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介入性治疗急性脑血栓的临床观察
2024-05-26吴彦云
吴彦云
【摘要】目的:研究尿激酶介入性治疗急性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2021年1月—2023年7月,选择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40例急性脑血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20例。研究组采用尿激酶介入性治疗,对照组实施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血栓再通率及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激酶介入性治疗急性脑血栓的总有效率更高,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对提升血栓再通率具有积极意义,可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血栓;尿激酶介入性治疗;总有效率;血栓再通率;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率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urokinas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acute cerebral thrombosis
WU Yanyun
Tianshui City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ianshui, Gansu 74102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rokinase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thrombosis.Methods:From January 2021 to July 2023,40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thrombosis admitted to Tianshui City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with 2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urokinase interventional therapy,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the rate of thrombosis recirculation and the recovery rate of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urokinase has a higher overall effective rate in acute cerebral thrombosis,which can help patients improve the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and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the thrombus recanalization rate,and can be promoted.
【Key Words】Acute cerebral thrombosis; Interventional therapy; Total effective rate; Thrombus recalization rate; Recovery rate of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急性腦血栓发生率较高,是临床常见与多发疾病,多发人群为老年人,对患者机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等产生消极影响。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脑血栓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主要是由脑血管栓塞造成,死亡率较高[1]。为了进一步提升疾病治疗效果,改善疾病预后,缺血性脑组织坏死前血管再通实施价值显著,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对患者血运恢复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注入血栓部位,不仅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而且可以实现直接溶解血栓,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疾病预后具有促进作用[2]。尿激酶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能提高血管ADP酶活性,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降解血液循环中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对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治疗等均具有积极意义[3]。本文主要是对我院2021年1月—2023年7月收治的40例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分析,对尿激酶介入性治疗的价值进行评估,旨在帮助患者提升疾病治疗效果,进而为后续疾病治疗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3年7月收治的40例急性脑血栓患者。
对照组:男患者11例,女患者9例;年龄区间40~60岁,平均年龄(50.29±1.13)岁。研究组:男患者12例,女患者8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41岁,平均年龄(50.48±1.2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皮下注射0.3mL/次低分子量肝素(规格:0.4mL:4250IUaXa×2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3199;生产厂家: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第1d 2次,以后1次/d,连续治疗2周。
研究组给予尿激酶介入性治疗,经股动脉穿刺,用5F单弯导管对患者进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明确后,将微导管超选至病变血管,微导管头端接近血管堵塞处,用电动压力注射泵灌注尿激酶(生产厂家:马鞍山丰原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4021694;规格:100万单位×1瓶/盒),用量25~100万U,最佳浓度控制为4000~10000U/mL(用生理盐水稀释),先快速注射5万U,然后根据患者实际状况,将注射速度维持在lmL/min,定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查溶栓情况。所有病例溶栓术后均给予静脉用扩血管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实施抗凝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显效:治疗后肌力恢复正常,生活可以自理,症状消失;有效:肌力及症状表现等均得到有效改善;无效:治疗前后差异小。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比较两组血栓再通率。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包括意识、感觉、语言应答、运动功能恢复,计算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栓再通率、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率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脑血管闭塞是由于血流动力学改变、白细胞、血小板、血管壁改变的相互作用而导致,对患者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本研究以尿激酶为栓剂,用药后可帮助患者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作用迅速,但由于其内源性,其半衰期只有9~12min。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发生后6h内,血脑屏障开始破裂,出现细胞变性、坏死。梗死后第1d~第1个周末,病变区蛋白质含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血管源性水肿,使占位效应更加明显。此外,在梗死灶的中心和周围存在半缺血的神经元,因此,早期溶栓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恢复未坏死的脑细胞的功能,缓解神经功能障碍。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其时间生物学特点提示疾病治疗效果与疾病发病时间之间存在直接关系。一些实验表明,缺血30min后的再灌注可避免细胞毒性水肿;6h内再通,可恢复神经功能,避免脑细胞坏死、变性;6~24h再通,对改善患者脑细胞半缺血具有积极意义;超过24h后,病情恶化,疾病治疗难度显著增加。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血管再通的时间越早,神经系统症状的恢复时间就越短。急性脑血栓是临床常见疾病类型,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脑动脉狭窄、血栓形成以及支动脉的血管增厚等,局部血流减少,脑组织缺氧,特别是对于中老年患者,其瘫痪及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临床研究显示,对于上述疾病,血液再通、血液循环系统重建措施的实施治疗价值较高,对上述疾病具有积极意义。早期溶栓,血栓更容易开通,治疗效果好。血栓形成的位置在主要的闭塞血管中,形成的时间相对较长,且完全开放率低于分支血管。理论上,脑缺血30min以上、脑缺血6h以上、脑缺血24h以上会加重细胞内水肿、血管源性水肿、存在继发性出血的风险。特别是由于侧支循环不良,豆纹动脉闭塞,在脑缺血再通后更容易出血。
临床研究显示,溶栓和抗凝在疾病治疗中发挥了显著优势,其中尿激酶溶栓是最常见的干预方法。溶栓治疗的目的是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供,改善神经元功能,对梗死面积改善具有显著效果。从健康人尿液中分离的尿激酶,主要来自肾脏组织,也是无抗原的蛋白水解酶。该药物的主要原理是促进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快速提高血管中ADP酶的活性,可加速溶栓。同时,尿激酶还能激活纤溶系统,控制血小板聚集,有效预防血栓形成,结合水解纤溶酶形成于血栓形成部位,可以在血栓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实施价值高。研究还指出,药物可以防止血小板网络结构断裂,有效激活水解纤维蛋白酶,聚集红细胞加大血栓体积,最终溶解后液化和吸收代谢物,从体内排出,可使用最大剂量(150万U)。随着剂量的增加,出血时间发生变化,随之表现出延长趋势,即概率增加,出血量增加,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机体损伤及治疗难度均增加,对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产生消极影响。药物治疗主要有两种类型,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静脉溶栓的主要问题是治疗效果不佳。除此之外,由于药物剂量大,对患者治疗安全产生消极影响,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动脉尿激酶溶栓适合用于急性脑血栓形成的治疗,具有起病快、临床疗效良好的特点。对于脑梗死患者,疾病发作24h后,血管源性水肿发生,占位作用明显,分泌各种炎症因子,病变部位出血加重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机体损伤及治疗难度均增加,对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产生消极影响。
本文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率为90.00%、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血栓再通率为95.00%,对照组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率、治疗总有效率及血栓再通率分别为60.00%、70.00%及65.00%。其原因分析为:低分子量肝素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抗凝药物,用药后可以有效抑制凝血因子,对血栓治疗及预防有积极意义。但该药物用药后会出现出血、血小板减少症等副作用,对患者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而尿激酶的实施安全性较高,具有溶栓、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该药物用药后可以催化裂解纤溶酶原为纤溶酶,治疗效果显著。尿激酶主要适用于视网膜动脉栓塞、急性期脑血管栓塞(3~6h内)、急性广泛性肺栓塞、冠脉栓塞和心肌梗死(6~12h内)的溶栓治疗,也用于保持血管插管引流管通畅、人工心瓣术后预防血栓形成等。尿激酶的药理作用研究显示,用药后可以催化裂解纤溶酶原为纤溶酶,纤溶酶可以降解血循环中的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V、纤维蛋白原,降解纤维蛋白凝块,进而实现溶栓治疗的效果;除此之外,该药物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血管ADP酶活性,预防血栓形成。由此可以看出,尿激酶介入治疗实施价值较高,可以用于溶栓和预防血栓形成的治疗,患者在治疗疾病期间需要遵照医嘱积极治疗,避免延误病情。但需要注意的是,尿激酶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出血、过敏反应等,对于严重难控制的高血压、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颅内肿瘤、陈旧性脑梗死、急性内脏出血、急性颅内出血等存在禁忌证。
综上所述,尿激酶介入性治疗实施价值高,可以显著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对急性脑血栓患者血栓再通、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具有积极意義。需要注意的是,临床在对患者实施该药物治疗时,需对患者溶栓治疗指征进行分析,严格掌握治疗时间窗,了解患者疾病治疗适应症及禁忌证,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性,进而改善疾病治疗及预后结局。
参考文献
[1] 李晓强,吴力娟,许英冬.尿激酶介入性治疗急性脑血栓的症状转归分析[J].健康前沿,2019,28 (2): 245.
[2] 张裕.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7):124-126.
[3] 梁博众.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应用动脉介入尿激酶溶栓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1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