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2024-05-26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泊头镇实验学校

家长 2024年11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数学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泊头镇实验学校 韩 慧

问题情境能够将外部情境和内部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将知识放到具体的情境中思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取得进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价值

(一)活跃课堂气氛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容易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只是被动听课,遇到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学习效果不佳。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能够将教材当中的知识嵌入问题当中,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则可以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然后讨论问题、回答问题,师生互动得到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增多。在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获得幸福感、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在学习中更加投入,这些都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二)开阔学生视野

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升。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灵活应用知识。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以课本教材为基础、现实生活为指导,生活化的情境内容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将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还可以融入地方色彩、时代色彩,进一步提高问题的吸引力,增长学生的见识。

(三)深化学生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将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融入其中,提出多样化的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全面提高学习效果。此外,在问题情境的帮助下,学生能够逐渐摸索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尝试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在小学阶段,学生是天真无邪、活泼好动的,对陌生的、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心,然而,数学学科的理论性较强,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要求较高,很多学生对数学知识不感兴趣。为此,教师应当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遵循趣味性原则,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创设问题情境,并在问题的设计中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引入故事、游戏等,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此外,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还要确保情境中的内容是真实的,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情境中深入思考。

(二)开放性原则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线,不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还影响着整个课堂的开展进度、教学效果。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当遵循开放性原则,运用开放式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开放性原则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出综合性问题、操作性问题、变式题等,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可接受性原则

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如果教师向学生提出较难的问题,学生可能无法接受,也很难回答出来,课堂氛围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当遵循可接受性原则,依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等开展教学,创设学生能够接受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可接受性原则,教师需要在问题的创设方面做到“因材施教”,利用问题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既要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又要把握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

(四)层次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遵循层次性原则,教师需要运用问题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掌握知识,确保问题本身的层次与学生知识经验的层次相匹配,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在层次性原则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问题链”,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跟随问题进行思考,先掌握重点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再获得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层次性原则下,教师应当科学划分问题情境的难度梯度,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优化教学效果。

三、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条件

(一)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优化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应当增强责任意识,充分认识问题情境的重要性,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有效的问题情境。当前,很多教师缺乏教学热情,不愿意探索创新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只在公开课中创设问题情境,平时上课依然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部分教师认为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还要将问题和课本教材相结合,这会加大备课的工作量,不愿意精心设计问题。这种思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不利于数学教学的创新与新课改的落实。为此,学校方面应当采取抽查、随机听课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积极性进行监督,引导教师积极创建问题情境。另外,教师也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克服思想上的惰性,认真对待每一节数学课。

(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教师和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大,在课堂上的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如果教师只凭借自身的经验开展教学,就很难抓住学生的关注点,难以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困难,掌握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例如,学生更喜欢哪种回答问题的方式?课堂上问题的数量是否适量?这些都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参考。除了沟通和交流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想法,以找准学生的需求,避免盲目地创设情境。

(三)积极做好课后反思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后反思至关重要,教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流程进行思考,分析课堂中的问题,以调整后续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当前,部分教师缺乏课后反思意识,不注重对问题情境的修改和整理。实际上,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即为一种直观的反馈,如果学生面对问题抓耳挠腮,说明问题的难度较大;如果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回答,说明问题过于简单,这些都能为问题情境的创设提供参考。教师应当积极开展课后反思,反复揣摩课堂上的问题,观察学生的反应,思考问题能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对问题情境进行合理规划。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创设故事化问题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进一步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故事化的问题情境,用趣味化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图案美——对称、平移与旋转”教学时,学生需要理解对称、平移、旋转的概念,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对称、平移、旋转的几何意义,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

在数学王国里,对称、平移、旋转是三个好朋友,人们在绘图时经常要用到他们三个。这一天,对称和旋转吵了起来,原因是学生刚刚学习旋转,经常把顺时针、逆时针的方向搞混,旋转非常悲伤。对称非但没有好好安慰旋转,反而说:“我的本事最大了,没有了我,人们的身体就不对称了,看来我比你更重要。”旋转一听,立刻反驳说:“我的本事比你大多了,如果没有我,钟表就不会走,摩天轮也不会转。”就这样,他们谁也不服谁,争论得越来越凶。此时,平移大哥来了,说:“你们两个不要吵了,在数学王国里,我们三个都是同等重要的,少了谁都不行。”在平移的规劝下,旋转和对称不再争吵,数学王国也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通过阅读故事,大家可以掌握对称、旋转的哪些特点?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场景?”有的学生提出:“旋转有逆时针旋转、顺时针旋转,钟表的走动、风车的转动、摩天轮的转动都能体现出旋转。”另外,还有的学生提出:“对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人体、蝴蝶、剪刀、眼镜等都可以体现出对称。”

通过创设故事化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将数学概念拟人化,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趣味故事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会用知识。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深化学生的理解

数学知识源于现实生活,也应用于现实生活。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灵活应用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非常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对接,几乎每一章的知识都融合了生活情境。

例如,六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下册都有“百分数”的内容,分别是“体检中的百分数”和“欢乐农家游”。其中,在“体检中的百分数”中,课本上给出了三所小学六年级学生视力情况统计表,内容如表1 所示:

表1 三所小学六年级学生视力情况统计表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表格三所小学中,哪所学校六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更好一些?”在这一问题中,三所学校六年级学生的总人数各不相同,近视人数也不一样,只有计算出每个学校六年级学生中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才能掌握不同学校六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学生展开计算,得出三所小学六年级学生中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然后得出结论,再运用百分数进行统计,掌握百分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另外,在“欢乐农家游”中,课本创设了农家游的情境,给出了王伯伯家“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的情况统计表,内容如表2 所示:

表2 王伯伯家“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情况统计表

结合该情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王伯伯家接待的游客中,今年自驾游的数量比去年多了百分之几?去年自驾游人数比今年少了百分之几?今年团体游人数比去年多了百分之几?”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计算。

(三)创设梯度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梯度化的问题情境更加有助于学生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划分问题的层次,将复杂问题拆解成多个小问题,或者将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阶段,使问题的引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创设梯度化的问题情境时,教师需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握好问题的整体方向。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为学生提供层次化的计算题,如下列计算题,引导学生自主计算:

(1)0.2+0.3

(2)1.81+2.5

(3)2.3-1.62

(4)17.5-6.7

(5)13.53+2.83-9.06

学生完成计算,能够逐步摸索小数的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规律。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整数加减法当中的‘个位对齐’、分数加减法的‘先通分再加减’、小数加减法的‘小数点对齐’,三者有什么相同点?”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能够回忆分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对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进行深入研究,在思考中发现整数、分数、小数的加减法在计算方面看似不同,但背后的本质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减,因此三者的运算规律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梯度化的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创设开放化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创设开放化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巧手小工匠——认识多边形”教学时,学生需要初步认识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树立几何意识,探索图形的内在规律。为了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特点,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不同颜色、不同特点的三角形卡片,包括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卡片拼图案。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可以用这些三角形拼成什么图案?在拼图时你更喜欢用哪种三角形?为什么?”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长短不一的木棒,引导学生运用木棒围成三角形,要求学生测量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然后提出问题:“任意选取的三根小木棒一定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围三角形的活动,大家可以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边具有怎样的关系?”

在开放化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可以结合实践活动得出答案,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全面掌握三角形的特点,获得几何思维的发展。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更多开放化的问题情境,用实践类问题、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高度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当遵循趣味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故事化问题情境、生活化问题情境、梯度化问题情境、开放化问题情境,用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数学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