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藕虾混养高效模式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2024-05-28王开文渠梁彭瑾

农业知识 2024年5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

王开文 渠梁 彭瑾

摘 要:近年来,微山县高楼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藕虾混养模式示范与推广。通过引进浅水藕与小龙虾混养生产模式,高楼乡成功打造了一种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模式的推广与实施,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还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藕虾混养;高效模式;融合发展

微山县高楼乡,地处湖区,湖面广阔,其中湖边涝洼地占据了大量面积,这些区域原先由村民分散管理,由于地势低洼,种植收益不稳定,且多为粗放式经营,主要作物为水稻、大豆和小麦,经济效益较低。部分农户尝试在低洼地种植浅水藕和捕捞野生龙虾,不仅效益有限,且存在较大的面源污染风险。面对这样的挑战,高楼乡政府深入调研,决定实施涝洼地改造及产业结构调整,旨在提高湖田效益并推进尾水治理工作。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高楼乡引进了浅水藕与小龙虾混养生产模式,这是一种创新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浅水藕与小龙虾之间的生态互补关系。浅水藕的生长为小龙虾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和繁殖环境,而藕田中的次藕和残留物又成为小龙虾的天然食物来源。同时,小龙虾的活动有助于疏松土壤、促进藕的生长,其排泄物也为藕田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这种互利共生关系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显著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1 藕虾混养模式应用现状

为打造藕虾混养园区核心区,高楼乡采取项目投资和吸引群众参与、社会资金注入相结合的方式先后投资3200万元,在集中连片,道路相连,水系相通,便于实施的小闸管区高楼村、小闸村、四段村及利民管区的利民、翁楼、盐店、昭阳等村18000万亩左右湖田里,筹建高楼乡浅水藕与小龙虾混养园区,根据土地特点,园区分为东西两个园区,面积均为8000亩。东園区以鱼池改造为主,西园区结合涝洼地改造和稻田尾水治理改造项目。

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藕虾混养园区已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包括围堰的加高加固、提水站的新建和机电设备的完善配套、生产路的硬化和加宽,以及排水、沉淀河道的疏浚等。

从技术支持来看,高楼乡政府已与山东省农科所水生蔬菜研究所、湖北水生蔬菜研究所共同签订合作协议,为园区提供技术服务。

从运营情况来看,已栽种浅水藕9800亩,投放虾苗100吨;藕虾混养园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承包户们通过采收莲藕,每亩净利润达到了3000元左右,相比之前的种植模式,每亩增加了2000元的收入。同时,园区获得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水生蔬菜实验示范基地称号。

1.1 经济效益显著

产业园内的渔湖产品种类丰富,包括微山湖小龙虾、南美对虾、微山湖大闸蟹、微山湖麻鸭、浅水藕等。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还提升了产业园的整体产值。2021年,产业园渔湖产业养殖总面积达到3.17万亩,总产值高达24.76亿元。其中,一产产值9.8亿元,二产产值14.96亿元。产业园农业总产值47.38亿元,主导产业产值24.76亿元,占产业园农业总产值的52.2%;这一数据充分展示了藕虾混养模式在提升农业产值方面的巨大潜力。

藕虾混养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产值,还显著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产业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3万元,高于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17219元39%以上。充分说明了藕虾混养模式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

1.2 社会效益明显

高楼乡藕虾混养模式产业园不仅在经济效益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其社会效益也同样明显。特别是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微山湖”区域品牌的成功塑造,为产业园乃至整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产业园内的大闸蟹、小龙虾等特色产品通过商标注册和品牌打造,有效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中“微山湖” “南四湖” “永甲”“祥湖”“生态湖”“荷都”“望湖”“彤辉”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这些品牌产品已进入北京、上海、天津、石家庄、太原、南京、杭州等10多个城市,并远销到美、日、韩等13个国家和地区,为当地农民开辟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

其中,微山湖大闸蟹在多个重要的评比活动中展现出了其卓越的品质和口碑。在“首届中国名蟹大赛暨吴中大闸蟹文化节”上,荣获了“优质大闸蟹奖”和“优质组织奖”两项大奖。在第三届中国螃蟹文化节上,荣获了“中国名蟹大赛金奖”,此外,微山湖大闸蟹还荣获了第四批“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这不仅是对其品质的肯定,也是对其在推动地方农业发展方面所做贡献的认可。

1.3 生态效益突出

高楼乡藕虾混养模式产业园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始终将生态效益放在首位,通过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农业环境治理方面,通过加强土壤环境监测,确保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有效监控。为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清洁度,产业园全面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绿色发展模式。这一模式通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推进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夏镇街道现代农业园区设立的水肥一体化设施水溶肥技术推广和化肥减量示范点,更是为园区内其他农业生产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农业技术装备方面,产业园也进行了大力投入。园内农业装备水平的大幅提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能耗和排放。同时,产业园还积极推广生态生产技术,实施化肥负增长、农药零增长行动,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产业园还高度重视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了100%,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了95%,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也达到了95%,有效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

2 藕虾混养模式促进产业发展

2.1 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该产业园以其独特的产业结构和优势,实现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第一产业方面,产业园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产和水生蔬菜资源,形成了水产养殖、水禽养殖和水生蔬菜种植三大主导产业。通过科学规划和精细化管理,产业园内的水产养殖实现了高产高效,水禽养殖和水生蔬菜种植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二产业的发展则依托于第一产业的丰富资源。产业园内形成了速冻水产、腌制熟制、鱼糜鱼丸制品、咸蛋皮蛋加工、高低温肉制品以及杂粮加工、茶、酒、软饮料等多元化的产业链。这些产业链上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同时,仓储、流通、加工、配套、中介服务等各类市场主体在产业链上分工明确,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带动湖区2.2764万渔湖民从事渔湖产品的捕捞、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工作,共同推动了第二产业的繁荣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则是以第一、二产业为基础,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科技推广、经营培训、互联网服务、渠道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供应链金融产业,实现了与第一、二产业的深度融合。依托永胜河蟹养殖专业合作社、山东磊硕养殖有限公司、微山利民现代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微山胜和贸易有限公司等产业化龙头企业,构建集“种养殖+加工+科技+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这些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面,产业园充分发挥了电子商务的优势,积极搭建电商平台,鼓励电商、物流、商贸等社会资源加强合作,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对接和整合。同时,产业园还加强了科技推广和经营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这种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产业园的整体运营水平,也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据统计,产业园带动农户年增收总额达4.8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2 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引领现代农业新典范

微山县藕虾混养产业园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型经营主体规模逐渐壮大,成为引领地方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依托丰富的种养初级生产资源,产业园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工程,通过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成功吸引了众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

在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下,通过推广先进的种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通过加强品牌营销和市场开拓,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通过深化产业链整合和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不仅推动了产业园的快速发展,也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他们与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支持,帮助农户提高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实现增收致富。

3 藕虾混养模式做法及经验

3.1 科企合作联动,提升产业水平

科企合作联动在提升产业水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关系,为渔湖产业的科技集成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其次,科企合作联动有助于开展水产养殖技术集成模式应用研究。通过整合各方的技术资源和研究力量,可以形成更加高效、環保的水产养殖技术模式,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通过引进和培育新品种,改进和优化养殖技术,可以推动渔湖产业的升级换代。通过共享人才、技术和设施等资源,可以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最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渔湖产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是科企合作联动的最终目标。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可以不断提高渔湖产业开发的科技含量,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3.2 强化技术培训,加快推广应用

通过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将职业农民打造成为建设产业园的中坚力量。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加强对农业企业经理、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村党支部书记、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等通过系统的培训,培养出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些农民将成为推动渔湖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围绕微山湖渔湖产品、菱米、莲子、芡实等特色农产品,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鼓励发展农产品系列加工,着力打造大型综合性龙头企业。同时,还加强对产业园内规模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的引导和管理,扶持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以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在合作社方面,组织产业园内的合作社开展国家、省、市级规范化农民合作社创建活动,通过评选和表彰优秀合作社,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示范场,建立家庭农场档案和数据库,实施动态化和信息化管理,每年培育市级以上示范社6家以上。

3.3 重视产业发展,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在推动渔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坚守产业园姓农、务农、为农、兴农的“四农”导向,将农民置于产业园创建的核心地位。为此,着力推动入园企业积极创新联农带农激励机制,通过股权合作等模式,与基地农户、农民合作社建立“保底+分红”的利益联结关系。这种机制不仅确保了农民的基本收入,还让他们能够分享到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实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构建订单、股份合作等多元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渔场)+养殖户”的紧密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有效地将龙头企业的市场优势、合作社的组织优势以及养殖户的生产优势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合力。

在与养殖基地、农户、专业村的合作中,建立了订单、合同、合作等多种利益联结关系。一方面,以高于市场价5%~10%的价格回收产品,当市场价格低迷时,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从而极大地保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和收益。另一方面,合作社统一组织种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种养殖,企业与种养殖户签订合同,对高于回收标准的产品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实现了“二次分红”,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藕虾混养模式的实施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这种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湖田的经济效益,每亩产值可达到8000~10000元,纯收益在5000元左右,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新的增收途径,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该模式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王开文,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农村发展研究工作。

渠 梁,水产工程师,主要从事渔业推广研究工作。

彭 瑾,农艺师,农学硕士,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发展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
电视新闻传播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发展
以“融”为本发展文化产业之我见
大数据时代的媒体融合之路
成品油零售业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与策略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浅谈以艺术类学生创业为导向的河北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