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为舟,行稳致远

2024-05-26许诗晗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克己复礼颜渊体悟

问,是对未知苍穹的好奇;问,是对无尽世界的探索;问,是对渊博知识的渴求。没有问题,何以进?以问为舟,方能行稳致远,到达成功的彼岸。

敢问,是成功的必要前提和第一步。

那颗从树上掉落的苹果砸在了一个名为牛顿的少年头上,从此少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苹果为何会掉在地上”的问题最终被他完美解答。一个普通人被苹果砸中,可能只会稍作抱怨,并不会关注苹果为什么会掉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向天空。所以,敢于提出问题就是牛顿成功的第一步。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就在于他们有敢于提问的精神和勇气,而这是今天的我们所缺乏的,“不懂就问”不仅是一个网络热梗,更应成为我们求学的必要前提和第一步。

多问,是成功的必要准备和积累。

勤于发问,方能有为。孔子的弟子子夏为地方官时,向孔子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贡也向这位至圣先师发出疑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夫子告诉他:“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仲尼的这些勤于发问的弟子,个个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故而有了“七十二贤”。如果你的实力不足以支撑你的野心,那就请你做一个“多问”的人,你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会化作你登顶的台阶。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有了这些量的积累,你离质的飞跃还会远吗?

好问,是敢问和多问的升华,是成功的关键。

宋濂“尝趋于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问精神,让他“卒获有所闻”,让他在哲学思想、文学理论方面建树卓越。

问的最高境界,我想应该是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他人学习的优点与品质,都应该谦虚地向他们请教。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成功的路途总是少不了“问”。从敢问到多问,再从多问到好问,每一“问”都在为质的飞跃提供量的积累。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以问为舟,行稳致远,成功的彼岸近在眼前。

提问是卓越之基

□山西省忻州一中" 张宇

近来,百度文心一言火爆全网,这背后隐含的是网友对于提问的渴望。身为当代青年,问的是奋斗之路,求的是进步之向。提问、解惑、提高,从而达卓越之境。

提问除了因为困惑迷惘,还有好奇和渴望。有人说过,知识源于一颗好奇的心。老子好奇自然,向自然发问,终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王阳明好奇哲学,向圣人“发问”,终得天人之悟,知行合一,开创心学;毛泽东好奇真理,向现实发问,终探得革命之路。他们或许只是因点点星火而起,但终铸“燎原之势。”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向先哲学习,永远保持一颗乐于求知的好奇心,保持对学习、奋斗的渴望,终会筑就卓越之基。

既然有问,那么我们应从何处求解?

一是寻求他人,求其解惑。在解惑的过程中,自己也会得到不一样的体会。颜渊问仁于孔子,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行为准则,在颜渊得到教诲的同时,也丰富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刘备败后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三顾茅庐,礼贤下士,向孔明提出自己对局势的迷惘,从此有了隆中对的佳话,成就了蜀汉霸业;唐太宗李世民以人为镜,明辨是非,大力提拔魏征等谏臣,从善如流,终铸“贞观之治”。颜渊、刘备、李世民本身思想已十分成熟,尚且不耻下问,更何况正值求知时期的我们。

二是探究道理,自我解惑。并不是说提问就是要依靠他人,自己也可探索世界的玄妙。有时,盲目向他人提出些不知所谓的问题也会令人费解,伤害自己的自尊心。博古览今,墨子身逢乱世,见证了无数百姓的生离死别,从而体悟到“兼爱”“非攻”之学,开创墨家,傲立于春秋;沈括好问自然,自己踏遍祖国山河,经过深深体悟,谱写了我国古代唯一一本笔记体百科全书—— 《梦溪笔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出提问,没有人能回答他的问题,他自己深刻观察社会历史,谱写《资本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由此可见,自我解惑也是一种受益匪浅的方法。

无论是他人解惑还是自我解惑,都是我们进步的过程。身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更应饱含求知之心,在提问中提高,在好奇中创新。追求卓越,争做国之栋梁!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克己复礼颜渊体悟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传统催生力量 德育润化心灵
纠缠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从《论语》中弟子问仁探究颜渊地位
颜渊之死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