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贡山世居民族
2024-05-27yoyo
yoyo
高黎贡山名字的起源有一段故事。“高黎”,是景颇族一个家族名称的音译,“贡”是“山”的意思,高黎贡原意为“高黎家族的山”。后来汉族按汉语习惯,在“高黎贡”后加上了“山”。
如今,这里生活着汉族、傣族、傈僳族、景颇族、怒族、独龙族、阿昌族、回族、白族、苗族、佤族、彝族、藏族、德昂族14個世居民族。不少人常年居住在深山里,采摘种植中药材,辨认食用百草,拥有着世代相传的药膳秘方……
密林犹如天堑无处不在的瘴气阴影?
“瘴气”一词常在武侠小说中出现,通常被认为是岭南一带山林中蒸郁致病的恶浊之气,类似伤寒,又似疟疾。说它是气体不准确,导致人患上疟疾的罪魁祸首其实是蚊虫,而且是在湿热环境下由于动植物腐败才会产生的。“瘴气”一词,更像是古人对在雨林中所患疾病的概念性称呼。
关于瘴气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至秦代。《后汉书·列传·南蛮西南夷列传》里说:“南州水土温暑,加有瘴气,致死者十必四五”。南朝宋《苦热行》也写:“瘴气昼熏体,菵露夜沾衣。”从史料中不难看出,一般潮湿闷热、植被茂盛的地方都存在“瘴气”。
在古代,高黎贡山有大片热带雨林,气候炎热,多雨潮湿,死亡的动物及植物落叶易于腐烂,人一旦没有做好避瘴措施就会面临危险。潞江坝一带更是闷热异常,传言往来的人常常在夏季因瘴气断送性命,过往商贾谈之色变。但这里偏偏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也是通向缅甸、印度的古代商道。可以想象,在这条通往贸易交换的漫长路途中,商贾们要经历多么艰险的旅程。
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先民就利用崇山峻岭的隐蔽环境,在高黎贡山开辟了一条“走私通道”。马队驮着蜀布、丝绸、邛竹杖和漆器从蜀地出发,经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从保山向西渡过怒江,越过高黎贡山抵达腾冲,由腾冲出境之后直至地中海沿岸。但怒江汹涌,高黎贡山密林遮天蔽日,瘴气如影随形,一旦出发就要做好有去无回的打算。即使商贾们成功换回了价值昂贵的海贝与琉璃制品,但归家之路也是漫长坎坷。
为了排解忧愁,并把经验留给后来者,商贾们将跋涉的经历编汇成《高黎贡山谣》,歌谣中唱道:“冬时欲归来,高黎贡山雪。秋夏欲归来,无那穹赕热。春时欲归来,囊中络赂绝。”直观描述了高黎贡山的季节景象与路途艰辛。
也有探险家想要破解高黎贡山的瘴气之谜。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霞客行至潞江坝。当时正值初夏,瘴气出现,毒虫猛兽出没。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土人言瘴疠甚毒,必饮酒乃渡,夏秋不可行。余正当孟夏,亦但饭而不酒,坐舟中,棹流甚久,亦乌睹所云瘴母哉。”说的是当地人告知徐霞客,得喝酒才能抵抗瘴气。徐霞客故意不喝酒,就是想看看瘴气到底什么样。
“饮酒避瘴”的说法并非无迹可循。居住在高黎贡山的世居民族,长期都生活在瘴气的威胁下,而经过千百年来的摸索,他们不仅掌握了瘴气的规律,还衍生出了一系列避瘴方法。
神奇的避瘴方法尝百草精神与药膳文化
最常见并流传至今的避瘴方法是中草药和民间偏方。傣族常在三四月疟疾病高峰到来之前,在竹楼里燃烧一些药材,用米醋和青蒿根煮水,将铜钱麻黄、麻栗果尖捣烂加入酒炖服。诸如此类,还有熏蒸桉叶,点燃火草及其他药物,用来治疗头痛等疾病。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这些方法很多都是灭蚊措施,蚊蝇消灭后,中瘴的概率便随之大大降低。
古时赶路的马帮也有自己独特的应对方法,他们坚信用煤油煎鸡蛋可以提高对瘴气的抵抗力,吃大蒜也可以预防瘴。但有些土方耸人听闻,传言在抗日战争时期,腾永独立营部队士兵也遭遇了瘴气,当地人建议病者用活蝌蚪加清水吞服,并将青蒿、干人粪烧成灰,于粪坑上煮汤服用,神奇的是,病者的症状得到了缓解。
相比利用丰富的草药资源来对抗瘴气,民间曾经还有一些极端的方法。民国年间,云南边区部分人认为吸食鸦片可以防治瘴气,所以用麝香、辣椒、蒜头、头发、鸦片烟与猪栏内的秽土混合,贴至肚脐部位,有人得到治愈,也有人适得其反。还有说用砒霜治疗瘴气,但古人不知道疟疾传播其实是蚊蝇叮咬,所以给“砒霜治疗法”蒙上了一层鬼神面纱,误打误撞地治好了疾病。
世居民族的“尝百草精神”发展至今,据不完全统计,高黎贡山已发现的高等植物5100多种,药用植物和野生食用植物丰富,已知药用价值的植物就达1218种。
百花岭紧邻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距离保山约35公里,是世界上唯一有大片由热带雨林到温带森林的过渡地区,而位于高黎贡山脚的腾冲市又被称为“云药之乡”,高黎贡山的世居民族们,世代食用山区百草,早已模糊了“药”与“食”的概念。据统计,可供当地采集利用的食用植物约300种,它们被居民们用于代替蔬菜、水果、粮食及食用油。例如傈僳族人会从漆树中提取漆油,作为保健食用油。
去一趟保山菜市场就能见识到“植物王国”的盛况。市场里,到处是本地人才能叫出名字的野菜和草药,它们大都带着未经驯化的微苦。如果有机会吃当地火锅,就会发现这些奇妙的野菜野草都是餐桌常客。它们外表不像城市大棚蔬菜那样光滑鲜亮,但吞咽时,就能感受到那股神秘又蓬勃的生命力在口腔迸发。
世居民族与高黎贡山相互依存,千百年间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造就了他们独特的病因观,积累了大量抵御疾病的传统知识。当地丰富的药食两用植物有着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比如内服“川芎”能活血止痛,内服“杏叶防风”能治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等等。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药材市场需求的扩大,如今依靠种植优质中草药脱贫的世居民族越来越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他们提供了完美的种植条件,一批又一批中草药从高黎贡山出发,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高黎贡山深处藏着中国最早的咖啡之都
我国的咖啡种植产业起步晚,20世纪80年代,咖啡消费才逐渐萌芽。世界上的咖啡主要分三大类,阿拉比卡、罗布斯塔和利比利卡,中国人习惯称它们为小粒咖啡、中粒咖啡和大粒咖啡。一般来说,阿拉比卡咖啡的品质最佳、风味最好、经济价值最大。云南咖啡品种铁皮卡,就是典型的阿拉比卡小粒咖啡。
前文提到的潞江壩,也就是今天的保山市潞江镇,地理位置很独特,濒临怒江,背后就是险要的高黎贡山。与腾冲湿润温暖的气候完全不同,潞江坝是炎热的河谷,有着中国最大的干热河谷和焚风效应地貌。焚风效应,是指当空气越过高山后,在背风坡下沉时温度升高而湿度降低的现象。
海拔4000多米的高黎贡山,挡住了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水汽,山顶因此常年降雨,土壤并不缺少水分滋润,为咖啡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放到全球对比,这里与牙买加蓝山咖啡的出产环境非常近似。而从地图上看,北纬24到25.5度之间,是保山著名的咖啡种植黄金带。
随着云南保山小粒咖啡畅销世界,咖啡爱好者们也开始关注到云南百年的咖啡种植历史。高黎贡山的咖啡种植之路,在各个历史时期留下了故事和传说。
抗战时期,缅甸爱国华侨梁金山在大量捐资抗战的同时,也将缅甸小粒咖啡引入保山及滇缅公路沿线栽培。但由于抗战滇西主战场在此,因此保山现已没有1952年以前的咖啡遗存,如今云南地区最古老的咖啡遗存(咖啡树)地,一个在德宏瑞丽弄贤寨,一个在大理宾川朱苦拉。
保山能成为咖啡种植的黄金产区,除了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外,傈僳族人民和传教士富能仁也是推动发展的重要一环。1909年5月,富能仁跟随首位进入云南的传教士麦克悌一道经香港,从缅甸进入云南。他们骑着骡子,经过漫长的旅行,最后到达云南腾冲。前文提到的两处咖啡遗存地,在地图上将它们连起来,就能看到这条线和当年传教士进中国的路径几乎重叠,这也是可考的早期云南咖啡种植传播的有力证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云南咖啡种植因专家学者的加入,迈向了科学化、规范化、品牌化的进程。1993年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由当时国营潞江农场栽培的咖啡获得了金奖,证书至今保存在保山。
2013年,被誉为“世界精品咖啡之王”的瑰夏咖啡由农业科学家黄家雄率先引进,在云南多地开始试种。同年,云南省精品咖啡协会成立。协会的成立是向世界三大精品咖啡协会(美国、欧洲、日本)看齐,把精品豆与普通商业豆、速溶咖啡区分开来,推广中国精品咖啡理念和生产技术。今天在保山地区生活的傈僳族大约有5万人,他们也加入了咖啡产业链中。云南咖啡产业正带领着高黎贡山世居民族,走向一条连接世界的致富之路。
(本文部分资料感谢“食味艺文志”支持)
(编辑 周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