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博物馆教育“第二课堂”实施路径探析

2024-05-28宋天宁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6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第二课堂博物馆

宋天宁

摘 要:博物馆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工作的核心,它既是博物馆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博物馆工作的落脚点。在新形势下博物馆应全方位面向社会、服务公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博物馆;第二课堂;文化传承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6.019

1 新形势下博物馆教育“第二课堂”实施意义

博物馆是一个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博物馆作为学校外的“第二课堂”,学生可以在其中放松心情,享受艺术和文化的熏陶。同时,参观博物馆也需要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步行和观察,有助于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从当前文化自信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作用与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理解与把握。

第一,博物馆教育提供了一种非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参观展览、观看文物和参与互动活动等方式来获得丰富的、直观的、实践性的学习体验。这种亲身经历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并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第二,博物馆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博物馆教育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展览、活动等方式来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博物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博物馆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式培养批判思维和判断力。同时,博物馆中展示的文物和艺术品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第四,博物馆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博物馆教育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通过参观博物馆,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博物馆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可以看出,在新形势下,以文化自信为导向,突出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全方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下,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2 黑龙江省博物馆“第二课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黑龙江省博物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心红军街50号,是一所综合性博物馆,是黑龙江省收藏历史文物、自然标本、艺术珍品的中心,同时也是历史研究、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黑龙江省博物馆现有各类藏品63万余件,包括历史、自然、艺术及文献四大类,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在博物馆不断完善优化其功能和社会服务作用的过程中,黑龙江省博物馆围绕创设“第二课堂”这一思路探索创新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整合馆藏资源,创建博物馆“第二课堂”。2015年,黑龙江省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联合社会力量,促进博物馆教育与高校、院所教育科研的深度融合。同时,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壮大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推动博物馆社会教育健康发展,提高博物馆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以黑龙江省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为平台,依托馆藏文物,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与教育活动,调研博物馆教育现状,研究博物馆教育过程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及时分析博物馆教育改革的政策走向,对博物馆教育改革的战略问题进行研究,并制定出可行的科学对策,为公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博物馆第二课堂。

二是打造全新品牌,提升博物馆教育与服务功能。教育是当代博物馆最重要的社会职能。多年来,黑龙江省博物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推出“相约龙博”系列项目,创办了小小讲解员培训班、自然科学体验馆、第二课堂等社会教育平台。近年来,黑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資源,不断开展图书出版工作,包括《黑龙江省博物馆王隽珠艺术馆藏品集》《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兵器精选》《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精粹》《北大荒版画》《黑龙江省博物馆藏近现代书画精选》等图书113套、179册,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人类历史、社会艺术三大领域,包括动物、植物、昆虫、鸟类、铜器、铁器、国画、油画、剪纸等30个学科和门类。其中最大的一部图书是《邓散木全集》,52卷,大八开,18000多个出版页,是黑龙江省历史上创纪录的体量最大的一部著作。黑龙江省博物馆还开发了一些有助于和课程联动、与课堂教学互补的,且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实践性互动项目,开发这类资源或项目的目的是改变博物馆纯粹供学生参观的状态,配合学校和青少年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的实施,使博物馆资源的情景和氛围具有一定的互动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索实践、促使学生体验和感悟。2015年,黑龙江省博物馆把观众的接待工作上升到博物馆教育实践探索活动,先后完成“第二课堂”“相约龙博”等教育活动多个项目,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而且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现有“瓷画龙江”“玩艺坊”“走进传承”“动物大联盟”“小花匠的植物王国”“历史的记忆”“走近非遗大师”“物质世界的真相”八个系列内容,涉及民俗、自然、历史、艺术等方面。同时,创办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全省讲解员培训班。

三是拓展社教途径,实现博物馆与社会合作新机制。从2014年开始,黑龙江省博物馆创办了流动博物馆,目前已经打造了“远离毒品远离邪教远离赌博倡导绿色上网”“昆虫世界中的铠甲勇士—锹甲”“可以闻的展览—黑龙江省中药材特展”三个临时展览,定期到中小学流动展出。目前已经去过近百所学校,上万名中小学生参观了展览,这项教育活动也是黑龙江省博物馆将要长期坚持的一项课题。黑龙江省博物馆与黑龙江省画院陶瓷研究院共同研发的围绕文物的历史故事的教学课程,不仅缜密安排教学计划,还认真落实课堂细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多年来,以馆藏资源为依托,黑龙江省博物馆共研发20余个主题课程,近800名学生、近千名家长进行了体验,建立了南岗区中小学生研学基地,通过研学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馆校合作,促进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发展,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同时,通过馆校合作,发挥双方优势,取长补短,为全面提高博物馆社会教育能力和水平、扩大博物馆教育覆盖面,做出有益的尝试。另外,黑龙江省博物馆还将根据南岗区各中小学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相应的研学任务书,通过项目式研学的形式,让学生选择性的、计划性的提出项目构思,以研带学,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博物馆开展项目式研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方式,以实地体验展开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们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激发潜能、锻炼创造力,使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本地历史人文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道德情操、团结合作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黑龙江省博物馆“第二课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多种途径和举措推动博物馆教育发展,争取更多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把博物馆建设成为重要的教育基地,传播先进文化、愉悦群众身心的精神家园,成为广大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当前博物馆发挥其公益和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策略与路径。

3 新形势下博物馆“第二课堂”建设的路径选择

新形势下博物馆应该更好地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从资源整合、转换机制、课程研发三个角度出发,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拓展社会教育功能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有效尝试。

3.1 整合资源

黑龙江省博物馆通过整合本馆资源,在资金投入、教资培养方面加大力度,创立了“第二课堂”教育品牌。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积极开展流动展览和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充足的人员和资金投入,才能提供更丰富的展览和教育资源,吸引更多的学生和群众参与其中。同时,博物馆可以增加教育活动的种类和规模,如举办讲座、工作坊、实地考察等,为观众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针对黑龙江省博物馆的情况,可以考虑通过改善场馆布局、提升展示技术、更新设备设施等方式,丰富观众的参观体验。同时,黑龙江省博物馆还可以增加人力资源的投入,培训更多的讲解员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更专业的解说和引导服务,增强观众的学习效果和参与感。总之,整合资源是黑龙江省博物馆“第二课堂”建设的关键。

3.2 转换机制

建立转换机制是提高黑龙江省博物馆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为此,博物馆应与学校、教育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以实现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的功能。首先,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宣传手段,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在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系列微型博物馆,馆校合作建立微型博物馆的模式能够让文物“走”进校园,使文物“活”起来。黑龙江省博物馆与哈尔滨市道里区六十中学联合建立的是围绕“镜泊湖边的部落—莺歌岭遗址展”建立的历史类微型博物馆。莺歌岭遗址是肃慎先民繁衍生息的所在地,肃慎族是我国古代东北的民族,是现代满族的祖先。在莺歌岭采集和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陶片、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斧、石磨棒、黑曜石器、骨器等,还有大量兽骨和鱼骨,这表明莺歌岭人的文化带有山区渔猎及农耕多种经济的特点。“镜泊湖边的部落—莺歌岭遗址展”共展出79件展品,继此展览之后将陆续推出黑龙江汉魏、渤海、辽金、清等不同时期的系列微型展览。通过展览让学生们了解在这里生活的先民们在黑龙江古代文明的起源、發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古代黑龙江并非贫瘠的亘古荒原,而是自古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

黑龙江省博物馆还与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机关第六幼儿园建立了首个以展示自然环境和动物家园为主题的微型博物馆。通过对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等不同种类动物居所的展示介绍,使幼儿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爱意。此外,黑龙江省博物馆还与哈尔滨市群力实验小学达成意向协议,计划建立围绕“从远古走来的渔猎文明—黑龙江鱼皮、兽皮、桦树皮文化艺术展”建立的民俗类微型博物馆。“从远古走来的渔猎文明—黑龙江鱼皮、兽皮、桦树皮文化艺术展”以独具特色的地域和民族文化,讲述北方渔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地域色彩和北国风情的鱼皮文化、兽皮文化及桦树皮文化。它们多元融合、绚彩多姿,通过悠悠渔猎情、习习白桦风,让小学生们真切地体验中华文明的久远悠长和黑龙江文明的绚烂多姿。

黑龙江省博物馆建立微型博物馆是加强博物馆与学校研学综合教育合作的重要举措,对于拓展学生教育空间和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黑龙江省博物馆秉承“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理念,致力于发展成为集知识性、教育性、参与性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青少年对自然、历史等知识的兴趣和爱好。为丰富青少年的假期生活,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知识储备,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搭建一个锻炼的平台,举办了小小讲解员培训班,自2011年开班至今共举办了20期,培训了1050位小小讲解员,在寒暑假和节假日为观众提供志愿讲解。黑龙江省博物馆还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机会和研究资源。博物馆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实地考察、调研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深入了解博物馆的运营和管理。同时,博物馆还可以为学校提供研究资源,如文献资料、藏品的借阅和使用,为学生的研究和学术发展提供支持。此外,黑龙江省博物馆还应加强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共同举办展览和活动。博物馆可以与图书馆、艺术馆、科技馆等合作,举办跨领域的展览和活动,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博物馆可以拓展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其中。

因此,建立转换机制是提高黑龙江省博物馆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博物馆应与学校、教育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机会和实践机会。同时,博物馆还应加强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平台,提高博物馆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3.3 课程研发

博物馆课程研发是博物馆教育的根本保障和前提,黑龙江省博物馆开发了一些有助于和课程联动、与课堂教学互补的,且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实践性互动项目,开发这类资源或项目的目的是改变博物馆纯粹供学生参观的状态,配合学校和青少年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的实施,使博物馆资源的情景和氛围具有一定的互动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索实践、促使学生体验和感悟。黑龙江省博物馆与本地教育局、学校共同策划组织了中小学生主题巡访活动,该项活动由书法、绘画、征文与演讲比赛组成,参与面达10多所中小学校,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其中,“环球自然日”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也受到社会的好评。另外,区内多节学科教学课,如生物课《昆虫记》、美术课《写生素描》等也都利用博物馆的教育教学资源,取得了学校课堂教学达不到的效果。建立少年儿童科学体验馆,在博物馆独有的空间里为青少年设置动手项目,通过“模拟恐龙发掘”“干冰实验室”“生命启航—卵的奥秘”“动物标本及其内部结构探秘”等活动,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感受到参与、合作和分享的乐趣,培养青少年对自然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导青少年从小关注生命、探索自然,提高环保意识。通过与学校合作,博物馆可以将展览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提供更深入的学习体验。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应将传播先进文化和愉悦群众身心作为核心任务。为此,黑龙江省博物馆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展示和宣传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以激发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如举办精品展览、展示世界各地的艺术品和文化遗产。通过展览,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到文化艺术作品,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同时,博物馆可以通过解说员和导览系统,为观众提供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此外,博物馆可以与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合作,举办音乐会、讲座、互动游戏等各种活动。通过举办民族音乐会,观众可以欣赏到黑龙江地区各个民族的高水平音乐表演,提升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讲座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分享他们针对黑龙江地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为观众提供更深入的文化知识和思考。互动游戏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观众参与其中,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乐趣。此外,博物馆还可以开设更多种类的艺术创作工作坊和教育活动,为观众提供参与式的学习体验。通过参与艺术创作工作坊,觀众可以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培养他们针对不同艺术品类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总之,博物馆应该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交流和欣赏的场所,为观众提供愉悦身心的文化体验。

4 结语

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导向。在博物馆高质量建设、发挥公共服务功能与作用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围绕文化自信建设,将自身资源优势最大化,从而发挥文化传承与文化教育的作用,通过“第二课堂”的建立,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学生及社会公众。

参考文献

[1]晏昕.在“双减”环境下博物馆研学活动的探究:以中国茶叶博物馆第二课堂教育为例[J].福建茶叶,2023,45(10):93-95.

[2]杨华萍.书院制模式下第二课堂建设实践路径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6):77-79.

[3]刘放.博物馆成为受欢迎的“第二课堂”[N].友报,2023-08-11(008).

[4]孙若晨.新时代有效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之路[J].文化产业,2023(25):7-9.

[5]张旋.博物馆品牌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意义[J].艺术家,2023(8):140-142.

[6]李克亮.以高质量博物馆建设推动文化传承发展[J].文化月刊,2023(7):12-19.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第二课堂博物馆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博物馆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露天博物馆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