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鬼门十三针
2024-05-25胡会敏苏莉
胡会敏,苏莉
1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济南 250014
2 青岛市中医医院,市海慈医院 山东青岛 266033
鬼门十三针,首次出现于唐代大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风癫第五》[1]:“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至鬼心,未必须并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该针法属于中国传统针灸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专门治疗癫狂痫等疾病,展现了中医针灸的博大精深,也是古代医、玄者不传的秘术。此针法经过不断地发展,择善而从,吸取从古至今各类针灸学的精华,疗效显著,在治疗精神疾患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通过对鬼门十三针的文献考据与临床应用的学习研究,探析组穴的内涵,为其今后的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鬼门十三针的溯源与发展
1 鬼穴的起源与发展
在古代中国,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和认识的局限性,大多数人认为精神失常、行为异常等是鬼魅所致,而鬼穴则是医治精神疾患的穴位的统称。“鬼穴”之名首次载于《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简称《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腑方·风癫第五·治诸横邪癫狂针灸图诀,此即为后世闻名的“孙真人十三鬼穴”。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医家对鬼穴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如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2]中记录的“徐秋夫十三鬼穴”,此为宋朝名医徐秋夫的经验组穴,有歌诀载“人中神庭风府始,舌缝承浆颊车次,少商大陵间使连,乳中阳陵泉有据,隐白行间不可差,十三穴是秋夫置”。现代医家李仲愚在继承古代医家的基础上根据其临床经验总结的一组鬼穴——李仲愚十鬼穴,又叫鬼祟穴[3]。其选穴均位于手足四肢的末端,其循行的部位正是机体脏腑经气输注的出入场所。
2 鬼门十三针的起源与发展
鬼门十三针相传是由天一教[4]的张道陵真人创立并传播出去的,在民间它属于应用比较广泛的独特疗法。鬼门十三针中的腧穴主要源于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后因历代医家教授的原因出现了多种版本,包括张真人鬼门十三针、顺治鬼门十三针及钱氏鬼门十三针等。其主要目的及原理基本相同,并不影响在精神疾病方面的治疗疗效。现今具体的用针标准多参考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5],书中详细记录了孙思邈十三鬼针,且整理成了“孙真人十三鬼穴歌诀”,即人中-鬼宫、少商-鬼信、隐白-鬼垒、大陵-鬼心、申脉-鬼路、风府-鬼枕、颊车-鬼床、承浆-鬼市、劳宫-鬼窟、上星-鬼堂、男会阴女玉门头-鬼藏、曲池-鬼腿、海泉-鬼封13个腧穴。因此笔者主要围绕孙真人鬼门十三针进行论述。
鬼门十三针在古代中国被人们当作一种巫术,带着神学迷信的色彩,不具有科学性。但随着世界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此针灸疗法早已摒弃了其中的神学迷信思想,主要以针灸为基础,配合心理辅助以改善患者病情。然而现在临床上多采用鬼门十三针其中的几个穴位,甚少使用一整套组穴,但不影响其疗效。关于鬼穴的临床运用,现代医家除了将其用于治疗抑郁症、失眠等精神情志类疾病外,还用于治疗卒中后功能障碍、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病变及中医急救[6-9]。更加肯定了鬼门十三针在针灸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鬼门十三针组穴内涵
在中医针灸学中,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并连接着内脏和体表及身体的各个部位,它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经络可以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并借此协调气与血、平衡阴阳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阴阳者……神明之府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疾病的产生都可以归结于阴阳失衡,包括精神情志类疾病,因此调整阴阳才是治病的根本。而鬼门十三穴中除海泉穴外,都均匀的分布于阴阳经上。其中人中,申脉,风府,颊车,上星,曲池在阳经上,少商,隐白,大陵,承浆,劳宫,会阴在阴经上。归根结底,针刺上述穴位可达到调整一身阴阳的作用。而海泉穴首见于明代方贤《奇效良方·奇穴》[10]曰:“海泉一穴,在舌下中央脉上,是穴治消渴,用三棱针出血。”即在口腔内,舌下系带中点处。且海泉穴位于任、督二脉的交汇处。由此可见,此穴与人体阴阳平衡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十三鬼穴中,督脉三穴(人中、风府、上星)、任脉二穴(承浆、会阴),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被称为“阳脉之海”,督脉入络脑,而脑为“元神之府”,故人类的情志活动与督脉密切相关。其中上星穴[11]位于前发际正中,该部位是阳精聚集之处,因此对脑部疾患及神志病有着显著的作用。而任脉总督一身之阴经,被称为“阴脉之海”,通过调整任督二脉,调和一身之阴阳升降,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心包二穴(大陵、劳宫),二穴虽未在心经上,但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且中医学上又有心包代心受邪之说[12],故同样能调节心神。心藏神,主神明,具有调节人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作用。心主血脉,为大脑的调神活动提供物质基础,故针刺大陵、劳宫则是为调整大脑功能,进而调节人体精神情志活动。肺经(少商)、大肠经(曲池)、脾经(隐白)、胃经(颊车),《难经》言:“井主心下满”“合主逆气而泄”,肺与大肠相表里,取其井穴少商与大肠经合穴曲池配伍,可调节全身气机血液运行。而大肠和胃均属腑器,腑气以通降为顺,腑气不同则上扰神志。《丹溪心法·癫狂》载:“癫属阴,狂属阳……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故神志病多与痰饮有关。肺朝百脉,可助心行血,为贮痰之器,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是生痰之源,故取肺脾两经可调和气血、豁痰开窍。膀胱经(申脉),足太阳膀胱经从巅入络脑,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故能主治癫痫。申脉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阳跷脉相通,而阳跷脉司眼睑开合,可用于治疗失眠。《甲乙经》有载:“癫狂,互引僵卧,申脉主之”。海泉穴位于舌下系带中点处,舌是心之苗窍,刺其可清心醒神。
由上可知,十三鬼穴共散布于9条经络上,且多属于五腧穴、交会穴。五腧穴是人体气血流注的重要孔穴,与十二经脉相联系,使气血运行如环无端。而交会穴更是疏通各经气血运行。故针刺这些腧穴可以调整全身脏腑的气血运行,协调阴阳失衡,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13]。且从腧穴分布的部位来看,十三鬼穴大多集中在四肢末端、血管神经末梢丰富的地方,更有助于激发经气、调节心神,不仅可以治疗神志病,对其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同样具有良好的疗效。故众穴相配伍,对治疗精神情志类疾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4]。
鬼门十三针的操作
在杨继洲《针灸大成》中具体记录了各个腧穴的位置、针灸的先后顺序及针刺的深度,如今的针刺标准也多参考此书。如先针水沟、左入右出,次针少商三分深,三针隐白入二分,四针大陵入五分,五针申脉宜火针三下,六针风府入一寸,七针温针刺颊车,八针横针刺承浆,后针间使、上星、会阴,十二针曲池用火针、十三刺舌下中缝是海泉。若为单穴由左刺向右,双穴时男从左起,女从右起。笔者认为在针刺的过程中,应注意这些腧穴的特点,必须有严谨的操作规范。
鬼门十三针的临床应用
1 癫狂
癫狂病名首次出现于《内经》,在临床中属于较常见的一类精神失常疾病。《灵枢·癫狂》曰:“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可见在临床上癫病和狂病有所不同,但其临床症状不能完全分离,并可以相互转化,故常癫狂并称,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症。《证治要诀》载:“癫狂由七情所郁”。故其病因多是被七情所损伤,造成脏腑功能障碍、阴阳失衡,产生气、痰、火、瘀等邪,闭塞心窍或扰乱心神,神机逆乱所致。鬼门十三针有调节一身阴阳气血及宁心安神的作用,故用于治疗癫狂病有较好疗效。《针灸资生经》中癫邪篇、癫狂篇均采用了孙思邈十三鬼穴治疗。朱自强[15]采用针刺十三鬼穴及头皮针医治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好转率为75%,病情稳定率为20%,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马登旭等[16]将十三鬼穴分成了2组,交替使用,并采用泻法强刺激56例狂躁症患者,其有效率为89.29%,得出结论:针刺十三鬼穴治疗癫狂证具有启阳透脑、开窍醒神、泄热通腑、宁心安神的作用。杨玥等[17]采用子午流注纳支法对十三鬼穴进行针刺治疗狂躁症,在这33例患者中,子午流注纳支法针刺组临床疗效有效率达到88.89%。王锦槐[18]采用强刺激泻法针刺鬼穴治疗癫狂,其疗效显著。
2 郁证
郁证主要是由于气机不畅、情志不舒所导致。相当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和焦虑症等。鬼门十三针可以调节周身气机、调畅情志及安神宁心。林冬莉[19]通过辨证采用“孙真人十三鬼穴”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90%,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抑郁状态方面,针刺“孙真人十三鬼穴”组强于西药氟西汀。林益全[20]将60例中风后抑郁患者分为针刺十三鬼穴治疗组与常规针刺对照组,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抑郁状态的改善程度,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6.67%,远远优于常规针刺。谷婷等[21]观察针刺十三鬼穴联合开心散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治疗12周后针药组有效率为90%,比单纯中药组要好。王宇[22]用十三鬼穴治疗4位抑郁症患者,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访也都未再复发。李蔚林[23]将广泛性焦虑症患者40例,任意分成十三鬼穴组(治疗组)和常规取穴组(对照组),评估并记录治疗前、治疗4周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得分,十三鬼穴组的有效率为85%,故针刺十三鬼穴治疗广泛性焦虑症能更好的改善焦虑程度,且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3 不寐
不寐,中医病名,最早出现于《难经·四十六难》,又叫“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无法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失眠。多种原因导致脏器、气、血功能障碍,阴阳失衡,阳不入阴而发病,鬼门十三针的治病机理在于调理脏腑,平衡阴阳以改善睡眠状态。刘丹等[24]观察针刺十三鬼穴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组予以十三鬼穴针刺治疗,控制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控制组。刘姝圻[25]通过对心胆气虚型不寐患者使用“孙思邈十三鬼穴”进行治疗,观察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睡眠情况,有效率为90%,疗效较普通针刺显著。
4 急症
急症通常指症急势重,时间紧迫,易危及患者生命或造成患者严重后遗症。如意识障碍、昏迷等。在中医内科学上,不断高热、中毒、电击、外伤以及某些内科疾病的骤然发作或加剧都有可能引发神志的失常,如精神恍惚、眩晕吐逆、神昏谵语、气逆气厥甚至不省人事[26]等。采用针灸“十三鬼穴”作为临床急救方法,可以开窍醒神,救逆回阳,不仅可以迅速缓解昏厥的症状,减缓痉挛和抽搐,同时也为疾病后遗症的康复治疗争取宝贵时间。郝晋东[27]采用十三鬼穴针刺抢救因一氧化碳中毒、触电损伤、脑外伤、溺水等原因引起的许多昏迷患者,大都一次成功。胡华华等[28]观察针刺十三鬼穴联合醒脑静治疗严重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将60例重症脑昏迷的病人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给予针刺十三鬼穴联合醒脑静治疗,对照组给予醒脑静治疗,试验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5 其他
除上述病症外,鬼门十三针也常用于痛经、乳腺增生、糖尿病并发症等一些内科疾病[29-30]的治疗,如朱兴龙[31]治疗原发性痛经,治疗组针刺十三鬼穴,对照组选取双侧三阴交,治疗3个月后,针刺组有效率为98%,治愈率为8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程艳红等[32]采用速刺鬼穴结合三棱针放血拔罐法治疗乳腺增生,结果有效率为86%。王伟华等[33]观察电针联合针刺十三鬼穴对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其治疗组有效率为93.3%,2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语
鬼门十三针在古代广泛应用于精神类疾病,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其临床病证范围已大大扩展,对于内科疾病及危急病症均有较好疗效。今后的研究应更深入挖掘其治病机理,提高其疗效,并为临床应用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