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理论意涵和世界性价值

2024-05-26韩亦菲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明思想

韩亦菲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0)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情,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一系列重要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内涵深刻、底蕴深厚、逻辑严密、体系完备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性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发展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明晰其生成逻辑、理论意涵和世界性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科学体系与实践要求,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人类文明形态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宏大历史背景。它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任务,聚焦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一重大主题,着力于解决文化建设领域诸多重大问题。它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并着力文化建设,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并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将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的战略目标。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同时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重要论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既要有物质力量支撑,更要有精神力量支撑。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内涵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理论自觉与强烈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文化思想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在“五位一体”全面战略布局中文化是“重要一维”,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这“四个重要”既是对文化内涵与文化本质规律的深层把握,也是对文化功能与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是植根于中国实践的理论创新体系,更是不断发展、开放包容的思想体系。可见,以科学理论推进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方向。

(二)回应新时代“文化之问”的必然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文化情怀,观察时代之变、思考文化之题,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着眼于国内外形势新变化与实践新要求,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予以深入阐释回答。(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升华的重要力量。基于对文化意义的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视文化为民族魂魄、精神基因、独特标识,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软实力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实力”,且在治国理政中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5)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年10月9日。面对当前“两个大局”互相交织之大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6)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年10月9日。

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深邃、高瞻远瞩,在准确把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回应新时代的“文化之问”,提出一系列具有突出问题导向、鲜明中国特色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形成了开放发展、与时俱进的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体系。

(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自信和中国精神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法治文化》2015年第11期。在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命题。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奠定了全党全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生命力与创造力、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同与坚强信念。新征程上,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完善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武装全党、教育全民、指导实践”的工作体系,以文育人、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振奋全党全国人民自信自强的精神气魄,凝聚起民族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文化自信自强是筑牢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深厚基石,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构筑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文化自信理论的提出与深化,犹如一面精神旗帜奠定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前提。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论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深厚历史资源与鼎力文化支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使命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文化强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战略,是时代发展和实践探索的必然选择,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以文化自信自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从而推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的实现。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意涵

(一)哲学根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起点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研究主体是现实的人,研究基础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指出,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始终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最终理想目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2页。。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经济发展为实践基础、以社会历史演进为中轴线,展示文化对历史进步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精髓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指出文化脱离了人民将毫无价值甚至可能成为历史的阻碍。

习近平文化思想吸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思想观点,提出必须确立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与话语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并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思维、推陈出新,这些思想观点既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又独具创新,既符合中国文化发展现实需求又紧密贴近人民生活实际,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生成逻辑与重要内容层面,体现为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10)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23日。;在认识论上,坚持从本国客观实际出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新时代本民族伟大的历史实践与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1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在方法论上,坚持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注重吸收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对待外来文化坚持“洋为中用”,尊重各国文明的多样性,主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交流互鉴、和合共生,体现了深刻的唯物辩证思想。

(二)价值取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文化来源于人民,文化服务于人民,文化的优劣由人民来评价。”(12)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文化的本质属性是人民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初心,把人民置于最高地位,站稳人民立场、顺应人民意愿、集中人民智慧、尊重人民创造、满足人民需求,一切奋斗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环境与现实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带来文化的供需矛盾愈发突出,高质量、多元化、个性化文化需求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思潮的多元多样化挑战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网络空间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重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多元化价值的挑战,凝聚力量、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共同奋斗,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1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23页。是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他强调党领导人民群众打江山、守江山,实质守的是人民群众的心。(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9页。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指出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就是在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让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场,把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相统一、把服务群众和教育引导群众相统一、把推动社会主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新的文化使命重要论断的提出,体现着百年大党的责任担当。文化使命必然要求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文化繁荣既是经济发展的表征,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并坚定地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党的二十大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的战略目标。可见,党把推动文化繁荣和文化强国建设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目标,并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这一战略目标逐渐具体明确。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党的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8)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6月2日。。在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强调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立足于中华文脉赓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持续推进文化的昌盛与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入系统地阐释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命题的首次提出,不仅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新突破,还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行动上的自觉”(19)商志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论要》,《马克思主文研究》2023年第6期。的彰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由此推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进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着党和人民运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在更广阔文化空间进行理论与制度创新的探索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文明新形态,由此也必定是“社会主义、中华文明与现代化”融合发展、内在统一的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20)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人民日报》2015年12月31日。的具体呈现。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与古代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又凸显着现代特色,是中华文明与现代化实践深度交融、有序对接的目标指向。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致力于推动实现中华文明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转化,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民族千年文明,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文化使命的具体体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正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价值旨归。

(四)通达路径:坚持“‘双百’‘二为’‘两创’‘两个结合’和‘七个着力’”

1.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

“双百”方针是发展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二为”方向是指文学艺术价值取向要符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要求。“为人民服务”是为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的人民群众服务。社会主义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质是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举旗定向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强调向上向善的文化是国家、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纽带。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强调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起步关键期的主要目标之一,指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2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24页。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遵循,坚持贯彻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思想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民视为文化表现的主体、文化和文艺审美的鉴赏者与评判者。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人民的文化,十四亿中国人民就是中华文化最为坚实的主体,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二为”方向的推进,将全体人民都纳入到文化主体的行列中。

2.坚持“两创”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他进一步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史,才能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3)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6月2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涵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深厚源泉。现代文明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思想、聚合其价值理念、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供的深厚土壤,以历经时间检验的文化底蕴奠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扎实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明传承延续、发扬光大的基本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发展现实文化相结合,“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2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际,扎根本土、辩证吸收,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方向,要善于用现代话语阐释传统经典思想,深入挖掘与新时代相匹配的思想,以创新的传播机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转化创新。

3.坚持“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重要论断,是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10页。。党的二十大指出,坚持唯物辩证方法,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才能科学解答时代与实践的重大问题、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机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作了深入阐述。“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已经成熟。“第二个结合”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契合融通的内在机理,明确了二者的思想主导与文明主体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和中华文明的文明主体地位,指出二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相统一,从差异到契合融合形成“两源一体”的格局,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开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两个结合”融通巩固了新时代文化的主体性。历史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4.坚持“七个着力”的实践要求

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要求,即“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27)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年10月9日。这“七个着力”具体实践要求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的目标任务与着力点,为中国文化建设实践明确了路线图和任务书,由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完善了实践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体现着理论的创新突破与工作实践部署的统一,为党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这一重要思想启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深入推进的关键时刻,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落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工作方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秉持开放包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坚持守正创新,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性价值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胸怀天下、造福于人类的重要理论,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提供了思想战略引领,展示出大党大国的天下情怀与责任担当,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胸襟与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理论格局。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后发展国家文化建设贡献了中国方案,弘扬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了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

(一)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后发展国家文化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关于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与特性研究等内容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出,文化有其阶级性、时代性、民族性。文化由人民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化认同是其民族性的基本特征。文化具有多样性、共生性与互鉴性特点,融合发展是其基本形式。中华文化由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在与人类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得以不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洞察大势、把握大局,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诸多重要的论断,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着力塑造人民的“文化主体性”,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两个结合”中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现代转化,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等。这些重要论断阐释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理论总结。这一创新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方法论上坚持“两个结合”,在根本制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在文化教育上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国家后备人才,在新闻舆论工作上坚持党性原则、党管媒体,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在文艺工作上明确提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互联网治理领域提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的问题意识、总体要求,在价值观层面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国际文化交流传播领域主张解决好“失语就要挨骂”的问题,构建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体现着“中国之治”的智慧与力量,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从文化建设领域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崭新的时代内涵,彰显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为后发展国家的文化建设和国家治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中国方案,并提供了坚定自身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道路的重要启示。

(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诠释了中国答案

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22页。,并在诸多国际重要场合阐释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刻涵义及对美好世界的重大意义。2022年10月23日,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亮相讲话时,他再提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面对当前世界的诸多矛盾分歧与利益冲突,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含“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智慧力量,可以化解人类的矛盾冲突,提倡开展对话交流、和平合作,让文明的多样性而非单一性得到更大发展。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也是当今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只有全球各国共同肩负起维护和平的责任,人类才能真正享受和平的阳光雨露进而得以可持续发展。公平正义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是国际秩序的基石。保障公道公理,摒弃强权政治、丛林法则,是各国人民的正当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秉持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旨在超越人类民族、地域、肤色之别,以共同的利益交汇凝聚起不同文明之间的价值共识。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主张在社会文化建设中推动文明的平等包容、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明确了方向、注入了活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为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回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共同倡导”,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29)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3月16日。,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30)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 构建命运共同体——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8年6月11日。。这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担当。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汇聚起强大的文化力量,也为人类理解不同文明的深刻内涵与价值、探索不同文明的平等共处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走向等世界性重大命题诠释了中国答案。(31)苗遂奇、郭慧、赵瑞熙:《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价值和世界意义》,《党建》2023年第11期。

(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丰富世界文明体系贡献中国智慧

文明形态的不断更替演进,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资本主义文明冲破了封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开辟了人类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它也延续着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弊端。新时代,以资本主义主导的人类文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剧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探索人类文明新发展模式实现文明的超越,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接续奋斗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32)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6月2日。。他首提“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3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10页。他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在党的二十大中,他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的奋斗,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价值的体现,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丰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文明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全球文化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规律,致力于推动全球文明对话交流、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塑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西方文明的思维定式,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丰富了人类文明的新样态,为世界上那些希望加快发展又想保持独立的国家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也为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文化是时代进步的记录者、言说者、推动者、建构者。习近平文化思想紧扣新时代脉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伟大进程中,将文化建设的现实关注与文化发展的宏伟蓝图结合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生动呈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向心力、凝聚力、引领力、辐射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世界文明进步意义重大。新征程上,我们要自觉坚持“两个结合”,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深刻领悟其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学思贯通、知行统一,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贯彻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全过程之中。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文明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请文明演绎
思想与“剑”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漫说文明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