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的美育探究

2024-05-27韩艳秋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4年4期
关键词:音乐教学美育核心素养

韩艳秋

摘 要:音乐学科是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落实新课标的核心素养以审美感知为基础、艺术表现为必备能力、创意实践为创新、正确的文化理解为引领的体现,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音乐教学成为美的教育。

关键词:美育;核心素养;音乐教学

音乐教育是学生接受审美教学的起始场域,是培养学生表达情感、陶情适性、德才兼备的重要手段。小学音乐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要提高其审美水准,应从审美、表现、创新、文化理解的过程中建造美妙的音乐精神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对此,结合音乐课程教学,谈谈如何实现核心素养内涵与目标。

一、音乐课堂“充实”——丰富的审美感知理解

审美感知是学生能够对于音乐的情绪做出一个适当的反应,并且对音乐乐谱当中涉及的音乐记号、音乐要素以及音乐的体裁和风格能做出一个简单的判断和适当的反应,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概括和描述对这段音乐的感受。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理解音乐本身。

音乐审美不等同于个人在音乐上的偏好和喜好,不属于所谓的一种感受,当然感受力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内容。在小学音乐课程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课本音乐的喜好呈现会有所不同,越高年级的学生对于现代流行的音乐可能更感兴趣,导致课堂效果不佳。可是音乐审美其实跟个人的喜好没有本质的关联,人在听到任何的音乐时,都能分辨到底是好的音乐还是不好的音乐,或者是有没有更好的音乐,更好的表达,而这是人拥有的感知能力,而丰富的审美感知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以及产生更多的理解。在制定课程目标等环节时,要按照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环节,细致到每个环节,每个小的知识点都要讲细讲透,精细到歌曲的情感、背景、人文素养,涉及的乐理知识等,音乐教学与审美不单单停留在唱上,应与听、感、赏结合起来,从而让我们的音乐课程充实起来,让学生积累更多丰富的审美经验,让学生可以从简单的表达对歌曲的喜好以外,还能将专业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不同的表达与理解。

在学生不断的提升中,会发现永远占有一席之地的个人喜好变得广阔、得以提升,审美感知是从感到知的过程,而通过在音乐教育累积审美经验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的喜好不再单一,而是可以从多方面去感受、理解音乐,能够做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践行“以美育人”。

二、音乐课堂“活跃”——多彩的艺术表现能力

就音乐活动而言,大致分为“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两大方面,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后,就需加强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前者为基础,后者为形式,两者相辅相成。对于小学音乐学习而言,学生本身对于一段音乐的感受,并且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表演,如正确的演唱整首歌曲的节奏型、速度、音准、情感情绪的表达变化,这些都属于艺术表现,那么如果学生能够根据一段音乐做出一些舞蹈、绅士、体态的律动等表现,艺术表现能力更为多彩。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呢?首先我们要清楚了解本课需要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在目标确立的过程当中要清楚其艺术表现,如让学生能够正确导演节奏,并且配合简单的律动舞蹈或者歌曲表演等。

在小學音乐课程中有不同形式的课题,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课题确立不同的目标。由歌唱教学为主的课堂,演唱歌曲就是最基本的内容,教唱一首歌曲也并非难事,但如何让学生在声情并茂中演唱,表达歌曲的情感情绪才为重中之重,此时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是需要被激发的,可用“激趣导入”“角色对话”“声图并放”等形式融入课堂,学生生动的演绎与演唱融合,教唱效果显而易见。由演奏教学为主的课堂中,将简单易学的乐器引入课堂,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发展其表现能力,如学生在聆听《雪绒花》后,让他们借助口风琴来演奏歌曲旋律,感受音符直接结合成一段优美抒情的歌曲,让“口、手、脑”在互动中加深对歌曲的理解与记忆等方面的意识与能力,在德智互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音乐艺术表现能力。由综合表演为主的课堂,教师可以根据歌词和学生发展的特点认真设计一些简单优美的动作,引导学生的律动和表演,表演歌曲的内容,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活跃的音乐课堂是培养艺术表现能力的有效氛围,表现能力不再停留在唱,我们应该是有感情的演唱、自己演奏音乐,甚至加入舞蹈律动,让我们的艺术表现力层层递进,从激发到发展再到加强,培养多彩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音乐课堂“大胆”——勇于创新的创意实践

创意实践在小学音乐的课堂中,顾名思义是学生在课堂中能有所创造,有自己的想法并且用自己的想法,实践参与其中,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创新,学生能在课堂中进行简单的节奏型设计,或者是舞蹈动作的编排以及歌曲表演的合作,这些都是属于在课程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拓展与创造。那么课堂的内容、形式、氛围都尤其重要,学生能够勇于、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为关键一步。

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需深研教材,对内容展开多重分析解读,体现学科特点,在活动设计方面更要贴合学生的认知基础,针对学生的兴趣取向展开,让活动成为学生的最爱。如教学歌曲《木瓜恰恰恰》,让学生在衬词出现的地方设计一些动作,在学会对应衬词当中掌握歌曲的节奏特点,可以与同学合作完成,在小组活动中行动起来,教师在过程中给出进一步的具体指导,学生在课堂中演绎,可组织学生、教师、自己进行评价,给予鼓励与意见。教师设计的一系列活动内容,学生自然融入其中,“大胆”的创新。其次要结合教学的形式、自身条件,创造活动情景,在环境、场地、器材不同的情况下,教师也需要有创新意识,可以运用网络或者媒体替代教具的不足。如欣赏《顽皮的小杜鹃》时,观看影片观察杜鹃快乐飞翔的景象,后跟随多媒体哼唱旋律,熟悉歌词,然后进行歌伴舞,教师为学生布置活动任务,并且准备一些力所能及的小教具,如木鱼、沙锤、铃鼓等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创意,并且教师要深入其中,给予意见或示范后学习小组轮流表演,给各小组鼓励与掌声,将课堂的气氛推到高潮,激活学生的热情,让其“大胆”的实践,参与其中。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师适当地投放任务性活动,可给其感官带来冲击力,有更好的激发效果,在活动中提供更多选择,能让学生大胆发挥所长,不吝啬、不怯场。在创意中进行创新,在实践中进行创新。

四、音乐课堂“多元”——正确的民族文化引领

小学音乐课程让学生开阔了音乐世界,其中既包含了国外音乐,还有属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音乐,在小学音乐课程中,能唱很多首歌曲,学会很多乐理知识绝非为首要,而是要通过音乐感受、理解世界音乐的多元性,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以外,更要回归本土,让学生真正热爱中华民族音乐、在音乐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民族性。

《金瓶似的小山》是一首充满藏族风格的歌曲,藏族民歌高亢嘹亮,曲调悠长,经常在较高的音域处做一些技巧性的发挥,歌曲速度稍慢,舒展悠长。在教学实践中除了教唱以外,还加入了相关影像、图片用以介绍藏族,其中包括藏族风俗、风光、风土人情等,走进青藏高原,感受藏族歌曲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运用直观的视觉加听觉,将学生自然地带入场景中,随后加入歌曲的创作背景介绍,歌曲由中国著名作曲家、翻译家冰河作曲,由青海日报社编辑朱丁在青海湖草原采访时受到感染启发创作的歌词,写意传唱的是中国最美的湖——美丽神奇的青海湖,并创作在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人们为赞颂毛主席而填上的歌词,真切地表达了藏族人民群众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纯朴之情。让学生学习歌曲的情感与意境,自觉地融入作品并能其乐无穷。在教学环节中还可以加上藏族舞蹈动作学习进行拓展,藏族的歌舞有着独特的民族特点,藏族儿女各个都能歌善舞,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在舞动中再次感受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歌舞风格,投入歌曲《金瓶似的小山》中一同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藏族人民幸福的生活,体会背后的民族文化之美。

因此,小学音乐课程的美育实践中,音乐风格类型“多元”,教学方法也需“多元”,让学生在多种感观、感受下“放眼世界”后“深根本固”。学生在了解世界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回归本土文化,体会音乐艺术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理解是一个由理解到传承的过程,我们要文化自信,正确引领学生做一个合格的中国音乐文化的实践者。

五、结语

总而言之,审美感知是一个由感到知的过程,艺术表现是一个由感到演的过程,创意实践是一个由思到做的过程,文化理解是一个由理解到传承的过程。音乐教育在各个过程中,教人向善、向美,无论是哪种课堂教学,都不应失去音乐的本质所在,坚持以美育人,育爱美之人。

参考文献:

[1]陈淳.新时代背景下小学音乐学科課堂教学改革初探[J].新课程导学,2020(S2).

[2]梁秋丽.融通与契合:师范类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在地化研究[J].艺术评鉴,2021(24).

[3]文朝阳,易艳珍.绽放在音乐教育中的美育之花[J].中国德育,2022(11).

猜你喜欢

音乐教学美育核心素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美育教师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