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小乐器”教学的课堂构建策略
2024-05-26江苏省无锡市东绛实验学校中学部
■江苏省无锡市东绛实验学校中学部 钱 震
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的颁布与落实,以及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艺术学科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教育理念、形式与方法在拓展与创新中不断优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在初中音乐的学习活动中,器乐教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其中,“小乐器”进课堂既是对音乐教学的一种创新,又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音乐学习意识,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形式,从而实现“人人会乐器”的教学目标。以口风琴、口琴、葫芦丝、竖笛为代表的“小乐器”易携带、学习难度较低、应用灵活且在实践中有着突出的教学成果,有助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音乐内涵,感受音乐学习的魅力所在。基于此,本文以“初中音乐‘小乐器’教学的课堂构建”为中心,详细论述了“小乐器”进课堂的意义价值、实践原则以及具体路径,以期为一线教育教学者提供可供参考的教学经验。
一、初中音乐“小乐器”进课堂的意义与价值
(一)音乐学习渠道多样化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认知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小乐器”教学在实践中的落实与推进充分顺应了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情况,也让课堂改革得以落实与推广。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音乐学科的课程改革在层层递进中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在更迭中得以优化,更具实践性与导向性。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拓展教学方法与形式迫在眉睫。“小乐器”进课堂不仅有助于推动音乐学习渠道的多样化发展,而且能够与当前热门的教育手段相契合。
例如:“小乐器”能够在“互联网+”理念的视阈下帮助学生丰富音乐视野,更为深刻地理解音乐学习的内涵,使很多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与“小乐器”的帮助下更为简单轻松地理解音乐,受到来自音乐艺术的熏陶。同时,“小乐器”进课堂也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形式,“小乐器”的学习过程较为简单,学生更容易轻松掌握,并以此展示自我,用音乐陶冶情操。
(二)推动音乐活动综合化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练—唱”形式屡见不鲜,演唱教学与欣赏课程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的主要形式,然而音乐知识获得的途径应当是多元化的,音乐活动也应当是综合化的。基于此,“小乐器”进课堂就显得重要而且必要。
首先,学生通过学习“小乐器”可以促进音乐水平与素养的发展,识谱能力、音准都能够得到提升,也能够在学习“小乐器”的过程中激发起对音乐学科的学习热情与创新探索欲望。其次,“小乐器”教学为音乐实践活动的综合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小乐器”演奏可以与欣赏课、演唱、创编等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还可以在跨学科视阈下得到新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将音乐学科与语文学科相结合,让学生用“小乐器”为古诗文的朗诵进行配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用高质量、高效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推动教学成果的新发展。
(三)丰富音乐课程教学资源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普及,音乐教学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拓展与丰富,“小乐器”教学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初中音乐“小乐器”教学的类型,充分利用地区特色音乐资源,立足于地区文化特征,设计出具有校本特色与地区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小乐器”的学习中加强文化认识,使“小乐器”成为连接课内与课外的重要纽带。其次,“小乐器”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歌曲,在品鉴不同乐器的过程中,让每一种乐器都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感受不同乐器带来的演奏效果,深化学习主体。最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中也不乏具有民族特点与中华民族智慧的“小乐器”,如笛、箫、埙等,对这些“小乐器”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挖掘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二、初中音乐“小乐器”进课堂的教学设计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指导着教育教学的设计与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他们在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上所存在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导致有的学生学习速度快、接受能力强,有的学生学习速度慢、接受能力弱。在此情况下,如果教师循规蹈矩地按照同一化的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活动,那么对于部分学生的发展而言是不利的。
教师需要在“小乐器”进课堂的实践活动中遵循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深切关注学生整体的学习感受,让教学设计在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口风琴的教学为例,当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口风琴对某一段旋律进行演奏时,模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轻易就能做到,但是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可能就会因为手足无措、停滞不前而对这一乐器产生消极感受,甚至萌发出放弃的想法。这时候,教师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分层教学,通过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解决学生之间存在的能力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小乐器”的学习。
(二)创新性原则
音乐学科具有启迪心灵、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小乐器”教学对音乐课程而言既是创新,又是挑战,但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音乐学习的内涵,提高了音乐学科的魅力。然而,如果教师在“小乐器”教学活动中依然循规蹈矩,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那么“小乐器”的学习活动就只能流于表面形式,而难以产生理想化的实践成果。
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勇于创新、善于变通,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让教学设计符合“小乐器”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通过对“小乐器”教学活动的分析与总结,在推陈出新中解决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让教学环节更具“神秘性”,也让学生对“小乐器”学习更具期待性。
三、初中音乐“小乐器”教学课堂构建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分组分层教学,推动教学设计多元化
主体性原则是“小乐器”进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原则之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该如何体现和具体操作呢?首先,教师需要对“小乐器”进行分组,以学习与掌握的难度为依据,将其进行由易到难的设计划分。其次,教师需要对班级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划分,以学生的学习速度、接受能力为基准,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操作较难的“小乐器”,让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操作较为简单的“小乐器”,并引导学生对同一首歌曲进行演奏或伴奏。这样的分组分层的教学设计,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让学生在自己能力水平范围内进行探索,充分认识到“小乐器”的特性,在共同发展、协同进步中推动教学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例如:在学习一首新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将其由高到低分为A、B、C、D 四个学习小组,并且给A组的任务最难,B组稍难,C组较简单,D 组最简单。进而将尤克里里、口琴、葫芦丝与非洲鼓作为限定乐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与能力选择乐器,并且完成相对应的任务——A 组学生需要演奏分解和弦为歌曲伴奏,B组学生需要演奏音程为歌曲伴奏,C组学生需要演奏旋律单音为歌曲伴奏,D 组学生则需要演奏高潮部分。这种教学设计能够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其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并且形成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
(二)制订阶级目标,做好教学安排
“小乐器”学习虽然较为简单明了,但还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与反复夯实的练习过程。因此,“小乐器”教学需要持续性、规划性与目标性,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情况,从综合性的角度出发,合理规划教学目标,做好教学安排。例如:教师可以将其目标任务进行规划:七年级学生需要在学期结束前运用“小乐器”演奏1—3首音乐,八年级学生需要在学期结束前学会演奏2—5 首,九年级学生需要在学期结束前演奏5—7首,只有这样的严格规划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目标性。
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根据“小乐器”的种类,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掌握情况作出综合且细致的设计考量。以卡林巴拇指琴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发现很多学生都对这一“小乐器”有所了解,但无论哪个年级的学生都没有正式学习过。这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年级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阶段性教学目标:七年级学生需要掌握卡林巴拇指琴演奏时基本的指法、手型,并能够与其他同伴进行简单合奏;八年级学生需要掌握并演奏2—3 首歌曲,并在与其他同伴合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创编;九年级学生则需要掌握3—4 首歌曲,能够轻松演奏较为简单的歌曲,并进行较为复杂的创编。有了学习目标的导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能够思路清晰、规划明确。不仅如此,如果在实践中,教师发现阶段性教学目标对学生整体而言难度过大,也要及时进行调整。
(三)设计保障机制,落实课堂应用
在初中“小乐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育成果,教师首先要立足于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并根据不同学段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目标进行统筹规划,还应当建立相对应的保障机制,以此推动“小乐器”课堂应用的平稳开展。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而言,需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将“小乐器”视为课堂教学模式之一与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小乐器”课堂教学的实施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教师需要树立创新意识,尽可能对“小乐器”的种类进行创新,在教学中融入更多新奇有趣的乐器,让学生掌握更多乐器的演奏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再次,教师可以设计出校本课程,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强对乐器的了解与认识,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还可以围绕校本课程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
例如:在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就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通过活动升华对“小乐器”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让学生就一首歌用不同的乐器进行演奏,感受其不同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得心应手的乐器进行合奏,在加强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鼓励个性创编,构建综合性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师主生从”的教学模式屡见不鲜,然而这种教学设计不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乐曲进行自主创编,推动“小乐器”应用的灵活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课堂参与度的切实提高。其次,教师可以找到一些用“小乐器”创编的乐曲,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小乐器”的特征,加强理解与认识。例如:在欣赏《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时,教师可以化繁为简,用拇指琴演奏曲目的主旋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乐曲中不同的风格与情绪,从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最后,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实践与空间,创新、探索与挖掘,不要对学生的创新活动“指手画脚”,也不要作出过低或者过高的“预设”,要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的“大舞台”,要让“小乐器”助推学生的灵感如泉水般涌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音乐学科受重视程度得以提升,对学生审美能力、思维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更起到了陶冶情操、排解压力的关键作用。基于此,作为音乐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小乐器”进课堂的重要价值,在教学实践中遵循主体性原则与创新性原则,通过分组分层教学、制订阶段性目标、设计保障机制以及鼓励个性创编等多种路径,让“小乐器”带领学生深入感受音乐课堂之美,真正领略音乐学科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