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博物馆发展研究

2024-05-28唐金具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8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乡愁乡村振兴

唐金具

摘 要:乡村博物馆是守护乡愁、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是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推动乡村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中,应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责任,积极探索产业化运营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力度,突出体验功能,以“博物馆+”模式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关键词:乡村博物馆;传统文化;乡愁;红色文化;乡村振兴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8.022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乡村文物展览馆、乡村记忆馆、村史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等各类乡村博物馆遍地开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文博场馆建设在乡村方兴未艾。红色文化纪念场馆也主要分布在乡村,展现了先辈们曲折而艰难的奋斗历程,鼓舞着乡民砥砺奋进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如何进一步发挥乡村博物馆的重要引领作用,为建设和美乡村塑形铸魂,值得深入研究。

目前,滕州市先后建成各类乡村(社区)博物馆近百处,还建有墨子容古博物馆、五世清官纪念馆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及北沙河惨案纪念馆、龙湖精神纪念馆、知青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滕州市深入挖掘乡村文物资源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在全省创新开展了“乡村文物保护利用进村居”试点工作,探索打造了乡村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滕州模式”。2022年年底,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首批山东省乡村(社区)博物馆名单,滕州市柴胡店镇鲁南民俗博物馆、级索镇级索村文史博物馆名列其中。

乡村博物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守护乡愁、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各类乡村博物馆,让观众亲身感受民族的历史、乡村的过往,激励他们回顾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新时代,提升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而努力。

1 弘扬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滕州,墨子文化与儒家文化在乡村博物馆中占有一席之地,激发了乡村发展新活力,比较典型的有木石墨子故里博物馆、孔子学堂等。

滕州市木石墨子故里博物馆,收藏文物史料2000余件,馆内面积2800平方米,是鲁南地区第一家农民博物馆。其中,馆藏墨子相关遗迹、遗存1000多件。春秋时期目夷古城南城门楼“目夷永固”石匾、北城门楼“蚕母绵延”石匾、古目夷亭八棱石柱楹联石刻、“墨子滕州木石说”等关键文物相继被墨子故里博物馆收藏。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附近的村民、中小学生经常到这里开展教育活动。在建设和美乡村中,传承弘扬墨子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墨子的“兼爱”是爱无差等、施之周遍的爱,反对那种差等之爱。在乡村,邻里之间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相互帮助、关爱,才能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生活氛围。

儒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长幼有序的伦理仍然在农村发挥着影响。洪绪镇郝洼村打造了孔子学堂、家风堂。孔子学堂、家风堂,总占地面积918平方米,整合了3户连片闲置的民居,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保留老屋、老树等原貌。迎门墙展示了贯穿于中华伦理发展的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墙壁上是用收集来的旧门板加工制作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墙壁上还有用竹简做成的孔子小故事,如欲速不达、有教无类、发愤忘食等,还有用竹简做成的弟子规。孔子学堂中,以本村学校的学生、留守儿童、村民为对象,定期组织孩子们在这里进行国学诵读,通过孩子带动家庭,逐渐向外辐射带动全村,让大家自觉参与进来。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建设相结合,可以实现文化振兴与和美乡村建设的同频共振。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用文化浸润心田,开启惠民为民利民新征程,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风文明。

2 唤起美丽乡愁,留住乡村记忆

鄉村博物馆是一个乡村的文化共同体,连接着一个群体的共同记忆。乡村文化包括农耕文化、乡村手艺、乡村风俗等方面,它们共同孕育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等。当下,乡愁已经成为文化记忆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守住乡村文化的乡愁就是守住大多数人的精神寄托,就是守住乡村文化的“根”。

级索镇级索村文史博物馆是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军门大院抗战旧址的基础上创建的文史博物馆,于2017年7月开馆运行。展馆设有民俗厅、文史厅、红色记忆厅、书画厅及碑廊。布展面积500平方米,展出各类实物、文献资料200余件。柴胡店镇鲁南民俗博物馆为全市首创专门陈列与本地民间习俗有关实物的博物馆,馆内有婚俗、寿俗、食俗、节俗、曲艺、民间工艺展示,是一座以收藏展示民俗文物、调查民俗事象、研究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俗类博物馆。该馆占地600平方米,藏品500余件。鲁南民俗博物馆这一窗口,对于研究柴胡店乃至滕州的人文历史、民俗文化和感受历史的发展变化、民情风俗的演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留住美丽乡愁,助推乡村振兴,洪绪镇打造了多处乡村记忆馆,搜集丰富展品,传承乡土味道,真实再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程,是一部充满热情和收获的乡愁回忆录。如洪绪镇杜场村打造了杜场工匠馆,弘扬工匠精神,展现工匠风采。通过建设场馆对传统的老技艺集中展示,传承历史,普及知识,启迪后人,并将其打造成了集展示、科普、体验为一体的科普教育基地。

再如,洪绪镇新丰村依托紧靠秀美荆河的地理区位优势,规划建设总占地面积4680平方米的乡村记忆馆和农事体验广场,深挖农事记忆内涵,突出留住乡愁的主题。农耕文化体验园以农耕文化为主题,融入观光、休闲、科普、趣味与参与,让青少年可以定期在此体验农耕文化。乡村记忆馆用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衣、食、住、行、民间文化等。如展示手工缝制的棉布鞋垫、粗布衣服,以及从养蚕到缫丝,再到丝绸制品、刺绣制品的过程。还展示了纺线、织布、印染的一系列工序,具体从采摘棉花,到轧棉籽、纺线、织布、印染,大大小小几十道工序。以乡村记忆广场和乡村记忆馆为载体,引导青少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记住乡愁。

时代在前进,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少东西已经被人们淡忘,但是作为不可磨滅的乡村记忆,这些东西诉说着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时刻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和美乡村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3 淬炼红色文化,传承文化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红色文化由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和美乡村建设中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滕州市界河镇北沙河惨案纪念馆建于2005年,展厅面积2200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家村级抗日史实纪念馆。纪念馆设有主展厅、副展厅、北沙河惨案纪念碑亭、全国最大的青石台历、北沙河惨案纪念馆落成碑亭、题词碑廊、接待室等。主展厅长38米,代表1938年发生北沙河惨案;宽8.15米,代表8月15日日军投降;展览内容分为“界河阻击战前夕全国抗日战争形势”“滕县保卫战前奏曲—界河阻击战”等八个部分,代表八年全面抗日战争。馆内陈列实物187件,图片250余幅,文字32万字。馆内有原济南军区无偿捐赠退役歼六战斗机1架、T34坦克一辆、榴弹炮2门、加农炮1门、高射炮1门,是鲁南地区馆藏退役武器最多的纪念馆。

在纪念馆中,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北沙河惨案这段哀痛的悲惨历史与日军侵华的残忍罪行,感受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不屈的反抗精神与奋发意志,了解北沙河惨案中牺牲烈士的英勇事迹。提醒人们懂得珍惜和平生活的不易,激发大家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热情。展馆中的小推车、大扁担,展现出了军民一家的鱼水之情。在副展厅中可以领略新时代北沙河的快速发展,看到英烈后人在这片土地上跟随党的二十大指引所迈出的坚毅步伐,为建设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纪念馆现已成为滕州市红色文化教育、干部教育现场教学、青少年校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先后被评为“省党史教育基地”“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枣庄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滕州市群众观教育基地”。

滕州这片热土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模范,淬炼出“龙湖精神”和“洪山口大会战精神”等红色文化,并在原址所在乡村建设了纪念场馆。当地政府为了昭示后人、铭记历史,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一心向党、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龙湖精神,引导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发乡民建设和美乡村的热情,在龙阳镇焦庄村建设了龙湖精神纪念馆。龙湖精神纪念馆展现了在当年极其困难时候,是如何完成马河水库建设这一前无古人壮举的。大坞镇洪山口大会战记忆馆,也展现了在1975年冬,1.5万人是如何奋战在滕县农田建设大会战洪山口主战场的。他们经历了壮烈史诗般的战天斗地大熔炉的考验,孕育了洪山口大会战的精神内核。

以龙湖精神纪念馆为例,龙湖精神纪念馆以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形式,再现了那段破除万难、热血沸腾的年代。一件件弥足珍贵的文物,一幅幅峥嵘岁月的图片,一桩桩可歌可泣的事迹,再现了当年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正是这些无私奉献的革命前辈用钢铁的意志、不屈的脊梁托举出了今天熠熠生辉的龙湖精神纪念馆。水库建成后,当地人民继续发扬“一心向党、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龙湖精神,迅速掀起了修建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的热潮。经过多年努力,建成了南北两条干渠,灌溉面积达十余万亩,彻底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打造出优质良田数万顷。现如今,以灌区为中心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60多万亩,“滕州马铃薯”品牌价值过百亿,“龙阳绿萝卜”种植面积达万亩,已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4 乡村博物馆建设的问题和思路

乡村博物馆是整个博物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博物馆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很多地区基于当地的乡村特色文化,打造了诸多村史馆、记忆馆、展览馆等。因此,需要正确地认识乡村博物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铸魂作用。但目前,对于乡村博物馆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还不充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4.1 当前乡村博物馆存在的问题

一是个别乡村目光短浅,对乡村博物馆“只生不养”。从全国来看,近年来,个别地区在推动乡村博物馆建设中曾经发生过如此景象:建馆时“轰轰烈烈”,开馆时“热热闹闹”,日常“冷冷清清”,最后“无声无息”地退出了。这种强烈的对比给乡村博物馆建设与健康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症结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博物馆建设普遍缺乏长远规划和制度设计,目光短视,只注重一时热闹,而且只重视场馆的硬件建设,忽视相应的软件配套建设,如博物馆急需的管理人员、常规运营管理经费、制度以及长远发展的规划和相应配套政策的支持等都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要站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整体推动乡村博物馆建设,使其真正成为实现富民强村的重要载体。

二是千篇一律,展品展示同质化。游览过乡村博物馆的人大多有这样一种印象:不少乡村博物馆陈列因陋就简、简单乏味,几乎都摆有耕犁、箩筐、扁担、旧家居、风箱、老灶头等早已退出生产生活的老物件,有的甚至成为堆放老物件的储藏室。由于缺乏专业化展陈体系与现代博物馆叙事手段,最终沦为千篇一律的“鸡肋”。

4.2 乡村博物馆建设的思路

乡村博物馆是我国中小城镇特色发展中的新事物,承担着传承乡村文化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振兴和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现实责任。如何利用好数目可观的乡村博物馆,具体在乡村博物馆助力和美乡村建设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4.2.1 强化规划,有序推进

乡村博物馆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还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都需要乡村文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在乡村博物馆建设中,要避免决策冒进和盲目扩张,要切实把握规划的统筹性。策划工作既要高屋建瓴,又要接地气,要采用专业化展陈体系与现代博物馆叙事手段。从形式到内容都要做好精心的策划,把知识性和趣味性、参与性结合起来,挖掘和探索乡村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在布展过程中,要组织专业人员及相关专家,程序化、规范化建设,突出目标观众需求。通过巧妙构思持续打磨图文展示内容,帮助游客领悟乡村博物馆的魅力,将乡村博物馆转化为群众看得懂、喜欢看,看在眼里、留在心间的乡村故事。

4.2.2 强化功能定位,力避简单复制

与基层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有所不同,乡村博物馆还兼顾了乡村记忆传承、文化遗产活化、文旅产业融合及乡风文明建设等功能。因此,乡村博物馆要强化功能定位,将主要资金和精力放在保护、展示、传承、宣传、教育等服务功能上,而不应片面追求场馆面积、展品精美、装饰豪华等表面文章,要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不要简单复制、千篇一律。

每个村都有一段独特的历史,都有个性化的东西沉淀着。有些古村落,人文历史丰富;有些名人村,历代名人辈出;有些特色村,曾是农林牧渔的代表村。乡村博物馆建设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村提炼乡村精神,讲好乡村故事,努力做到“土”得有文化底蕴、“土”得有地方特色、“土”得有时代新意,才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红起来。

要积极推动乡村博物馆走上规范化发展的快车道,在建设及运营管理模式上,探索乡镇、村(居)、合作社、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多元化投资及运管模式,促进乡村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互哺。

5 打造乡村博物馆文化品牌新模式

滕州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开展乡村文博场馆事业,助推和美乡村建设,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上大有文章可做。要继续大力推进乡村文物展览馆、乡村记忆馆、村史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名人故居等各类乡村文博场馆与和美乡村建设结合,深入挖掘乡村文博场馆的文化引领作用,让乡村文博场馆“活”起来,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为地方乡村振兴切实提供智力支持。

乡村文博场馆既是凝聚乡情民心的纽带,又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平台,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在推动乡村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中,应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积极探索产业化运营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力度,传承民俗文化,突出体验功能,以“博物馆+”模式走出一条以文润富、以文促富、以文化富,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乡村文博场馆作为一种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促进乡村文化活态传承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也是一项艰巨而深远的乡村文化工程。乡村博物馆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賡续红色文化,传承农耕文明,保留乡土文化等,促进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让乡村文明展现出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通过乡村文博场馆,让观众感受到过往的历史,启发他们回顾过去、看见现在,理解当代社会,激发当地民众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文旅融合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乡愁乡村振兴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回头一望是乡愁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