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继军面部十线刮痧法治疗头面疾病的应用*

2024-05-28石家庄市第二医院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头面皮部面肌

石家庄市第二医院

李 静 杨 静 赵 婷 张月棉 杨继军△(石家庄 050021)

提要 本文介绍杨继军教授面部十线刮痧法的理论内涵及治疗头面疾病的临床应用。面部十线刮痧基于藏象经络,行于皮部经筋,精选面部十线,借刮痧善通、偏泻之特性,结合当前多湿、多痰、多瘀的体质,用特定刮痧手法,通经络,理经筋,散瘀结,除痰湿,调脏腑。治疗头面疾病,既直达病所,又调脏腑、平阴阳。临床辨病辨证,以通为补,以泻为调,灵活施治,治疗头面疾病屡收良效。

杨继军教授从事中医内科及针灸教学与临床工作50余载,研究刮痧30余年,主编全国中医药高校专业教材《刮痧疗法》,教材多次修订、再版。历任河北省针灸学会刮痧专业委员名誉主任委员。杨教授基于藏象经络、皮部经筋理论,通过对面部经络、腧穴及面部穴区的梳理,拟定十条刮痧线路,用于治疗头面部疾患。结合刮痧善通、偏泻的治疗特性以及当前人们多湿[1]、多痰、多瘀的体质,提出“以通为补,以泻为调”的治疗思想。笔者作为杨教授的学生,近5年来,临床以面部十线刮痧为主治疗头面疾病,不断规范面部刮痧手法。现将杨教授在面部刮痧方面学术经验加以整理,总结如下。

1 基于藏象经络,行于皮部经筋

藏象和经络学说是刮痧的重要理论依据,刮痧侧重于梳理和刺激经络,达到调理脏腑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2]。藏象学说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皮肤的生理、病理表现究其根本源于五脏的功能状态[3]。刮痧疗法依据皮肤表现于外的象,判断脏腑病变,选择与脏腑相关的经络和腧穴等进行治疗。经络联络脏腑形体官窍,贯穿内外上下,对确定病变部位归经、厘清病变经络层次、辨别病性寒热虚实等有指导作用,对诊疗疾病至关重要[4],是刮痧遵循的核心内容。

皮部和经筋是刮痧刺激的主要部位。皮部是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和经脉之气散布的所在,是病邪出入的门户。皮部可抵御外邪,部位最浅表,与外界直接接触,外邪通过皮部可深入络脉、经脉,深达脏腑,导致脏腑病变;临床通过观察皮部络脉的色泽、形态等来诊断疾病性质,《素问·皮部论》曰:“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汪宏在《望诊遵经》中明确青、赤、黄、白、黑5种面色,能直观反映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状态。面色深浅浓淡可判定病证虚实,如“满面色红而气盛者,实热也。面色微赤,或隐或见者,虚热也。”[5]刺激皮部即可影响相应皮部的功能,更能疏通相应经脉[6],刮痧则是直接作用于皮部的治疗手段。

经筋是经脉所联系的筋肉系统,是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外周连输部分,与经脉相伴循行,由四肢末端向头面的“向心性”走向,连缀百骸、维络周身,并依赖于慓疾滑利的卫气,从四末数筋并发,向心速行,布散阳气,濡养筋肉。面部十线刮痧施术于皮部,通过手法将作用力柔和渗透至经筋部,将治疗信息传入经脉、脏腑,既治疗络脉病候,又同时开泄皮部毛窍汗孔,排出邪气,有化湿、泄浊、化瘀、通络作用[7]。某些痰瘀致病可在经筋部触及阳性反应物,《内经》称为“横络”,《灵枢·刺节真邪》言:“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苏鑫童等认为痰瘀胶结,形成结筋病灶点,表现为横络、条索或结节状物。肌肉中的筋结、条索造成肌力不平衡,代谢产物蓄积,局部缺血,出现疾病状态[8]。通过刮痧可松解经筋的病理性黏连和“筋结点”,畅通“分肉之间”,恢复经筋系统的正常力学传导[9]。面部刮痧即通过对面部筋结点刮拭松解,起到梳理经筋的解结作用。

2 重视刮拭面部

头面是调整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10],人体有9条经络循行于面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张景岳《类经》云:“头面为人之首,凡周身阴阳经络无所不聚。”头面部的经络诊察对人体内外疾病具有重要作用[11]。经络气血的转输将面部与全身的脏腑肢节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头面之气失主,则面色失华,出现面赤、颜黑等;头面气滞不通,易致头面感觉异常,出现口苦、项如拔等;头面失于濡养,出现痛、痹、鼽衄、舌干等[12]。面部刮痧刮拭头面经络,改善微循环,扶正祛邪[13],是治疗头面疾病的有效手段。

3 经络与面部穴区结合,见微知著,扩展治疗范围

根据面部与脏腑肢节的表里关系,当某一脏腑或肢体某处发生病变时,在面部相应部位可能有异常改变。《灵枢·五色》明确提出面部分区,“明堂者鼻也……蔽者耳门也。”“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巨屈者,膝膑也。”《素问·刺热篇》亦云:“左颊为肝,右颊为肺,额为心,颏为肾,鼻为脾。”孙曙霞等记载在面部治疗全身疾病的24个分区,其中7个单穴,17对双穴[14]。周瑞娟等[15]认为面部每一区域都与特定部分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全身变化。面部作为相对完整的全息胚,各器官脏腑的病理状态都可以反映于面部。面部刮痧通过对面部特定而完整的穴区诊断、治疗全身性疾病,间接调理脏腑,以内养外。刮拭面部既治疗头面疾病,又直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16],疏通面部经络,改善面部光泽,达到调补通泻之功,与治湿、痰、瘀思想是一致的。

4 重视刮痧手法,柔和、渗透、不出痧

面部十线刮痧根据刺激部位和刮拭目的不同,主要应用平刮、寸刮、揉刮、角揉和点按手法,平刮作用力在皮肤,以刺激皮部;寸刮作用力在分肉之间,以刺激经筋;揉刮则刺激皮部并带动皮下经筋肌肉组织;角揉点按刺激穴位、穴区。施治过程强调力度柔和、渗透、不出痧,患者不感觉疼痛。徐东升等研究认为轻刮痧能更有效激活穴区局部皮肤中的各类细胞,促使相关激素和活性物质的释放,对人体产生良好的调节作用。穴区局部组织响应不会随刮痧力度的增加而增加,甚至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17]。柔和而不出痧的刮拭手法,既使施治过程变得更加舒适,易于为患者接受,也加强了疗效。

5 面部十线刮痧为主,以通为补,以泻为调,结合病证,灵活施治

面部十线刮痧的操作方法:清洁面部皮肤,将刮痧乳均匀涂抹于面部,刮痧乳作为介质具有润滑、保护面部皮肤的作用[18]。双手各持一块玉石刮痧板以等于或低于15°倾斜,按照(1)神庭—太阳;(2)印堂—太阳;(3)睛明—上眼眶—瞳子髎;(4)睛明—下眼眶—瞳子髎;(5)上迎香—太阳;(6)迎香—听宫;(7)人中—地仓;(8)承浆—颊车;(9)神庭—素髎;(10)廉泉—翳风的顺序单方向双侧同时刮拭3遍,然后依次角揉印堂、太阳、四白、迎香、颧髎、地仓、承浆等穴位每穴约1 min。第一遍轻用力平刮,作用力在皮肤;第二遍稍用力推刮,作用力在分肉之间,寻找结节等阳性反应物;第三遍稍用力揉刮,作用力在分肉间结节处。刮痧手法做到轻柔、均匀、渗透,刮拭以面部皮肤轻微发热、不出痧为度。操作完成后清水清洁皮肤。养生机构常将面部刮痧用于面部美白、祛皱、微整容等。面部十线刮痧则通过适度刺激皮部、经筋,结合辨证,充分发挥刮痧善通、善泻之特性,通经络、散筋结、化痰瘀、去湿邪,畅气机,调脏腑,扶正气,以泻为调,以通为补。经临床验证,对于头痛、面肌痉挛、面瘫、痤疮、视疲劳、眩晕等多种头面疾患有较好治疗作用,甚至对常规治法难以起效的疑难病证有很好疗效。

6 典型医案

姚某,女,63岁,主因右侧面肌痉挛30余年,加重1个月就诊。患者3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肌痉挛,间断应用针刺、口服药物治疗,时轻时重,始终未愈。1个月前因劳累致面肌痉挛加重,口服药物改善不明显(具体药物不详),于2021年6月就诊我科。刻下症:右侧面颊、口角、下眼睑频繁不自主跳动,每次持续约5 s~10 min,间隔约20 min1次,偶有抽动,影响咀嚼及眼睛闭合,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每晚睡4~6 h,饮食正常,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诊断为面肌痉挛,风痰瘀阻型。治宜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治疗应用面部刮痧:清洁面部皮肤,将刮痧乳均匀涂抹于面部。双手各持一块玉石刮痧板以等于或低于15°倾斜,按照(1)神庭—太阳;(2)印堂—太阳;(3)睛明—上眼眶—瞳子髎;(4)睛明—下眼眶—瞳子髎;(5)上迎香—太阳;(6)迎香—听宫;(7)人中—地仓;(8)承浆—颊车;(9)神庭—素髎;(10)廉泉—翳风的顺序单方向双侧同时推刮3遍,并双手同时沿双侧眼轮匝肌、咬肌、颊肌和口轮匝肌揉刮6次,然后依次角揉点按印堂、太阳、四白、迎香、颧髎、地仓、承浆穴和面部首面、肝、脾区6次,操作完成后清水清洁皮肤。5 d治疗1次,共治疗12次。毫针针刺取穴:百会、太阳双侧、风池双侧、四白右侧、下关右侧、颊车右侧、地仓右侧、合谷双侧、外关双侧、丰隆双侧、太冲双侧。补泻方法:平补平泻,留针30 min。5 d 1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6个疗程。患者治疗2 w后面部肌肉跳动次数减轻,抽搐次数减少至一天发作4~7次,抽搐程度减轻;4 w后无面部抽搐发作,面部肌肉跳动一日发作3~5次;6 w后面肌痉挛极少发作,停止针刺治疗,继续面部刮痧治疗。9 w后面肌痉挛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面肌痉挛属中医“筋惕肉瞤”“面风”的范畴,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不规则抽动,通常局限于一侧眼睑或颊部、口角,严重者可波及整个面部。病位主要在面部经筋[19]。风邪为面肌痉挛发病的关键因素,痰瘀为发病之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则动。”李军认为顽疾多痰[20],《丹溪心法》云:“百病皆为痰作祟。”津停成痰,血凝成瘀,瘀血与痰浊相互影响,痰瘀互结,耗伤阴液,虚风内动,发为瘛疭。本例面肌痉挛患病日久,在患侧颧髎、颊车处可触及块状结节,触痛明显,为有形之痰瘀,治疗重点给予揉刮以解结。面部经筋作为相对独立的整体,肌肉、肌腱等经筋组织互相联系,面部整体保持经筋互相平衡对缓解面肌痉挛至关重要,因而揉刮眼轮匝肌、咬肌、颊肌和口轮匝肌以平衡面部经筋。面部十线结合了面部经络循行和经筋肌肉走行,涵盖了胃经、膀胱经、胆经、肝经等经络,循十线刮痧疏通了面部经络,平衡了经筋肌肉,使得面部经脉通畅,气血充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起到息风止痉疗效。针刺和角揉面部太阳、四白、下关、颊车 、地仓等穴为面部局部取穴,活血通络、祛风止痉。局部针刺可以降低异常信号传入,消除面神经的异常兴奋,缓解肌肉痉挛。角揉首面、肝、脾穴区,即刺激局部病灶,又有调和肝脾、化痰熄风之意,以标本兼顾。百会别名三阳五络,属督脉,针刺可通脉道,升清阳,改善头面气血[21]。合谷、太冲是治疗面肌痉挛应用频次最多、组合频次最高的腧穴。二者一上一下,一升一降,脏腑归属一脏一腑,气血阴阳一气一血、一阴一阳,共奏缓急止痉、调和阴阳、运行气血之效[22]。丰隆为足阳明络穴,通脾胃除痰湿,可治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化痰以通络[23]。面肌痉挛本为难治之证,加之患病30余年未愈,治疗中应用面部刮痧配合针刺,从脏腑病机和经络经筋两个维度辨证论治,疗效明显。

王某,女,73岁。主因间断头痛2年,加重3天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在我院老年病科就诊,诊断为血管性头痛,行药物治疗后好转。2年内间断发作,口服药物可缓解。3天前因睡眠差,情绪激动后出现明显头痛,头痛部位累及左侧颞部、双侧太阳穴、前额、后头及项部,伴头晕,恶心,不能站立,于2022年10月11日就诊于我院老年病科,入院查血压147/96 mmHg,头颅CT未见异常,给予输液及口服药物治疗2 d后症状改善不明显,请我科会诊。诊断为头痛之痰瘀阻络型。治疗宜理筋化痰、化瘀通络。治法采用面部刮痧:按照(1)神庭—太阳;(2)印堂—太阳;(3)睛明—上眼眶—瞳子髎;(4)睛明—下眼眶—瞳子髎;(5)上迎香—太阳;(6)迎香—听宫;(7)人中—地仓;(8)承浆—颊车;(9)神庭—素髎;(10)廉泉—翳风的顺序单方向双侧同时推刮3次,并双手同时沿双侧额部及面颊由内向外揉刮6次,然后依次角揉点按太阳、风池、角孙穴及面部首面、心、肝穴区6次。操作完成后清水清洁皮肤。3 d治疗1次,共治疗3次。毫针针刺:取穴:百会、太阳双侧、角孙左侧,风池双侧、大椎、天柱双侧、太冲双侧、丰隆双侧、丘墟双侧。补泻方法:平补平泻,留针30 min。5 d 1疗程,疗程间隔2 d,共治疗2个疗程。刺络放血:耳尖及耳背络脉放血,5 d一次,共治疗2次。病情变化:患者在治疗第5 d时,经面部刮痧和耳部放血后,诉头痛即刻明显减轻,仍感头沉,经第2个疗程重复治疗后,诸症状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刮痧时在患者额部及面颊触及条索状结节,故给予揉刮以散结节、理经筋。面部刮痧缓解了患者中枢神经紧张,减轻血压波动幅度,改善局部血供,使头痛有效缓解[24]。耳部刺络放血可活血化瘀止痛,是治疗疑难杂症和顽固性病症的重要方法之一[25]。针刺百会升清阳止头痛,太阳、角孙、风池、大椎、天柱疏通气血,太冲穴上病下取、顺降经气、冲和气血、清利头目[26]。《针经摘英集》描述丰隆穴可治疗风痰头痛。丘墟为胆经原穴,对头痛有较好作用。本病例以面部十线刮痧为主,配以针刺和刺络放血共奏理经筋、化痰瘀、通经络、止疼痛之功,力专效良。

7 小结

经临床验证,杨教授总结的面部十线刮痧可用于治疗痤疮、黄褐斑、视疲劳、面瘫、眩晕等多种头面疾病,易为患者接受。与传统经络刮痧比较,面部刮痧因作用部位特殊等因素,多用于美容保健,治疗疾病的作用常被忽视。需进一步在理论、手法、介质等方面完善面部十线刮痧,充分发挥其治疗头面疾病的优势。

猜你喜欢

头面皮部面肌
津沽小儿推拿中皮部推按及其理论探析
付于皮部浅刺针法理论探析
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
京剧演员晒天价点翠头面被骂残忍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头面颈部深度创伤行皮瓣整形修复的价值评述
戏曲创意首饰设计与研究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小儿头面颈部烧伤的综合护理体会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