教育观念,进而使劳动教育策略能够高效实施。立足劳动精神培育实际,学校应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劳动精神相关课程,通过课程知识教学让大学生受益。具体来说,要科学总结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新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劳动精神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强化大学生对劳动精神的理性认识。同时,深刻解读教材,利用教材感染力,正向引导大学生,激发大学生的劳动热情,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精神。另外,劳动精神培育需要提升专业性,因此教师要丰富思政教育中劳动精神的内容,将专业知识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此外,还要建立学校劳动精神培育师资队伍,学校面向教师进行培训,并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使其在劳动精神培育中具备丰富知识、较高素养、专业能力。教师要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劳动,从多角度认识劳动价值,进而在劳动精神培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家庭层面

家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阵地,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对劳动精神培育有重要影响,尤其是父母對劳动精神要有正确的认知,并营造浓厚的家庭劳动氛围,最大化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方面,增强家长对劳动的认识。家长要转变劳动观念,为大学生营造家庭劳动环境,这对大学生成长有积极影响。父母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过程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在正确引导的同时,还要做好榜样和示范,让大学生领悟劳动内涵,并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新时代,家长要充分利用媒体设备获取思政教育的资源,挖掘劳动精神正向引导大学生,这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劳动家风。家风对家庭劳动教育的影响较大,基于此,父母要营造良好家风,父母踏实肯干、热爱劳动,形成劳动光荣的家庭风尚,大学生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自然会具备符合时代需要的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具体来说,可以让大学生从家务劳动做起,这既能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又能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内容。考虑到不同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劳动能力等存在差异,因此家长要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制订合理的家庭劳动计划,循序渐进地提高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大学生帮助家长分担部分家务,既能减轻家长的生活压力,又能逐渐提高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及素养。

(四)大学生层面

第一,提高劳动认知水平。劳动认知水平的高低反映劳动教育成效,并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劳动行为。一方面,劳动认知对劳动实践起着导向作用,新时代大学生是劳动的主体,其能否规范自身劳动行为,以及在劳动过程中收获多少,主要受劳动认知影响。基于此,大学生要摒弃传统的劳动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提高劳动认知自觉性,发自内心尊重劳动,主动学习与劳动相关的课程,阅读与劳动相关的经典著作,为劳动精神培育提供理论支持,逐渐拓展劳动思维,强化劳动精神。新时代大学生应总结劳动精神的时代特征,从自身情况出发,在劳动实践中弘扬劳动精神。此外,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应从劳动楷模、劳动名言、劳动典故等方面挖掘劳动精神内涵,从而提高对劳动精神的认识。

第二,坚定劳动理想信念。劳动精神培育需要理想信念支撑,新时代大学生应学习思政知识、强化思政素养,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劳动实现理想。不仅如此,当代大学生还要制定人生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脚踏实地,辛勤劳动,体会劳动的伟大,通过劳动实现社会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第三,组织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劳动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从劳动实践中获得满足感,体会劳动者的不易,从而倍加珍惜劳动果实。一般来说,大学生可以通过思政教育获取劳动知识,通过积极参与劳动、体验劳动,可以将劳动知识实践化,从而检验知识、巩固知识、延伸知识。同时,大学生的劳动技能也能得到提升,劳动精神得到培育。此外,大学生还能在劳动中体会劳动价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劳动精神培育,可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同时,社会、家庭也要积极参与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任兰英,麻耀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J].现代交际,2021(5).

[2]李岁月.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2(5).

[3]徐东,邓昌大.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1(7).

[4]怀梓铭,隋昕.思政视域下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内涵、现实困境、路径研究[J].文教资料,2022(21).

(作者:汤守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劳动精神培育路径思政教育
新时代劳动精神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路径
大学生劳动精神教育践行机制的研究文献综述
论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性、困难与对策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