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理阐释
2024-05-29田鹏颖刘颖晴
田鹏颖,刘颖晴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时代与实践的交互中不断推进关于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形成了关于文化自信、意识形态、“两个结合”、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多维重要论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是在谛听时代呼声、回应时代之问、满足时代之需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伟大创见,是在积累思想材料的基础上的认识升华,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问题的系列观点和重要论述的深化,具有突出的时代性、发展性、进步性、实践性,为我们认识文化问题、推进文化实践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基础、哲学升华、实践转化,有助于我们在通达现实、切入问题中,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转化为普遍实践,切实将思想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文化繁荣发展的“实景图”。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基于客观现实的认识升华
人的思想认识不是先下定义,不讲道理,从概念入手[1]139,而是主要地依赖于人的社会实践,不能离开社会的历史发展。社会历史实践是理论的本体,实践所具有的“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认识深化、理论创新之缘由。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实践需要。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有许多文化领域的现实冲突亟需解决,关于文化的更深层次的实践亟须推进,时代的变迁与实践的变革催生着实践主体的认识推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时代与实践的交互中,总体把握文化的客观现实,生成、拓深、拓展的理论。
人类社会具有五彩斑斓的文化,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文化,一个地域、民族也有一个地域、民族的文化,文化的材料(客观现象)是纷繁复杂的,要从时间和空间向度考察和认识文化的客观现实,从而形成追问现实问题的思路,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构建与时俱进又系统深刻的思想理论。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历史眼光观中与西、古与今的文化事实、问题,深化对相互间关系的认识,同时,在客观事实与主观选择的统一中,以实现世界文化共同繁荣为价值目标,以此辨识具有合理性的文化问题与虚无、不合理的伪文化现象,在理性认识古今中西文化现实存在的基础上,更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华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一)基于世界文化的宏大图景深化对文化的认识
人类文化在数千年的传播、交往、冲突、融合中,形成了根基不同、形式有别的多元文化。长期以来,文化何以传播、何以融合,是置于人类面前的重要问题。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文化格局,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不同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宏大图景中交融共生,难以脱离文化的交流而保持绝对的“纯洁”。虽然,数千年积淀而成的不同文明系统,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也必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存在着,即文明融合与文化多样化是全球化时代文化领域的最大现实。然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涌现出来了很多非现实的现象、问题。譬如,被资本逻辑统摄的个别西方特殊的文化形态在各国轮番粉墨登场,他们想“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2]36,并在网络的加持下,用西方式的文化元素干扰别国的主流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大众的日常观念、文化实践,甚至摧毁别国的文化根基,使得世界文化前途命运扑朔迷离。在世界文化的新发展新趋势下,文化的各种现象以及内在矛盾愈来愈多地暴露在世界范围内,为人们理性认识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真善美”提供了现实条件。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充分掌握世界文化的材料(客观现象、问题),把握不同文化间关系本质,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拓展了党以往对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认识,也超越了西方、非西方世界关于文化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方向的认识水平。
近代以来,发轫于西方现代化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游走,改变了世界文化格局,也提出了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何以自处、何以发展、何以同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交往等新问题。在具体的、历史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进了中国文化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与繁荣。个别西方国家长久以来在文化上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秉持自我中心主义的文化观,其认识滞后于世界文化交往、交融、冲突的新变化新形势,而一些古老文明国度,则经历了从嫁接西方文化或全盘西化到复兴传统的转变。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世界的广阔空间中把握着文化,在承继党以往的关于文化何以交流与发展的思想基础上推进文化理论创新,促进融通和理解世界文化的普遍规律与彼此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创新,在文化思想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进步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回答和解决当今世界文化问题、引领人类社会文化发展方向提供了思想指引。在看待和处理世界文化矛盾时,一方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信自立,保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摒弃照搬照抄,加快建构本国话语、叙事和知识体系,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同时,将信息化条件下的舆论主导权、意识形态领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巩固主流思想文化,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陷阱。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对待世界其他文化,不以高低、优劣区分,始终坚定文化发展方向的人民性,努力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推进世界文化共同繁荣。简言之,在当今世界,既要保持文化自主性,又要坚持文化平等交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世界文化的宏大场景中,为我们提供了看待和解决当今世界文化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立足文化的历史进程深化对文化的认识
立足中国古今的文化发展历程,把握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更深层次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与现代文化的联系、本质,才能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中华文化延续至今,从未中断,文化的基本性状、基本面貌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也因其自身具有实用性、常识性而对中国人的心理意识、交往行为、价值取向、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等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近代以来,在国家危亡之际,为使社会发生根本变革,一些人或温和或激进地主张走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与孔孟儒学决裂的道路[3]。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能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同志尤其善用文化典故来叙说、诠释马克思主义真理,逐渐形成了何以对待传统、何以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新的体认,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一次巨大进步。
当今中国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市场经济愈发成熟、社会分工愈发深化、法权关系愈发牢固等,使得经济发展方式、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大为改变,人们从现代文明中获得了很多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技能知识、思想认识等,很多是来自西方各种现代科学文化的成果。诚然,现代化最早起源于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西方现代文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进步性,对追求效率、利益和推进生产力发展具有积极效应。当今中国随着市场经济推进发展,其生产和生活不可避免地受到“重”工具理性而“轻”价值理性、快餐式的文化样态的影响,民族的人文传统受到冲击。文化的“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在当代中国发生变化,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譬如,令人焦虑的道德状况、紧张的人际关系、内卷的社会氛围、逐利自私的价值追求、空虚狭隘的社会生活,等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当下、未来的长链条中把握文化的时代变迁和当代文化的新变化,不断推进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国古今的文化材料,经过归纳、总结、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深刻把握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当代价值以及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等要件,提出了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相结合等重要论述,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承继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习近平同志不断回答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课题,从“建设文化强国”到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继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实践,标志着党对民族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认识不断迈上更高的台阶。
(三)聚焦新时代文化实践深化对文化的认识
新时代文化实践和历史性成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最直接、最紧密的现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开展宏阔的文化实践,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把握着现实,不断深化认识,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时代之变、顺应实践之需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诸如,更全面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局,将文化置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深化了对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党的文化工作的机理,将“两个结合”从以往的工作经验中提升凝练出来;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历史性成就,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并立足伟大成就,更深入地思考未来的使命任务,提出继续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创文化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新局面;根据变化了的实践条件和新的时代使命,提出了“七个着力”的工作要求。要言之,时代的进步与实践的发展,为认识升华、理论创新提供现实土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文化的当代实践,不断丰富文化问题的重要论述,推进文化领域的理论创新,使得党对文化的认识迈向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舞台、把握文化发展的长链条、根据历史实践和时代变化而提出的重大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认识达到更高的阶段,为党的文化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通达本真的哲学精髓
习近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承继党以往的文化思想,结合新时代文化的新变化、新发展、新要求,面向文化未来发展目标,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的确立,使得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问题重要论述理论化、体系化了,使得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了,文化的内外联系形成了。这一思想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不只是具体的工作部署,而是对新时代党的诸多文化观点的集成、对诸多文化部署的整合,从总体上及各方面上把握着文化,在杂多的、流变的文化现象中,通达文化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蕴含着看待文化问题、推进文化实践的总的看法和总的办法,推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认识实现一次飞跃。正如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4]。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一个不断展开、开放式的思想体系。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思想会进一步发展。而无论如何发展,只要把握住了贯穿于思想之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掌握了认识、研究和解决文化问题的钥匙,能在繁杂的文化事实中通达本真。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提供给人们认识和解决文化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共同塑造了这一思想体系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并视此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同时也是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一)叙说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自觉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视为文化建设发展的坚实力量和文化享有的主体。李大钊曾提出:“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5]648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强调新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6]708。“坚持人民至上”是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建设一以贯之的原则。实践不断向我们证明,背离这一重要原则,文化发展就会偏离方向。因而,在时代的变迁下,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推进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创新发展,但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毫不动摇。“坚持人民至上”贯穿于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问题的重要论述之中,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会议上,一以贯之地强调坚持文化的“人民性”。“坚持人民至上”也贯通于文化实践的各领域、各方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做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战略判断,对人民群众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的当代诠释,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现实探求,等等,共同塑造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质。
(二)叙说坚持自信自立的文化品格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化在与其他民族文化交往中彰显强大生命力。但是,如何交往?何以互鉴?是历史性难题,如果回答不好,极有可能使得民族文化走向危难。纵观世界文化发展史,一些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地走上文化同化、文化“异化”的道路,或逐渐丧失文化独立身份而被吞并,或逐渐蜕化为不产果实的“文化化石”,这些现象并不鲜见。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救亡图存中思量文化融合与文化自立的问题,酝酿了文化独立自信的重要观念。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在回答如何对待古代文化的重要命题时,提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6]707,708,为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奠定了基础。但是,伴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社会中出现了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而导致文化自信缺失尤其是传统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古今中西文化交往交流的实践,面向文化发展繁荣的目标,提出一系列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形成了具有系统性、指导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为我国坚定文化自信自立与对外交流融合相结合提供总的看法和总的办法,使我们在认识上和实践上打破了文化交流与让渡文化自主性之间的悖论,使得中国人民对文化自信的认识提升至新的高度,为谱写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长卷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叙说坚持守正创新的精神特质
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下的认识论强调认识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推移,而根据唯物史观又知,任何一种科学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既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根源,又有该思想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渊源和思想材料[7]。基于已有的思想材料,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一系列文化问题的重要论述,形成新认识、新理论,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坚持守正创新的最新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守正创新的精神特质不仅被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过程所反映,还体现在文化使命、文化目标、文化建设实践等重要论述中。譬如,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道路之正的基础上,创使命任务之新。更进一步说,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反复强调守正创新的原则和方法。要在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守社会主义之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的基础上,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形态之新。要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发逻辑、独特内涵、基本要求都蕴含了守正创新之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继续推进文化认识与实践的创新提供根本遵循。
(四)叙说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品质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马克思所言:“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8]289问题是理论认识生成、生长、超越的着力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提出了很多关于文化问题的重要论述,诸如,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先进文化、和谐文化,都是党在直面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中而形成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文化建设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其关键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文化领域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在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实践中被反复强调,习近平同志把握了其规律性、本质性,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加以确立,从根本上增强人民运用“坚持问题导向”的自觉性,解决时代问题的主动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更上一层楼。
(五)叙说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原则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和工作方法,是认识升华的重要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的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运用于文化领域,坚持在“两个大局”的时空场域下联系民族与世界文化,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把握文化的历史与现实,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中统筹推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文化实践的各方面把握着文化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规律,形成了目标、观点、立场、方向、方法有机统一的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不是文化问题重要论述的简单堆砌,而是新时代文化重要论述的系统集成。通观习近平文化思想全局,以坚持党对文化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以坚持人民至上为导向,贯通铸牢意识形态、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文化实践的重要方面,落脚在实现新的文化使命上,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整体谋划的科学思想体系,标志着党对文化的系统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坚持系统观念既是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宝贵经验,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更加注重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创造出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的文化建设新局面。
(六)叙说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文化间的冲突、改造是人类文化演进的重要特征,并伴随着世界历史进程和全球化趋势而不断增强。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世界被裹挟到“西方-非西方”的文化对垒中,有些所谓的“先进的文明国家”,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以水火不相容的态度,偏激地认为“西方文化就是世界文化”,其他文化只有被西方文化同化的一条出路。在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中,在探索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超越了隆中抑西式和隆西抑中式的一元单向的文化进化论,提出“交相为用、并行不悖”的科学方法,表明了中国对未来世界的文明或文化作出更大贡献的追求。新时代,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将“胸怀天下”运用于世界文化的现实问题和前途命运的认识过程,形成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呼吁各国共同推进不同文化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和谐共处、平等交流,在自信自立地推进中华民族文明复兴繁荣的同时,向世界提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文明倡议等公共产品,为优化人类社会文化的存在形式与发展形态、构建世界文化共同繁荣的美好图景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要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着文化自信自立与开放包容的辩证统一,胸怀天下的理念与融入世界实践的统一,是对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天下观的升华,为打破文化冲突论、文化优越论等藩篱,推进世界文化共同繁荣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文化思想邃晓了文化的本质和根本,是达到了新高度的认识,通达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是理论的升华。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要转化为宏阔实践,继续推进理论升华与实践发展。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实践转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在思想材料的积淀中升华,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内在要求,也是认识论基本原理的观点。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内、在一定的客观实践中,由于客观事物的反映和主体的能动性,使得认识不断深化、升华,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的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当下的实践而形成的最新的认识成果,是与当下客观实在最相适应的思想结晶,是以往党的文化思想材料的哲学升华。但是,就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确立不是认识任务的终结,而是从认识到实践的开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固然重要,但是从理性认识到具体实践的飞跃也不可或缺。如果将思想认识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再科学、再系统的思想都是无用的。如何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转化为宏阔深远的具体实践,如何真正做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实现从理性、科学认识到革命实践的飞跃,是又一重要课题。
科学认识到具体实践的飞跃,在理论上不难理解,但是实际的转化却往往不能简单化处理,二者并不是直接的统一,并不能简单地转化,否则古今中西的历史中就不会存在教条主义、机械主义等错误了。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的实践不断发展,必须做出更大努力,以目标、主体和现实为着力点,基于文化的现实性,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习近平文化思想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文化建设发展的伟大实践。
(一)坚定宏远目标的指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深刻、哲理深邃,既有基于实践而形成的认识,又有基于认识而构建的未来发展目标和设计的宏观战略。继续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和人民在文化领域的宏远目标。这一目标设计是基于认识并根据人的价值需要和现实可能做出的高于现实的预设,是习近平同志基于文化的本质与现实、中华民族的需要和追求而设置的更为高远的目标、战略,是实现认识到实践飞跃的中介。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是现实本身力求趋向思想的过程。
“中华文明向何处去”是百年来横亘在中国人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推进中华文明复兴、激活中华文明力量是百年来党孜孜以求的伟大目标。在回答这一问题、追寻目标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不仅创造了一系列理论成果,还在实践中创造了历史性的文明成就。正是在远大目标的号召下,党和人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了从“文明蒙尘”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变革。因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坚定继续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将高于目前现实本身的目标转化为文化实践,使得现实不断趋向思想,继续创造理论认识和文化实践的新辉煌。
(二)聚焦文化实践的现实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新时代诸多文化现实与实践的认识的整合,对新时代诸多文化问题重要论述的集成,也有基于实践并锚定未来目标而做出的理想蓝图,也包含着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向实践、目标的“飞跃”,关键在于思想理论切入实践。离开了现实,思想理论只能被束之高阁,正是在面向现实、聚焦问题的过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各种方法才能有的放矢。因此,在当前以及未来的一定时期内,我们必须聚焦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文化建设中的不平衡性、网络化时代的“文化异化”等问题,面向充斥在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的非现实性,诸如洋化、浮化、窄化等文化现象,有的放矢地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问题,以“七个着力”为抓手,勃发文化繁荣新气象,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同时,必须立足变化发展的现实,从“变化”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新矛盾,继续拓展、阐释更多重要方面的议题,创新、发展解决问题的方法,继续完善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推进认识向更高一级飞跃。
(三)推进群众掌握理论的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人民的理论,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深入实践,才能更好地将这一科学思想转化为宏阔实践。毛泽东曾指出:“规律,开始总是少数人认识,后来才是多数人认识。就是对少数人说来,也是从不认识到认识,也要经过实践和学习的过程。”[1]104人们掌握认识需要一个过程。的确,如上文所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同志在人民群众不断积累的文化实践经验中不断思考、学习、抽象、确证的真理性认识,而后形成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思想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确立是从不认识到认识的完成,人民群众的学习、思考进而通达认识、指导实践要在此基础上开展。只有广大人民群众“体用贯通”,领悟这一思想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才能更好地推进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9]11,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根本上揭示了文化发展的本质、规律,并为实践指明了根本性方向,因而,是“彻底”的、能“说服人”的理论。“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4]让“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素朴的人民园地”[10]16。当然,思想文化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整齐划一地达到全体人民共识的状态,要使得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结合起来,让人们从现实中体悟到文化发展的紧迫感和现实感,体悟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循序渐进地认识、掌握进而主动实践,真正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地生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既蕴含着党对文化问题“是什么”的认识,又有文化建设发展“应如何”的把握,既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规律性认识,又有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而构建起的理想蓝图和实践设计,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把握好目标、主体、现实的着力点,将世界观最终转变为具体的方法论,将方法论最终运用于具体实践,推进文化理论和文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总体把握实践现实性为逻辑起点,在通达文化本真中实现逻辑升华,最终以“理论变成物质力量”为逻辑终点。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是“实践—认识—实践”的重要飞跃,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当然,在思想切入现实、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这一思想必将随着新的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