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侧影: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国家形象的影像传播研究
2024-05-28万传法金澍
万传法 金澍
①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3-10-08)[2024-01-24].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07766.htm?jump=true.
【作者简介】 万传法,男,上海人,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影史论、中国
电影史研究;
金 澍,男,山东泰安人,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香港电影史、喜剧电影
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上海戏剧学院科研项目扶持计划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误读传播视阈下的
中国题材摄影纪实性研究”(编号:19CXW011)阶段性成果之一。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影视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载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①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中国影视正在成为国际舞台上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中国国家形象如何通过影视传播得以实现和优化。
本文首先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对国家形象的影响;其次,本文还着重分析国家形象在以新主流电影为主的当代中国类型影像中的传播特点,比如跨平台传播策略、内容创作的主题选择、叙事技巧与艺术表达等;此外,本文还通过数据与案例分析这些策略如何影响国内外观众的认知和情感。
一、新的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的国家形象文艺传播原则
(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形象塑造的挑战
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国家形象塑造从未间断,这种形象塑造或由岩洞壁画上的神话与图腾组成,或由口耳相传的领袖史诗统合,这些简约宏大的元叙事所表达的价值观和文明观成为国家形象最早自塑的成果之一,也是政治实体中实现自我识别、自我认同的关键内容。
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国家的发展变化,国家形象塑造变得越来越复杂,其中不仅有由民族史诗、民族艺术所组成的自塑部分,也有受国际经济环境、文艺思潮、地缘政治不断变化累积、影响所带来的他者传递,即国家形象中的“他塑”部分。美国政治学家布丁(Boulding,K.E.)曾经在其著述中将国家形象定义成一种“信息资本”,即一个国家的形象塑造是由一国家的自我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结合而成。而这种不同维度认知的结合则表现为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成为一种“信息资本”[1]。这种由自塑和他塑组成的信息输入与输出会因为政治习惯、历史经验、文明观念等因素有着明显不同,形成结构明确但维度复杂的整体印象信息。如何整合这种信息资本,完成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价值正循环和逻辑自洽,成为当代各政治实体国家形象战略传播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平台,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更是使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但这也使得一些西方不良甚至反动的政治诽谤伪装成文化产品侵蚀着中国观众,无论是集成各种刻板印象和民族污蔑内容的“黄祸论”,还是充斥着沙文主义的“中国威胁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借助文化产品在中国不断宣扬,不断占领我们的舆论场。在文化传播上,中国基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形象自塑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处于失声、失语、失位的“离线”状态。因此,通过国家形象自塑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国家形象塑造的指导方针与实施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作出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①。为今后国家形象的自我塑造指明了发展道路。尤其是在做好“第二个结合”方面,创造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成为国家形象战略的核心目标,而如何展现并实现这一核心目标,成为国家形象战略传播的重要课题。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②。而新時代中国国家形象该如何通过影像传播完成自我的塑造和对他者的传递影响,也需要从这三点原则出发。
得益于中华文化数千年的积淀与影响,文艺作品中古典主义中国的国家形象是丰满且正面的,但对于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来说,则显得相对单薄。新中国成立以来,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国家形象在影像传播中的难题。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地传承,成为当代中国在影视作品中塑造国家形象的自信源泉;而其结合过程中的种种实践也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有力佐证。更为重要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通过“第二个结合”形成完备的方法论,拥有价值塑造和裁汰出新的独特路径。
由此可见,做好“第二个结合”不仅是对影像传播中国家形象战略提出的达成目标,也是在影像传播中进行国家形象塑造的优秀方法论。随着遵循这一方法论进行的电影创作越来越多,大批兼顾商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优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开始涌现,这些作品在呈现上极具现代性的同时,又在叙事上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文艺作品的原则要求,逐渐形成“新主流电影”的创作浪潮,也正是这种“新主流”创作,推动了新时代国家形象的自塑进程。
二、全面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影视作品的具体创作与国家形象传播
(一)以新主流电影为代表的技术进步
电影作为一种工业时代的复杂艺术产品,天然具有技术上的高要求。过去十年,随着我国新主流电影的制作预算走高,所涉及的先进摄制技术也有了较大保障,比如高级视觉效果(VFX)和特效技术的升级,使高算力、画面逼真清晰的CGI动画特效加入实景拍摄成为可能,增强了电影的画面表现力;特别是在捕捉广阔景观和动态场景时,使用无人机进行空中摄影,为电影拍摄提供了新的视角;运镜技术方面,如云臺(Gimbal)和稳定器(Stabilizer)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大范围使用,使得运动镜头更加流畅自然;色彩分级技术使得电影在色彩上有更大的控制空间,能够创造特定的视觉风格和情绪。高级的后期处理技术保证了影像的质量,优化了整体视觉效果;在放映技术上,电影院在普及数字化放映的同时,逐步推广ALPD放映技术,包括“C5”激光放映机等的广泛应用,打破了发达国家对电影放映技术的长期垄断。
硬件技术的迭代升级强化了新主流电影的视觉表现力,更是在画面之外完成对中国高科技国家的形象自塑。而在技术自塑的同时,来自同一文化,不同发展路径的中国香港电影,也为新主流电影的国家形象塑造带来了一些他塑影响。中国香港导演北上大陆执导电影,将中国香港商业电影摄制传统、长期累积的爱国情怀和家国印象与内地主旋律电影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主流电影的发展,并通过新主流电影展现出新时代世界华人对于祖国的整体印象,通过摄制技术完成了国家形象上自塑与他塑的互补。
(二)属于新时代的人民电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2]因此,现实主义的创作题材、浪漫主义的创作情怀成为中国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主要路径。在这种创作精神和美学标准影响下,在电影作品呈现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侧重:
首先是反映时代,如实展现国家民生形象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便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脱贫攻坚战不仅成为人民物质生活的确保目标,也成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一张重要名片,同时形成了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如《李保国》(赵琦,2018)、《十八洞村》(苗月,2017)、《我和我的家乡(神笔马亮篇)》(闫非/彭大魔,2020)等。这些脱贫攻坚题材电影大多以党员干部为视角,展现他们在面对重重困难之时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而这些扶贫干部的优秀品质在大银幕上的呈现,也改变了长期以来由偏见和刻板印象形成的他塑国家形象。
其次是浪漫主义创作情怀驱动的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为国家形象战略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动画电影曾经因为种种原因一度在市场上遭遇挑战,竞争力缺失,但近年来,一大批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画作品,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田晓鹏,2015)、《大鱼海棠》(梁旋/张春,2016)、《大护法》(不思凡,2017)、《白蛇:缘起》(黄家康/赵霁,2019)、《哪吒之魔童降世》(饺子,2019)等,以独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浪漫主义情怀,展现出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瑰丽宏大的民族想象,为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剖析中国精神做出极大贡献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于中国人勤劳善良、不畏艰难、可亲可敬的国际形象的独特塑造,成为塑造国家形象,传播、展现中国文明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窗口。
(三)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策略
以中原文化为核心,兼容多民族多地区文化的包容文化观念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而这一传统也经由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的总结指导,成为中国影像的创作方针与呈现原则。中国作为一个国土辽阔,气候地貌多样的多民族国家,单一描绘某一时间某一地区的故事不能呈现真正的中国故事,也同样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精神。从电影厂时代,我国的影像创作便注重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表现,拍摄制作出诸如《双旗镇刀客》(何平,1991)、《闪闪的红星》(李昂/李俊,1974)等区域文化与传奇故事,民族文化与革命叙事相结合的优秀电影。进入新时代以来,展现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影视作品更是呈现出质与量双优的喜人局面。在电影方面,由苗月执导,展现苗族文化的《十八洞村》(2017);由万玛才旦执导的,展现西藏地区文化的《撞死了一只羊》(万玛才旦,2019),都为国内外的电影观众全景呈现了中国现代民族风情;在剧集方面,展现西北文化的《平凡的世界》(毛卫宁,2015)、《山海情》(孔笙,2021)以及呈现上海时代特色的《繁花》(王家卫,2023),也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建设进行阶段性呈现。可见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都通过多元包容的文化元素为现代化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做出了重要补充和展示。
近年来,随着中国影视出海,中国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多样性文化也通过影视作品走向了世界舞台,国际观众通过线上流媒体和院线电影看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中国故事。诸如展现都市青年在云南创业的《一点就到家》(许宏宇,2020)和展现青年在深圳创业的《奇迹·笨小孩》(文牧野,2022),都是通过Netflix等国际流媒体平台向全球观众展现了中国风采,增加了国际观众对中国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兴趣,进而强化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综上所述,多元文化的影像作品在内容上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叙事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价值观的中国故事成为价值核心,以《你好,李焕英》(贾玲,2021)和《三体》(杨磊,2023)的影视版权出海为标志,富有中国精神的中国故事成为文化消费品的核心卖点;二是制作精良的多语种影视版本成为中国影视的重要卖点,相较于多年以前只有制作规模较大、以宏观叙事为主的中国史诗级影视作品才能在东亚范围内进行有效传播的情况不同,中国影视作品通过制作精良的多语种版本,成功打入亚洲及东欧市场,为塑造现代中国的国家文明形象提供了较为直接的影响;三是积极地本土化策略,将中国精神融入当地文化影视作品之中。在国内市场中,中国精神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元呈现形式,共同为中华文化这一文化原型提供丰富内涵;而在国外,2023年仅一年时间,以ReelShort为代表的短剧APP便成为欧美地区热销榜首,其内容短剧多以中国剧本、欧美演员为卖点,虽然短时间内此类短剧产品的质量尚待提高,但下沉市场的本土化策略也使欧美观众对现代中国价值观、中国国家形象有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是国家形象自塑影响他塑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阶段收获: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国家形象在海外影像传播实践中取得的实际成果与经验总结
(一)近年来中国国家形象在海外影像传播中的变化:以北美商业院线市场为例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多维度复杂化的过程,由此决定国家形象的影像传播必然需要更为多元的方式和渠道。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的影像作品创作中,电影、剧集乃至流媒体短剧,都在不同程度地展现着中国的价值观和文明观,随着中国经濟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影视在国际上的存在感和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从改革开放到2000年前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的艺术形象是保持某种基本印象,即一种带有东方主义色彩的他者文化集成,而非一种普遍性的文化消费品。但在商业市场当中,则有着明显的变化,海外市场对中国电影十分重要;对于数据也较为全面的北美院线电影市场来说,中国电影在近三十年来,无论电影内容还是电影所展现出的国家形象都有较大的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武侠、功夫片仍是北美观众认同并乐于看到的中国电影,一个古典主义的儒文化神秘古国的国家形象仍然是北美观众认同的中国文化原型。但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出海,北美观众对于现代中国的国家形象认识悄然发生着改变。
2010年后上榜的中国电影,已经逐渐跳脱出展现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的窠臼,转而通过都市爱情、战地救援、史诗科幻等丰富题材来呈现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从中也能看出北美观众的消费倾向更为侧重对于内容想象的消费。已经逐渐从颇具东方主义他者文化风格的东方想象力消费,转为了更加具备全球价值的科幻、奇幻和战争题材的想象力消费。这类题材也正是好莱坞电影工业的主力题材,某种程度也昭示着中国电影工业已经进入与国际顶级电影工业能力比拼的角力场。这种工业能力的角力,在影像内容之外、文化概念之内的大文艺传播框架内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侧面展现。
(二)国家形象战略的互联网影像传播路径探索
事实上在商业领域,更为可喜的成绩并非来自传统的北美商业院线,而是新兴的网络流媒体平台。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在海外互联网平台的传播过程中,原有的关于中国的刻板叙事已经失去话题性,跌出榜外,取而代之的则是视觉上更具奇观化,内容上具备深刻共情能力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从以上梳理中可以看出,海外的互联网用户对于中国的当代社会现实和文化精神内核两个方面的内容是有着积极兴趣,无论是以近代民间传说为蓝本创作的“叶问系列”还是经典古代话本小说改编的“狄仁杰系列”“西游记系列”和“封神榜系列”都有着不错的海外评价。在这一方面,传统的功夫片和CG动画片当居首功,具备现代价值观和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古典主义中国故事不仅让海外观众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世界各文化圈层观众的观赏门槛,不必对中国文明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也能感受东方故事的魅力。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海外观众在流媒体平台上对于中国电影的热烈讨论。从热度上来看,互联网平台的影视传播展现出不同于传统院线平台的反馈机制。在传统院线平台中,对于电影的观赏趣味和评价往往需要通过传统媒体的评价引导;而在互联网平台,影片的讨论永远是即时的、直接的,海外观众对于了解现代中国社会面貌的热情随着中国电影在互联网平台的广泛传播而高涨,通过中国电影来了解、讨论现代中国甚至成为一种反抗西方媒体信息垄断的形式,在这种讨论中,海外观众也意识到中国电影正在统一思想体系的指导下系统性地向世界介绍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行为本身,也主动影响了中国他塑印象。积极昂扬、文化自信的国家魅力,也由此通过中国电影传递给海外互联网观众。
(三)国家形象战略实施在影像传播中所面临的缺失与应对之策
在这些成果之外,同样也应当注意到国家形象的影像传播在世界视野中所展现的缺失和不足。这些缺失与不足有的并非规划上的失误,而是来源于世界局势与时代发展的变化,但依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首先,我国国家形象的影像传播依然面临着海外传播平台对于内容和评价的垄断现实。虽然Tik Tok这样拥有海量用户数的流媒体平台因为有着中国资本参与控股的背景,从而对中国影像作品相对宽容,但更多的海外影像传播平台依然受到西方文化资本的把持,对于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原型的影视作品有时会采取或忽略或敌视的负面态度。这种负面态度不仅限制了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影像传播路径,也影响了国内外观众的鉴赏统一性,从而削弱了国家形象塑造的说服力。
其次,海外流媒体平台对于中国影视的版权购买,依然以区域播放权为主。虽然近年来海外平台与片商对于“中国故事”在叙事技巧和视效上的进步充满期待,甚至购买了一些电影的改编权和翻拍权,但这种案例依旧是少数。这种低程度的播放权购买直接影响了中国影视的文化影响力,缺乏打造文化周边乃至文化品牌的驱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世界文化资本对于中国故事持漠视态度,而这种观念的改变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此外,要看到出海影片的商业收益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这表示依然有大量的海外观众观看中国电影兴趣不高,哪怕中国电影和中国社会面貌早已与早期的刻板印象天壤之别。这种兴致的缺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好莱坞电影在商业影响力上长期处于统治地位,世界观众已被好莱坞电影文化长期规训,一时难以接受中国电影的话语营造;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电影依然缺乏对于世界各文化区域的精准投放策略,不同文化区域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基础文化水平,对于鉴赏中国电影的文化要求也各有不同,同一部电影所展现出的国家形象,在不同文化区域的观众眼中往往是不一致的。
基于以上总结,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像传播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的影视工业和影视市场必须想好应对之策。
首先,在版权的商业合作中,中国影视不能囿于播放权合作等简单合作的短期收益,要加强与世界电影工业的合作。由表1可以看出,数十年来北美市场上较为被观众认可的中国电影依然是与好莱坞电影工业合作的《卧虎藏龙》(李安,2000),可见合拍片不仅为中国电影带来了先进且标准的工业技术,还能帮助中国电影在西方文化欣赏习惯中掌握叙事话语权。而与世界文化资本更深层次的、超越影像载体的文化IP合作也能为中国电影扩大文化影响,为国家形象拓展长期目标受众带来优势。
其次,中国影视的发行工作与策略也具有极大的挖掘潜力,在广阔的世界电影市场中,商业院线并非观影终端的全部,多关注小众院线,调整互联网影视的发行策略,针对不同区域文化进行差异化发行,能让中国影视作品博取更高收益,进而为中国影视从区域文化产品到全球文化消费品的升级过渡提供助力。
最后,要进行全产业链的标准化、制度化、智能化改革。电影艺术虽然诞生于工业时代,但其生产模式在百年历程中,始终基于作坊式的生产关系,而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形象,必然需要一个现代化的影像生产产业来塑造。高标准、制度化的电影生态,将一部优秀电影从创意孵化阶段高效率地护航到最终发行放映阶段,这其中涉及到的生产环节数量繁多,事务庞杂。因此,将每个生产环节进行规范更新,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电影生产的各个环节,会大大地提高电影的生产效率,从而不断更新、丰满银幕上正面自信的中国国家形象。
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方针。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影视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更在国际舞台上成功塑造和传播了中国的良好国家形象。纵观现在,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正以多维度、全方面的方式在影像传播中呈现着,海内外观众通过不同的影像平台感受着一个现代化中国的勃勃生机。展望未来,前方的路或许依旧漫长,但中国影视工业已经有了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指导,不会迷茫动摇,终将迈着坚实的步伐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①中國政府网.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7-15)[2023-01-24].https://www.gov.cn/xinwen/2021-07/15/content_5625254.htm.
②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06-02)[2024-01-24].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4316.htm.
参考文献:
[1]Boulding,K.E."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 J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9(03):
120-131.
[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2021-12-24)[2024-02-14].https://www.gov.cn/xinwen/2021-12/14/content_5660780.htm?eqid=a2d4f160000ab8d300000003648180bf.
[3]陈旭光,张明浩.互联网新媒介时代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新态势——以北美院线传播及国际网络平台传播为参照[ 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23(06):20-33.
[4]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中国电影海外网络传播力研究报告(2018-2020)[EB/OL].(2021-10-17)[2024-2-14].https://mp.weixin.qq.com/s/-JLpIX_U7Q6tn9BQzDsK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