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探析
2024-05-29韦玉宁
韦玉宁
(中共象州县委党校, 广西 象州 545800)
0 引言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国强民富的物质基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仅关系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对全球制造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1]。报告凸显制造业在实体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党中央就此提出新任务新要求,并作出新部署。作为欠发达后发展地区的来宾市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技创新人才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规模小且转型升级意识不强、结构层次低、区域竞争能力弱等,因此,推动来宾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紧迫。来宾市委、市政府抢抓战略机遇,全力发展实体经济,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加快构建来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发展格局,打造来宾成为新兴工业城市。本文聚焦来宾市制造业转型升级,调研来宾市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类似来宾市这样的后发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 理论综述
从国内外关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看:
国外通常是把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分开进行研究。制造业转型分为技术转型和理念转型两种类型来研究;制造业升级则以提升服务化水平为导向,使用制造业服务化替代。
国内往往将制造业转型和升级一起提及。郭伟锋、王汉斌、李春鹏从影响因素角度分析,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中,企业、产业链和产业协同是系统的序参量,政府、行业协会和环境则是控制参量,这些参量共同构成了转型升级的协同影响因素模型[2]。万文海、孙锐强调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生产要素组合转型升级等路径,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3]。
综上,国内外学者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仍然有不足的地方,如对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还欠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性研究不足及实证分析较少等。因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地区进一步细化研究。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不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还有很大的探究空间。
2 来宾市制造业发展现状
1)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目前,来宾市制造业已形成 “一主一副两翼多点” 空间布局,其中 “一主” 以主城区范围内工 “一副” 业园区作为 “主中心” ,主要打造转型升级加速发展先行区。以来宾三江口新区作为 “副中心” ,主要打造广西 “东融” 主阵地和粤桂合作 “经济双飞地” 示范园区,重点对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两翼” 以迁江华侨工业园和凤凰工业园作为 “两翼” ,主要打造铝及精深加工产业示范基地。 “多点” 以市内各县重点城镇和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作为 “多点” ,主要打造县域工业发展新的支撑点。
2)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来宾市初步构建 “345” 现代产业体系,其中 “3” 主要指来宾市三大传统产业:制糖及综合利用、金属新材料、能源电力; “4” 主要指来宾市四大特色产业:木材加工及高端家具家居、高端碳酸钙、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民族及生物医药; “5” 主要指来宾市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现代纺织。
3)发展效益稳步提高。2022 年,来宾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 亿元,同比增长3.6%,增速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2023 年4 月来宾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2021 年达到585 亿元,2022 年工业增加值282.08 亿元,增长3.1%,其中全年新开业和成长 “规上” 法人单位190 家,比上年增加10 家,增长5.6%。全年规上工业中,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8%。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6.8%。全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增长131.8%。工业经济成为拉动来宾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目前,全市从事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达36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3 家,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 个,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各1 个,自治区研发平台14 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7 家。有专精特新企业15 家、其中两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智能化数字化示范企业14 家、单项冠军企业2家,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超过22%。
3 来宾市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是限制来宾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来宾市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取得成效仍然是靠土地、资源、临江优势,对新产品的研发不够重视,通过自主创新去提升技术水平的意愿不强烈,习惯以低成本低价格参与竞争,追求规模化经济,导致科技创新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升级进程缓慢。
2)企业转型升级意识不强。一方面,来宾市制造企业大多靠资源优势和政策扶持发展起来的,属劳动密集型企业,规模不大,以加工制造、代工贴牌为主,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随着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甚至面临生存困难;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家受制于粗放发展思维定势,抱有 “小富即安” 的心理,不能精准把握产业发展趋势,认为搞创新风险大,虽然企业已经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但是却不愿扩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3)科技创新人才短缺。来宾市仅有1 所本科院校和1 所高职高专学校,受各方面条件限制,高层次人才引进难。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制造业产业在新业态新模式渗透之下加速重构,来宾市这些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转型升级人才支撑不足。
4)营商环境还有差距。尽管近年来来宾市的营商环境改善明显,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基本公共服务比较薄弱,教育、卫生、文化和养老等基本公共供给仍然不足;政务系统尚未全面融通,还做不到 “一网通办” ;一些领域、行业还存在隐性门槛;一些地方出现拖欠市场主体账款、 “新官不理旧账” 情况;受财力困难影响,部分助企纾困利好政策兑现慢、落实难。
4 来宾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优化产业体系,增强转型升级动力。依托政策和来宾实际,进一步优化 “345” 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深入整治 “低小散” 企业。全面排查出能耗高、社会贡献度低的企业,利用国家政策和行政监管等方式引导这些企业有序退出或者转型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能源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传统制造业从高能耗、低附加值走向生态化、循环化和高科技化。三是要聚焦主导产业,强化精准招商、高效招商,推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产业政策促进引领作用,确保来宾市制造业发展后劲充足。
2)强化引导支持,充分发挥企业转型升级主体作用。当前,全市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传统产业企业,普遍没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这些企业既是转型升级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充分调动制造业企业积极性,从而发挥它们转型升级的主体作用,政府要加强指导,加大支持和帮助力度。一是加大奖励和支持力度。根据本市财力情况,对在创新、技术升级改造和品牌培育方面成效明显的企业进行奖励;同时,进一步修改完善市级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配备产业基金服务专员,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让基金在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此外,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协调引导驻本地各类金融机构积极作为,做好助企纾困解难工作、完善服务评价机制,精准匹配服务需求,为运行情况良好、有技术改造意愿的制造业企业提供贷款。二是加大监管力度。环保部门依规依法强化监管,对环保违法行为严厉查处不手软。利用 “六×五” 环境日宣传活动,多形式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同时,要切实畅通群众和媒体的监督渠道。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持续组织企业外出考察学习,特别是要到产业转型升级比较成功的地区对标学习新理念、新做法、新路径;组织引导企业积极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推广品牌,展示宣传产品的同时,让企业有机会及时把握行业前沿动态,能够更加直观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让企业感觉到发展的危机,有利于企业增强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提高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3)培养引进并重,提供企业转型升级智力支持。人才队伍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当前,全国各城市都在出台优惠政策抢抓人才,来宾市作为欠发达地区更要制订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用好用活现有人才,加大力度引进紧缺人才、培养后备人才。一是强化人才培养。支持引导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蓝天航空职业学院等本地高校、职业学院,本着 “缺什么补什么” 的原则,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强高端制造业相关学科建设,加快培养一批企业复合型人才。二是强化人才引进和激励。加大力度引进相关专业领域博士生、硕士生及 “双一流” 院校大学生。加快设立来宾市制造业人才储备库,搭建起来宾市招才引智服务平台,吸引更多制造业高能级人才到来宾施展才华。实施劳动者技能振兴计划,对 “来宾工匠” 及制造业有突出贡献人才给予奖励。三是强化员工培训。鼓励企业建立员工入职培训制度,并且完善 “传帮带” 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员工外出参加培训和交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4)强化技术创新,打牢企业转型升级根基。政府要大力引进创新型企业,同时,也要鼓励现有的企业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一是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力度,促进传统工艺、装备和产品技术适应市场需求,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二是要鼓励企业将研发中心设在本地,这样可以聚集更多科技人才,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得到较快提高,企业的持续发展就更有保障。三是要大力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制造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创建创新平台,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撑来宾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四是要重视员工培训,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
5)优化营商环境,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要通过打通 “中梗阻” 、强化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一是打造竞争更公平的市场环境。持续推进 “‘证照分离’改革,简化企业开办程序,实行‘照后减证’‘多证合一’,破解‘准入不准营’” 问题。让各类惠企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降低企业税费成本、要素成本。二是打造办事更高效的政务环境。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大厅服务效能,优化在线帮办服务,简化证明事项,规范中介服务。以数字政府建设作为 “突破口” ,实现政务服务事项 “一网通办” “一网通管” 。三是打造保障更有力的要素环境。健全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要素支撑,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持续为企业赋能,为发展聚力。四是打造执法更规范的法制环境。法制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让民营企业安心谋发展,法治是根本保障。要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依法严厉打击等各种各样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