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种植环境治理对乡村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2024-05-27保宏烨

北方水稻 2024年2期
关键词:水稻种植环境治理

保宏烨

摘  要:水稻种植是全球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其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策略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至关重要。合理的水稻种植环境治理措施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种植技术、废弃物利用、生态补偿、经济发展四个层面提出了水稻种植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水稻种植;环境治理;乡村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S511;Q14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6737(2024)02-0079-03

The Impact of Rice Cultivatio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n Rural Ecosystems

and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O Hong-ye

(School of Law,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0, China)

Abstract: Rice cultivation is a critical link in global food security, and it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crucial for safeguard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challenges. Rational measures for rice cultivatio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help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n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systems. This paper propo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rice cultivatio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from four perspectives: planting technology, waste utilizati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viding scientific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Rice cultivatio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Rural ecosystem

水稻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促进水稻种植领域的发展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传统的水稻种植往往伴随着水资源的浪费和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这不仅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还会造成资源浪费、排放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为乡村生态系统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如何在保障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开展水稻种植环境的治理工作,成为乡村生态系统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1]。本文旨在分析水稻种植和乡村生态系统的特点,通过分析水稻环境治理对乡村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水稻种植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为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措施提供了借鉴参考。

1  水稻种植与乡村生态系统概述

1.1  水稻种植的基本特点

1.1.1  水资源依赖性强  水稻种植属于典型的水田农业。作为一种水生植物,水稻通常生长在水饱和的土壤环境中,这种特性使水稻能够在水分充足的环境下进行光合作用等生理活动。水资源不仅是水稻生长的基本条件,还能有效调节稻田微气候、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平衡[2]。此外,稻田水面蒸发还有助于形成局部的湿润气候,从而维持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

1.1.2  维持生物多样性  水稻种植能提供包括水体、土壤、植物群落等在内的生态环境,从而为水生昆虫、两栖动物、鱼类、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等提供了食物来源,有助于维持稻田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又能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如捕食性昆虫能控制害虫数量,土壤微生物能促进有机物质分解,实现养分循环利用并改善土壤结构。此外,水稻种植区域通常会保留多种本地水稻品种,这些品种通常具有一定的遗传特性,能增强水稻的適应性和抗逆性,有助于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促进水稻的健康、稳定生长。

1.1.3  土壤肥力循环  水稻种植需要保持水饱和状态的土壤环境,这种特殊的种植环境能够显著促进土壤的肥力循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水稻种植中,秸秆和根系的残留物会产生大量有机物质,而在稻田环境下,土壤中的厌氧微生物更加活跃,这些有机物质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被分解,之后又通过营养物质循环转化为土壤肥力,并为植物生长提供所需养分;同时有机物质的积累也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和保肥的能力。

1.2  乡村生态系统构成

1.2.1  生物组分  乡村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主要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类。其中,植物包括水稻作物、稻田杂草、林木等,是乡村生态系统的基础生产力;动物包括蜻蜓、瓢虫、稻飞虱、稻螟等昆虫,鲤鱼、鲫鱼、泥鳅等鱼类,青蛙、蟾蜍等两栖动物,以及白鹭、秧鸡等鸟类,它们共同促进了稻田生态平衡与营养物质循环;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3]。

1.2.2  非生物组分  乡村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分主要由土壤、水体和气候因素构成。其中,土壤能够为水稻生长提供氮、磷、钾等所需养分,且土壤的通气性和渗透性会影响水稻根系的呼吸及其对水分、养分的吸收,蓬松、透气的土壤更有助于水稻根系生长和微生物活动。水体是水稻生长的基本条件,其不仅能满足水稻的生理需求,还能调节稻田温度、输送营养物质并维持生物多样性,从而改善稻田生态系统环境。气候因素包括光照、温度、降水等,并且季节性气候条件也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周期和产量。

1.2.3  人类活动  通过人类的耕作、灌溉、施肥和收获,水稻的生长得以规模化、系统化。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改进,更高的水稻品质、更科学的耕作方法和更集约的灌溉技术能进一步提升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此外,合理使用化肥和有机肥料能改善土壤肥力,并为水稻提供必需的养分;生物防治和农药使用等措施则有助于控制病虫害,减少对水稻生长的损害。相对应地,人类活动也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退化、水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这就对人类活动的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2  水稻种植环境治理对乡村生态系统的影响

2.1  生态保护与环境改善

开展水稻种植环境治理工作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实施保护性耕作、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措施能增强稻田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提升乡村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加强对湿地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推广生物控制等非化学防治方法,能减少对益虫、两栖动物等非靶标生物的影响,有助于增加稻田中的生物种类[4]。以此为基础,采取稻田养鱼、稻鸭共生等生态农业模式,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改善并美化乡村景观和居民的生活环境,能提高当地环境对游客的吸引力,实现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2  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

水稻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如今,采取节水灌溉、有机农业、生物控制等生态友好型农业技术,能促进水稻生产从高投入、高排放的生产模式转向可持续的生产模式,降低资源损耗、保持土壤肥力并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减少水稻种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在气候变化程度加剧、极端自然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更有助于保障粮食供应、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水稻种植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1  推广生态友好型水稻种植技术

要推广生态友好型水稻种植技术,就应通过媒体、网络、学校教育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提高农民群体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例如与农业大学合作开展“生态绿色农业”培训,通过理论教育结合实地观摩的方式,提高农民和农业管理人才的环保意识和农业技术水平。同时,地方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尝试使用生态友好型水稻种植技术,并弥补其在转型期间额外增加的生产成本[5]。政府应促成当地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结合当地生态条件,开发生物育种、智能农业、生态修复等友好型水稻种植技术;建立水稻种植示范区,发挥其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农民改变以往的种植方式。以此为基础,通过产品认证和标识系统建立绿色农产品市场,扩大绿色水稻的市场规模,逐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绿色水稻品牌,进而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此外,地方政府应主导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咨询、田间指导等服务。

3.2  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有助于提高生态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是水稻种植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水稻种植可采用的农业废弃物利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钟。第一,秸秆还田技术。利用农业机械粉碎水稻收割后的秸秆,或通过微生物发酵将秸秆转化为生物肥料,将处理后的秸秆作为有机物质投入稻田,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水稻生长[6]。第二,农膜回收利用技术。建立农膜回收点和回收网络,通过以旧换新等政策,鼓励农民回收使用过的农膜,并对农膜进行分类、清洗和加工,使其转化为可再利用材料或用于生产物质能源。第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沼气池、生物滤池等粪污处理设施,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沼气、有机肥等可再生资源,实行“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将转化为可再生资源的畜禽粪污作为有机肥料,提升稻田土壤肥力。第四,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管理。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加强对农业废弃物处理的监管工作,使废弃物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和妥善处理,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

3.3  完善乡村生态补偿机制

完善乡村生态补偿机制需要建立健全分类补偿制度体系,对江河源头、重要水源地等关键区域进行水流生态保护补偿,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确保重点水域的禁渔政策能够得到严格落实,完善农业生态治理补贴制度,推广耕地轮作休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推进生态保护资金的统筹使用,依据分类补偿政策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确保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完善市场交易机制,使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有明确的产权归属和权责划分,对履行生态保护义务的权利主体予以适当的资金补偿。此外,应推动农业生态补偿成果的立体性转化,通过生态标准认证体系对绿色水稻进行生态认证,逐步形成规模化的绿色消费市场。

4  结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水稻种植环境治理对乡村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科学的环境治理措施能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维持稻田内生物多样性并改善土壤质量,促进乡村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从种植技术、废弃物利用、生态补偿三个层面提出了水稻种植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促进乡村经济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参考。在未来,随着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研究重点可聚焦于环境治理效果评估和监测机制、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和效果评价等领域,期望能在保护乡村生态系统的同时,实现水稻种植产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泗通.自发与嵌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类型差异及互动机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6):150-162.

[2] 于宏源.中國生态文明领导力建设:基于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视阈的分析[J].国际展望,2023,15(1):24-41.

[3] 崔靓,李晓梅,姚若羲.数字物流、生态环境治理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3,39(1):29-33.

[4] 朱战辉.生活治理视域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路径与机制分析[J].地方治理研究,2023(1):65-77.

[5] 李宁,李增元.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行动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基于行动科学视角[J].学习论坛,2022(5):88-95.

[6] 王春.改良剂对水稻植株锌铬积累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农家参谋,2017(18):47.

猜你喜欢

水稻种植环境治理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分析
水稻种植中关于抗病技术的创新探讨
区域自动观测站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分析
浅探水稻种植过程中的抗病技术
重庆云阳同一地区不同土质种植的质量分析
二十国集团和全球环境治理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书刊信息: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