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专业“方剂学”的教学探索与反思
2024-05-28梁婷常向辉武子涵王超勋井贵强
梁婷 常向辉 武子涵 王超勋 井贵强
【摘 要】 方剂学是中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探索和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技术、方剂理论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作为中医学习者从基础知识学习向临床实践的必要过渡,方剂学的课程内容繁多,但授课时间有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确定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学生对方歌的背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形式,并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以扩大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此外,在中药复方研究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中药思维方式和配伍能力,同时要注意药物的用量和毒副作用等问题。
【关键词】 方剂学;中医学;教学探索与反思
方剂学是对中医药治疗技术、方剂理论及其运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它涵盖了“理-法-方-药”的多层次的辨证论治过程。作为中医学科的一门主干学科,方剂学与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学科有密切关系,具有衔接的功能。学生是否能够在实践中合理立法、处方和用药,都与对本课程内容的了解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改进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方劑学教学的现状
(一)内容繁多
学习方剂学需要掌握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技术和药物学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临床诊疗能力。该学科的课程内容丰富而全面,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选用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王义祁主编的《方剂学》作为教材。这本教材包含了196首方剂,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需要掌握106首、熟悉60首、了解30首。由于方剂数量众多,学生们的学习负担较重,同时也承受着相当大的心理压力。
(二)课时较少
方剂学课程涵盖了196首传统中医方剂,包括方剂的组成、功能、方解、应用以及其变化。尽管内容丰富而全面,但课程安排仅有72个学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内容进行取舍,确定重点,着重讲解那些经典且实用性较强的方剂。
(三)教学效率低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填鸭式的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直到大三的实习阶段,学生才有机会接触患者,运用这些方剂进行临床实践。这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之间存在脱节,影响了学习效率。
二、方剂学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与反思
方剂学作为中医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对中药复方理论和技术的理解和运用,并使其具备较强的临床应用能力。针对大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中药专业的发展方向,文章对方剂学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并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把握教材内容,确定重难点
方剂学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106首方剂,熟悉和了解90首方剂。可以清楚地看到,教科书中的方剂均按照其组成、作用、方解、选方要点等步骤排列。此外,方剂的方解包含着配伍技巧和医者的学识观念,深入探讨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治疗的思路,使得理论、药物、服务等各个环节达到完美的结合。因此,教师应将重点方剂的方解作为教学的重难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建设。
(二)强化“方歌”背诵,轻松理解记忆
方剂学教材共涵盖了196首方剂,其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方数达到106个。对初次接触方剂学的学员而言,一次性记住如此多的方剂学知识是一项挑战。特别是机械地背诵成分、作用和运用,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背诵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背诵方歌更好地记忆方剂。方歌以七言的形式表达出方剂的组成和作用,使得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记忆方剂。例如,当介绍麻黄汤时,教师可引用“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在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熟悉并掌握麻黄汤的相关方歌,并且在课前的5分钟内,组织一场针对麻黄汤的背诵提问,以此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一药物。通过记忆方歌,学生可以轻松学习各个方剂的特点和作用,并且避免将它们和其他方剂混淆。此外,使用这种学习法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方剂的各种特点,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教学方法多样,调动学生兴趣
1. 案例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案例导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选择实际的、具有代表性的病例,模拟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更早地融入医师的角色,提升他们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例来说,当介绍桑菊饮时,可以首先引入一个风热犯肺咳嗽的案例。咳嗽是常见病症,大家都有咳嗽的经验,因此学生能够更容易地与案例产生共鸣,将自己的症状、用药和功效进行联想。这样的案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相应方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角色扮演调动学习兴趣
角色扮演活动可以为课堂增添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当讨论藿香正气散这个方剂时,可以通过一个真实的场景来说明其作用:夏天,炎热难耐,从户外回到家中,调高空调、享用冰镇西瓜时,突然出现了畏寒、高烧和腹泻的症状。前往医院就诊后,与医生讨论病因及治疗方案,其中包括使用藿香正气散的理由和效果。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病情和方剂的关系,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度,突出重点,使教学更具有趣味性。
3. 小组讨论增强参与意识
分组讨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特定的作业任务。这样做不仅可以让不同组之间对同一作业进行比较,还能够让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能面对适合自己难度的挑战。举例来说,一些相对简单的章节可以设置为自主学习部分,例如“方剂发展史”“方剂的分类”“方剂的形式”“方剂的用法”以及“消食剂、驱虫剂、涌吐剂”等内容。每个小组由7~8名同学组成,在分组讨论的时间内,学生有机会共同探讨问题,并由教师进行解答。团体活动的表现将计入日常成绩,占总分的10%。这样一来,学生将从被动变为积极,有助于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
(四)课堂讲授多样化
1. 讲授形式多样
《方剂学》一书的内容在整体上相似,每一章都包含了概括性的介绍,涵盖了方剂的概念、主治、分类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对各方剂的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等方面也存在相似之处。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授课方式就显得非常必要。因此,根据《医学观察法》的规定,应该针对每种药物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各方剂的主治、功效和方证,还应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有些方剂可以从病因方面入手,例如五苓散;有些则从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入手,如小柴胡汤、逍遥散;另一些可以从方名的寓意出发,比如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还有一些可以从药物组成着手解释,例如补阳还五汤。授课形式可以多样化,但必须保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以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
2. 讲授内容有侧重
培养学生对方剂的组成原则与配伍原则的理解,并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合理应用,能根据病情选用药物,是中医教学的最终目标。考虑到大多数中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将来会从事临床工作,因此,教师需要重点讲解如何正确处理各类疾病,并深入了解歷代名医的临床经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病案讨论会,让学生们共同讨论病例和处方,结合辨证论治的原则,灵活地运用药物,以提高他们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技能。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传统方剂学教学通常采用期末闭卷考试作为主要评估方式,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估,这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公平性。有些学生可能会在考试前的短时间内进行临时复习,勉强达到及格成绩,但随后会忘记所学内容。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议采用不同的测验和评估方法,特别关注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例如,在期末考试中,应考虑学生在集体讨论中的表现、背诵方歌的情况以及对病例进行独立分析的能力,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采用多种方法来增进学生对方剂的理解,可以通过课后作业考核学生对该领域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实际测试。此外,还应将注重弘扬优秀的道德品质,并将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道德融入活动中,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道德观念,实现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从而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的宏伟愿景。
(六)拓展教学时间及空间
课堂时间有限,但是云班课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比如布置作业、发布资料、开设讨论、举行测试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之余,与教师进行更多的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外,云班课还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促进情感培养。
三、教学中需注重的问题
(一)注重培养中医思维
在中医研究中,中医的传统思想起着关键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让他们清晰地理解中医的特点和规律,从而促进对中医的深入理解。举例来说,在解释仲景名方肾气丸时,应重点说明该方剂采用少量的桂枝附子与大量的滋阴药佐以的特征,旨在在阴中寻求阳,以实现“少火以生气”的治疗理念,以及“善补阳者,须在阴中求阳,则阳得阴而生之不竭”的诊治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够理解中医的独特优势。
(二)强化培养组方能力
组方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辩证立法和病因病机,结合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等特点,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精心挑选出最佳的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学生系统学习本课程后,可以掌握如何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相应的方剂。然而,现实中的处方是由中医根据具体的病人、病情和病症来制订的。学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人,每个病人都有着不同的个体差异,病情也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很难直接在教科书上找到对应的处方,所用的处方也不能适应病情的变化。为了提高学员的临床配伍水平,需要使他们掌握恰当、高效的配伍方法。
(三)重视方剂中的剂量问题
剂量指的是方剂中每种药材的特定数量,也包括药材间的用量比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忽视剂量的重要性,然而,剂量对方剂的配伍、疗效以及用药的安全性都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桂枝汤被仲景称为“群方之冠”,主要用于治疗太阳表虚证,其中桂枝与牡丹各占一半。若增加桂枝的剂量,使之比牡丹更多,可治疗奔豚症,因其适用于心阳虚、下焦风寒上冲的症状;而若增加牡丹的用量,使之比桂枝更多,则可治疗因太阳病而导致的腹部疼痛。这表明方剂用量与疗效密切相关,有观点认为,处方的秘密就在于用量。对一些含有毒中药如附子、川乌、朱砂等的处方,其用量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中药的安全性,因此,在方剂教学中应特别关注剂量的问题。
(四)关注方剂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在现代医学中,绝大部分方剂都含有多种药性,其中一些药性较强。中药配伍不当、用量过大或煎服方式不当都可能导致出现副作用。此外,病人的体质和疾病的特点也会影响药物的副作用。不良反应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在中药治疗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小柴胡汤可能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肝炎、膀胱炎和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等疾病,这些疾病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需要详细讲解这些内容,使学生能够认真、客观、全面地看待每一种方剂。
四、结语
方剂学是中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对方剂的理解和运用水平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将学生的学习需求置于首位,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根据方剂学的课程标准以及专业的性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李秀娟,陈少珍,谢琳,等. 高职方剂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3):66-68.
[2] 任小宁,郭晓黎. 《方剂学》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研究[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06):138-141.
[3] 李卫民. 论《方剂学》教学的中医思维培养[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08):217-218.
[4] 姚建平,樊蔚虹. 《方剂学》教学应重视组方和临证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08):723-724.
[5] 于顺新. 《方剂学》教学中常常忽视的剂量问题[J]. 河北中医,2013,35(01):154-155.
[6] 胡久略,王成宝. 《方剂学》教学初探[J]. 时珍国医国药,2008(10):2537-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