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内在要求与实践指向

2024-05-27温惠淇

关键词:中华文化价值观传统

温惠淇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继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之后,我们党形成并概括的又一重大思想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次提出,反映了党对文化建设与国家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揭示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深刻道理,体现了党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新把握与新突破。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定了新时代中国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新方向与新坐标,提供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新思路。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1]3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明确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时代方略,同时也反映了当下我国文化建设领域重点推进的方向与目标。

(一)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数千年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积淀,涵盖哲学、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生活智慧、道德规范、价值理念。这些文化成果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还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就民族精神的宝藏,历经文化主体的岁月洗练而生生不息,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2]5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以及坚定文化自信。一方面,深刻阐释了中华文化在塑造国家形象、促进社会和谐、引导人民精神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强调了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更是坚持文化多样性,维护文化主权和安全的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11习近平文化思想凸显了文化自信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强调文化自信作为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自我尊重与自我提升,是一种在全球多元文化交流中坚守和发展自身文化特色的信念和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在公开讲话中活用古语典故,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并兼具审美形态的话语风格。习近平的讲话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通过古语典故的引用,不仅能够将复杂的现代问题与传统文化相连接,也使得讲话内容更加生动、易于理解,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由此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同时提倡创新,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这包括对传统艺术、文学、哲学的现代解读和应用。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发挥文化的支点和撬动作用,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产业,如旅游、影视、设计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使传统文化在新的经济形态中发挥作用。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双赢。

(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由语言、艺术、制度、习俗、信仰等相互作用的元素构成的多元概念,其中价值观作为核心组成部分,在塑造社会的道德和伦理框架、影响个体和群体认知决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身份认同构建,不仅为个人或群体提供了自身在社会、文化、国家等方面的定位和认知,更增强了社会的内聚力和稳定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4]116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通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基石,不仅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旨在构建一个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这不仅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国际层面上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和主张。

一方面,价值观作为文化发展的指导原则。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的社会主义属性,认为文化的核心是以“社会主义”为定语的价值观。在这一思想中,文化及其价值观被赋予明确的社会主义属性。这意味着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播和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文化本身,更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目标,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实践。在这一思想框架中,价值观被视为文化的核心。这些价值观围绕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如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旨在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塑造符合社会主义理念的社会风貌。通过将“社会主义”作为价值观的定语,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指出,中国文化发展和价值观建设应当紧密围绕社会主义理念进行。这不仅体现在国内政策和文化活动上,也影响着中国在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中的立场和策略。这些价值观还指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影响艺术、教育、媒体等各个领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价值观作为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源自于一个民族或社会对其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和尊重。当一个社会坚信其历史传统、道德观念、社会规范等价值观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时,便形成了文化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认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33。文化自信不仅是对现有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也是对这些价值观未来发展的信任。中国人民既要尊重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综上所述,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基石,而文化自信则是价值观得以持续传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特性和国际形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17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置于文化核心位置,强调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属性以及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指导原则。

(三)明确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时代方略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被视为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被视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关键策略。通过文化传播,中国旨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其文化魅力,促进文化多样性,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与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其跨越了历史和现代,同时还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世界影响。这种跨越时空、融合民族与世界特色的文化特性,使得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多样性中占有重要位置,成为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

深入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不仅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彰显,更加深了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和认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文化影响力。文化是一国对外交流和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了解与认知,进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影响力,它通过文化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影响他国和国际社会。当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观、人文艺术与历史传统等被其他国家所认知和欣赏时,这种文化的魅力自然会增加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二是促进经济发展。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7]149文化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全球化不仅是文化传播,也是经济活动的一部分。通过文化产品的出口与国际合作,中国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从而增强整体实力。三是激发文化活力。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也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华文化既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也能激发新的创造力与活力。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立场旨在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同时也鼓励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8]46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为全球治理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内在要求通过一系列辩证关系得以呈现。在这一思想体系中,不仅包含了对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等多方面的关切,更指明了这些关系之间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内在逻辑。

(一)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关系

2023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探究人文经济学的重要性。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存在着紧密且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繁荣所需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使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能够获得投资、技术和市场的支持,从而推动文化创作和文化服务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繁荣可以提升国民的精神生活质量,提高公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这有助于促进消费和增加投资,从而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本身也可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例如,通过文旅融合以及艺术展览等方式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收入。同时,文化的创新能力和创意表达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方向。此外,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活动不仅仅是财富的累积,更是人文价值的体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对人文经济学的理解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的狭隘视角。西方经济学倾向于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关注“投入—产出”的资本逻辑,将人文经济学看作是研究文化产品供求关系的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与此相比,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人文经济学更强调经济发展中的人文价值,如公平、正义、幸福等,提倡经济决策与发展策略不仅要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还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一视角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超越了纯粹的经济增长,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与文化的互动。经济发展不仅需要物质资本的积累,还需要文化的有力支撑。在这一视角下,人文经济学成为理解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不仅注重经济指标的增长,更强调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创新能力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强调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揭示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密码。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不应相互独立,而应融合互促,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科技创新的经济,不是人文经济的应有之义;只有人文底蕴而没有经济的发展,也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要求。”[10]158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经济与文化、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应相互支撑、共同推进。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人文精神不可或缺。高质量发展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包含了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二)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传承是保持与弘扬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和价值观,它为文化创新提供根基与灵感;文化创新则是对传统文化的再发现、再创造和再表达,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文化传承保证了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文化创新则赋予文化以发展活力和动力。没有传承,文化发展将失去根基;没有创新,文化则会停滞不前。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结合,使文化成为一个既稳定又充满活力的生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11]11过度的传承可能导致文化的僵化,而无节制的创新则可能导致文化的根基被破坏。

习近平关于传承与创新之间关系的重要论述,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进行文化创新提供了指导原则。在学习与继承传统文化时,不能简单地模仿或重复古人的做法,而应吸取其精华,用现代的视角和思维去重新审视与解读传统。在进行文化创新时,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而应在尊重和理解这些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扩展。

全球化时代对传统文化提出了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一方面,传统文化面临被弱化的压力。在全球化浪潮下,主导文化(往往是西方文化)通过媒体、经济以及政治力量的扩张,对本土文化施加影响,从而可能引发传统文化弱化。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特征趋向一致,这使得全球多样性文化景观出现融合甚至相互模仿的趋势。这种文化影响往往导致本土文化特征的消融,进而加剧了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另一方面,传统文化需要在全球文化语境中重新定位。这意味着传统文化不仅要在本土社会中保持活力,同时也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独特价值和魅力。这要求传统文化要在不断吸收新元素的过程中,找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路径,同时保持其核心价值与独特性不被侵蚀。传统文化的重新定位既是一种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策略,也是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深层价值维护的一种努力。这不仅是文化层面的问题,也关涉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需要全球性视野与多主体协同合作共同应对。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对于保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动态平衡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2]201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是指对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进行识别、保存、活化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确保文化传统的生命力,促进文化创新,以及维持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极为关键。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可以激发新的文化表达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提供了与现代社会连接的桥梁,从而保持文化的活力和连续性。

(三)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理念和策略,强调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自信与智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13]10-11中华文化的发展不是静态过程,而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文化策略,中华文化得以不断创新和改造,确保文化的活力和适应性,并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维持其独特性和活力,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宣示中国加强同全球各地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的坚定决心和政策主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应该保护和推动这种多样性,反对文化霸权。文化交流还能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减少误解和冲突,进而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中华文化在维护自身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全球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中去,促进文化的共生共融,以文化的形式增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推动构建一个平等、多元、包容的世界文化格局。

这些关系和原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角色的深刻全面认识,以及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全球化相结合的战略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问题,倡导广泛开展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更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有深刻的历史视角,更有积极的未来展望,这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政策与实践,旨在通过文化创新与国际合作,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同时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13]7这一重要论述,融合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对现代国际环境的准确把握,既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为我们指明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导向的文化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旨在建立一种既符合国内发展又适应国际环境的文化发展模式,进而为求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独特视角和实践路径。这种文化发展战略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和国际责任感,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的主动性和建设性。通过这一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华文化不仅能够保持其传统特色和鲜明个性,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影响日益紧密相连的世界。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指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在理论层面上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贡献,又在实践层面上对文化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与部署[14]22,进而为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构建富有活力、包容和谐、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化体系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多措并举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走深走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文化动力。

(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高度重视,这标志着我国对文化产业的战略定位达到新高度。文化产业被视为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抓手。文化产业的繁荣不仅直接推动了经济增长,也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加强了国民的文化认同、提升了国民的文化自信,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大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可从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借鉴以及政策支撑三个方面着手。

1.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文化遗产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内容资源与灵感来源。一方面,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记录与档案建设。在当今信息时代,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记录与档案建设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化策略,旨在通过高精度的数字化手段捕捉与保存文化遗产的多维信息。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如高分辨率的图像采集、三维扫描以及音视频记录等,不仅确保了对遗产形态与内容的全面捕捉,也大幅度提升了记录的精确性与互动性。随后,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精细处理,配以详实的元数据描述,整合至数据库以确保文化遗产数字档案的公共访问与学术共享。另一方面,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文化遗产的普及度和可及性。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重要辅助工具。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超越时空限制,重新体验那些不复存在或难以亲临其境的历史场景和文化空间。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在实体文化遗产展示中添加丰富的信息层,以增强教育性和互动性。此外,通过在用户视野中叠加数字图像和信息,使观众能够实时获取关于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或艺术细节等详细信息,进而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沉浸感。

2.充分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充分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是全球化时代我国实现文化产业优化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策略。这一学习和适应过程不仅能够避免重复错误、节约资源并加速本土文化产业的创新周期,还能为本国文化产业结构升级与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化与实证化的参考,有助于更加精准地对接全球市场需求。充分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首先应系统分析和评估先进国家在文化产业政策支持、产业融合创新、版权保护以及文化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具体可通过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参加国际文化产业论坛、建立跨国研究团队以及引进国际专家进行咨询等方式进行;同时,还要强化国内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国际交流与培训,促进先进理念和管理技能的传播与应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借鉴这些经验,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3.制定与实施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在推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构建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框架尤为关键。这一政策框架应当融合政策的整合性与灵活性,以涵盖文化产业链全域,并能迅速响应市场与技术的演变。政策需引导资本流向有利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领域,并且能够降低我国文化企业的运营成本。

此外,跨部门协调合作机制将为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尤其在涉及多方利益和资源整合的文化产业项目中,这种机制确保了各相关部门之间能够有效沟通、协商与配合,进而提升政策落实的精准度。同时,跨部门协调合作机制也为文化产业政策的持续评估与及时调整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持与反馈,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政策的适应性和前瞻性。

(二)提升国家文化形象

国家形象是由经济形象、政治形象、外交形象、文化形象等多个方面构成的形象综合体。这其中,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尤为关键。文化形象的提升可以促进经济形象、政治形象、外交形象的巩固,进而实现国家整体形象的全面改善。“中国不只是作为一个经济体而崛起,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体、文明体的崛起。”[15]8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为国家形象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更指明了实践方向,即以建构国家文化形象为抓手,进而将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与国家整体形象的提升有机融合。中国在国家文化形象构建中面临双重任务:内在的文化自信培养与外在的全球形象的塑造。这一内外相结合的策略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的核心理念。

对内,通过文化教育与传播增强公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培育工程是长期且系统的,须在教育、媒体、公共政策等领域发力并采取具体措施。在教育领域,须进行教育资源开发与课程内容整合。开发利用博物馆、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作为教育资源,并组织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在相关课程内容中进一步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比重,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在媒体与传播领域,通过媒体和网络平台宣传中国的文化成就,提高公众对国家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举办各类文化节目与活动,如文化节、书展、艺术展览等,吸引公众的参与和兴趣。在公共政策方面,制定并执行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支持相关修复、传播与研究工作等。

对外,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理念、美学观念和生活方式。组织或参与国际文化节、艺术展览和书展,展示中国的传统艺术、现代文创产品以及文化遗产等;启动或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项目,如艺术团体巡演、学术研讨以及文化交流等;与国外媒体合作制作和播出关于中国文化的节目,利用国际影视作品、纪录片等方式传播中国故事;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和社交网络平台,推广中国文化相关内容和话题,扩大影响力,等等。通过这些手段,中国能够更加全面地向世界介绍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进而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改善并提升国家整体形象。

(三)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求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得以显著增强。“‘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始终的工作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16]10为进一步提升人民幸福感与人民精神生活质量,须在文化资源供给与精神文化环境优化这两个维度上协同推进。

一方面,要以多元化的文化资源供给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充裕,更加追求心灵的富足和情感的满足。文化资源供给的多元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创造和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文学作品、影视剧目、音乐会、美术展览等,以满足不同群体和年龄段的文化需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数字媒体和互联网平台,推广新型的文化表现形式和参与方式,如在线音乐节、虚拟展览等;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和社区文化项目,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增加人们对文化艺术的亲身体验;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加大文化相关内容的比重,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等等。总之,多元化的文化资源供给不仅能够提升民众的精神生活质量,还能增强社会的文化活力,促进文化创新,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另一方面,以精神文化环境优化提升民众幸福感。这一过程包括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推广正面的价值观念和强化社会道德规范等。具体做法包括:通过教育、媒体和公共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公民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推广艺术和美育活动,提高公众审美能力;保护与振兴传统文化,让传统美德与文化智慧融入现代生活,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媒体的社会责任,确保媒体内容的正面性,抵制低俗、暴力和虚假信息;完善法律体系,加强道德规范建设,确保法律和道德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精神文化环境。通过以上措施,为塑造更加积极、健康、和谐的精神文化环境,以及提升人民精神生活水平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价值观传统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