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文舞融界的跨媒介叙事
2024-05-26凌逾
凌 逾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新时代的融界风潮催生跨媒介文艺,即在各艺术门类与新式媒介、高端科技之间实验打通,融化边界,利用创意灵感之光创造新内容形式,就像植物吸收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光合作用。跨媒介文艺有多种形态,或是各种艺术媒介形式互相吸取营养,如语言文字、色彩光影、图像影像、舞蹈音乐等各种符号叙事互相融通,异质符号交互作用引发新指涉再现;或是文艺作品实现不同媒介载体的改编转化;或是文艺以数字化平台为基础,集听、说、写、读、音、像、文于一身,整合多种媒介手段完成事件叙述。跨媒介文艺打通媒介的内外界限,融合言辞文本与非言辞文本如影视、美术、音乐、戏剧、晚会等,整合虚构与非虚构纪实文本,运用网络数码、元宇宙等新媒介平台技术激发新艺术,产生“文学+X”“N合一牌”跨媒介创意,这对传统的文艺、文化、传播理论有相当的挑战性。跨媒介文化不仅注重形式研究,具备实验性与创新性,更重视内容意蕴的深度开掘。时下文舞双全的新叙事已拓展出新样态。
一、跨媒介舞蹈叙事:“光”合融界
跨媒介舞蹈叙事要探讨概念观点、关键术语、研究对象、方法方向等理论阐释,这些理论资源包括后经典叙事学、文体学、符号学和媒介学等。舞蹈先天就是跨媒介艺术,以人体为媒介来进行故事构思,整合舞者的肢体动作、音乐和舞美图像等媒介共同完成叙事,声音、图像、文字合一,系统综合听觉的时间性和视觉的空间性。“舞蹈作为文化和审美范畴的身体符号世界,要在being中建立doing,还要研究doing来破译being。”(1)刘建:《在世界坐标与多元方法中:中国古典舞界说》(上),民族出版社,2020年版,第312页。舞蹈符号的能指是动作的形体实体,所指是动作的意味、故事的情节。舞蹈凭借头、躯干、手、足在四维空间中说话,扭头甩臂、顶胯扭腰、踢踏跺脚、翻腾跳跃、柔软控制、旋转延展、拉伸拉开……在上半身和下半身之间循环往复寻找突破,催生出古典舞、民族舞、芭蕾舞、交谊舞、现代舞、弗朗明高舞、踢踏舞、钢管舞、爵士舞、肚皮舞、街舞等种类,“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手舞足蹈,肢体摆动传达出欣喜激昂、悲苦愁困等种种情绪。舞蹈既强身健体,也呈现审美追求,更有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多元意义。笔者在《跨媒介叙事》(2009年)、《跨媒介:港台叙事作品选读》(2012年)、《跨媒介香港》(2015年)、《跨界网》(2018年)、《跨界华文》(2021年)、《跨界创意访谈录》(2021年)、《融媒介:赛博时代的文学跨媒介传播》(2021年)、《中国当代文学思潮(1978-2020)》(2023年)等八部著作中所用术语从跨媒介、跨界到融界、融媒介,从不同阶段的概念呈现出思路变化,也表明从破圈到融圈、从简单相加到相融、跨界融合拓展创新实是一条艰难之路。笔者研究跨媒介舞蹈也发表过一些文章(2)如《文拍与舞拍共振的跨界叙事》,《文艺争鸣》2011年第5期;《“文舞”双全的叙述符号创意》,《语言与符号》(第2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39-53页;《文与舞的共振》,《柳宽顺研究》第20号,韩国白石大学校柳宽顺研究所2015年12月,第277-298页;《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视野下的舞蹈创作》,《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第2期;《过山“谣”妙曲连心》,《羊城晚报》2021年1月24日;《谁持彩练粤空舞:2015-2016广东舞蹈观察》,收入《广东文艺观察》2017年,获“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二等奖。,细细想来,舞蹈跨媒介创意之所以能实现,源于各门艺术形式多有可合作的共通之处。
第一,各门艺术都有叙事性、共情性,融合因此而生。文舞至亲:舞蹈先于文字存在,舞蹈用身体写诗,以肢体姿态来传情达意,以优雅有节奏的高难度动作来表达思想。舞乐一体:音乐或乐器有助于再现舞蹈情感。美国坎宁汉的现代舞蹈音乐观从《易经》的“变”哲学得到灵感,讲究以变、无序、非确定、纯动作为美(3)李超:《舞言吾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7-110页。,讲究共时、并置、机遇、偶然的舞蹈创编法。舞画相连:古今中外的地画、岩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工艺美术、文人画、油画的舞蹈形象赐予舞者灵感,画家也从舞蹈中取材,如爱德加画过1500幅芭蕾舞女,叶浅予画过大批舞蹈人物,尤擅用敦煌壁画和佛画手法画天竺舞。(4)纪学艳:《美术中的舞蹈》,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第208-218页。王蒙认为,文学最大的参照系是非文学。舞蹈同理,习舞,功夫在舞外,舞蹈作为动态视觉艺术,其动作语汇、气韵、感觉与神采均来自舞外之功,云门舞集团队深得其道,舞者要先练站桩打坐,学习安静;再体会一动一静,一张一弛;后学书法、太极、下棋、戏曲等,多才多艺,百通才能一通。今世舞蹈日益讲究跨界化,创编讲究跨媒介性,向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曲艺、杂技、游戏等艺术大家族成员取经,兼收并蓄,充分运用媒介形式和媒介渠道,使跨媒介文艺达到创意最大化的叙事效果。舞蹈可分情绪舞和情节舞,或者分为叙事性舞蹈、描述性舞蹈、无主题舞蹈。叙事舞编排设计像文学的段落组合、电影的蒙太奇声画、音乐的节奏旋律,讲究一气呵成。科尼斯-蒲伯主编的《多媒体表达时代的新文学混杂:跨界、跨文类》(2014年)从文化混杂与媒介转向着眼,关注文本性向视觉与虚拟现实的全球性转向,关注多媒体表达时代的文化混杂与文学间性,形成蕴涵丰富的“间性论”。(5)参见麦永雄:《间性研究:从比较文学到跨语境诗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12日。跨媒介研究要熟稔相关媒介自身的学科特点,涉及技术美学、商业美学、媒介美学的融合议题,讲究技术与艺术之间的文化美学交融,而且这融合属于化学反应,有核聚变般的放射性,有大家风范和气魄。(6)刘青弋:《动感空间》,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367页。
第二,各艺术形式与艺术感觉之间,在某方面达到相似或一致时,存在“异质同构”可能。这种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源于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1954年):异质同构指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对应关系,跨越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情感与外物的对立,能在不同领域间建立同构,一旦几种不同领域的“力”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一致时,就能激起审美经验。(7)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19-620页。该书阐述艺术-感觉的异质同构,陈述艺术与视知觉潜在的原则,阐述视觉如何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这些是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西方现代美学运用多种方法解释艺术,异质同构地重建艺术本体,如苏珊·朗格运用生理学、生命科学方法,阿恩海姆运用心理学方法,这些都有利于开展跨界研究。跨媒介创意要厘清发生联系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介形式的本质,寻找共同点,找到微妙的焊接点,跨界点焊,异质同构创意就可以生成。这些粘连点不讲求逻辑因果关系,而是要破框,突破常规,出其不意,含藏神跳接、神转折、无理性、非逻辑。今世异质同构艺术设计,在同一空间场景画面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独立意义的元素按一定规律排列、融合,产生新的或更具意义的视觉形态,元素之间差异性越大,越有跨界创意效果。今世涌现出跨界加法组合舞蹈,如“舞蹈+文学+武术+美术+影视+自由滑雪+……”,如日本羽生结弦融合“花样滑冰+舞蹈+阴阳师历史文化”,屡获国际大奖。如人体彩绘舞蹈创意设计,融合舞蹈、彩绘、人体艺术等,一个符号嵌套另一个符号,受众从舞蹈美术中感受到运动平衡的生命魅力。跨媒介在人文社科与高端科技的思想碰撞中,激发出电光石火,产生新变可能。当今社会日益错综复杂,新问题层出不穷,单一学科难找解决之道。跨媒介创意更讲究高度综合,多元互补,连锁效应,生化反应,学科交叉、跨界融通应时而生,如“舞蹈地理”“舞蹈电影”等。不同信息传播渠道可选择的可能性日益多样,相同信息也可综合利用媒介资源,交叉整合传播,故事文本框架构建得以不断延伸,生发新意。
第三,妙舞与妙文的评价标准都是有思想,打动人心。好故事让人体验到不同寻常的人生,妙舞故事不仅舞姿有动作创新、瞬间之美和韵律动感,有舞者肢体语言之美达至高峰时给人愉悦感,反常化和陌生化给人惊奇感;更要展现出舞者神态和情绪,身心一元,动神统一,人物神韵渗透出舞蹈的深层思想和精神世界,呈现形神韵律俱佳,有思想、有个性,动人心扉的艺术效果。如何让舞蹈有思想灵魂?舞蹈是艺术之母,诗乐舞同源,文学给舞蹈注入灵魂。不少艺术作品的人、事、景、情等叙事蓝本都源自文学。舞动思想的圆舞曲要向文学取经,好舞蹈善于化用文学元素。多才多艺者更易成为大师,如作家型导演王家卫,作家型舞者林怀民、黎海宁、梅卓燕等,或改编《九歌》《看不见的城市》《红楼梦》,或再现《女书》女性秘密文字,或自创舞蹈日记。黄碧云是作家也是舞者,其《血卡门》首创文舞共振叙事法,讲述卡门式弗朗明戈舞者悲剧故事,描述舞衣、舞魂等背后的凄惨之痛,细描慢与痛张力、生之幻、舞之媚、爱情之纠葛、空间之缺失、文舞诱惑,创造出跨媒介叙事新可能。舞蹈艺术既要有肢体技巧,也要有哲思、信念、信仰等文化渗透的思想,练身练心合一。
第四,舞蹈叙事学以文学叙事理论阐释舞蹈叙事。(8)参见刘炼、周宏主编:《舞蹈叙事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版。舞蹈与文学在叙事结构、叙事人物、时间空间、叙事视角、话语修辞、叙事交流等方面多有相通(9)刘振华、徐惠冬:《舞蹈叙事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年版。,由此可探讨文舞一体的理论话语:舞蹈叙事话语常借鉴文学的主题、背景以及修辞方式;动作反复、音乐反复、场景反复是舞蹈叙事的重要修辞方式;舞蹈叙事结构借鉴文学与电影的叙事方法。于平、邱宇分析舞剧构思的文学表达,分析舞蹈构思如何讲故事、情节要素、人物设定、关系构成、结构层次等。(10)于平、邱宇编著:《舞剧构思文学表达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20年版,第9-36页。王旭青认为,经典叙事学关注文学普遍性和共性结构的分类,可阐释文学与舞蹈音乐的互动关系,都有表演性质,表演使文学和乐舞所传达的信息在叙述者与受叙者之间更好地转换(11)参见李炜:《多重跨媒介文化实践:文学、影视与戏剧》,《华中学术》2016年第3辑。。当然,舞蹈叙事有自身独特性,舞蹈与文字叙事也有差异,舞蹈包括身体、音乐、舞美等多重性叙事话语,舞蹈叙事难有贯穿始终的第三人称视角和外视角。舞蹈有跨媒介的表演性(performativity,又译操演性或展演性),“指主体对自身或他者进行重复性、差异性的引用性行为并逐渐生成自身。其中的每一次行为可作为兼具解构性和建构性、脱语境化和再语境化的事件”(12)王斌:《身体与姿态:舞蹈〈唐宫夜宴〉的跨媒介表演性》,《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跨媒介舞蹈的叙事学、符号学、表演学有理论深化的无限潜能。
二、数字化舞蹈叙事:“镜”影虚实
数字复制时代相比机械复制的舞蹈有何变化?数字革命比工业革命更撼动、影响每一个人,互联网从导入期进入展开期,触及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心灵世界。舞蹈再媒介化催生出跨媒介舞蹈,灵活化用文本、照片、插图、影像、图形等非连续媒体及音讯、视讯、动画等连续媒体,运用现代声光电,借鉴电影、游戏等新式叙事法,一部作品容纳多种媒介共存互动,数字化技术新变给人类古老的舞蹈艺术增添了活力,创造高艺术、高科技、高纬度的三高艺术品,推动改“潮”换代。新生代舞蹈的高科技影像编创者多是多元复合的斜杠青年、舞艺高超且技术高能的跨界达人。
舞蹈吸纳影视超高清技术,为镜头而舞,打开了“舞蹈+影像”新视角,使其获得更丰富的表现力。美国坎宁汉是舞蹈与新媒体技术联合的急先锋,创作《怪动作相遇》《夏日空间》《易步》《空间点》等新媒体舞作,创造人类超越自我、突破空间的视觉奇迹。瑞典《失重》利用影像技术制作的“不可能”作品,舞者像失去地心引力般在地面、墙面优雅轻柔地舞动,甚至脸朝下保持与地面平行的姿态站立在垂直的墙面上。(13)夏静:《舞蹈在新媒体时代的跨界发展》,《剧影月报》2015年第4期。张朝霞在《新媒体舞蹈概论》(14)张朝霞编写:《新媒体舞蹈概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中区分“屏幕上的舞蹈”与“舞台上的屏幕”,指出前者多为演出空间的“屏幕化”,表演方式的“碎片化”,语言结构的“蒙太奇化”;后者则以多媒体交互技术为支撑,致力于舞台多媒体特效设计和公共空间内的交互表演策划,通过“跨界”策展,建立新媒体舞蹈创意实践的协同创新机制,是国际新媒体舞蹈实践的基本路径。(15)张朝霞:《新媒体舞蹈创意实践的类型学分析》,《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默片时代电影依赖动作,有声电影依赖语言和舞台,新媒体时代视频创造跨界叙事。美国琼斯的《静止/原地》将录像舞蹈与现场舞蹈交互表演,创造亡者与生者的交流场景。唐诗逸《舞者》、张娅姝《红》、黎星《到那时》、李晨赛《最天真的人》、王亚彬参编的舞蹈影像《合》都有很强的媒介意识。唐诗逸黑白短视频舞《梁祝》,运用灯光明暗、叠影幻影、远近景镜头、特写手语、神情、裙裾飞扬、舞动如蝶等细节传达出男女和谐优美、极致细腻的感情,加上“风清三千年、月白三千载”“我愿与君约,相约桃花开”“每一个舞步都踏着天籁”等诗文字幕,导引受众视点转换,眼动、身动、心动,情感充沛,思想深化,形成新冲击。
数字化舞蹈注重实验电子舞蹈、虚拟舞蹈、互动舞蹈等创编。2010年后,加州伯克利大学实验远距离的电子感应互动舞蹈。德国达人秀的真人与AR虚拟现实的互动舞蹈,活用虚拟技术的实时动作捕捉和跟踪系统,改变第一代屏幕仅作为舞美背景的状况,延展出多维度舞台时空,虚拟影像随着真人舞者的动作形成三维空间的变化,视觉效果震撼。人工智能更催生出非人类舞蹈。2016年全息芭蕾舞《罗密欧与朱丽叶》让52岁亚历桑德拉与其19岁时饰演的朱丽叶同台相遇,两个不同时空的自我舞出岁月的积淀、生命的传奇。真实与虚拟互动,给人如真的幻感,如沉浸式名胜游览、驾驶飞船、名人复生舞蹈等。沉浸技术带来仿真现实,催生更具体验化的舞蹈,如广州芭蕾舞团打造沉浸式在线舞剧《胡桃夹子》《堂吉诃德》《天鹅湖》以及杂技舞剧《化·蝶》等。2022年北京冬奥会舞蹈《雪花》整合三维立体地屏系统、实时捕捉的仿真技术和AI交互设计,660个儿童自由舞蹈与脚下雪花虚拟影像实时互动,为大道至简的画面插上高科技翅膀,传递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起向未来”的新时代寓意。
数字舞蹈在多重自然之间转化,呈现出新的文化生态。库尔生态符号学指出,自然有四个维度:零度自然是从自然而来的自然,一度是从自然而来的形象,二度是从形象而来的自然,三度是从形象而来的形象。(16)赵星植:《当代符号学新潮流研究(1980-2020)》,四川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65页。一度自然类于感觉世界,二度自然是城市港口等人工自然,三度自然多为信息自然、拟像自然。人类原始舞蹈多再现零度自然,有灵韵感,自发天然,具有唯一之味。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时代的批发化、大众化艺术抹去了灵韵味。当“皇冠之珠”贵族式浪漫主义芭蕾足尖舞语汇不足以表达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当代生活,大众化的现实主义足底舞兴起,人人一味。其后,现代与后现代舞蹈勃兴,讲究去中心化,个性化表达。各种主义的舞蹈在自然形象与人工自然之间找灵感。数字舞蹈多为三度自然,更强调分众化,人人各味。首先,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舞蹈,各自创作表达。其次,空间变化不受限于舞台,如地铁舞、广场舞等。然后,时间变化不受限于时段,如云端舞、闪舞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段表演或观看,实现舞蹈的无界化。舞蹈从原始的唯一灵韵化、到古典的高品精英化到近现代的大众化一味,到如今的全民化各味,身体元语言从自在的跃迁为自为的,文化从少数人变为多数人,祛魅个人创造文化的神话,网络日常文化打造出共同体概念,并且求同存异。头部舞蹈像头部经济引领潮流。新媒体介入舞蹈不仅延伸改变空间艺术,而且拓展虚拟和真实的舞蹈互动,改写了舞蹈语言表现形式。融合光电声效多感官体验的数字化舞蹈,希冀实现多重自然的并在共生。
当下即兴舞蹈更注重沉浸体验,分概念体验、环境空间沉浸。即兴舞蹈的魅力在于瞬间的创造性运动,自发探索原始自然的创造力,正如自带舞蹈基因的少数民族随兴的载歌载舞集体仪式,如葛兰姆的《闯入迷宫》激发未知的潜意识。受众不参与的沉浸舞蹈,将自然山水生态环境作为剧场空间,如《印象·西湖》、杨丽萍编导的《云南印象》融入经典舞蹈《雀之灵》。受众参与的沉浸舞蹈,打破观演边界,打破第四堵墙,观众与演员共舞,如沈伟的浸入式整体艺术现场《融》,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11》;如舞者在观众面具上留下唇印,被亲吻的带电感带来情感与思维的共情体验;如博物馆沉浸舞蹈《向天空倾斜》;如医院的即兴舞蹈,自带疗愈功能;酒吧的即兴舞蹈宣泄情绪;今人更在舞蹈游戏机上找到身体舞动感觉,放低门槛,人人舞蹈,自得其乐。
舞蹈的数智化多模态传播,召唤受众参与开放互动的“游戏之舞”,在固定式、移动式、心动式的个体化视点体验中自由舞蹈,形成个人的舞蹈3D影像,使得传统舞蹈的线性观赏经验,转化为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网状观赏经验。当今时代谁都可做数码艺人,拍PTV影像,当导演拍网络自制剧,智媒时代视频内容更丰富多彩。今世舞蹈的全球联动影响和合作日益频繁,数码时代更易实现网状互动交流传播。舞聚云端,“互联网+舞蹈”改变传播潮流。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从2010年起启动3D芭蕾舞直播,非剧场在线观看,与英法德等全球60多个国家建立共享视频传播。2019年我国国家大剧院推出舞剧《天路》的4K乃至8K技术超高清的5G高速直播。2020年后疫情三年的云舞台、云舞蹈剧增,数字移动端的舞蹈短视频更易吸粉,成为爆款。云上多点创编、全球多点协作对制作和管理软件制作要求更高,运用CG三维动画、云计算、舞蹈数据库能重塑舞蹈叙事和传播载体。未来,元宇宙的沉浸舞蹈将有更多新可能性,我们拭目以待。
三、传统化舞蹈叙事:变“古”为宝
当今舞蹈更注重国际化传播,谋求创作国字号、国际号佳作,在全球化时代展现全球视野,寄寓人类责任。越有独特民族性的舞蹈,越容易走向世界,因此要大力开发再造民族古风、民间地方舞蹈。近年来岭南舞蹈佳作如广府舞蹈《十三行·印象》《珠水·白兰》《南海潮》以及梅州客家铙钹花舞、番禺鳌鱼舞、瑶族舞、中山醉龙舞、湛江人龙舞等。时下,国风舞蹈更是成功出圈,冲上热搜,有由高原走向高峰之势。国风舞携载古代诗词绘画、色彩美学等优秀文化,在舞蹈中活化名画、名文、名香、书法、建筑、敦煌等文化符号,在绘画中追求摄影感、油画感、水墨感、电波感,在古老音乐中找到岁月记忆历史感,用新舞台讲出老故事、旧记忆,直抵观众内心深处。当前更涌现出大批再造活化优秀传统文化之佳舞,如《水月》《只此青绿》《莞香》《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古今融界,探索舞蹈与传统文化融合可能性,造就新媒体时代的国风热潮。
敦煌艺术是丝绸之路文化的结晶,历经千年发展,举世闻名。莫高窟壁画传播佛教文化,天宫仙界飞天舞伎的舞乐形象深入人心,激发当代敦煌壁画舞蹈创编,涌现出一代一代敦煌皇后。1954年,戴爱莲创编过《飞天》。1979年《丝路花雨》首演,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反弹琵琶伎乐天英娘形象深入人心,在世界各地巡演几千场,2017年成为敦煌大剧院的常态化演出,2022年还有全球网络直播。2000年《大梦敦煌》再现爱情至上,2015《步步生莲》表现佛法至善。(17)刘建:《在世界坐标与多元方法中:中国古典舞界说》(下),第663页。舞者金亮《舞出敦煌》为纪念敦煌舞教学创建40周年,专论敦煌由画而舞的跨界转化实践,古今动作对照,详图分解,阐释明晰。舞美激发诗美想象:“一双瞳仁剪秋水”“繁弦奏渌水,长袖转回銮”“舞罢飞燕死,片片随风去”(18)金亮:《舞出敦煌:敦煌壁画舞姿与敦煌舞教学体系》,上海音乐出版社,2020年版,第96页。,诗情画意,国风俨然,立体多维的敦煌舞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中国有独具特色的“武术+书法+舞蹈”艺术。舞蹈与武术结合,古已有之,剑舞是唐代表演性健舞,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曰:“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戎装独舞,跳跃回旋,进退迅速,起止爽脆,节奏鲜明。据传张旭的毛笔草书从剑舞中习得神韵:奔蛇走虺的线条、旋风骤雨的动态,淋淳顿挫的架势、浓郁豪荡的神韵。2001年,林怀民以舞蹈邂逅书法和太极,创编《行草》,黑衣舞者在白色舞台起定飞跃,以抑扬顿挫的律动、收放自如的动作再现挥毫泼墨,舞动“一”字的诸般回转,“永”字八法的笔断意连,舒缓轻柔的运气与气势恢宏的运力都再现得淋漓尽致。河南卫视以镜头演绎舞蹈与书法的姻缘,创造出绝美的墨舞《中秋帖》,特效镜头完美糅合书法的夏云出岫的变幻、舞者回环圆转的体势、水墨衣衫的潇洒飘逸,动如崩雷闪电惊人心魄,止如江海波平清光凝练,神虬腾霄的气势穿屏而来。谢欣舞剧《一撇一捺》,将“人”字拆解为一撇一捺,探索拆解、连接、支点,再现人之孤独感。当代电影《卧虎藏龙》《一代宗师》《聂隐娘》将武术拍得如舞蹈般优美。舞剧《醒·狮》融入岭南醒狮与南拳文化,2018年获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其后一直热播热演,还催生出2021年国漫电影《雄狮少年》引发轰动效应。
水墨舞蹈,以传统中国画水墨技法来表现特色鲜明、异彩纷呈的歌舞艺术,结合现代的写实法与传统的写意法,融汇西洋画的结构光影与东方的虚实写意。国风诗舞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入选2022年央视春晚,好评如潮。该舞剧浸润东方文化美学,了悟《千里江山图》构图哲学,将水墨名画从静态画转为动态舞,江山美人流水,水感呈现出太极韵味,展现山水富城、文舞福地的文化意蕴,再现中国特有颜色审美如青绿魂、青花瓷、莲瓣白、秋波蓝、凝夜紫、海天霞等。领舞为29岁的孟庆旸,作为灵魂人物,眼神果决坚定,英姿飒爽,高冠云髻,高耸高冷,崇高壮美。神情举止极具东方神韵,新的腰法为青绿腰、六幺、绿腰,纤细软舞,彰显中国舞独有的腰力腰功。以衣袖为容,踏足为节,水袖快慢结合,错落有致。凸显新时代韵味,雌雄同体风恰到好处,化用传统慢文化,静谧雅致。
新世纪以来,各种类型的国风舞如潮涌出。2016年高艳津子编导《二十四节气·花间十二声》(19)汤旭梅:《数字复制时代的舞蹈美学:历史、语言、生命的辩证》,中国农业出版社,2022年版,第90页。以水袖折扇等语言和快慢镜头再现四季轮回、生命律动。2021年3月,田湉编导《俑III》以汉代舞俑、古画为意象,分《簪花》《唐乐宫图》《胡服美人图》《蹲蹲舞我》《塞外》《行吟图》《穿深衣的贵族1》《穿深衣的贵族2》等8支舞蹈。2021年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爆火,在以瘦为美的时代,该舞蹈反其道而行之,塑造肥胖呆萌、娇憨逗趣的唐宫舞女形象,每人手持不同乐器,自由舞动。紧随其后,Bilibili网站和河南卫视推出文化剧情舞蹈综艺节目《舞千年》,以舞蹈讲述华夏故事,荐舞官穿越于中国历史中的四大文化盛世,寻找古今最美的乐舞,以奇舞著书《十二风舞志》。其中“端午奇妙游”开场舞《洛神水赋》“水中飞天”恍若天仙下凡,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舞者何灏浩兼修花样游泳和潜水,多才多能,才活化出美轮美奂的敦煌飞天形象,震撼世人。
舞蹈有时、空、力三要素,这是魏格曼的观点。力是卓绝的技能。邓肯认为,力就是意志。(20)参见陈丹等:《舞蹈美学设计与器乐演奏艺术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38页。《胡旋舞》很能体现出西式舞蹈之力,白居易描述唐代这种外来民间舞:“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旋舞以旋转收割影子,如雪花飘摇、蓬草迎风,转速超过飞奔车轮和疾徐旋风,让人难辨脸面和身体,动作姿态与内心情感和旋律节奏紧密结合,激越一如弗拉明戈舞蹈。玛丽亚·塔里尼奥能以脚尖为重心,转出32个“挥鞭舞”,技艺超群。但中国舞蹈意象美学更讲究虚幻的力,力与情相关,舞从心生。如《水月》开拓“太极气舞”语言,不着力于极致精湛的舞技,而从呼吸着手,一招一式以气带动,心灵意念均化用太极,实现舞蹈的范式转型,由追求快速极致旋转,转化为慢速太极舞蹈:“情多舞态迟,意倾歌弄缓,举腕嫌裳重,回腰觉态妍,罗衣姿风引,轻带任情摇。”因佛家偈语“镜花水月总成空”而作《水月》,中国古风现代舞却用《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配乐,在催眠冥思中应和太极的虚静之美,和谐得天造地设。享誉国际的林怀民是跨界达人,自创云门舞集,有《白蛇传》《薪传》《红楼梦》《九歌》《流浪者之歌》《烟》《白》《水月》《行草》三部曲等,佳作多全球巡演几十年。其中《流浪者之歌》为跨界名舞,舞蹈呈现出黄金谷雨洒落于僧侣头顶,像佛光普照;舞者极度舒缓的犁平稻谷,行云流水犁出同心圆,象征生长希望、生殖繁衍的命运年轮,观者感觉到求道禅悟、超越现实的神圣庄严,得到灵魂的洗涤。
中国跨媒介舞蹈亟需打造拔尖卓越的蓝海圈。蓝海战略是开发新市场与创新竞争力的战略思想,跳出传统市场和现有格局,聚焦在未知的将来、代表尚不存在、未知的市场空间。舞蹈为未来争夺身体。舞蹈家与艺术家可携手实验跨界穿越的可能性,艺舞和合,共创辉煌。期盼中国舞蹈早日涌现出响当当的大批名作,走向世界,举世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