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思想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阐释之一
2024-05-26范玉刚
范玉刚
(山东大学 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被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被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遵循“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中形成并创立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理论创新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人类文明史表明,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型政党,吸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中华文化“天下观”基因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引领中华民族展现出追求现代文明的正大气象,并以其贡献于世界文明进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文明倡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在世界舞台上建构了文明型政党和文明中国形象,使中华文化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重要精神指引。
一、创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明史意义
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尤其是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思想,无不有着对时代的深远思考和战略考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合乎历史机缘的出场,契合了21世纪以来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凸显的世界发展大势,是中国共产党抓住时代、大踏步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文化自信自强的表征。在不屈不挠的砥砺奋进中,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华民族以对现代性矢志不渝的追求实现了中华文明的视野更新,把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带入历史的新境界。历经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劫难,被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凝聚起来,从昔日受辱的“东亚病夫”到坚定自信、自立、自强并焕发出强大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复兴和文明史意义需要一种明确的思想为之定格。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彰显真理的力量,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到“第二个结合”,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新飞跃,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篇章,创立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华文明复兴的视野更新和文明发展演进的历程中,亟需一种思想旗帜的引领和更高程度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在突破历史隔阂的返本开新中,在打破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守正纠偏中,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中,彰显了理论、制度创新背后的文明理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跃升的文化基础重构,把处于伟大复兴关键时刻的中华文明推到了世界历史的前台。当下,多重视野的叠合需要一种确定性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精神独立自主的价值根基;同时,更要以文明价值的相互通约和文明互鉴为徘徊于历史十字路口的人类文明跃升启示方向,这种态势格外凸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明史意义。
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举什么旗、树什么形象的问题愈加凸显。“文化关乎国本、国运。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的深刻思考及其工作部署,有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实践效果导向的明体达用和体用贯通的特征,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把握达到了历史新高度,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崛起的中国是一种什么气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有什么价值追求?“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98页。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由精神的主动迈向了历史主动,不仅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舞台提供了思想坐标,还在世界舞台上竖起了文明中国的旗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与世界眼光,以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理念、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人类文明跃升提供了方向性启示。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其对时代精神和民心的凝聚,正引领中华民族迈向现代文明新阶段,在世界舞台上增强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深刻诠释了和平崛起的中国对社会主义文明的追求。对精神力量的格外重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点。精神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文化工作的关键是培育一个民族的精神,以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焕发和有效增强人民大众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历史的机缘迎来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出场的重大机遇,文化工作被放在党和国家全局格外突出的地位。人类文明史表明,正是文化的伟大和精神力量的昂扬为一个民族赢得了荣光与尊严。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强调:“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够巩固住我们的政权。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5)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8日),收入《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5页。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聋发聩,新时代的文化繁荣孕育了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伟力。在人类文明史版图上,伟大的文化艺术创造支撑起了一个国家的强大,使一种地方的民族的文化形态成长为一种普遍性的世界文化主导形态,也使其所蕴含的某种价值成为全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从而把一个国家和民族托举到人类文明制高点,能够为世界大国的崛起赢得广泛的国际认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大国崛起的最后一役往往是文化价值之争,它使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成为全世界的基本遵循,从而占据了人类道义制高点。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新时代的文化繁荣汇聚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凝聚了最为广泛的人心,赋予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定力。在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和世界秩序变动不居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格局夯实了中国崛起的精神基础,推动中华民族迈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了现代文明光彩。
21世纪以来,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文化在国际权力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文化价值、文化战略、文化政策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要的高度倚重。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是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运动的新引擎和新动能之一,文化甚至被视为引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灯塔。中国共产党人以其敏锐的思想洞察力和磅礴的实践伟力,洞悉了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世界趋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其目光指向的是人类文明跃升的方向。究其生成性而言,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它须臾不能离开民族生存发展的土壤,否则就成为无根的浮萍而丧失生命力。作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赓续和传承,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扎根深厚的文明沃土;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还以马克思主义魂脉的传承与现代文明价值指向,为新时代文化发展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确立了方向,在文脉和魂脉的赓续中创造了属于时代的新的文化有机生命统一体。“‘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6)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共建人民的精神家园,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视野下中华文化复兴与再创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成为全球化舞台上的高势能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价值指向。一个时代的画卷,底色是人心;一个民族的复兴,关键在精神。精神强则民族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这种灵魂就蕴蓄在人民群众对多样性文化需求的满足中,显现于一个国家主导文化的强身健体。在世界大国竞争中,文化的繁荣发展特别是一个国家主导文化的发达程度是影响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国家的强盛、民族精神的伟大无不与之密切关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文化的影响力与文化产品在市场上被实实在在地消费分不开,正是在文化消费中文化影响力才能被焕发出来,并随着文化价值的有效传播不断拓展。说到底,大国崛起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成长,中国的崛起要为世界贡献新质的文明理念和共享价值。人类历史表明,文明的高度不是以有形的物质成就为标识,而是以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背后的文化创意创新的精神成果、精神信仰为衡尺,真正令人尊敬的是一种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更要精神富有。因此,高度重视全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有效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使然。
在世界形势的波诡云谲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要求,有着鲜明的文化自强追求和国家文化主权意识,展现了新时代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格局和文明中国形象,在强化文明共识、文明通约的文明互鉴中,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体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所应有的精神独立自主的文化尊严和坚定的文化自信,特别是对人类现代文明的普遍价值追求。在实践中,只有以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供给有效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才能真正从内心里激发出一个民族在崛起中应有的昂扬精神和砥砺奋进的意志。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社会主义文化是丰富伟大精神的重要支撑力量。新时代要在文化繁荣和文化发展中书写时代精神、高扬民族精神,不断激励中华民族向着伟大复兴的境界迈进。民族复兴需要精神之火的引导和照耀,需要在文明意义上高扬人的价值,需要激励人在自由全面发展中高扬理想,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在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中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尽管当前国际形势风云激荡,地缘政治日趋紧张,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但中国发展依然呈现持续向好态势,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者和全球治理的稳定器。其中始终向好的奥秘何在?“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6页。“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6页。人类文明无止境,实践探索就无止境。任何一种有价值的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探索都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验,都值得肯定和鼓励,为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治实践和制度探索同样如此。“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9)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习近平文化思想本身就是遵循“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根本要求的产物,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根底处阐发了“中国特色”的实质,强调其本质是社会主义,其本源是深厚的中华文化传承。可见,“中国特色”的关键在于“两个结合”,是一种契合基础上的相互成就。“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0)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只有溯源历史,才能更好地前瞻未来。从“中国之中国”向“世界的中国”的迈进,彰显了中华文明当代演进的双重特性——既是古老的文明体,也是现代民族国家,是最有资格也最有可能探索有启示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无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需求还是中国文明型崛起的实践要求看,从坚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强国建设都是一种逻辑必然,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价值指向。不同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的外在性向度凸显,经由“第二个结合”价值润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一种相互成就中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使中华文明成为现代的,决定了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心落在内向度的价值感召力上。“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走向深入,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遵循融通起来,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念、形成中国实际的强大实践活力、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在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文化有机生命体,创造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可以说,“第二个结合”特别是经由“结合”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所在,是中国共产党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大论断,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创新能力的增强和作为一个政治集团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其对“文明”和“现代化”建构路径、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的认识愈加深化,进而立足于中国独立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新范式。
历史地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形成于多重视域的融合,既有中华文化根脉的赓续传承,从深层次上强化着中华文化“向内凝聚”的特性,并潜在地制约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与价值变迁;又有马克思主义魂脉的现代文明价值取向,引领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使“世界的中国”成为国际秩序中的新坐标,是文明互鉴的倡导者和积极践行者。随着中华文化位态的提升和中国发展方位的变化,处于历史上升通道的中华民族需要一种确定性思想来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的正大气象与为民族复兴和诉求世界大同的宏伟气魄,这是创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随着“两个结合”主导逻辑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党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更高程度上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眷顾,是在回应“世界之问”(崛起的中国的价值诉求)和“时代之问”(世界怎么了,中国怎么办?)中展现了矗立在世界舞台上的文明中国、文明型政党形象,是在人类文明跃升的历史坐标中对中国何为的文化定位,其意义之大不可估量。
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奋斗史上,先后通过三次历史决议。第一次主要针对党内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主要以王明为代表的本本主义思想),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思想路线),明确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规律以及中国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思想价值支点。第二次历史决议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把社会主义从传统的僵化的教条化思维中解放出来,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生命力,为改革开放营造了思想解放舆论和社会环境,清理了思想路障,在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著名“两问”中,开启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促使全社会形成追求富起来的普遍共识,推动了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走向深入,提出了有中国式的现代化指标意味的小康社会的概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累了日益强大的物质文明基础,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并确立了正确发展方向,在推动中国融入国际主流社会、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中,强化了以包容发展促进开放的精神独立自主的基础性地位。党的第三次历史决议是伴随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作出的,旨在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从对西方现代化的盲从、对西方中心论的膜拜以及历史(文化)虚无主义中解放出来,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立形态、思想立场、价值基点以及契合世界现代化的共有特征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价值追求,夯实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和平崛起的精神独立自主的思想价值根基,在世界舞台上高扬了社会主义文明旗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1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第93页。在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的竞争中,愈加彰显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巨大优越性和价值感召力。
在具体的时空中,文化主体性从来不是抽象的,在当代,中华文化主体性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引领与精神护佑。从深层次上解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逻辑,就必须从根本上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核心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1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这一重大论断阐明了中华文明不仅有传承有自的文化根脉,还强化了中华文明迈向现代文明的必然性和现实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从而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追溯历史的源头是为了理解现实的世界,探寻文化的根基是为了辨识“世界的中国”,旨在文明互鉴中实现世界进步。
文化的力量在于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导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华民族的当代文化自信便来自于“第二个结合”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五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亘古亦新,既是一个古老的文明体,又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既有着原生道路文明的实践支撑,又有着对现代文明的价值追求。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共产党,在文明视野更迭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以“第二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文化底蕴和时代色彩,使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能力创造属于时代的新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1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两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使中华民族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对现代文明的坚定追求,夯实了文化自信的根基,筑牢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独立自主的价值立场。总体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了价值重心,使中国共产党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之源,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基础更加坚实,中华文明在和世界上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更加从容和坚定。
三、在肩负新的文化使命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尽管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但是依托强大的中华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走和平崛起道路的意志更加坚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目标指向更加清晰,必将在追求现代性中凸显社会主义文明维度,在自觉肩负新的文化使命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1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论丛》(第3辑),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03页。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必将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合格的答卷,为中华民族建构一套符合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的现代文明体系,其目光不仅立足于当下的民族复兴,而且展望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1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崛起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6)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自信才能自强,新的文化使命是对自信自强的巩固。三个新的文化使命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使命。世界历史启示我们,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部署,为我们在赓续文脉和魂脉统一中擘画了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灵魂和思想价值追求,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了主心骨和价值之锚。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敢于担当文化使命的现代型政党,从建党之初就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宣传工作。文化工作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的一个着力点,文化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重中之重。担当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新使命,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新文化,不仅需要思想观念创新,更需要实践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强调的“七个着力”就是对新时代如何担当文化使命的实践工作部署。一言以蔽之,“七个着力”旨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的文化条件。在对社会主义文化理想的追求中,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将在自觉担当使命中创造出彰显中华民族主体性、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方向、形成最广泛的认同基础、胸怀天下追求人类大同境界、引导中华民族迈入现代文明新境界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国要成长为世界大国,不仅需要经济崛起,更要文化自强和文明自信,要在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和诉求人类文明通约中引导中华文明发展演进,在对现代文明的追求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当下,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已然在契合世界秩序变动和人类文明跃升趋势中,提出了诸多易于理解和传播的思想主张和文明理念,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文明理念。在世界秩序重构的文化价值博弈中,这些彰显了文明价值创新的文明理念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正从根本上扭转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失语”态势,展现了新时代文明中国的正大气象。“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17)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59页。所谓的“失语”主要源自在世界舞台上我们缺乏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18)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第160页。彻底解决“挨骂”的问题,必须立足中国精神独立自主的思想根基,借助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的开创,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把有普遍价值的中国思想在世界舞台上传播开来,进而通过文化思想的伟大使中华民族真正强起来。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之一,就是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繁荣、文明兴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在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中国”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关键时期,中华文明发展演进越发需要文明互鉴的眼光和现代文明指向,亟须在强化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观与世界情怀中,提升全民族的世界意识和现代文明视野。在中国文化发展实践特别是对外文化交往、文明互鉴中积极传播全人类价值,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建构中国叙事体系和中国话语体系,以文化主权意识增强中国在全球文化治理中的话语权,从而使中国的和平崛起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世界人民的认同。因此,肩负文化使命的着力点要放在对外传播和文明互鉴的维度上,其价值诉求重心要以传播全人类价值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同,其背后的逻辑有着中国的崛起如何影响人类文明跃升趋势,以及在更高思想价值层面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方向的用意。“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7页。也就是说,要经由文化繁荣发展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以对人类文明普遍价值追求的社会性成长推动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典范,为徘徊于历史十字路口的人类文明跃升启示着方向。创立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展现了崛起的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意愿和责任担当,并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种新的文明选择和发展模式。
在世界大国博弈的人类文明跃升中,文化能够看多高,一个民族就能够走多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需要扬起文化的风帆,防止民族自信心的消解,防止民族文化发展进步活力的消解,以文化培育公民的气质,以文化蕴蓄民族的精神。文化是克服风险挑战、实现历史性进步的力量源泉。“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2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3页。在文明互鉴中,文化是展现国家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最好的窗口。正是文化和文化创造使一个民族变得伟大,这种恢宏的力量能使一个民族真正强起来,从而使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成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表征。事实上,只有以文化需求的多样化有效供给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才能真正从内心里激发出一个民族在崛起中应有的昂扬精神和砥砺奋进的意志。因此,契合时代语境和中国发展方位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格外突出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着力点。究其根本,“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21)习近平:《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2019年4月30日),收入《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59页。。中华文化一直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特别是凝结了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恰是今天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2)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21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中国历史不乏精神的涌现,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各种时代精神的创造者和引领者,并且日渐形成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页。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习近平文化思想合乎历史机缘的出场就是中国共产党从抓住时代、大踏步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文化自信自强的表征。在世界秩序变动不居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世界秩序重构注入了稳定性因素,充分表明崛起的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指南,这种鲜明的价值追求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了文明型崛起的中国发展方向,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精神伟力,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历史将再次表明,彰显新时代气象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