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与现实的思维碰撞

2024-05-24何永顺

现代阅读 2024年12期

真题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徐则臣短篇小说《伞兵与卖油郎》中,范小兵自小一直梦想成为一名伞兵,可长大后他成了一个卖油郎。这个故事似乎印证了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说法。其实,理想与现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在新时代,追逐星辰大海是理想,坚守田间地头也是理想。理想之花从现实中生根发芽,但也可能因现实而枯萎。

这引发你对于理想的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特约名师:何永顺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南科技学院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作家分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新时代卓越教师计划培育对象,2015—2016年度“一师一优课”活动部级“优课”获得者,湖南省电化教育馆“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优秀个人。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散文、诗歌、教育新闻二百余篇,参与出版教学辅导书多部。

教育格言:追求卓越,笃行不怠。

综合解析

考题解析

材料引自小说《伞兵与卖油郎》的故事,作文题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出了“理想与现实”这一具有辩证关系的话题,同时规定任务,引导学生按要求写作。

写作前,可以用分层法对作文材料逐层解读,把握核心词语、掌握深层内容,梳理逻辑,破解材料,找到命题者意图,写出有创意的作文。

这则材料蕴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第一句话,借阅读材料引入话题;第二层是第二句话, 关键词是“似乎”, 暗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认知令人质疑,并不一定符合《伞兵与卖油郎》的旨意;第三层是第三至五句话,明确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并指出既可以有远大的理想,也可以有贴近现实的理想,但不论何种理想,都会受到现实的影响,最终实现或枯萎。

读懂材料的三个层次,可以明确命题者的意图,从而精准审题,明确立意方向。学生可以谈立足现实,努力追梦;可以谈基于现实,理性追梦;可以谈定位现实,飞跃梦想……但不论何种立意,都必须兼顾理想和现实,不能只谈理想、不谈现实,或者只谈现实、不谈理想。若仅偏重理想或现实的一端,均属偏题。

写作时,要注意材料之外的一些具体要求,如提示语和写作要求。“联想”是指由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可以想到生活中哪些事物或道理;“思考”是指通过把握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收获哪些更深入的体会,这是写作的重点和关键。“有理想的你”是对写作主体的要求,即学生要把自己设定为这一角色,并从相应的立场去阐发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思维点拨

“理想”与“现实”是作文材料中的一对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其内在辩证的基本关系。理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写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体现新课标中“必备知识”“关键能力”要求的着力点。写作本文可以从这些思维角度入手:

一、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的

理想与现实有所区别。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有缺陷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理想高于现实,理想也“美”于现实。写作时,既要看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一面,也要抓住“似乎”这一关键词,批判刻意放大两者对立关系的错误做法—一种是因为理想过于美好,与现实反差过大,就对现实心生抱怨,甚至批判、无视社会现实;一种是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由于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或者屡受打击和挫折,就觉得理想遥不可及,由此产生放弃理想的念头,选择“躺平”、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

二、理想与现实是统一的

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现实的方向。一方面,理想的树立必须以现实条件为基础和前提,任何不切实际的理想都是空想,甚至是幻想;另一方面,理想是对现实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是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理想有远也有近,有大也有小,但不论远近大小,理想与现实都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转化。理想与现实相互转化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一,也是人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实现理想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曲折的过程,需要实践的伟力

人们基于现实树立理想,再把理想变成现实,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但是,将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充满困难、挑战和意外,我们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客观清醒的认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否则一旦遭遇困难、挫折或失败就容易悲观失望,丧失砥砺前行的斗志。我们还应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顺境而不得陇望蜀,处逆境而不妄自菲薄,正确面对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遭遇的困境,想办法解决困难、实现理想。

综上,实现理想必须立足于现实,并在持续不断的努力中,克服现实中的困难,逐步落实每一个小目标,最终把理想变成现实。

失误样例+升格示范

段落一

失误样例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曾言:“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人们也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其实,每一个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现实世界的物质基础。正如中国空间站首位航天工程师朱杨柱所说:“我很庆幸我生在今日之中国。”没有今日中国雄厚的综合国力,又怎会有朱杨柱飞天揽月理想的实现?我们可以脱离现实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战火可以毁灭和平,同样也会摧毁理想。如果朱杨柱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国家,他还能实现自己的飞天梦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若人身安危都成了问题,他又怎会有能力和资源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升格示范

有人慨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但两者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曾言:“在任何的童话中都有现实性的成分。”可见,理想的实现离不开现实世界的基础。没有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客观分析,又怎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没有今日中国雄厚的综合国力和技术条件,又怎会有朱杨柱、景海鹏和桂海潮等人飞天揽月伟大理想的实现?没有对当下中国发展重大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又怎会有“精准扶贫”理念的累累硕果?无数生动的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脱离现实去实现理想。如果朱杨柱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国家,他还能安心科研,实现自己的飞天梦吗?如若人身安危都成了问题,他又怎会有能力和资源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因此,立足现实,正确认识和把握现实是实现理想的前提与基础。

问题指津

这段文字引用朱杨柱的例子来论证观点,是不错的。但克雷洛夫的名言指的是实现理想需要努力奋斗,这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所表达的意思不匹配,放在一起有违和感,有悖命题者的初衷,导致中心不突出。若必须用,则要对其中的内容或角度进行界定,防止替换概念,造成语义上的分歧。另外,对例子的分析太过单一,应当增加一些内容,使论据更丰富,论证更充分,观点更有说服力。

升格点评

升格后,将被批驳的名言放段首,既使读者一目了然,也自然引出全段观点。鉴于升格前的事例过少、观点单薄,升格后的文段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景海鹏、桂海潮等中国航天人飞天揽月,以及“精准扶贫”开发理念落地生花的事例,丰富了内容,强化了论证力量。结尾运用了假设论证,进一步引导读者思考现实的重要意义,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段落二

失误样例

理想和现实既对立,又有一定的联系。那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来准确把握其间的联系进而实现理想呢?—实践。理想是粒种子,现实是厚重的土壤,而实践则为阳光、水分和充足的氧气。种子想要打破土壤的束缚绽放出理想之花,就必须获得阳光、水分和氧气。但理想并非只拥有这三个条件就能发芽,在破土前,还需要实践的积累,最后才能生发绽放。一个人决心去减肥,他去健身房办了年卡,报名了减肥课程,然后努力运动了一个星期,结果因为没有看到很大的效果便放弃了,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什么他付诸实践却与理想相去甚远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积累,自然达不到理想。绽放理想之花需坚持实践!著名天文学家南仁东为实现建造“中国天眼”的理想,扎根深山二十多个年头,研发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他不断试错,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终于打破中国在射电望远镜技术领域的落后局面,成就了“中国天眼”,实现了崇高的理想,为国争光!

升格示范

理想和现实既对立又统一,可以相互转化。但我们该如何打破两者之间的隔阂,让理想转化成现实?我认为主要的方法是:实践。理想是粒种子,现实是厚重的土壤,而实践则为阳光、水分和充足的氧气。种子想要打破土壤的束缚绽放出理想之花,就必须获得阳光、水分和氧气,但并非只要拥有这三个条件种子就会破土发芽,在破土前,更需要坚持不懈、攻坚克难,才能让理想落地,绽放耀眼光芒。没有持之以恒的实践精神,没有攻坚克难的勇气,理想只能是空谈。就像一个决心减肥的人,虽给自己安排了满满的减肥课程,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也只能让理想停留在纸面上,收效甚微。绽放理想之花需坚持到底、不畏险阻。著名天文学家南仁东,为铸造大国重器“中国天眼”,实现深空探索的理想,扎根大山二十多年,勤勤恳恳,求实奋进,在不断的试错中,最终打破科技垄断,建造了我们自己的太空射电望远镜,填补了技术空白。假若南仁东缺乏坚持的精神和挑战的决心,怎么能突破射电望远镜技术的门槛,成就他科技报国的理想?

问题指津

语言表达啰唆,不精炼。前面讲实践,后面讲坚持,话题不统一,中心游离,使得整个段落内容涣散,说服力也削弱了。减肥的例子与后文例子前轻后重,需进行调整,使论证有所侧重。事例也需进一步挖掘,集中有力地体现中心观点。

升格点评

升格后,减肥的事例作为比喻论证的材料,运用于文段之中,比较贴切。南仁东的例子,集中提炼了求实奋进的精神,并围绕这种实践精神,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等方法着力论证,使论据和论点结合得更加紧密,论证更加充分,观点更有说服力。

素材运用

素材1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一生在救国救民的理想道路上艰难求索,从学医到从文,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他迫于当时的现实环境而作出的抉择。鲁迅早年在日本仙台留学,一次医学课上老师播放了一部幻灯片,内容是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抓来处刑的画面。当时被绑在人群中的中国人体格强壮,神情木然,围观的国人也表情麻木。课上的日本同学在高声欢呼,这一场景深深地刺痛了心怀救国热忱的鲁迅,使他下定决心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希望从思想上唤醒沉睡的国民,救中国于水火。无论是立志学医,还是决心从文,鲁迅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为了“救国”。

素材练笔

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又随现实而发展。当理想与现实产生偏差,我们必须基于当下的现实条件,重新审视理想,认清问题。在那个“风雨如磐暗故园”的黑暗时代,鲁迅本“志在治病救人”,但现实告诉他“学医救不了中国”,最后他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立志以笔为刃,希望用文字与压迫民众的封建旧思想、旧文化作斗争,唤醒那些愚钝麻木的国民,鼓励人们在通往理想的路上,无论如何迂回曲折,都要脚踏实地、顽强不屈,坚信度过黑暗,终会迎来光明。

素材2

“90后”科幻作家海漄出生于一个工矿家庭,幼时在父母的鼓励下养成了阅读习惯。10岁那年,海漄偶然在《科幻世界》的杂志上读到了两篇科幻小说—刘慈欣的《吞食者》和潘海天的《饿塔》,从此,科幻情怀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从“入坑”到“入行”,海漄积攒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创作之余,他会阅读许多不同类型的书籍,还会观看纪录片、参观历史遗迹,为实现理想而持续“充电”。

2023年,海漄创作的科幻作品《时空画师》获得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他也因此成为继刘慈欣、郝景芳之后第三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科幻作家。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海漄形容自己获奖是“理想照进了现实”。

素材练笔

现实孕育理想,是理想的基础。人们对于实现理想所付出的一点一滴的努力,最终会回馈到现实中。“90后”科幻作家海漄与科幻的缘分始于孩童时代,幼时的阅读习惯为他打开了科幻的大门,引领他走向未来的科幻文学创作之路。从积累到创作,海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阅读书籍之外,还会从各种纪录片、历史遗迹以及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他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不断努力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灵感。多年来,对科幻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让海漄的理想照进了现实。

素材3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英国作家毛姆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里探讨了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话题。“六便士”是金钱的代名词, 象征着现实; “月亮”代表美好的事物,象征着理想。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原本家庭美满、 事业有成,在外人看来可谓“人生赢家”,然而,他始终怀揣着当画家的梦想。为了完成梦想,他选择离家出走,孤身一人前往巴黎学习绘画,在异国他乡过着身无分文的窘迫生活。最后,斯特里·克兰德流浪到了塔西提岛,在这里,他娶了一位当地姑娘,每天都在绘画,不幸的是,不久后他感染了麻风病,直到去世后,他的画作才渐渐被人注意到。

素材练笔

斯特里·克兰德追寻理想的勇气值得称赞,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人并不能像他一样不顾现实问题,义无反顾地追寻诗与远方。固然,要想抵达理想的彼岸,就必须经历一番波折和考验,但我们不能只顾前行,而应该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综合考量,理性追梦,笃行不怠,做一位求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如此,理想之花才会缔结出甜美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