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2024-05-25廖建平陈大勇沈秀琴
廖建平 陈大勇 沈秀琴
(重庆大学 重庆 40004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1]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中心环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涵,加强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符合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中心环节、推动研究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此外,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3]研究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群体,肩负着国家振兴与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对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带动整个社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立足当前研究生群体特点,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困境,并探寻对应的优化路径,对个人和国家发展尤为重要。
一、研究生群体的特点
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研究生数量增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研究生在读人数为365.3 万人。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培养人才,与本科生相比具有显著特征。为了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把握矛盾的特殊性,首先了解研究生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研究生本身优秀,普遍追求上进
研究生作为国家创新创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人才资源,与其高学历相匹配的是优秀的学习能力和追求上进的态度。毫无疑问,研究生群体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4]无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都需要通过严格的选拔性入学考试,是经过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双重测试,从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中遴选出的佼佼者。能够顺利通过考核进入更高的学习阶段,继续深耕专业领域,意味着研究生群体本身就比较优秀,且在学术科研道路上有较为确定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普遍较为上进。
(二)研究生年龄偏大,价值观趋于稳定
研究生的生源构成比较复杂多样,有些研究生是从本科或是硕士研究生阶段直接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有些研究生则可能是工作或待业几年后才决定要参加入学考试继续深造。目前研究生群体多为“95 后”,本科生基本为“00 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年龄偏大,他们接受教育的时间更长,且社会阅历较为丰富,独立意识强烈,拥有较为成熟理性的思想心态,价值观趋于稳定。在面对现实问题时,研究生群体往往会有一套较为固定的思考模式,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考,用较为稳定的价值观权衡利弊,从而做出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三)研究生课时较少,与网络联系密切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愈发成为高校研究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可能影响当代中国的最大变量。[5]同样,互联网也是研究生群体面临的“最大变量”。研究生群体具有课时安排少、学习方式自主性强的特点,他们依靠网络新媒体平台探知学术的最前沿信息,在网络空间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也可以通过享受网络文化愉悦身心。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娱乐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他们与网络联系非常密切,网络虚拟空间甚至可以称为研究生生活的“第二空间”。
二、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困境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经途径。近年来,各高校紧扣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加强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良好且接受和认识的方式及途径是多种多样的。[6]但是研究生群体规模庞大且在学习和生活方式上都与本科生具有显著的差异,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网络教育等环节中面临着现实困境。
(一)课堂教学环节薄弱,无法满足研究生对高质量课程的需求
课堂教学环节是培育全面发展的研究生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研究生获取知识,进行“智育”的主要方式,更是研究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开展“德育”的主要渠道。入学前就已通过层层考核的研究生群体本身比较优秀、上进心强,他们渴望在研究生阶段能有所作为、达到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标准,这也就倒逼着要有高质量的课程与研究生的需求相匹配,从而支撑着研究生的进一步成长。
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思政课程,普及式的知识传授无法满足研究生理论学习的要求,缺乏理论说服力。当前,课程教学环节薄弱,阻碍着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思政课理论深度较为薄弱。思政课教师对一些重大理论观点和社会热点现象的学理性阐释存在不足,使得研究生对“生硬干瘪”的思政课教学内容难以做到心服口服。[8]另一方面,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容易被忽视,内容融入薄弱。对于思想成熟、自主性强的研究生群体而言,高校及专业课教师都更加重视“智育”,即专业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人文素养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则易被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并未很好地融入研究生的专业课程中。
(二)第二课堂人文关怀较为缺乏,研究生情感体验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9]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对象的物质需要和精神、情感需要都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象,研究生年龄偏大,思想较为成熟,他们并非机械被动地处于现实的生活实践中,而是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求物质和情感的双重满足。对于价值观趋于稳定的研究生而言,他们内心抵触填鸭式的“硬灌输”,具有人文关怀、润物于无声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加符合其情感需求,能够带来丰富情感体验,从而引发情感共鸣,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情感动力。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就是要以研究生为本,其核心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发人的热情、尊重人的个性、满足人的合理需求。[10]研究生第二课堂作为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域,无法满足研究生的情感体验需求,存在着人文关怀较为缺乏的情况,阻碍着受教育者将教育内容进一步内化。在教育模式上,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趋同问题比较明显,[11]这也体现在研究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中。研究生时间较为灵活,自我探索、自我成才意识较强,他们乐于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但是当他们发现研究生第二课堂的活动和本科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类型和形式较为相似时,参加的积极性和兴趣就会受到打击,慢慢变成第二课堂的“看客”“过客”,参与度不高,主体性并未彰显。对研究生而言,能激发其兴趣、调动其参与热情的不是轰轰烈烈、热情洋溢的校园文体娱乐活动,而是层次更高、专业性更强的学术交流讲座和论坛等。所以,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第二课堂时,不能只局限于文体活动,更要结合研究生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满足研究生更加多样的诉求。
(三)网络新媒体主战场尚未占据,网络环境治理有待加强
研究生由于较为自主的学习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依靠网络获取信息的程度更高。在研究生教育中,网络新媒体是重要场域,占领不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就掌握不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应当深刻地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我们不去占领,敌对势力就必然去占领,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微博、微信、QQ、互联网等网络新媒体场域不能成为研究生教育的真空地带。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2]。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对于研究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关乎研究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只有网络环境清朗,氛围积极健康向上,才会给研究生价值观的塑造营造一个良好空间。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带来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共享的同时,因其开放性和虚拟性,导致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出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形,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特别是西方社会的不良思潮,易使研究生的价值观念发生动摇,甚至导致价值观念迷失的情况。
三、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化路径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1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高校研究生教育全过程,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必经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4]根据研究生群体的特点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我们提出了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化路径,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以网络新媒体为“主战场”,从多角度、多层次开展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期以在研究生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躬行实践方面取得成效。
(一)提升课堂质量,树立正确认知,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5]研究生课堂教学是研究生教育最基础的形式之一,在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育人的主渠道。对研究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使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课程”协同并进,共绘“同心圆”,同构“大思政”格局。
首先,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是要创新教学形式,将传统的“大水漫灌式”教育变为“精准滴灌式”教育,大班课教学与小组讨论、座谈研讨相结合。思政课教师应深刻认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区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理讲清楚、讲透彻,增强学理探究性。二是要改变考核和评价方式,成绩不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采用书面考试或小论文考查的方式并不全面,应通过成绩+操行分、附加分等方式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检验育人成果。
其次,要抓好专业课程的课堂融入。专业课教师要认识到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并同时明确自己在其中所担负的责任,提高在专业课程中灵活恰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元素的能力。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社会、国家、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深挖思政元素,利用好各自专业的育人案例,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通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浅层次认知上,而是能够烙刻在头脑里,从而使研究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
(二)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社会实践,守好第二课堂“主阵地”
在研究生课堂教学“第一课堂”外,包含社会实践调研、文体活动、学术交流、项目课题等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笔者将第二课堂作为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从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浸润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体悟两个环节发力,增强教师指导,满足研究生更加多样的诉求,增强人文关怀。
首先,从“两个环节”入手,增强情感体验。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浸润环节强调的是情感的内化,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例如高水平的主题讲座、艺术展演、体育赛事、学术交流等活动让研究生受感染、有启发;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体悟环节强调的是行为的外化与进一步强化,主要是结合研究生群体注重科研创新、专业性强的特点,精心策划与专业相关的多样的校内外实践活动,通过“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等全国性的以及校内自设的创新创业大赛、实习实训等实践体验,让研究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既增强专业能力,又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悟,从而成为自觉的践行者。“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浸润”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体悟”两个环节相辅相成,致力于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其次,发挥实践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的重要作用。目前,绝大部分研究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教师是辅导员或班主任,[16]很难根据研究生的需求进行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指导。一是高校要根据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实际需要,从校内、校外选聘一批专业水平高且道德素质过关的专、兼职实践指导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专业实践指导。二是在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实行导师第一责任制。导师是研究生教育实施价值观引导的关键力量[17],在负责学生的科研学术素质提高的同时又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既为“科研之师”,又为“品行之师”,当好研究生价值观塑造的“领路人”。
(三)优化网络环境,弘扬正能量,抢占网络新媒体“主战场”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18]。研究生作为网络新媒体中的活跃群体,“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网不在”成为研究生群体生活与学习的常态。网络和新媒体的兴起对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新要求。[19]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主战场维度出发,将网络新媒体打造成为高质量的育人平台。
首先,要优化网络环境。校园网络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组成部分,于无形之中深刻影响着研究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只有优化研究生校园网络环境,在校园网络内部营造人人弘扬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盐溶于水一样融入到研究生教育中,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0]”。一是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将学校的校史、校训、办学理念等特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融合,创作一批贴合实际生活、研究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作品,并充分利用校园网站、论坛、微信、微博、B 站等网络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二是要完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加强“三微一端”校园网络建设并且加强对网络的治理与监管,把握舆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使网络由“最大变量”变为“最大正能量”。三是要营造网络社群中朋辈同行的良好环境。利用好研究生党支部群、学生会群、团委会群、社团群、班级群、寝室群、课题组群等网络社群,积极转发相关推送,发动研究生进行转、赞、评,形成良好的朋辈影响环境。
其次,要加强网络队伍建设,弘扬正能量。一方面,打造一支“专家型”的教师队伍。要求这支队伍既有过硬的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对校园网络舆论进行实时监测,在出现校园网络舆情时能够“站的出来”发声、“顶的上去”引导,有效解答研究生的思想困惑,回答研究生的现实之问;另一方面,要从研究生中选拔具有新媒体运营经验的优秀人才组建成网络宣传员、评论员队伍,树立研究生自己的意见领袖,在校园网络“舆论场”中拧成一股绳,成为校园正能量的代表,争做同学们信得过、靠得住的“网络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