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解析
2024-05-24
1.D项“倪瓒在绘画中的留白比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的留白更为干净和彻底”持之有据,原文中对应的文字是“不同的是,倪瓒的留白更为干净和彻底”。具体而言,倪瓒的绘画之所以比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在留白上更为干净和彻底,主要是因为倪瓒的绘画是无我之境,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有我之境,张岱既是风景的参与者,也是风景的旁观者。然而,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这说明留白在绘画领域比在文学领域更深刻” 的结论。从逻辑上讲,个别例子只能提出初步的假说,而不能证明严密的科学命题。将倪瓒的绘画放大到整个绘画领域,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推衍到整个文学领域,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参考答案:D
2.A项所表达的意思是:中国的文人之所以“一直生活在矛盾中”,是因为他们一方面“想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另一方面“又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去追求功名”。但在原文中,这些人正因为“迫于生计”“在他们的人生画卷上描绘了太多寻常人眼中‘有意义’的图像”,所以才“需要一些留白”“需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很显然,该选项的叙述颠倒了因果关系,即把“想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这个“果”当作了“中国的文人生活在矛盾之中”的“因”。 更进一步说,选项中的“矛盾”与原文中的“矛盾”并不是同一概念,选项中的“矛盾”是指“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与追求功名之间的矛盾;而原文中的“矛盾”则是指“渴望坐看南山、采菊饮酒,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这样的生活理想与追求功名这样的现实境况之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A
3.D项对“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的赏析, “‘试问’一句问得自然,空出所问内容”没有问题,但“‘却道’一句答得认真,空出侍女的细心”无疑是一种误读。“雨疏风骤”之后,窗外定是绿叶繁盛、落红满地,侍女的回答,对主人明知如此却又想问个究竟的矛盾复杂的心事毫无察觉,对恶劣天气所必然导致的景物变化无动于衷,随意敷衍和被动应付之中,透露出的是漫不经心,而不是“细心”。该题从“留白”的角度来设题,但归根结底,还是在考查学生对李清照《如梦令》的文本解读能力。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素养作依托,就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
参考答案:D
4.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合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能力与阐释能力。材料正文中并没有“留白是中国文人的艺术‘自留地’”这句话,但这句话是文章的标题,覆盖全文并统摄全文,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反映了作者的基本看法和主要观点。如果对题干中的问题进行话语转换,那么,“作者为什么认为留白是中国文人的艺术‘自留地’”完全可以用“留白是中国文人的艺术‘自留地’立论的理由是什么”来代替。学生可以从留白产生的根源和留白的艺术价值这两个维度思考作答。前者从中国文人这一创作本体出发,后者则从中国文人所生产的精神产品这一创作客体出发。这样,学生便不难明确:留白是“文字和笔墨未曾触及的地方”,是在“‘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是创作者在时间和空间上隐藏着的喜怒哀乐;同时,“诗需要意犹未尽,画也需要余味无穷”,不论是张岱,还是倪瓒,留白既是他们作品的特色和标签,又是他们自觉的艺术追求。
参考答案:
①留白体现了中国文人的真性情,隐藏着他们内心的秘密和喜怒哀乐。②留白表现了中国文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5.该题要求学生用文中观点来分析《琵琶行》中的名句,既是对“以情境为载体”命题原则的大胆尝试,也是对“教考衔接”命题导向的积极响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视觉形象来表现听觉感受,用环境的阒然无声来衬托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妙,以虚写实,以少总多,言有尽而意无穷。答题时的一般思路是:首先点明“留白”这一艺术手法,然后根据作者有关留白的观点对这一名句进行具体解说,最后揭示其独特的艺术效果。“留白”固然是作者基本观点中的核心词,但要使分析恰切而绵密,还需要在文中寻找与诗句的对接点。比如,文中的“这种空白,就是物质与精神流动的空间”“这是一种延续性的美,它让人的感官跳出了客观事物的束缚,进入了精神世界,进入了情感世界”“留白,留下的是想象”等语句,都可以作为赏析时的依据与支撑。
参考答案:
①这两句诗运用了留白的手法。②当所有人还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的时候,音乐却戛然而止,听众显然还没有从音乐的氛围中走出来,感官上形成了突然的空白,而诗人用江水和秋月去填补人们心中的空白。③诗人宕开一笔,写环境的寂静无声,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想象空间,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6.该句子的意思是: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要避免断句失误,有三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一是主语的省略,“驱而之薛”和“悉来合券”前分别省略了“冯谖”和“诸民”;二是“之”字的用法,“之”在这里是动词,意为“到……去”;三是定语后置的特殊句式,“当偿者”是“诸民”的定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把握了这三个关键点,学生自然能明白,A、C、E三处必须断开。
参考答案:A C E
7.A项“贫乏不能自存”中的“存”意为“生活、养活”,若理解为“安慰、慰问”,上下文就完全不通。B项“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意为“等到”,与“比门下之客”中的“比”意思不同。C项中“何市”即“市何”,“安在”即“在安”,都属文言文疑问句式中的宾语前置。D项“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是个专有名词,指“期服”,本意为古代的一种丧服,这里指“服丧一年”,与“后期年”中的“期”意思不同。
参考答案:A
8.B项“冯谖经门客推荐去孟尝君的封地薛邑收债”错。 原文内容是:“冯谖署曰:‘能。’” “署”即“署名”,亦即在孟尝君发出的布告上签名。可见,冯谖到薛地收债,完全属于自告奋勇,而不是“门客推荐”。
参考答案:B
9.该题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采用了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完全出自试题文本;并且,“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是名篇中的名句,句法特点突出,具有典型性。第(1)题中有可能构成翻译障碍的是“就国”和“迎君道中”。“就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政治术语,分封制下,当一个人因受到君主的赏赐等获得领地后,他需要前往该地进行管理统治,前往领地定居并进行管理统治的行为便被称为“就国”。当然,学生翻译时不一定要非常清晰地解释这一术语。在“迎君道中”里,“道中”属于状语后置。第(2)题需要注意的是“云集”“响应”和“景从”的翻译,“云”“响”和“景(通‘影’)”都是名词作状语,即“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参考答案:
(1)孟尝君便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成群结队, 搀扶着老人、带领着小孩,在路上迎接他。
(2)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做旗帜,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带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10.要回答冯谖“市义”的目的,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追问:一是“义”的内涵是什么;二是冯谖为什么要在薛地“市义”;三是“期年”之后,孟尝君看到了怎样的“市义”结果。在一定意义上,“义”是相对于“利”而言的,冯谖让孟尝君失去了“利”却赢得了道义和美誉,种瓜得瓜,他理所当然地受到了百姓的夹道欢迎,他在薛地的威望因此得到了确立,在薛地的地位也因此得到了巩固。同时,冯谖未雨绸缪、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也得到了彰显。除此之外,冯谖“市义”的行为,也利用了孟尝君“视吾家所寡有者”的嘱咐,以致后来孟尝君尽管感到“不说(通‘悦’)”也无话可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冯谖的机智;冯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赐给老百姓,并烧了那些借契,也能体现出他的果决与担当。
参考答案:冯谖“市义”的目的是使孟尝君赢得薛地民心,提高他在薛地的威望,巩固其在薛地的地位。《冯谖客孟尝君》表现了他深谋远虑、做事果断的形象特点(答案仅作参考,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