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离骚》,唱诵屈原的“美政”理想
2024-05-24罗莹
《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所作的浪漫主义诗篇。在这部三百七十余句、近两千五百字的长篇抒情诗里,屈原运用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大量神话传说来传达其进步理想、政治热情、峻洁品格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风格。本期﹃诗风词韵﹄,我们一起走进楚辞《离骚》,看看前路阻且长,屈原会如何为理想上下求索。
坚定不移的“美政”理想
注 释
①畋():打猎。②浞():指寒浞,后羿的相。③浇():寒浞之子。④强圉():强壮多力。⑤颠陨:覆灭、死亡。⑥遂焉:终究、终于。⑦菹()醢():古代酷刑,指剁成肉酱。⑧祗()敬:恭敬谨慎。⑨阿:亲近,偏袒。⑩错:通“措”,措置。⑪茂行:美好的德行。⑫严:同“俨”,恭敬庄重的样子。⑬挚:商汤贤相伊尹的名字。⑭咎繇():即皋陶,禹的贤臣。⑮说 ():指傅说,殷高宗武丁的贤相。⑯吕望:指吕尚,即姜太公。⑰鼓刀:宰杀牲畜时发出的响声。⑱该:预备。
“美政”一词最早出现在《离骚》的尾句“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所谓“美政”,是指屈原理想中完美的政治制度,即以民为本,推行仁治、法治,这在《离骚》中有突出的体现,具体而言:
以民为本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从《离骚》中可以看出,屈原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意识,他的“美政”理想,归根究底是想解决民生问题。《尚书》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民生与国家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君主施以仁政、任人唯贤、修明法度皆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如此国家才得以安宁。
仁政治国
屈原多次运用对比的方法,讲述国家在圣君与暴君治理下命运走向的不同。古代圣君如汤、禹、文王等,他们德行兼备、循礼守法、选贤任能,因此国顺民安;与之相OzJjaWd0Aje2gYsvHdoUCcDd4iJ11zLDkgt9/6OLMCg=反,后羿因为沉迷田猎,结果被宰相寒浞所杀,寒浇、桀、纣等暴君也都落得身死国衰的结局。屈原对比举例,意在激励怀王效法贤君,以暴君为警戒。他认为,只有统治者明理明智,能遵循常道,以仁政治国兴邦,才能使国家强大繁荣、社会和谐稳定。
举贤能、修法度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是屈原 “美政”理想的重要部分。“举贤授能”是指选拔人才应不论出身与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 而注重真才实用,唯才是举。伊尹、傅说、姜太公、宁戚等古代贤臣得遇明君的故事,说明了不拘身份任用人才的合理性。“循绳墨而不颇”意在强调修明法度、健全法治的重要性,屈原曾明确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限制贵族特权,认为法不阿贵、一视同仁才是国家长治之法。
上下求索的追寻历程
屈原的“美政”理想,充满了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他不断自修美德和才能,立志为楚国尽忠。然而,这条追寻理想的道路遍布荆棘。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①兮,謇朝谇②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③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④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⑤规矩而改错⑥。背绳墨⑦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节选自《离骚》
注 释
①鞿( )羁:马缰绳和络头,比喻自我束缚。②谇():进谏。③纕():佩带。④浩荡:放荡自恣,不深思熟虑的样子。⑤偭():违背。⑥错:通“措”,措施,指先圣之法。⑦绳墨: 匠人打直线用的工具,这里比喻法度。
通过《离骚》的叙述,可知诗人屈原与楚国反动贵族之间政治斗争的激烈。战国末期,七雄相争,礼崩乐坏,战乱频繁,而楚国朝廷贪腐之风横行,党争激烈,国力日渐衰弱。“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四句以工匠违背准绳比喻那些破坏规矩准则、投机取巧、曲意逢迎的人,揭示了彼时楚国朝内环境及社会风气的黑暗。楚怀王昏庸,听信小人谗言,对包括屈原在内的诸多贤臣进行打压流放。但即使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遭遇排挤,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屈原仍然为其“美政”兴国的理想不懈奋斗,“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便是他为理想执着求索掷地有声的铮铮誓言。
玉碎与瓦全的最终抉择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楚才晋用”式的人才流动现象极为普遍,两度任秦相、以连横之术破合纵之策的名臣张仪便是魏国人。此时的屈原,面对楚国黑暗艰险的社会现实,继续留守甚而会有性命之虞,离开故国方有择遇明君、施展抱负、名扬天下的可能。在灵氛、巫咸的劝告下,屈原曾有过短暂的退隐之念—“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然而, 在远行途中回望故乡时,屈原悲痛难以自抑,他终究无法为个人得失而弃国家危难于不顾,家国情怀是他一生的信仰和精神支柱。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入楚国都城郢都,曾经雄视天下的楚国大厦将倾,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屈原的“美政”理想也随之覆灭。“玉碎”还是“瓦全”?已经到了作出最终抉择的时候。
如《离骚》之结局,“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屈原最终效法殷商大夫彭咸,投水而亡,以生命为代价,践行了对国家的承诺。他那为理想不懈求索的精神和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成为后世汲取不尽的宝贵财富。
阅读联想
有学者曾将屈原的形象概括为:一个怀芷吐芳、洁身自好、品格高洁的雅士;一个忠心耿耿、体恤民众、热爱国家的贤臣;一个屡遭贬谪、漂泊孤寂、慷慨激烈的迁客。阅读上文,你对屈原的形象有了怎样深入的理解?请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并写一段话。
拓展阅读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屈原是我们知道的第一位楚辞作家,比他稍晚一些,楚国还出现了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他们学习了屈原的写作方式,也写过好的作品,如宋玉的《九辩》《招魂》,景差的《大招》等。然而,司马迁说这些后起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文字水平是够了,却没有屈原那样独到的精神,也都没能超越屈原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屈原确实是独一无二的。
总的来说,无论是题材的瑰丽、视野的广阔还是构思的巧妙、写作手法的多样,屈原都不逊于同时代乃至后世的任何一位作家,因此,古往今来有那么多人称赞屈原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对屈原的文学地位评价最精辟的,莫过于《文心雕龙·辨骚》末尾那篇简短的“赞”了: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
(节选自《月读》2016年9期文章《屈原:辞赋之祖爱国魂》,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