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式减贫伟大变革的三重逻辑
——基于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与研究

2024-05-25袁尧唐子茜

南方论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减贫中国式共同富裕

袁尧 唐子茜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成都 611731)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贡献作出了高度评价:“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其中之一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1]脱贫攻坚取得伟大成就是新时代中国式减贫历史性变革的生动体现,党的二十大对“脱贫攻坚”的理论阐释有着深刻鲜明的生成逻辑,这也表明中国的减贫事业迎来崭新发展阶段。由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相对贫困的消除,首要在于科学厘清和准确识别中国式减贫的发展规律和逻辑理路。另外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具体探讨尚显不足[2],也尚缺乏以历史的观点进行总结和梳理。基于此,本文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分别审视中国式减贫,对中国式减贫的发展规律和逻辑理路予以准确、系统的阐释,更好揭示中国式减贫的发展趋势,加深对中国式减贫实践和理论的认识,以期为后续的相对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初步思考。

一、历史逻辑:带领人民追求生活富裕精神富足的历史自觉

中国式减贫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历史发展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行了制度改革的转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开展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强化推进。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土地革命促进农民增收益

党根据不同时期国内环境的变化推行了一系列维护贫困群众利益的土地政策。包括了实行没收土地归公、“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耕者有其田”等一系列“减贫扶贫”方针。1921-1927 年,中共一大、二大相继要求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使生产资料归社会共有,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1927-1937 年,中国共产党从现实情况出发进行了初步实践,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土地革命在苏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众多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改善。毛泽东的《兴国调查》中深入分析了贫农遭受的地租、高利和税捐剥削,细数了其能得到的微薄利益,[3]真实写照了这一时期贫农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摆脱贫困的紧迫局面。1937-1945 年,党坚持贯彻执行减租减息的政策,开展农业大生产运动,减轻人民负担,人民生活得以明显改善。1945年后,党领导制定并实施《中国土地法大纲》,遵循了“耕者有其田”的原则以开展和促进土地制度改革,让部分穷苦人获得土地,实现了翻身解放,从此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最终“夺取了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摆脱贫困实现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4]把减贫益农的理想变为当下的实践探索,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跨越长期贫困困境的第一步。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制度改革和保障政策促减贫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压迫农民生产和发展的三座大山并完成了三大改造,在中国大地上构建起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为消除贫困、迈向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并提供了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3 亿多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逐步获得了7 亿多亩土地和生产资料,[5]使得生产资料得到公平分配,生产逐年发展缩小了收入差异,在落后的农业大国初步形成了相对平均的分配格局[6]。囿于国内农业和工业发展落后的复杂困境,毛泽东首次凝练并提出了“共同富裕”理念,在《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中提出了初步构想:个体农民要实现增产“必须发展互助合作”,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杜绝走“漫长又痛苦的”资本主义增产道路。[7]同时大规模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集体经济,推行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与医疗服务、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农村救济与社会建设措施[8],广大贫困群众获得了脱贫致富的基本条件和机会,基本生活要求得到了一定满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贫困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了保障,即使制度、经济遭遇了断崖式的发展,但是中国共产党以更大的气魄吸取经验教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减贫和探求共同富裕的有益实践。

(三)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展开了理论探索与实践。在准确把握了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确立了“三步走”战略尤其是先富带动后富发展的分步骤、分阶段战略,以农村经济体制等改革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积极地、主动地脱贫,以先富地区带动和辐射落后地区发展,进而逐步实现了一定范围的小康。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新时期世情、国情、民情、党情的新变化,始终坚守共同富裕的原则,牢牢扭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关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兼具计划性和组织性的大规模扶贫开发。2011 年,贫困地区群众的收入得到提高,生活生产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社会公共服务都得到了极大改善,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减贫脱贫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和人民期待的高度,对脱贫工作展开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新时代脱贫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时代把强化国家责任摆在突出位置,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需求导向,把扶贫工作放到国家治国理政的高度,建构了精准扶贫和脱贫政策体系。2020 年,现行标准下九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千百年来群众力争实现小康的艰巨任务。100 年来,人民至上和共同富裕始终被中国共产党作为崇高的价值追求,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践履,开辟出本质上区别于资本主义道路的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

二、理论逻辑: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为理论基础

在反贫困理论创立和发展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和当时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深耕和实践应用,创造性地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化反贫困理论,推动中国式减贫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取得新成就,体现了对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追求共同富裕远景目标的重要理论支撑,指导着新时代减贫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为中国式减贫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贫困的认识和理解大致经历了从初始探索到深化坚持再到运用完善,最后定型成熟四个阶段。在《莱茵报》时期,痛斥统治阶级剥夺贫困者的基本物质利益。到1844 年,马克思从哲学、经济学角度分析异化劳动导致贫困无产者成为最贫困的商品,主张解放工人使其解脱。在《共产党宣言》,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更加坚定了其为追求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贫困差别的社会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决心。最后《资本论》问世,全面、准确且科学深入地论证了贫困的本质、根源并探究了其纾解路径[6]。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历经四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渐成体系,为中国共产党和全世界人民消除贫困和剥削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在改革开放前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消除了贫困产生的制度根源,一部分人口实现了脱贫。毛泽东反贫困思想应运而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同抗战和建国后减贫工作实际相结合。其一,毛泽东提出从制度入手解决贫困问题。“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9]毛泽东带领广大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三大改造促进经济建设,实现了从制度入手消除贫富差别,让全体贫困劳动者共享劳动成果。其二,毛泽东提出中国的减贫事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共同富裕思想。在消除贫困的伟大事业中,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以全体人民为主体力量,坚持把反贫困事业融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中,逐渐阐述并提出了中国式的反贫困战略、减贫措施。毛泽东早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文中提出“共同富裕”理念,并做出初步设想:即在三大产业中实行合作化的模式,消灭农村富农和个体经济制度,[10]进而实现全体共同富裕。因此初步形成了中国化反贫困理论的雏形。

(三)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引领人民走出中国式减贫新道路

改革开放后,党领导人民发展了生产力并改善了使贫困产生的上层建筑环境,渐次实现了全体人民脱贫。中国化反贫困理论是改革开放后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和毛泽东反贫困思想的指导,结合改革开放的国情、党情和世情,实现了减贫治理实践和理论的鲜明创新。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反贫困工作的理论。

这些理论论述了反贫困理论的界定、任务、制度建设、脱贫理念等诸多内容。首先,厘清了社会主义和贫困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贫穷没有必然的联系,论证了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的体现,[11]是中国扶贫的战略目标。其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根本任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促进贫困人口比重很大、生活水平低下的社会转型为比较富裕的社会,允许部分地区和群众先逐步达到富裕,进而分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富裕。再次,关注到贫困群众个人发展不平衡问题。确立了扶贫工作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即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理念。最后,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创新性治理理念。精准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法宝,其拓展了从给钱到注重“扶智”,从输血到造血、从救济到大开发“漫灌”再到靶向“治疗”脱贫的辩证战术理念。2022 年二十大召开,党又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也包括了要彻底消除贫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对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和精神富裕提出的新要求新路向,为新阶段的中国式减贫提供理论指导。这些论述、思想、理论为摆脱贫困、实现共享、迈向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南。

三、实践逻辑: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选择

新时代脱贫攻坚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中国式减贫”实现历史性变革,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中迈出坚实步伐。然而脱贫摘帽并不是终点,而是推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事实上,这一重要论断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实践逻辑。党的二十大指出:现阶段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脱贫攻坚作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关键一环,其胜利并不意味着农村将不再贫困,而是需要持续消除相对贫困,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然而现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突出短板仍然在乡村。因此当前阶段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这是确保城乡、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式减贫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创造现实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及至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胜利,中国式减贫不仅使得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实现了历史性变革,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中国贡献并提供了中国样本。然而贫困的复杂性、致贫因素的多样性决定反贫困事业要长期坚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4]现实中仍存在相对贫困、返贫积弱、精神贫困等问题且处理棘手。因此,如何提高相对贫困治理能力,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进程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亟待我们探究。

在后脱贫时代,中国式减贫仍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继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各方面突出优势,构建并完善政府主导、多元主客体参与的相对贫困治理体系,确保脱贫基础稳固和可持续。其中贫困治理体系既要特别重视培育贫困群众理性丰富的社会认知,缓解心理和精神贫困这个难点,破除人民群众的精神贫困问题;又要进一步完善贫困预警机制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加强对易返贫人群的监测、预警和帮扶,争取做到早预报、早干预、早解难,纾解规模返贫痛点,提升相对贫困群众收入,逐步消除相对贫困。进而渐进缩小相对贫困标准到共同富裕的差距,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中国式减贫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能有效促进中国式减贫,进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其一,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首先就要做好工作重心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和提出的新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其二,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衔接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12]着力推进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将助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和物质-精神维度相协调的现代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50 年远景目标》把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并且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因此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助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从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条件、制度机制条件及主体条件三个层面进行路径探索,持续地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充分保障农民生存发展权利,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四、结语

中国式减贫的胜利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伟大成就。中国式减贫能取得实质胜利有其客观必然性,其内含极其鲜明的价值旨趣、理论特色以及需求导向。回望百年,自建党以来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减贫作为一项造福人民、益于世界的伟大事业,处处彰显并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在推进减贫治贫事业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贫方略,进而创生了中国特色主义反贫困理论;立足当下,党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美好愿望为需求导向,扎实推进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彰显了中国式减贫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显然,从逻辑生成的视角起底减贫事业,有助于人们科学认识百年来中国式减贫治理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然而,我们应理性地认识到脱贫摘帽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步。展望未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式减贫,坚持重点论,抓住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这个重要“靶子”,关键在于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抓手促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且要处理好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关系,制定科学的减贫政策和贫困标准,为实现共同富裕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减贫中国式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中国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理解发展和减贫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