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分析视角
2024-05-27吴美川
吴美川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国人民力量的动员令和宣言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性智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理性光辉[1]1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强调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2]。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即它是一个内涵丰富、学理深厚、使命崇高的哲学命题,亟需我们深入地思考和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3]。可以说,在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要义、生成要素、表现样态、内在关系、重大意义进行考察的同时,也要深入、全面挖掘蕴藏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智慧和方法论原则,最终推动这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透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洞察人类文明发展大势、推动自身文明形态变革的理论武器。在历史和现实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解决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与风险挑战,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新跃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其能为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科学的认知指引。
从理论角度看,第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就其科学性而言,“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类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4]7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极为丰富,包括世界统一性原理、实践第一的观点、群众史观、世界历史、人类解放等哲学原理,“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5]。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为人们观察时代问题、解读时代问题、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科学的理论思维。理论思维的高低关乎一个民族国家发展的高度。恩格斯告诉人们:“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437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刻指出:“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5]恩格斯也进一步指出,提升理论思维的方法在于“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6]436,也就是说,要加强和深入学习以“改变世界”为理论目标、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以合理的方式直面现实、回应现实、改造现实,推动人类社会向正确的方向前行。马克思是在对以往哲学家关于“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关系的基本立场中走向社会历史深处,认为应当要从主体的实践出发来解释现实世界的一切现象,这是马克思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总体理解,而这种理解表现出一种理想性与现实性相互交织的状态,也就是说,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之内在无法克服的矛盾,回答了资本主义文明必然为共产主义文明取代的逻辑指向、阶级基础、物质力量等理论问题。由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是在不断面向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的,其在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中实现对人类社会的实质性改造,卓有成效地推进了从‘解释世界’到‘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相统一的历史性变革”[7]25。
从实践效果角度看,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东西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8]396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南,并在中国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条件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从历史实践方面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上,以深邃的历史眼光,运用大众化的语言风格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哲学著作,深刻批判主观主义等错误思想,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为了更好地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毛泽东撰写了《论十大关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等一系列哲学著作,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上,继续自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 世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号召全党,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看家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必须“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5]。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分别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主题,学习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2018 年4 月,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的主题是《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2023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9]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性来看,每当中国共产党人面临重大问题和历史关键点时,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汲取理论智慧和破解密码,“每当中国共产党人在路线、方针、政策上出现重大失误导致挫折与失败时,其根本原因都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0]5。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赢得实践优势,赢得历史主动,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不断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1]67,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综上可知,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它极为深刻地向人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12]62。当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每陷入一次经济危机之际,人们都会把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试图从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探寻摆脱、消除这种危机的路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敏锐地切中了时代脉搏,精准把握住了时代主题,有原则高度地回答了时代课题,为破解时代问题、时代难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运早已与中国命运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2]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是一个荆棘丛生的历程,但在每一关键的、重要的历史节点和历史关口,以及面临重大理论难题和重大现实发展困境时,中国共产党都会自觉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汲取智慧和力量,进而在林林总总的复杂乱象中保持思想定力、战略定力、行动定力。历史和现实实践都深刻证明了这一真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
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3]17如果说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心脏”,那么,哲学就是人类解放“头脑”。中国共产党只有辩证把握“哲学”与“无产阶级”、“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心脏”与“头脑”的内在关系,才能掌握创造新世界、建构新文明的历史主动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论等哲学原理,能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实践依托和价值遵循。
(一)本体论向度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的本源性依据
从哲学层面看,“本体论是一种追本溯源式的意向性追求”[14]97,本体与现象是一对哲学范畴,本体是现象生成的前提。以本体的方式探索和追问事物何以产生,是西方传统哲学理解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西方传统哲学把世界的本源、万事万物产生的始基归结为水、火、神等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并没有否定传统哲学的本体论的追求方式,而是深入探索这种本体论追求中所蕴含着真实、现实的历史内容,并以这种真实、现实的历史内容为出发点,展开对本体的勘探。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从物质关系总和中来理解万事万物的生成与更迭,认为任何一种文明形态的变革都是与该时代的具体、历史的生产方式联系密切相关。马克思指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为什么该原理出现在11 世纪或者18 世纪,而不出现在其他某一世纪,我们就必须要仔细研究一下:11 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18 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他们各自的需要、他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样的。”[13]607-608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15]38因而,我们在判断一个时代与社会形态的变迁时,不能以意识、观念为根据,而只能回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6]284。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详细论证了这一观点,他深入考察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生产方式的样态与运行方式,认为人类文明形态演进“历经‘前文明’‘内在分裂的文明’和‘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文明’三个形态”[16]16。因此,一种文明形态的创新性发展是与蕴含其中的生产方式历史性变革相勾连,即人类文明形态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实现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究本体的哲思方式,为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根据提供了思考方向切入点。“判断文明形态‘新’与‘旧’不应当从文明现象出发”,而应该“依据文明内在的发展动力与规定文明秩序的本体两重维度对文明形态的‘新’与“旧”展开反思”[17]12。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的深刻性就在于构成其内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结构是异于资本主义文明的。也就是说,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扎根于中国物质生产与物质关系之中的,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之上的。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8]479,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条件。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历史性实践不仅创造了以人民为本位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而且还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相统一的崭新生产方式,由此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范式创新。因而,寻找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的现实根基,不应当从人的意识、观念中去寻找,而要以中国生产方式的变革性、创新性为根据,人们只有回到中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变更中,才能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产生与时代问题之间的本质性关联,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时代内涵和意义指向。
(二)认识论向度阐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革命性指向
在马克思看来,辩证法既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实际上是一致的。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9]151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显著标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分析、洞察和揭示社会现实及其规律的有效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告诉人们,其辩证法的核心要义和功能指向在于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0]22。所以,“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20]22。事物发展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一种不断否定自身、超越自身,并在这种否定和超越中开创出新的事物。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20]874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指明了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方式与逻辑,揭示了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历史趋向,也就是,资本主义文明为共产主义文明取代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逻辑必然,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其批判性的现实力量在于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其革命性的现实力量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13]527,在批判、改造世界中创造新世界。可以说,批判性、革命性是其内在的基本属性,为理解和把握文明形态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人类文明形态演进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意蕴和指向。也就是说,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静态的、完成时的范畴,而是动态的、进行时的范畴,其归根到底在于不断对自身的现存状况的内在否定和自我超越,并从这种否定与超越中开创一种更先进、更高级的文明形态,进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整体跃迁和范式转型。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创造性特质,它以批判、改造和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为根本目的,力求创造一种与生产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全新文明形态。具体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革命性指向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使人的存在样态发生历史性变革,不断改善人的生存和发展境况。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长期深受三座大山的深重压迫和奴役。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21]344,由此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22]9。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它复归人的主体性[23]29,“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18]478,中国人民进入了能够自觉、自主“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21]344的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进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到20 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性的调整和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价值期待也日益突出,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生活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二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不断丰富和拓展了文明领域与结构要素,推动人类文明的整体性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推动了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性、整体性发展,并在自身文明形态的丰富和发展进程中不断拓展自身的文明领域与结构要素。这对资本主义文明而言是不可能实现的。资本主义文明由于其自身固有的制度局限性,决定了这些文明领域与结构要素相互之间不可能实现协调性、系统性发展,物质文明的成就也往往是以牺牲其他文明领域为代价换来的,由此,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革命性在于它不仅能丰富和扩展出诸多的文明领域与结构要素,而且还能将这些文明领域与结构要素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其内部的文明领域与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优化、相互补充,进而使之形成和谐、稳定的最优状态。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动融入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自觉携手世界上其他民族国家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为破解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困境贡献了中国方案,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和建立崭新的新世界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力量支撑。
(三)历史观向度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历史主动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确认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并认为掌握历史规律、遵循历史规律构成了人们从事一切历史活动的可能性前提。历史观的不同,也意味着历史主体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的不同。科学的历史观是人们充分发挥其历史主动精神的前提条件。历史主动精神是历史主体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基础上形成的。毛泽东指出:“主动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情。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这件事来自实事求是,来自客观情况在人们头脑中的真实的反映。”[24]197历史唯心主义是从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这一错误观点出发,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归结为意识、精神,否定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否认阶级斗争规律以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有意割裂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相统一的关系。恰恰相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精神决定人们的存在、人们的生活,而是人们的生活决定人们的意识。“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13]531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入考察和深度剖析,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阐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大逻辑,论证了资本主义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暂时性存在的历史事实,揭示了人类必将迈入共产主义文明形态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为无产阶级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以及激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力量进而创造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遵循。“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中国工人阶级是在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赋予自身强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并在这种历史主动精神强力驱动和激励下,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性力量。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推动自身历史性变革与创新性发展。马克思曾深刻批判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25]62。历史主动精神在工人阶级创造新文明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人民群众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结果,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是在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不断强大过程中开创更加优良的文明形态。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理论构想的历史主动。马克思在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进行病理“诊断”时指出,资本主义文明在创造新世界、新社会、新文明的同时也充分暴露出了其现代性悖论与缺陷,成为对文明的破坏因素和新文明阻碍因素,而资本主义文明囿于其制度性痼疾,难以真正解决由其自身造成的现代性悖论与缺陷。马克思认为,肩负起这一历史任务的历史主体就落在了无产阶级身上。无产阶级肩负着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使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觉承担起创造人类新质文明的历史使命。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并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提出了内涵丰富、价值鲜明的新理念新思想,推动着中国社会伟大变革,充分展现了理论构想的历史主动。例如,当面对文明隔阂论、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各种论调泛起时,人类文明新形态自觉以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26],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2],不断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历史实践,不仅深入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层本质、发展趋向,而且更是向人们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主动精神。
(四)价值论向度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人民性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理论主题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总是通过对时代主题的回应和解答来体现的,其实现是一个过程”[27]26。马克思主义尽管内容丰富,论及的话题多元,但它都是围绕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这一价值主题展开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毕生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解放而奋斗。”[4]5人类文明形态演变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在分析人类文明形态演进这一问题中,不仅看到了人类文明发展所带来的“物”的丰富性,也看到了人类文明发展所推动的“人”的发展。在这里,马克思所指的“人”是“现实的个人,而不是离群索居的抽象的个人。马克思始终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以“现实的个人”的逻辑起点,“找到了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28]150。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活动”[13]287,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的主体,才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信,人类文明形态演进不是由少数精英群体来推动,而是要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推动。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底蕴同马克思毕生追求的人类解放的价值主题在内容指向、逻辑建构方面是内在一致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深厚的生存论意蕴,其价值逻辑指向的就是人的逻辑、人民主体逻辑,即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同人民群众相结合、相联系,自觉将人民视为现代文明的创造主体和受益主体,改善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创造人的文明新形态。第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依靠人民。马克思认为,一切历史活动都是人民群众的活动。在人类一切社会生活中,人民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历史主体,是一切文明要素、文明跃迁的主力军。人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活的价值源泉。第二,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发展成果同全民共享。从纵向角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展开和发展过程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逐步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过程,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谋求人民生活幸福、创造属于自己的文明的过程。因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价值目标。从横向角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以物质文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政治文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精神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社会文明保障民生、维护公平正义,以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都蕴含着人民性立场和情怀,由此可知,人民性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属性。应当指出,2020 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最大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就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之人民性本质属性的生动诠释。可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18]162,是一种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赢得人民的文明形态,它在自身的丰富和发展进程中自觉推动了作为工具理性的人民与作为价值理性的人民的内在统一,致力于使人们拥有一种高度文明的存在方式。
三、结语
“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29]12任何一种哲学理念、理论命题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并回应时代的问题,具有强烈的指导作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生成和丰富进程是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现实问题中,并在其自身发展中不断把现实问题转换成哲学问题的过程,从而不断赋予自身崭新、丰富的学理内涵,也为现实问题作出深刻的理论说明、理论阐明,进而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历史观和价值论彼此贯通、相互融合,由此不仅形成了一种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学理内涵、理论品格与精神实质的视阈群,而且也为深入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