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鲟鱼实用技术要点

2024-05-28王丕浩

农业知识 2024年5期

摘 要:作为冷水性鱼类的鲟鱼,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病害少易于养殖等特点,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养殖户的选择,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养殖新技术越来越成熟。该文以养殖基地利用工厂化循环水高效养殖鲟鱼为例,解析内陆地区鲟鱼养殖实用技术,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工厂化养殖;苗种培育;鱼种培育;鱼种放养

鲟鱼属于特种水产养殖品种,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病害少、易养殖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养殖户的青睐[1]。成武县养殖的鲟鱼一般是以杂交鲟居多,苗种主要从湖北、河南购进,从2018年开始试养,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鲟鱼工厂化养殖实用技术日趋成熟。

1 场地与水源

养殖池为圆形硬化水泥池,深度1.5m,水深在1~1.2m,在1.2m处设两个溢水口。池底锅底形,坡度2%~3%,四周高,中间低,便于中间排污。进水管设在池侧上方,倾斜30°~40°,带压冲水,确保池内水流旋转流动无死角[2],每池面积在30~50m2不等,养殖面积20亩。上方搭建塑料保温棚,棚上采用双层遮阴网,防止水温过低或过高。每个养殖池设一台0.75 kW水车式增氧机。

养殖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常年温度15℃~17℃的地下井水,符合《渔业水质标准》,采用pH值6.8~7.3,水质透明度在35cm以上,溶解氧量6mg/L,水流进入蓄水池增氧曝气,增加水中溶氧量,减少氨氮含量,然后流入养殖池。水流流速控制在0.1m/s。养殖尾水经过沉淀池、微滤机、生物填料池进行净化处理,处理后尾水经水泵送至曝气池暴晒增氧,达到循环使用。

2 苗种放养

2.1 池塘清塘消毒

池塘在放鱼前先将杂物彻底清扫干净,水泥池清水浸泡脱碱15天以上。提前做好养殖池消毒准备工作,可用20~25mg/L漂白粉或用100~150kg/亩生石灰对水后全池泼洒,灭杀有害细菌;池塘浸泡3~4天后把水排出池外,清水清池。清塘消毒过程中注意检查进排水管道是否漏水。

2.2 苗种投放

2023年3月购进一批规格为10~15cm的鲟鱼苗,先在苗种池中进行缓苗处理,以确保苗种的规格均匀和苗种成活率。在袋内水温和育苗池水温一致时拆袋,然后用2%~5%食盐水浸泡15~20分钟。放养密度控制在100~300尾/m2,后期随鱼苗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养殖密度。

3 日常管理

工厂化流水养殖杂交鲟,日常管理关键在于水质、水温调控和水中溶氧量的调节[2]。

3.1 水质调节

先将井水注入曝气池,晒水提高水温,利用保温棚与遮阴网控制水温在15℃~25℃,溶氧量保持在5mg/L以上,然后注入鱼池,池水保持微水流,一般流速在0.1m/s。气温低时利用棚膜采光保温,每15天换水1次,气温高时可用遮阴网和增加换水次数来降低水温[1]。养殖池及时增氧,水体溶氧量5mg。

3.2 饲料选择

苗种阶段鲟鱼对饲料蛋白质含量要求较高,一般选用鲟鱼料饲喂。主要原料为优质鱼粉、面粉、豆粕、鱼油、磷酸二氢钙、多种维生素等。投饵率为1.0%~3.0%。一种是从幼鱼到成鱼都用天然饵料饲养;另一种是在稚、幼鱼阶段用天然饵料饲养,养殖至一定大小后转食配合饲料;还有一种是把配合饲料与天然饵料混合使用,相互补充,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要注意添加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粒径0.2~0.4mm,随着鱼体增长,粒径随之增大,一般口裂的二分之一作为参考。

3.3 饲喂时间

坚持定时、定位、定量的投喂原则,在投饵前增氧机关闭,减小水流量,要求少量多次,均匀抛撒。饵料粒径因鱼个体大小相对匹配,投喂量和投喂次数根据鱼体的生长情况灵活掌握[3],一般在30分钟内吃完为宜,投喂情况(见表1)。等待鲟鱼摄食完毕,管理人员要及时观察,清除残饵。

3.4 增氧管理

鲟鱼养殖场最先使用涡轮式罗茨风机进行池塘增氧,但是水流太小,增氧效果不好。之后改用水车式增氧机,排污、水流效果都很好,溶氧量一般保持在6~8mg/L。增氧机的电源安装断电保护器和断电报警器,这样可以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4],但是必须定期检查增氧机,防止增氧机齿轮因为磨损而出现问题。

4 疾病防控

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成鱼要及时分池,降低养殖密度,并调整投饵率,定期预防消毒[4]。

4.1 出血病

出血病也称为细菌性败血症,由气单胞菌引起,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发病快死亡率高。可采用二澳海因0.2~0.3mg/L连用3次全池泼洒,或每5~10天用二氧化氯进行消毒,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抗菌药物及维生素C、E等。

4.2 烂鳃病

烂鳃病是由柱状屈格杆菌引起的病害,是危害幼鱼和中成鱼的主要病害之一,需根据水质情况,进行预防,可每15天全池泼洒一次氯酸钠1.5mg/L,当出现烂鳃病可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捞出病鱼用盐水浸泡一段时间,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拌饵投喂,皆可控愈。

4.3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5],主要危害幼苗,在发病时,病鱼捞出,放到低浓度的盐水中浸泡30~60分钟,浸泡后再放入养殖池。车轮虫病感染严重,可全池泼洒0.8mg/L硫酸铜。

5 养殖效益

自2023年3月放苗27000多尾,至12月养殖周期为9个月,共挑选出0.75kg以上的鲟鱼20300尾,重量15225kg出售,饵料系数1.32。每条杂交鲟鱼种约4.5元/尾,养殖饲料成本约12元/kg,鲟鱼养殖每尾鱼体重约0.75kg,养殖成本为20~21元/kg,按照时令价格38元/kg,其利润约26万元,亩均约1.3万元,效益十分可观。

参考文献:

[1] 张友凡,弓飞龙,程明向.鲟鱼工厂化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14,(12):40-41.DOI:10.14184/j.cnki.issn1004-843x.2014.12.024.

[2] 蒋志毅.西北地区日光温室鲟鱼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9,(6):44-45.

[3] 刘冶平,杨春桥,郭贵良,等.工厂化养殖鳇鱼技术探究[J].科学养鱼,2016,(5):34-35.DOI:10.14184/j.cnki.issn1004-843x.2016.05.019.

[4] 王月娜.南方人工養殖史氏鲟大量死亡的病理学研究[D].集美大学,2011.

[5] 张忠亮.鲟鱼常见疾病防治[J].现代化农业,2009,(8):44.

作者简介:王丕浩,工程师,中国海洋大学,学士,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等工作。研究方向:内陆淡水养殖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水生动物病害防治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