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与文化引领
2024-05-27屠静芬
屠静芬,韩 勤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332023 年10 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课题,在文化建设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具有鲜明特征、深厚的价值意蕴和文化引领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
任何一种思想文化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习近平文化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熔铸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彰显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
(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411,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旗帜上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初心与使命,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文化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我们党深刻认识到要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来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重要命题,强调“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4]314,凸显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核心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5]36,“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6]34。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5]147,“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7]。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落实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5]453,“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5]288,“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8]43,“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8]44。无论是理论武装还是新闻宣传,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文化体制改革,无论是建立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还是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我们党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确保新时代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5]14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首创精神,提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9]19“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0]24重要论断,在思想文化工作方面着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刻阐明“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6]36,创作人民满意的文化作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健全文化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要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3]这个首要政治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文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3.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5]452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党的意志就是人民的意志,“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5]148。习近平文化思想既部署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又紧紧依靠人民,发挥文化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不断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富足,满足人民内在发展需要,凸显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
(二)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
如何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文化富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新时代方位,结合新时代条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5]281
1.传承中华文化,赓续中华文脉。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关注和深入思考文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走访考察各地文物展览馆,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物和文化遗产,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等重大问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文物、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只有留住历史根脉,才能传承中华文明。
2.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达形式加以“创造性转化”,赋予新时代的新内涵和现代化的表达方式,激活其生命力;另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按照新时代新要求进行“创新性发展”,对其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完善,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与时俱进,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3.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体现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机统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5]24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充分发挥其在新时代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作用,体现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两者的辩证统一。
(三)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相统一
历史自信是主体基于价值判断和客观实践对历史的形成、发展及其兴衰成败的一种主体认知,具有强大的思想凝聚力和价值认同力。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历史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的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史的坚定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民族复兴重要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自信,其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自信。文化存在于历史的积淀中,历史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文化自信是历史自信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坚定的文化自信根源于坚定的历史自信,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1.历史自信是文化自信更深层次的价值认同。“历史自信”是党中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立足新时代新要求、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重要论断。2021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深刻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12]。中国共产党坚定的历史自信来源于党领导人民一百年来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来源于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成功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来源于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实行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壮举,来源于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最坚实的基础。
2.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文化思想凸显文化自信在实现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536。深入阐明了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根本力量所在,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归根结底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其思想文化灿烂辉煌,是我们最坚实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最厚重的文化底色,建立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无疑是深厚的。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独有的文化自信,它诞生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放在首位,以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取得革命胜利的伟大峥嵘岁月中。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过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3]。当前,我国文化自信进一步加强,文化影响力逐步扩大,截至2023年,全世界共有127 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476 所孔子学院和851 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力,中国正在发展具有时代特质、民族特色、中国风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
3.历史与文化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自信为文化自信拓宽了更宏阔的历史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5]283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相统一的鲜明特征,坚定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必将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驱动力。
(四)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5]539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各民族的不同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强调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反对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1.民族性是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这个命脉绝不能割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3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明确强调:“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11]因此,新时代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继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
2.中华文明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3]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14]中华文明讲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只有同其他优秀文化相互交流、互学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深刻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5],并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为加强国际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5]279,这一论述深刻回答了如何处理好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强调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主张文明交流互鉴、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6]544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深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飞跃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领域是关系我国发展的重要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科学分析与研判,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就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013 年8 月,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147。习近平文化思想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特别是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标志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理解达到新境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还强调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特点、时代要求相适应、相协调,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最后,习近平文化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道路。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坚持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继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就“五个方面”重点部署文化建设工作,要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与此同时,从“七个着力”方面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绘制蓝图。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内涵极其丰富,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谱写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高度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是执政主体在长期治国理政实践过程中总结和提炼出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和本质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在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两个结合”,2023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深刻论述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内涵,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11]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坚守好魂脉和根脉,坚持守正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提要义和根本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我们党百年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8]16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着力强调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精华,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文化创造和文化创新中守住中华文化根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相适应,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第二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在“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层面。“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和根本遵循。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指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强盛,不仅需要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还需要繁荣发展的精神文化作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断,如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指出:“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1]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17]这些重要论述既是对文化理论的创新和突破,又是文化建设实践的科学指南,为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
1.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文明注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积淀深厚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11]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体现文化与文明的时代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进步、开放、包容和创新的文明形态。二者相互交织、相互成就,打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古今之变”,为我们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
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天下大同、民为邦本”等价值观念,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先进特质,是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激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化发展要求相一致,赋予其新时代新发展新的内涵和表达形式,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3.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新鲜血液。文明因交流而繁荣、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4]469,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文明交流互鉴,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经之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不断汲取各国文明养分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引领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思想引航。习近平文化思想领航掌舵、举旗定向,巩固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的领导权;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矢志远大、放眼全球,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指引,谱写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一)领航掌舵、举旗定向,巩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
巩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软实力,以思想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系列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一以贯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认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地位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鲜明提出:“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5]451,“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7],“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3],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深刻认识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导下,我国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
当今世界,不同形态的文化交流互鉴已是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然而西方一些敌对势力打着民主和自由的旗号,将其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文化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段大肆输出,提出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反社会主义思潮的言论。其目的是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破坏我国良好的网络生态,企图颠覆我国政权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不断巩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把握好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推动中华文化繁荣、中华文明兴盛。
(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明体”是指认识文化发展规律、理解文化思想理论,“达用”是指文化建设举措、文化建设实践,二者在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过程中是辩证统一的。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一命题延伸着中华儿女对文化的认同和责任,凝聚着党和人民担负文化使命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1]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再次突出强调了这一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对新时代新征程新的文化使命的认识,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担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的思想遵循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引。
一方面,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最根本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实现文化自强;只有秉持开放包容,才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结合起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另一方面,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以“七个着力”为实践方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如何在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明确提出了“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对我国文化建设作出总体部署,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明确了路线图和任务书。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3]。
新时代新征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指导,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落实好“七个着力”工作方法,切实做到经义与治事相结合、明体与达用相融通。
(三)矢志远大、放眼全球,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文明是历史的召唤。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砥砺奋进,探索出一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推进的全方位、可持续的人类文明发展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发展大局,作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决策,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8]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开放包容、相互尊重、厚德载物的气度和胸襟,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的文明情怀和文明视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力打破了“历史终结论”“西方模式完胜论”,跳出了西方“普世价值”的陷阱,为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难题提供重要启示和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传播力明显增强,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进一步推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独特内核,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深刻论述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中“连续性”和“创新性”就表明中华文明不是停滞不前、僵化守旧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求变的。以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创新实践中推动世界文明朝着多样、平等、包容方向发展,为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广阔空间。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和重要贡献。“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1]可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既体现中国立场、中国特色、中国方案,又展现胸怀天下、面向未来的国际格局,拓宽了文明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向新的历史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