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步步追问辨析 深入探求本质

2024-05-24李璐琳

现代阅读 2024年12期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取得湖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多次指导学生在作文比赛中获奖,曾获长沙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导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说“木叶”》一文,以“木叶”为对象,探讨了中国古代诗词创作和鉴赏中的暗示性问题。作者依靠自身丰厚的文学功底和严谨的论证逻辑,深入思考,旁征博引,对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挖掘,使读者对中国古代诗词中“木叶”的意象豁然开朗,展现出高超的说理技巧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技法精析

作者精彩的说理源于其严谨周密的逻辑、抽丝剥茧的思辨和新颖独到的见解。我们可以向作者学习几个说理的方向:第一,步步追问,直击本质,找到分析问题的关键点;第二,剖析原因,层层追问“为什么”,使论证走向深刻;第三,对不同概念进行对比分析,使论证更加鲜明。

一、步步追问,抓住本质

在说理时,对事物寻根问底、步步追问,往往能抽丝剥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说“木叶”》开篇引用有关“木叶”的诗句,点出了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现象——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接着指出,从概念上看,“木叶”就是“树叶”,从而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何很少看见诗词中用“树叶”呢?以这个问题为出发点,作者通过引用含有“树”的诗句,说明诗词里“树”很常见,并再次提问“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作者指出,一般情况下,若是想表达“树叶”,诗人往往会简称为“叶”,这可以说是因为古代诗人追求文字洗练。但一遇见“木叶”,就不会简称为“叶”,由此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而且,在杜甫的《登高》里,“无边落木萧萧下”并不写作“无边落叶萧萧下”,说明相比“叶”,诗人更青睐“木”这一语素,哪怕使用“木”可能会造成读者的误解。接着作者分

析,撇开“叶”与“落”这两个与“树叶”“落

叶”相同的语素,就剩下“木”这一语素了。如果能理解“木”字所包含的寓意和象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就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进行分析。于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就着重对“木”字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

二、剖析原因,使论证深刻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宁可找到一个因果的说明,也不愿获得波斯王位。”可见因果说明之珍贵。在说理时,为了让人信服,作者往往会在阐发感悟、明晰道理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这些感悟或道理背后的原因,让读者充分理解,从而更易接受。

在《说“木叶”》一文中,作者通过步步追问,抛出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个形象?为了分析这个问题,作者通过步步追问抓住了关键的元素——“木”字。进而分析原因: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很多,因为诗歌语言带有暗示性,会令读者产生联想,丰富词语的内涵。作者通过丰富的事例援引、精准的概念对比、层层深入的分析来剖析原因,令读者恍然大悟——原来看起来简单朴素的选词背后,是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是文字洗练的艺术效果,是诗人浓郁丰富的情感体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培养由果溯因的思维方式,遇到事情的时候多思考“为什么”,同时注意一果多因的情况,养成从多角度追溯原因的习惯。

三、对比分析,使论证鲜明

对比分析,就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和比较,凸显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彰显观点。这是一种有说服力的说理方法。

在《说“木叶”》一文中,要挖掘“木叶”比“树叶”更受欢迎的原因,自然要分析“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作者从几个维度对这两种意象进行了对比分析。文章第四段对比分析了“高树”和“高木”,“高树”显得饱满,“高木”显得空阔,甚至自带“落叶”的因素。在第五段,作者对比分析了诗歌语言中“木”和“树”意象的暗示性:“木”让人联想起树干而不是树叶,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树”则更显得枝繁叶茂,层层浓荫,与“叶”的形象更为一致,以此进一步说明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第六段则将“树”和“木”的颜色进行对比:“树”一般是褐绿色;至于“木”,则可能透着黄色,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作者通过一次次对比让读者明白:“木叶”和“树叶”只有一字之差,“木”和“树”在概念上似乎也相差无几,但一字千金,不同的字中反映出的艺术特色大有深意。

相较于单一的正面说理,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说理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事理更具说服力。

写作启示

《说“木叶”》全文思路清晰,论证严密,内在逻辑性强,说理艺术高超,作者用丰富的句例阐释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是一篇精妙的文艺评论。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通过层层追问抓住核心本质,还可以运用原因剖析、对比分析等说理方法,将所要阐述的问题分析得更深入、更透彻。

微写作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课文《“探界者”钟扬》讲述了植物学家钟扬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有钟扬这样勇敢的“探界者”,也有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

请根据以上材料,进行层层说理,300字左右。

运用层层说理前

“探界者”钟扬用脚步开拓出人生的边界,这是勇者无畏向前的长征,也是对人生极限的不断叩问。在我看来,钟扬永远昂扬的人生冲劲值得赞赏,但那些“坐得住冷板凳”的“守界者”更令人敬佩。

在对现状作出审视与反思后,许多人会跳出舒适圈去开创新的机遇,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比如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把自己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聚焦在研究昆虫上,以《昆虫记》一书留名后世,成为现代昆虫学的先驱;比利时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花卉,心无旁骛地记录了170多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玫瑰图谱》画册;“敦煌女儿”樊锦诗半个世纪以来潜心致力于莫高窟洞窟研究,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把一生献给敦煌文物保护事业。“守界者”们日复一日坚守、扎根的事业最终也成全了他们的一生。

运用层层说理后

“探界者”钟扬用脚步开拓出人生的边界,这是勇者无畏向前的长征,也是对人生极限的不断叩问。在我看来,钟扬永远昂扬的人生冲劲值得赞赏,但那些“坐得住冷板凳”的“守界者”更令人敬佩。

探索与突破需要勇气,而坚守与深耕更需要毅力。在对现状作出审视与反思后,“探界者”会跳出舒适圈去开创新的机遇,但“守界者”有着“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定力,他们向内突破,最终也能化茧成蝶。如用巧手制作出卯榫足球惊艳海外的“阿木爷爷”,从青春年少到天命之年,他的人生如同卯和榫一样,扣在一起就是一辈子;又如献身于扶贫办学的张桂梅老师,用生命和热血帮助大山里的女孩们改变了人生命运。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或许变换赛道的“探界者”迈对了方向,会有全新的收获,但“守界者”们日复一日坚守与扎根的事业,最终也会成全他们的一生。

点 评

修改后的写作片段将“探界者”和“守界者”进行了简单的对比,肯定了“探界者”的价值,同时对“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判断,用分析和说理的方式对举例论证进行补充,使论证更深刻、说理更真实。

类文阅读

片段1

“我的儿子是‘学渣’,但是我依然相信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国之栋梁”“我的儿子心理特别强大”……近日,一段“学渣”爸爸在家长会上的发言火上热搜。

如何看待孩子的分数,是无数家长的共同考题。谈及孩子的成绩现状,不卑不亢不回避;展望孩子的未来,有理有据有期许。这位父亲的发言,给足了孩子尊重、理解和信任,触动了不少经历过“高压式教育”的网友。成绩落后,从来不是件光荣的事,倘若有父母对孩子过分纵容、对成绩不管不问,当然不值得肯定。这位父亲的发言,真正值得思考的价值在于:父母应当如何面对孩子的不完美和缺点?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身心皆健康的孩子?

在对成功的定义和个体评价标准逐渐多元化的今天,“唯成绩论”的教育理念有所松动。知易行难,很显然,从理念到行动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正因如此,“鸡娃”风气、教育焦虑仍然盛行。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更不必讳言,通过成绩取得更高学历,仍是通向人生更开阔方向的重要途径。但学习效果是否能完全由分数体现?分数阶段性落后是否代表永远落后?分数高低与未来成就是否有必然因果联系?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节选自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钟于文章《“学渣”爸爸的发言为何火出圈》,有改动)

点 评

针对“学渣”爸爸的发言,作者剖析出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父母应当如何面对孩子的不完美和缺点?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身心皆健康的孩子?”抓住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行分析。接着层层追问:孩子的“学习效果是否能完全由分数体现?分数阶段性落后是否代表永远落后?分数高低与未来成就是否有必然因果联系?”这些问题都直击本质,启发读者思考。

片段2

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各种题材类型的新作品层出不穷,影视文化消费已从最初的匮乏走向富余。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重温经典?这是因为经典影视作品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艺术硕果,值得一品再品。很多能成为经典的影视作品用影像展示中国红色经典、历史经典、文学经典等内容。

在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渠道之便捷前所未有,从短文字到短视频令人应接不暇,但是人们深入思考的机会却越来越少。在经典意识面临挑战的时候,经典给予的深刻艺术体验显得格外珍贵。“重温经典”频道获得良好的收视成绩,原因之一就是其播放的经典作品呼应了当下观众渴望通过有深度的观赏开掘深层次的精神生活的诉求。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3月20日15版,冷凇文章《让追经典成为新风尚》,有改动)

点 评

文段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本质,分析了在影视文化消费富余的情况下观众依然愿意重温经典的原因,指出这是因为经典影视作品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出来的,能够满足观众深层次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