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问题思维寻找最好的作文立意

2024-05-24李小军

现代阅读 2024年12期

李小军

中学一级教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师。多年致力于提升“创意写作”在中学生读写实践中的转化与运用,在多家杂志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教育宣言: 以创意融通读写,以读写点亮人生。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关系着文章的品质,一篇好的文章首先在立意上能直击人心,彰显出作者的见识和思维品质。对于考场作文而言,审题立意更是关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的第一条就是“符合题意”。也就是说,一旦立意跑偏,会导致全篇文章缘木求鱼。如何确保立意准确并通过优质立意顺利地写出优秀文章?运用问题思维,以问题引导立意,是寻找最佳作文立意的一个重要方法。

运用问题思维

审题立意的内涵

“立意”就是根据作文材料(情境)确立自己的论点。所谓论点,一定是对某个问题作出的回答,有“论点”,就会有“问题”。因此,我们在审题立意时,不妨将作文材料(情境)中呈现的现象转化为具体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逐渐从材料(情境)中抽绎出核心论点,从而确定自己的最终立意。

例如,2024年九省新高考适应性测试作文题(河南、黑龙江、甘肃卷):

农耕区和畜牧区有个边缘交错地带叫作农牧交错带,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其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

请以“交错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交错带”是历史地理学专业名词,我们不必深究其定义,而需要把审题重点放在“通过运用问题思维,将材料中阐述的现象转化为具体问题,展开深入思考,进而在问题的回答中寻找作文立意,确立自己的论点”之上。

面对这则材料,我们的疑惑点在哪里?读者期待得到解决的问题有哪些?我们的思路可以从以上这些地方开始。

材料给出了“交错带”的概念阐述,因而从这个概念外延,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问:“交错带”有何特征?

答:“交错带”最大的特征是敏感,最先敏锐感觉到环境变化,进而带动整个地区变化。“交错带”是应对变化的“晴雨表”,能很快对变化作出前瞻性反映。

问:这种敏感特性为什么能够产生这样的作用?

答:“交错带”使处于这一地带的人在“风起于青之末”时,就能预测风的方向、风力大小、持续时间和最后影响,从而积极应对。即敏感于外部环境的细微变化,使问题刚刚出现就能被捕捉,从而作好应对准备,抢得发展先机。

问:“交错带”的特征有哪些隐喻?

答:“交错带”的敏感性告诉我们,要对各种变化进行综合判断,凭借敏锐的感官全方位吸收各种信息之后,对问题的发展趋势作出理性的判断。

问:“交错带”在哪些领域带给我们启示?

答: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五个方面都存在“交错带”,任选其中一个方面展开论述即可。

问:带着这些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结合实际情况,敏锐感知事物本质与规律,方能在历史发展、社会变化的关键时期把准脉搏,顺势而为,做时代的主人。

这样层层追问下来,我们的立意就会越来越清晰,而核心论点一定是围绕核心问题确立的。根据以上分析,题目的核心问题最终落在了“交错带的敏感性特征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至此,论点就基本可以确立了。比如:

从人生成长的启示角度,可以将“交错带”引申为一种人生成长的必经阶段、必要路径、关键经验等。拟题如:“交错带”变为“成

长圈”。

从历史发展的启示角度,可以将“交错带”引申为过去与未来的某个节点,历史发展中的关键事件等。拟题如:危中见机,“交错”寻路。

从社会变迁的启示角度,可以将“交错带”引申为一种应变危机的预兆、把握机会的品质、适应时代变化的素质等。拟题如:风起“交错带”,浪成微澜间;融入“交错带”,挺膺有担当。

从科技创新的启示角度,可以紧扣“交错带”的“敏感性”特点,从科技创新、敢为人先、引领发展等方面立意。拟题如:勇做“交错带”上的“先声”。

从生活交际的启示角度,可以结合“交错带”交错多元的特点,引申到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多元互融、互惠共生等。拟题如:因多元而交错,因交错而美好。

运用问题思维

审题立意的路径

通过以上示例,我们可以明确运用问题思维来确定立意的基本路径。具体包括三步:

第一,综合情境素材,将材料转化为不同层次的问题。

将材料转化成问题是审题立意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对考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一定要求。这一步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1.读懂材料的核心意思是什么

当下的高考作文命题通常在材料的解读上不设置太多障碍,保证让考生能够清晰地把握材料意思、充分地表达自我,但是对材料的审读与领会依然是有要求的,侧重内容层面和思维层面。内容层面,要求考生读懂材料表达了什么,其核心概念是什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上题中,要读懂“交错带”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其隐喻。思维层面,要求读懂材料中涉及各方面的逻辑联系。例如,“交错带”的特征分别和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着怎样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怎样的,等等。

2.思考读者想要看到什么

弄懂了材料的核心立意,也就是材料“说了什么”,接下来就要思考“读者想要看到什么”。这是审题立意中的“读者意识”。说理是一种公共性表达,不能自说自话,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需求。近年来,强化情境意识、读者意识是高考命题的鲜明特征,高考命题会在题目中针对读者意识作出明确要求,考生一定要充分予以重视。

例如2024年九省新高考适应性测试作文题(安徽、贵州卷):

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文化遗产”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种:

①向读者介绍一项文化遗产。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

②陈述某一项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

③通过讲述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题目中“学校校刊”规定了面向的读者是教师与学生,因而在写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师生的接受程度、言说重点、使用的语体色彩等。

第二,锁定核心问题,将核心问题的回答转化为论点。

明确了核心问题后,接下来就是逐步将核心问题转化为论点。这一步的难点是究竟该“问什么”。在面对一种社会现象或情境时,我们要从中提取出有关概念,从概念出发,进而追问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由此又能进行怎样的推理和拓展。结合前面“交错带”的例子,我们可以归纳出锁定核心问题的基本流程:

材料(情境)呈现了什么样的事实?

我们从事实中抽绎出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这个基本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概念的外延(特征、应用范围、对象等)是什么?

事实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事实需要获得怎样的解决?

事实给我们的启示和反思是什么?

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追问、对所给材料(情境)进行深度思考的过程,也是将材料内在逻辑显性化的过程。我们的论点就包含在对每个问题的回答之中。

第三,结合自身经验,聚焦论点,确定最佳立意。

在对每个问题作出回答的过程中,我们要聚焦论点,寻找最佳立意。所谓“最佳立意”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针对所给材料的指向,选出最符合材料中心的立意;其二,结合考生自身经验的积累,沿着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展开立意。也就是说,好的立意一定是两者的完美结合,缺一不可。如例文《勇立历史“交错”之潮头》中,作者从“交错带”的本义出发,寻找它与历史发展的契合点,将立意聚焦在“交错带”的外延上,阐述了“交错带”对历史发展的意义,重点论述了我们从中获得的启示,回答了我们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全文立意精准。

运用问题思维

审题立意的例文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