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当将军的诗人

2024-05-24王这么

现代阅读 2024年12期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驴跟诗人,好像是一对完美的拍档。

诗人的气质,跟高头大马的确不搭调;而驴,体格小巧,加上诗人缓步而行的翩翩风度,就很相得益彰了。唐代郑綮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边走边比画,“推”好呢还是“敲”好,也只能骑驴。

驴跟马的区别,陆游是很明白的。“此身合是诗人未?”剑门关下,陆游很不高兴地嘀咕着,这一生,才不乐意骑驴,才不爱当诗人!他想骑的是战马“的卢”,想做的是如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将军。然而他不是将军,连战士都算不上。八十多年的人生里,他真正的军旅生涯只有一年多,且是文职,年纪也不小了。这一年的事情,他用足后半生来回忆和书写。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过剑门关这一年,陆游四十八岁。孔子云“五十而知天命”,不该再发牢骚、再有无谓梦想。

然而陆游这个人,天生一根筋,好像磨坊里的那头驴子,给它一只悬在眼前的胡萝卜,能转个一生一世。那根“胡萝卜”,就是岳飞曾经执着过的“靖康耻,犹未雪”,就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的家在汴梁,世代为官,到他这一代,风云突变。三岁时,金军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他被母亲抱在怀里,随着乱军和呼号的流民逃到江南。即使年纪尚小,他也是南渡之民,血液里流亡的耻辱记忆,故国三千里的不堪与思念,像火一样炽烈,像刀锋一样尖刻,无日可忘。

陆游仕途起伏,屡次被起用,旋又受抑,直观地体现着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激烈斗争。直到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州,再次上京面圣。这一年,宋孝宗六十岁,陆游六十二岁,离第一次君臣相对已经二十四年了。当年两人都意气风发,现在呢,一对发须斑白的老人家。皇帝对陆游仍然满怀激情地纵论国事不置可否,只对他多年来的诗文成就大加赞赏,谈起严州山水甚好,谆谆道:“先生可多写诗。”

陆游很失望。他在退隐的日子里,无一刻忘记报国的雄心,而皇帝本人却已经这样心灰意懒,这样的面圣又有什么意义?对于宋孝宗,这一次召见或许只是他对年轻时理想的一次怀旧,对中兴大业的一次追念。朝野上下,举目不见可用之材,将军多老死,当年曾热烈拥护自己的主战派臣子们,在朝堂上沉默地腆着圆润的肚子,面目模糊,已经分不清谁是谁,皆只求内外无事,平安度日。三次北伐,无不失败,甚至才着手准备,便已夭折。人才凋零,内外掣肘,这一生的挫折,皇帝的感触未尝不比臣子来得更深。而陆游却至死都保持着一颗乐观的心,锲而不舍,信念不倒。

作为皇帝,宋孝宗对陆游的欣赏很可能也是带着些许羡慕的—他是泥塘般现实里,奇迹般未曾磨灭的一缕理想之光。虽然已经没用了,可存在着,总能给人带来一点安慰。

(节选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大宋河山可骑驴》,有改动)

阅读思考

理想是有高度的。大千世界,有人因理想实现而欣喜欢悦,有人因理想搁浅而嗔恚迷惘。然而还有一些人,他们的理想超脱了自我,攸关家国,不再因物而喜、以己而悲,终以超越时局的智慧,给予后来者无尽的启迪与力量。

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春秋末期孔子的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唐人杜甫的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宋人张载的理想……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怀抱着崇高的家国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这些已完成的和未竟的家国理想,究竟有何意义?为何这些坚守家国理想的人能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彪炳千秋,为中国人民世代传颂?请给出你的思考和感悟。

(答案提示:对家国理想的意义,可以进行横向分析,从对个人的影响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影响进行探讨;还可以进行纵向分析,探究这些家国理想在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作用。通过对其意义的分析,得出那些坚守家国理想的人为后人世代传颂的理由。)

群 文

总 结

群 文

活 动

如果你是“理想刻录机”的主人,请你采访收集身边的人关于理想的素材,了解他们的理想是否已达成,并“刻录”下他们树立理想、追求理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