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基本理论及哲学方法论

2024-05-26刘艳房潘敏学

关键词:战略理论国家

刘艳房,潘敏学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石家庄 050024)

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战略范畴,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是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作为不断完善和创新的理论,同样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更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理论。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强对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的研究,对促进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创新至关重要。

一、国家形象战略概念、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研究。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框架,国家形象作为矛盾主体,是内因和外因的对立统一体,形象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对国家形象战略概念和主要特征进行考量和阐释的底层逻辑。

(一)国家形象战略概念

关于国家形象战略,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本文认为,国家形象战略是“主权国家为了实现国家利益而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传播等手段来调动、挖掘、协调、整合各种战略资源来追求和塑造国家理想形象的科学与艺术”,其内涵主要有:“第一,国家形象战略的实施者是主权国家。第二,它的直接目标是树立理想的国家形象,最终目标是实现国家利益。第三,要实现战略目标必须依靠有效的战略手段。第四,用战略手段来调动、挖掘、协调和整合各种战略资源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第五,完美的国家形象是主权国家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无止境的,而阶段性的理想形象目标是通过积极运筹可实现的。第六,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政治艺术。”(1)刘艳房:《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基于国家利益的研究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版,第38页。

总之,国家形象建构的过程即国家形象战略实施的过程。国家形象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国家有科学的身份定位,其次要有正确的战略目标,再次需要有综合的战略手段,最后要有战略评估。

(二)国家形象战略的主要特征

1.价值主导性。国家形象是国家的价值体现和价值追求,价值是国家形象战略的核心精神要素,是国家形象战略的精神动力和根本。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对内所秉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所秉持的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就是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主导的对外战略,是超越西方“普世价值”的战略,目的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2.合作共赢性。国家形象战略和国际关系紧密结合,以国家间的交往为基础。按照建构主义的解释,国家形象建构是关系性概念,是通过国家间的互动来实现的,这种互动所追求的应该是一种良性互动,是相互构建身份认同和观念认同的过程。中国外交是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重要途径,中国遵循真正的多边主义外交理念,摒弃零和博弈而按照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目的是增强国家间的政治互信,构建正向的国家认同。

3.文明互鉴性。人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不同民族国家都有不同文明创造的辉煌成就,从而使世界文明大放异彩。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是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国家形象也是国家文明形象的象征,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而不断,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进入新时代,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催生了世界文明的新形态。但是中华文明不是唯我独尊、孤芳自赏的文明,不是追逐一枝独秀的文明,而是摒弃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讲究开放、包容的文明,是尊崇百花齐放的文明。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2)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6页。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就是在弘扬中华文明的同时与世界文明加强交流与互鉴,进而达到兼容并包、和谐共生的目的。

4.传播适应性。国家形象战略和国际传播战略是一脉相承的,国际传播做得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形象建构的效果。国际受众对一国的感知和认识大多数是通过传播媒介来完成的,而能够通过亲自到某国去生活、工作、旅游等获得感知和认识的受众毕竟是少数,因此国际传播在国家形象战略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要实现战略目标,就需要提高传播水平,尤其要在传播适应性上下功夫。一是要针对不同的受众采取灵活机动的传播策略;二是要保证传播内容的客观真实性;三是要加强理论创新,支撑建构本国特色的话语传播体系;四是要加强技术创新,借助智能化的传播手段,提升传播效果;五要是建立完善的传播机制,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快速准确地传播热点信息。从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来看,我国在传播适应性上还存在不足,需要积极改进以有效应对西强我弱的传播态势。

(三)国家形象战略的影响因素

1.国家意识。国家意识与国家观念是相似的概念,国家是客观存在的特殊社会组织,国民对国家的认知和看法即为国家意识。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时,阶级最终消失,国家亦随之消亡。从国家起源到国家消亡要经历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国家要履行职能发挥其功能并伴随产生国家意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有两种职能:一是对内职能,主要是保持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把矛盾和问题控制在‘秩序’范围之内。对内职能又可以细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政治统治职能,另一方面是社会职能,也叫公共管理职能。二是对外职能,主要是保护国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4)牛先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职能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20年第6期。因此,国家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烙印即国家意识也就扎根在国民心目中。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不能弱化国民的国家意识,正如有的学者已经指出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虽然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但国家仍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主体,因此,仍有必要强调国家观念和国家意识”(5)朱小娟:《习近平关于正确国家观的重要论断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第9期。。“按照国际关系理论新现实主义学派的观点,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对于其本身的决定享有最高权威,不受任何其他组织的控制”。同时,“在战略研究领域,‘国家至上’成为一种共识,一种基本假定”。(6)钮先钟:《战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基于此,国家形象战略实施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其载体归根到底还是人即国民。国家意识是国民对主权国家认同的一种状态,如果国民国家意识淡薄就谈不上国家形象意识和战略,就会影响国家主权和安全,就会影响国家利益的维护。因此,国家意识是影响国家形象战略的根本性因素。

2.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总和”,具体而言,“国家利益包括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两大方面,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从对国家的重要性看,可分为核心利益、重要利益和一般利益”。(7)肖天亮:《战略学》,国防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5页。从涉及的领域看,国家利益可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安全利益等。按照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摩根索的权力-利益轴心论的逻辑,主权国家把追逐权力和利益作为目标,国家形象作为国家的软权力,实施国家形象战略就是要增强国家软权力的影响力,从而保证国家利益的实现。

国家利益是国家交往的利益诉求,也是国家形象战略的目标,目标决定行为。因此,国家利益是影响国家形象战略的决定性因素。

3.国家身份。国家身份是国家的自我定位和他者定位。自我定位,是国家从时间、空间、观念三个维度的自我确认,从时间维度定位国家的发展阶段和水平,从空间维度定位国家的地缘战略位置,从观念维度定位国家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发展理念等;他者定位,按照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解释,国家身份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概念,是国与国交往互动建构的产物,他者定位属于国家间的身份认同,当然也属于形象认同,既包括正向认同,也包括负向认同。

国家身份定位是国家形象战略的基础,如果自我定位有偏差,就会影响战略目标的定位和战略手段的选择,必将导致国家形象战略的失当而有损于国家形象。如果他者定位有偏差,就会影响他国对本国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甚至引发过激行为,使本国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国家身份是影响国家形象战略的基础性因素。

4.国家实力。国家实力属于国家形象战略内部资源范畴。国家实力代表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按照美国学者克莱因的解释,国家实力单靠硬实力或软实力单一方面很难支撑,必须实现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融合发展。国家硬实力是以经济、军事、科技等实力为表征的,如果硬实力不足就意味着国家在国际权力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很难树立经济形象、军事形象和科技形象等。国家软实力是以政治、文化、精神等实力为表征的,如果软实力不足就意味着国家的政治制度、文化传播等在国际上影响力不足,很难树立政治形象和文化形象等,那样国家形象塑造只能是被动的他塑,而不是主动的自我塑造。只有国家实力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形象的主动塑造,并影响他塑建构理想的国家形象;当然国家形象本身就是一种软实力,实施国家形象战略的过程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过程。因此,国家实力是影响国家形象战略的关键性因素。

5.国家环境。这里所讨论的国家环境专指国家的外部环境或国际环境,属于国家形象战略外部资源范畴。国家环境的考量应聚焦在三个方面:其一,时代主题。“对时代、时代特征等问题的认识,是最高层次的战略判断,也是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理论和国际战略理论特有的理论概念、范式和研究的起点。”(8)周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马克思主义战略策略理论的历史回望与新发展》,《海派经济学》2021年第1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际环境经历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时代主题的判断基于客观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从客观方面看,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的世界局势发生改变,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力量不断增长。从主观方面看,世界人民反对战争、谋求和平的意愿不断增长,所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时代主题做出科学判断,及时调整了国家的对外战略。当前中国所处的环境,虽然时代主题没有变化,但世界秩序、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改变,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尤其是新冠疫情加速了这种变化,面对这样的环境,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必然要做出调整。其二,地缘政治环境。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政治格局对本国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就处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之中,既有领土争端又有政治分歧与摩擦,这都是影响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客观因素,也是对中国在地区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考验。其三,全球的自然环境。大大小小的“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为全球人类敲响警钟。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非常规疾病的蔓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等都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需要世界人民增强共同体意识,消除隔阂、增进友谊,共创美好地球家园。面对全球性的风险和挑战,国家以什么样姿态处理和应对,对国家形象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国家环境是影响国家形象战略的外在性因素。

二、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的核心要义和主要内容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框架,依照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国家形象的建构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呈现,应与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相适应,否则国家形象的建构就会事与愿违。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就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相契合、与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相一致的系统工程。

(一)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的核心要义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展形象。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历经磨难和艰辛探索找到的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实践证明只要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中国就能快速发展,偏离这条道路,中国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这条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光辉道路,因为作为理想目标的共产主义是崇高的而且是经过奋斗可实现的。从“两个大局”背景来审视,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契合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而有效解决国内发展的主要矛盾,才能在国际新旧秩序转换过程中有效应对外部矛盾而屹立不倒。这一切都增强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的决心和信心。由此,国家形象战略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努力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过程 。

2.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展形象。国家形象战略的直接目标就是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赢得良好声誉和尊严,而最终是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总体来说主要是维护发展利益和安全利益。中国的发展和安全与世界的发展和安全是紧密联系的,中国要维护自己的发展利益,需要良好的外部发展空间,需要世界各国的均衡发展而不是少数国家的发展,需要良好均等的发展机会与公平的发展秩序,同时中国积极努力做好自身发展,并同世界各国积极合作,为创造和优化世界发展环境不断做出贡献。中国安全利益的维护,同样与世界的安全样态紧密相关。中国的安全需要世界的安全,世界的安全也需要中国的安全,霸权主义、冷战思维、对抗、脱钩、种族歧视、恐怖主义、环境破坏等等,会使各国陷入安全困境,会造成冲突或战争,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为解决全球安全问题提出了中国话语和方案。中国国家形象战略不是仅仅考虑自己发展和安全的单项思维,而是用把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和安全融为一体的理论思维进行布局和考量的。

3.为人民谋福祉展形象。中国的国体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决定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发展要依靠人民、最终是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所以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形象。当今世界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既有天灾也有人祸。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不禁要问,人类社会怎么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发展?到底什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形态?福山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结,资本主义自由民主论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实现自由民主的最好制度,但是事实却非如此。战争、政治动荡、地区冲突、贫富分化、种族歧视、民粹泛滥等,都与资本主义有关。资本主义国家面对自身和世界问题往往采取双重标准,总是以教师爷和优越者的身份指手画脚。总之,面对全人类发展问题,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决答案,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可能给出理想答案。在这种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恰恰是最好的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0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起到了助推作用,有利于构建人类集体主义认同,有助于人类携手同心共同应对风险和灾难。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积极实践者,对内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以身示范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两个共同体”的构建,向世界昭示中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的信心与决心。

5.建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展形象。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实施从宏观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也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二是做好形象的展示宣传工作。当前学界所讨论的国家形象建构往往是针对后者来进行的,虽实属片面,但确实也是重要环节。国家形象展示宣传的目的就是要对外呈现真实、立体的中国,从而达到使受众从了解到理解再到尊重的目的,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建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是一个重要手段和渠道。但是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境况是,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构还任重而道远,国际话语权还有待提升,针对中国的话语陷阱、话语误读、话语歪曲、话语污蔑等层出不穷,都描黑了中国形象,不仅引起了国外公众误解,还会迷惑国内民众甚至学术界。因此,中国要积极主动针锋相对,及时反驳和解构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带有政治图谋的话语歪曲与攻击。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建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就是必要路径:一是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建构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从学理上去应对和解构西方的学术话语陷阱;二是加强建构国际传播体系,通过各种平台和渠道主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以适应性的传播手段面向国际受众进行国家形象传播,不断提高传播效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6页。

(二)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

1.宏观理论支撑。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有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大宏观理论支撑: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论,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三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中国梦理论居统领地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内核,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是指南。

首先,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理论是统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也是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宏伟目标,2012年11月29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明确提出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一目标的提出向世界表明了我们要树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国家形象,所有战略举措都服务于这一战略目标。

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6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舞台上多次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这一倡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与树立强起来的国家形象紧密相连的,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方案,是向世界表明作为“地球村”一员的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应对各种人类威胁与挑战的决心和信念,表明中国和世界同呼吸共命运的姿态,表明中国勇担责任,愿同世界各国共同协商解决阻碍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切问题。

最后,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是方针指南。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内容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78页。既包括内部安全、传统安全、自身安全,也包括外部安全、非传统安全、共同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基于要共同应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挑战而提出的理论,是总结世界历史发展规律而提出的。世界上的冲突、战争、冷战的发生都是因为一味追求自我安全忽视共同安全而造成的,其实是陷入了安全困境。国家形象战略所秉持的战略方针就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是零和博弈,是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安全道路,反对世界霸权,维护公平正义,倡导世界大同。

2.战略目标。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目标非常明确,为实施国家形象战略指明了方向。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宏伟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目标是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具体目标是树立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树立中国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树立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树立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14)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塑造“四个大国形象”。

3.重大战略布局。第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为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综合战略手段的运用,凸显了中国要树立全方位发展的现代化国家整体形象的决心。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所面对的挑战和矛盾不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就不同,依次侧重或综合运用政治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社会手段、生态手段等,先后树立了符合时代特征的鲜明的国家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生态文明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下定决心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彻底改变发展了经济、牺牲了环境的非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要搭建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建设美丽中国,向世人展示美丽中国形象,真正实现人民群众所期盼的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的美好愿景,最终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整体国家形象。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呼应的,这个布局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思维和系统性考虑,是树立新时代中国整体国家形象的必由之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了一全面、二深化、三依法、四从严,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全面,改革要深化,治国要依法,治党要从严;既有目标又有举措和根本保证,具体而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举措,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国家形象战略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

4.系统战略举措。新中国70多年建构的国家形象是多维立体的,蕴含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具体形象。(15)陈金龙:《新中国70年国家形象的建构》,《贵州民族报》2019年9月24日。在国家形象战略举措制定上同样是系统多元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传播等具体举措,维护着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安全利益等各方面利益。

第一,加强政治建设,树立民主政治国家形象。民主政治建设是衡量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国家政治形象的表露最终还是由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政权性质、政治思想、法律制度、内外方针政策等众多因素综合作用表征。”(16)张昆:《国家形象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页。西方国家总是把民主、人权作为攻击我国的把柄,总是用有色眼镜看待和评论中国的民主,用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观诱导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西化,民主政治成为中西方政治制度交锋的核心内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17)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根本政治制度,实践证明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除此之外,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还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走全过程人民民主道路,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管理国家的积极性,拓宽了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树立了优越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形象。

第二,加强经济建设,树立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国家形象。经济是建构国家形象的基础。之前的“中国制造”成为“廉价、劣质”的代名词,成为一些国家“妖魔化”中国的借口,促使一些国家频频“严把质量关”,甚至歧视“中国制造”,对中国出口商品设置关税壁垒,大搞贸易保护主义,抹黑中国产品形象,给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带来巨大挑战,再加上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使中国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因此,为加强经济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打造完备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除此之外,为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重新定义中国制造,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83页。。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中国制造2025》计划,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步伐,并以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保持了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从而稳定了国内民众和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增强了世界对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认同。

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树立文化强国形象。文化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元素。如果说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高层次(19)王家福、徐萍:《国家战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那么,“文化形象应该是国家形象的较高层次和重要变量,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侧面”(20)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因此,国家形象塑造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就当今现实而言,虽然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创造了世界文明,并且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攀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但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自身文化建设还不足,离文化强国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既有文化传播西强我弱的外因,也有崇洋媚外文化不自信的内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将文化自信纳入到“四个自信”当中,强调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2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8页。因此,为加强文化建设,实施文化软实力战略,就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些都对树立中国文化强国形象有着重大意义。

第四,加强社会治理,树立人民安居乐业、安定有序的社会形象。社会安定有序是建构国家形象的稳定器。国家要发展、人民要生活,就必须有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加强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理就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38页。这样,通过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促进公平正义,强力建设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维护和谐、安定、有序的社会大好局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从而树立起人民安居乐业、安定有序的社会形象。

第五,加强生态建设,树立美丽中国形象。生态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里,中国经济取得的显著成就可以说有目共睹,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的过度使用、粗放式的生产方式给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中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中,运用辩证法阐述“两山论”,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第六,加强全方位外交,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外交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利用各种外交舞台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努力建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并在中国外交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国外交具体实践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通过首脑外交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赞誉;通过大国外交积极构筑大国间的新型伙伴关系;坚持亲、诚、惠、容理念搞好周边外交,不断推进区域安全合作和深化互利共赢格局;坚持真、实、亲、诚理念,巩固和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通过公共外交、民间外交、援助外交等促进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国际受众对中国的了解。总之,中国通过外交舞台,为推动全球治理、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了积极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影响力,传播了中国价值,树立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第七,创新传播策略,树立整体国家形象。传播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当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国家形象是一个系统概念,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综合实力”(23)管文虎:《国家形象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它不仅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它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媒体镜像塑造而来”(24)薛可、邓元兵、余明阳:《突发自然灾难报道中的国家形象理论评估模型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第12期。。因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对传播目的和传播方式都提出了要求,为树立整体国家形象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6月15日“致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改进宣传报道,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5)《习近平书信选集》(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80页。在传播方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61页。

国家形象的形成靠受众对国家客体的认知,认知靠国家客体主动传递有效信息。因此,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既要靠自身建设,又要靠信息传递,让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向世界传播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三、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的哲学方法论

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遵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特征的吸收与内化。

(一)战略理论与塑造实践的深刻结合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2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中的学问,而是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同样,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也并非纯粹的理论教义,其具有深刻的实践性,突出表现为战略理论与塑造实践的深刻结合。

首先,实践是认识和理论的来源。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这揭示了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29)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实践,是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实际、中国国情、中国发展目标、中国国家利益的战略理论。从另一层面讲,国家形象战略的实施既包括对国民而言的国内形象发展实践,又包括对其他国家而言的国际形象的互动实践。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正是来源于国内和国外整体形象塑造的具体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促进理论创新而得以发展与完善。其次,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强大武器。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这揭示了正确把握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依据,是指导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实践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武器。

可见,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既因着问题来,又奔着解决问题去,既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国家形象建构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又在回答和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在战略理论与塑造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充分彰显出其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二)量的渐进与质的跨越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是继往开来的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其实现了量的渐进与质的跨越的有机统一,深刻体现了其时代发展性。

首先,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其在量上是不断渐进的。这表现在其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执政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同时,国家身份定位、自我建构、目标定位、战略手段以及指导方针等各个方面并非一朝一夕提出并确立的,而是通过对国家形象各个要素、维度和形象建构的机遇与挑战以及逻辑、历史、现实必然性等进行冷静分析、判断,从而一步步发展和完善的,在未来更需要根据国内外局势的变化不断赋予其新内容和时代内涵,而这整个过程将是一种渐进的、向上的、进步的发展过程。

其次,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展现出其对跨越性发展的追求。在理论层面,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将中国梦作为统领,其目标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蕴含着“三个跨越”:一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内核,将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方针指南,旨在跨越西方话语中的“修昔底德陷阱”论,促进我国国家安全观念的新发展;二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旨在跨越西方话语中的“中等收入陷阱”论,以推动国内经济平衡发展、充分发展及全球经济实现包容性共享发展;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旨在跨越西方话语中的“塔西佗陷阱”论,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促进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在实践层面,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取得了跨越性成绩,国内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凸显,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广大人民对党和国家有着很高的认同;国际上把中国发展看作是对世界发展的贡献和机遇,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生机。

(三)塑造共性与秉持个性的统筹兼顾

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正是基于把中国发展、世界发展、人类发展融为一体的运筹和考量,实现了对于国家形象塑造的共性和秉持的个性之间的统筹兼顾,深刻体现出其自身的开放包容性。

首先,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遵循了国家形象塑造的一种共同价值标准,这种共同价值标准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该理论基于基本国情、国家利益以及时代背景,不仅开放、包容地吸收了当下国际社会中稳定存在且基本公认的和平、发展、合作等形象标准,而且主动、积极地学习借鉴了国际社会中优秀的、先进的东西,蕴含着当代世界国家形象塑造的时代特征和共性追求。

其次,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还体现出对国家形象个性与民族特性的秉持。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在于深入挖掘出我国国家形象自身所固有的独特个性,例如中医药、武术、京剧、中国高铁等极具中国特色的东西,并将其作为传播载体,把中华民族的特性展现给世界。而且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认识主体在不同的交互背景和阶段下采取了不同的形象塑造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极具文化特色、民族特性的国家形象的强化,而且将其有针对性地向认识主体进行塑造与传播。

可见,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内外兼修,既具备了时代共性,又秉持了民族个性;既保证内部发展,又与外部世界进行良性互动,赢得了理解和尊重,集中展现出其开放包容的特性。

(四)利益维护与成果共享的集中展现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的全部内容也都体现着人民主体性的特征,是对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集中展现。

从战略目标方面看,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国家利益。在当代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因此,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战略手段选择上看,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为指引的一系列战略措施的选择始终坚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以人民群众为力量依托,实现了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的有机统一。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00页。。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在经济、政治、外交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良好的国家形象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从中获得相应的红利。总之,人民主体性是贯穿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的一条主线。

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创新研究是无止境的,其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话语体系。当然,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建立在国家硬实力基础之上,同时也需要理论创新,建构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融合的国家形象话语体系。从现实情况来看,国家形象话语体系的建构和创新任重而道远,而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理论研究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从学理上深入探究其理论源泉和内在逻辑,从实践上探索国家宏观层面的战略谋划和设计。如何以战略文化凝聚战略共识,如何把握与宏观、中观和微观相契合的战略运行规律,如何进行国际传播效果评估等,都是需要我们进行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

猜你喜欢

战略理论国家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战略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战略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