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2024-05-27焦婧
焦婧
摘要:实验是物理学科学习的基础,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探究性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创设具有探究性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物理现象提炼概念知识,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素养.文章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简述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关键要素,并多维度探究高中物理课堂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实验,旨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4)12-0089-03
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学生感知物理抽象概念、验证理论知识的过程.重视探究式实验的开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还能助力其發现物理规律、强化知识逻辑.高中物理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开发和利用实验资源,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式实验中,从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1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关键要素
1.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科核心素养的制定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核心素养并非人为“灌输”中形成的,而是学生在具体问题的探索、感知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在探究性实验开展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让其在解决问题中逐步培养和发展核心素养[1].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尊重个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学生发展视角出发来分析实际学情,落实个性化培养,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提高课堂生活品质.
1.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物理学科源于生活,自然也应用于生活.物理教学应紧随生活、时代的步伐,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探究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设计难度适宜的实验,以保证教学切实可行.这样一来,具有生活化的物理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应用性,还能从生活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在观察、思考、探索和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3 灵活开展物理实验
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往往包含多个要素,部分教师教学中主张“面面俱到”,但其实并非每次探究中都要涉及所有要素,而是要以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围绕特定要素展开探究即可.具体来说,物理课堂时间有限,且学生理解知识也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进行概念、规律学习时无法涵盖所有知识.对此,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是完整探究还是部分探究,不同的探究要素对学生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教师要明确梳理侧重点,以便高效开展探究式实验[2].
2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2.1 优化:革新理念,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理念对行为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在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下,教学理念也应作出相应的变革,通过革新育人模式突出学生主动性.物理实验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是教师当前亟须关注的问题.以往高中物理实验中,教师多是操作实验的同时搭配语言讲解,学生只需要在一旁充当“看客”,并未真正参与其中,且演示实验多是在讲台之上进行,位置靠后的学生无法仔细观察其中细节,影响了整体实验体验[3].对此,教师要结合物理实验特点,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和资源,让其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实验的理解、感悟,并对实验细节有更充分的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超重和失重》教学为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利用不同环境下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从中探究科学原理.首先,教师在讲解“超重和失重”现象时,可以将原本的演示实验或微课视频改为探究实验,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动手参与其中:①准备玻璃杯、温水、塑料袋、纸带、秤等实验材料;②将玻璃杯放置在平坦的桌面上,确保杯子底部与桌面平行,再将塑料袋张开,将其按照玻璃杯口径大小进行修剪,保证其能完全覆盖玻璃杯口部;③超重实验:将塑料袋完全覆盖在玻璃杯的口部,保证其密封性,再将玻璃杯倒置在温水中,轻轻按压让玻璃杯浸没在水中,观察玻璃杯内的现象;④失重实验:将塑料袋拿掉,保持玻璃杯干燥,再将玻璃杯倒置放在桌面上,在杯子下面放置一些纸带,快速将手掌覆盖在玻璃杯上,并快速翻转杯子,将纸带从杯子下面移走,观察玻璃杯的现象.随后,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发现超重实验中玻璃杯被温水中的压强推动而产生额外的重量,失重实验中玻璃杯倒置后使用手掌迅速覆盖并翻转,玻璃杯会悬浮在手掌上,造成失重现象.由此,学生的好奇心会被实验充分激发,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探究实验背后的物理规律,借助实验现象分析背后蕴含的实验原理,从而深化对失重和超重的认识.
2.2 设计:自主创新,提高实验的参与度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实验教学,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为素材,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实验能力,积极设计探究实验,为学生创造更充裕的自主空间,保证其真正参与到实验中.这样一来,能为学生独立探究提供契机.此外,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理解教材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操作方案、形式进行创新和拓展,通过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的方式,体现自身的个性化思路与想法,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4].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教学为例,实验中多是让小球从一定高度滚下来,让其做平抛运动,并将小球的轨迹描述出来,通过反复滚动小球逐步得出完整运动轨迹,其中的弊端在于无法一次性记住小球的运动轨迹,教师可以据此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自主设计中优化实验.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平抛运动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充分调动其思维想象力,对实验环节进行创新.如对于小球轨迹记录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如何快速、准确记录其运动轨迹.学生则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如“是否可以利用手机的延时拍摄功能记录小球轨迹”“距离抛出点一定距离,放置硬木板,上面铺一张白纸、一张复写纸,小球打在复写纸上后在白纸上留下痕迹”等.随后,教师为学生发放实验材料,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推测进行实践,结合实验结果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同时,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启发,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科学思维.
基于此,在正式实验开展前,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过程,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真实想法,并在实践中验证想法是否正确,提高学生知识理解程度的同时培养其创新能力.
2.3 指导:科学启思,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实验,可以利用直观物理现象辅助验证理论知识,加强对物理规律的认识.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物理规律,以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实验开展中给予学生科学指导,让学生掌握实验开展思路.这样一来,学生在面对更多同类型实验时,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另外,一項物理实验中往往会用到多种实验仪器,单纯通过口述向学生传授操作方法,容易产生错误认知,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而通过实验中的科学指导,则能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让课堂中的难题迎刃而解.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教学为例,实际电路连接中,可能存在多个用电器,如何将其合理连入电路,需要教师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首先,教师先利用投影仪展示电路中的各个元件,引导学生复习电路元件的各种符号,并展示含有错误的线路图,要求学生观察后指出其中不合要求的地方.随后,教师布置实践任务,给予学生一个电池组、两个灯泡L1和L2,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要求学生动脑思考“如何连接电路,才能保证闭合开关时,两灯都亮起,开关断开时,两灯都熄灭”.由此,学生可以结合已掌握的知识画出电路,尽量多设计几种连接方式,并画在玻璃纸上,方便后续分析和订正.最后,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绘制的电路图,对连接思路、方式展开分析,纠正其中出现的错误,进而引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正确方式.同时,教师展示教材中的操作实验图片,并展示更多的实验方法,诸如“调换开关位置对串联电路是否有影响”“如何避免短路现象发生”等,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
2.4 联结:实际素材,感知生活物理现象
物理学科中理论与实验联系紧密,通过课堂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理论知识,还能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对于高中物理学科而言,实验的操作场所并非一定要局限在实验室中,部分对环境、材料不严苛的实验也可以在家庭、教室等环境开展.生活中有着丰富的物理资源,探究实验中合理选用素材,突出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究热情[5].同时,生活化材料在实验中的运用,借助实验强化学习效果,以提高实践能力.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摩擦力》教学为例,为了加强学生对摩擦力的感知,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现象中蕴含的物理知识.首先,教师利用教室中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如鼓励学生尝试用平行于地面的力去推动桌子,让桌子对地面有运动的距离,虽然桌子发生了移动,但学生在推移中也明显感受到了阻碍,认识到推力大于阻碍桌子运动的力,且两个力的方向相反,这个力就是桌子与地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随后,教师再鼓励学生尝试用平行于地面的力去推动“电子讲台”,桌子虽然有移动趋势,却没有被推动,“电子讲台”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引导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知识展开探究,认识到一定有一个力与推力平衡,这个力与人推动“电子讲台”的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个力就是“电子讲台”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即静摩擦力.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项实验的异同,直观呈现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强化学生实验体验,以便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选择生活中的其他物品来代替专业实验材料,在分析、探究中深化知识理解,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构建高效物理课堂.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引领下,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物理实验的育人价值,基于教材和实验资源的开发,增强实验的探究性,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物理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在具有探究性、个性化的实验活动中,能充分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蔚.高中物理电磁学创新实验与科学探究举例[J].中学课程资源,2022,18(12):33-36,39.
[2] 袁小娟,杨利勇.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改进:以“热敏电阻阻值特征实验”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2,51(36):68-70.
[3] 廖燕麒.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J].高考,2022(36):108-110.
[4] 刘莉敏.提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效的策略探析[J].高考,2022(36):114-116.
[5] 李祺.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2(24):81-83.
[责任编辑:李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