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地区历史街区建筑与环境设计保护更新方法研究

2024-05-25王晓辉侯超怀寇子壹

纺织报告 2024年2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历史环境

王晓辉,侯超怀,寇子壹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1]东北地区历史街区建筑与环境独具特色,包含自然、旅游、文化以及经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考古价值。但是,东北地区历史街区建筑与环境设计保护更新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 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更新保护与方法研究

“东北”一词将方位和区域之意合二为一,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东五盟市构成的区域,作为特色鲜明、独立的文化单元,也是一个经济的载体,更是一个人文区域,每个区域都存在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东北地区历史街区拥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产,其中许多建筑环境和历史街区承载着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只有深入理解其价值,并采取更有效的保护和更新措施,才能确保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能得到妥善保护,进而恰当地传播、继承、发展历史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历史建筑保护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导致过度强调经济指标,从而忽视了东北地区历史街区建筑与环境设计保护更新建设的重要性。东北地区历史街区建筑与环境经历了各自历史的演变进程和自然的演进,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发展过程遭到强有力的现代冲击,虽然在现代语境中保留着历史的记忆与认知,但迷失了发展的方向。

东北地区的衍生是万物的规律,是生命的根基,是自然的灵魂。各级政府和设计师的观念意识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觉醒,开始重新审视历史建筑保护和更新的价值与意义,在对历史建筑更新保护的过程中,展现东北地区衍生的独特景致。

1.2 设计面貌趋同与特色消失

2007年6月,《城市文化北京宣言》在由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同发起的“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上通过,宣称中国城市正面临特色消失、面貌趋同的危险,形象趋于低俗,环境正在退化[2],同时还提出了城市发展一系列要点问题,包括在城市文化中实现新旧之间、城乡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发展,在城市发展中反映社区民众的利益需求,民众必须参与到决策中来,以历史文化建设为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

1.3 缺乏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

东北地区历史街区建筑的发展受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两方面的制约。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貌两种环境因素;人文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由此引发一些问题。

许多历史街区的建筑年久失修,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修缮措施,一些建筑物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结构和外观受到严重损坏。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一些历史街区的建筑被拆除或改建,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和特色。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追求现代化建筑风格,反而失去了地域性文化。东北地区历史街区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措施,许多建筑的文化内涵被忽略或破坏,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和管理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的努力,但目前的管理体制存在不健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责任主体,无法对历史街区建筑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公众对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认识。

2 东北地区历史街区建筑环境保护措施

东北地区历史街区建筑是特殊地域、特殊时代的产物,新旧建筑的共生犹如人之老幼和谐共处[3]。古今中外,人们喜爱古董,却对历史街区建筑的政治文化属性“革故鼎新”,罗马帝国毁掉希腊城市宫殿,项羽咸阳“大火三月不灭”的改朝换代思想让人们对历史建筑环境的保护不加以重视。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提出:“保护的任务是通过技术的和管理的措施,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制止新的破坏。”[4]根据目前对“保护”的观念和行动,其方法包括冻结保存与维护、预防保护与加固、迁址保护与修复、更新利用与重建。

2.1 冻结保存与维护

冻结保存是最常见的保护方法和措施,保护对象一般为价值较高、现存状态无明显问题的历史建筑遗产,力图原封不动地保留其历史的原真性,不采取任何改变现状的措施和手段,不做任何多余的修补和维修。维护是一种间接的保护手段,通过持续和定期的检查和监测,遗产主体和环境可以得到全面的监测和评估,而及时的记录和现状了解有助于识别潜在风险,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保养措施,这些隐患可以被消除。当问题出现时,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

对于历史街区建筑的冻结保存与维护有以下方法:首先,根据建筑的历史价值、保存状况和功能需求,将其分为重点保护类、自然环境类和整治类。对于维护状况良好的建筑,应保持其现状并继续发挥现有功能。对于受损较严重或已遭破坏的建筑,应按照原始的外观和特点进行修复和保养,包括建筑材料和工艺,以尽可能地恢复其原始风貌。对于自然环境类建筑,应进行适当的加固和修复,使其能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同时,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中仍可正常使用或用途有所变化的建筑,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利用。其次,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大对历史街区建筑的监管力度,防止乱搭乱建和破坏原有风貌的行为发生;加强对原住居民的教育引导,增强其保护意识;定期对历史街区建筑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长久保存下去。综上所述,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防止破损加剧。

2.2 预防保护与加固

预防保护是建筑遗产保护的一个新概念,是通过对建筑遗产的监控和测量,记录建筑的各种数据并加以研究分析,从而得出建筑衰老、腐化、损毁的规律。加固是一种直接的保护方法,主要针对结构上已经接近破败的建筑,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其原有结构之间的联系或增加原有材料的强度,从而保证原建筑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在保护工作中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保持建筑的原貌和原有结构。对于损坏的部分,应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工艺进行修复,以保留建筑的传统文化特色。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应采用不同的加固方法。例如,对于木结构建筑,可以采用传统的木梁加固法;对于砖石结构建筑,可以采用水泥砂浆加固法。同时,应对建筑的各个结构部位进行全面加固,以提高其整体的稳定性。做好建筑的日常保养和维护也是预防保护的重要措施。例如,定期检查建筑物的屋面、墙体、门窗等部位,及时修缮损坏部分;定期清理建筑物的表面污垢和积尘,保持其外观整洁;禁止在建筑物内部随意拆改墙体或增设隔断,以保持其原有结构的安全性。针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或其他紧急情况,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例如,在地震高发区,应定期检查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能,并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在洪水易发区,应加强防洪设施的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2.3 迁址保护与修复

迁址保护是将建筑物、构筑物或遗址在空间内进行变更从而保护其时间痕迹的方法,又称平移保护。这种方法涉及将建筑物整体移动到新的地址,以确保其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保存。修复是一种直接的保护措施,旨在修复和恢复破损的建筑遗产。通过传统或现代的工程和技术手段,在不改变建筑原状的前提下,使建筑恢复到良好、健康的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简而言之,修复的目的是使建筑遗产保持良好的状态并延续其历史价值。

在具体的迁址保护与修复中,需要对历史街区建筑的价值进行评估,包括其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等,是为了明确保护与修复的目标和意义。对历史街区建筑进行现场调查,包括对其结构、材料、工艺、装饰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拍照。根据评估价值和现场调查的结果,制定具体的保护与修复方案。方案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原貌、历史信息和实际情况,同时要遵循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按照制定的保护与修复方案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建筑的原貌和历史信息,同时要确保施工安全。迁址保护与修复完成后,需要定期对建筑进行监测和维护,确保其长期保存和保护。在监测和维护的过程中也要及时记录和整理相关信息,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2.4 更新利用与重建

更新利用是指对建筑物本身进行适当改造,也属于直接性的保护措施,如消防设施、排水设施等设施设备的改造更新,从而重新达到新的使用要求;还有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新的功能,通过对原有建筑空间的改造和调整,甚至是局部的扩建,改变其原有的功能,从而适应新的需求。重建是指对历史建筑进行复建或复原,即在遗址或原址上,根据已知建筑的早期面貌完成对历史建筑的重现。换句话说,重建是对已消失建筑的恢复,使其呈现出某个已知的早期状态。如一些特别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因故被毁,但因其特定的历史价值和象征意义而需要重建。然而,重建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过程,必须经过专家论证,因为重建往往会失去历史的真实性,并且耗费巨大的资源,还会破坏遗迹。在诸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重建必须有严格、可信的依据,这些依据包括考古发掘、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而不是臆测和创造。因此,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允许重建,即这种重建是保护尚存的一些遗址和残址所必要的措施,并且能兼顾展示作用,或者是因为消失的建筑具有某种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3 东北地区历史街区建筑更新保护研究

3.1 新旧对话,共存共生

新旧建筑在同一空间共存,相互协调共生,尤其在新建建筑与历史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上显得尤为复杂[5]。在这种情况下,新建筑需要与老建筑实现共生,并同时满足城市环境重构的需求,赋予城市文脉全新内涵。因此,正确处理新旧建筑及景观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在处理新建筑与历史建成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复杂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城市历史环境中引入新建筑,可以塑造新的空间形态,展现出新的建筑美学元素和空间关系。如北京CBD区域,紫禁城与其身后摩天大楼的对应证实了这种协调和整合是必要的,以确保新建筑与历史环境之间和谐共存,努力赋予城市更多发展的可能性。对于历史街区内的古建筑,应该采取保护和修缮的措施,保持其历史风貌和特色。在修缮过程中,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地保留古建筑原有的结构和材料。对于历史街区内的现代建筑,可以进行适当的更新和改造,使其与古建筑相协调。在更新和改造过程中,可以注重一些细节和传统元素的使用,如仿古材料、传统纹样等,使其与古建筑相呼应。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促进新旧建筑的融合,使它们能和谐共存。新旧建筑的共存共生要求延续或调整功能,将历史建筑的功能融入现代生活需求,形成开放的空间环境,实现新的经济模式。因此,在激活历史街区时,保护与发展、继承与开发、传统与现代需要同步进行,尽可能地保留历史建筑的原貌。这种方式有利于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优化城市的文化氛围和艺术品位,从而促进历史与未来的融合。

3.2 保护创新,多维多元

历史建筑因岁月或人为战争的破坏被毁从而形成破败的遗迹,其只有残破不堪的部分建筑片段,没有一个完整的整体形象[6],对此,应用创新的理念及设计手法解决。首先,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遗迹;其次,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即认真梳理和解读建筑的前世今生,运用逻辑思维对现有历史建筑环境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了解它们在历史环境中的状况及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地域性表达;最后,结合新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定位形成设计思路与策略。正如意大利建筑师乔万诺尼就历史建筑及环境设计保护和修复说:“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就是古代城市‘片段’应被整合到一个地方的区域的和国土的规划中,这一规划象征了古老肌理与当下生活的关系。”乔万诺尼认为,应该通过城市规划整合建筑遗产与当代城市形态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使古代建筑的肌理能与现代城市生活相融合,成为现代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以看出,通过城市规划手段,可以更好地处理老城区与新城区、保护与更新的关系,营造建筑群的图底关系,保留老城区、历史地段、传统街区原有的空间特征,使城市在保持基本文化脉络的基础上得到有机更新,从而实现历史文化名城整体风貌的有效保护和延续。

3.3 解构再生,重组重塑

对大部分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时,除了要规划好建筑内部空间之外,还要充分满足其现代功能性需求[7]。充分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对历史街区建筑进行形态解构重组,使历史建筑重获新生,具体是通过建筑科技手段,在保证其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即通过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对历史建筑进行加建改建,使其保留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体现高超的建筑技巧,创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空间氛围。

德国柏林国会大厦就是典型的代表,其前身是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帝国大厦,几经毁坏和重建,已残缺不全,扩建和维修既不切实际也无法满足新的功能需求。两德统一后,其作为议会新址,成为德国统一的象征。因此,政府举行了国际竞标后由福斯特及其设计事务所赢得了这场竞赛。福斯特以其惯用的高技派风格,将玻璃与钢结构融入这个历史建筑中,为德国创造了一个新的城市标志。新国会大厦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外墙风貌,但内部结构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采用钢结构重新构建内部结构体系,使这座古典庄严的建筑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新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4 结语

历史街区建筑不仅是城市风貌的重要体现,更是城市中珍贵且无法再生的物质文化资源,见证了城市的兴衰变迁。这些历史建筑所传达的时间信息涵盖了人为使用痕迹和自然岁月演变的痕迹,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积淀的精神和情感价值的物质实体。历史街区建筑的变化痕迹真实记录了岁月的变迁,将人为与自然痕迹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历史的延续性,形成了建筑的“年轮”。作为历史的“记忆存储器”,它们记录了城市和城镇成长的历史轨迹,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历史环境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