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智库建设研究
2024-05-24袁刚金源袁帅
袁刚 金源 袁帅
摘要:[目的/意义]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智库存在站位高度、研究精度、建设力度上的不足,高质量发展为高职院校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方法/过程]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数据统计、典型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针对上述不足,以江苏省为例,通过“社科联+高职”形式构建新型智库,达到高职院校智库高质量“供智”和“共治”要求。[结果/结论] 建议高职院校智库要实现由服务“学术之需”到服务“决策之需”的根本提升,由“慢工细活”钻研向“精准高效”供智的根本提升,由“多头分散”状态向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根本提升。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高职院校智库 社科联
分类号:G718.5 C932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4.02.12
1 引言
美国学者保罗·迪克森(Paul Dickson)在《智库》(Think Tanks)一书中首次提出现代意义上的“智库”概念[1]。他指出,智库是一种稳定的、相对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其研究人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广泛的政策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在政府、企业及大众密切相关的政策问题上提出咨询[1]。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以下简称“新型智库”)的建设与发展。近年来,我国智库得到了长足发展,2023年11月,浙江大学信息资源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智库影响力评价报告2022》[2]数据显示:中国有5家智库进入“全球综合类智库Top 20”,仅次于有9家智库上榜的美国;“中国大学智库Top10”上榜者则完全来自本科高校,高职院校智库建设存在明显差距。教育部印发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为高校智库建设提供了指引。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一部分,兼具高等教育的层次特征和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同时其服务对象及领域又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基层性特征。如何建设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新型智库值得研究。
高校智库,国内外均有成熟研究,高职(国外类似的是地方高校)智库国内外均研究不多。我国将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于为区域、为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这一视角,可参考国外学者对地方高校智库的研究。例如,美国学者威利斯·苏珊(Willis Susan)[3]以布鲁金斯教育智库为例,研究了地方高校智库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克里斯蒂·迈克尔(Kirst Michael)[4]以加利福尼亚州地方高校智库为例,研究了地方高校智库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唐纳德·埃布尔森(Donald Abelson)和斯通·戴安(Stone Diane)[5]研究了地方高校智库成长与发展的原因;斯通·戴安(Stone Diane)[6]研究了知识交流在地方高校智库中的重要作用。国内相关研究则起步较迟,2023年1月23日,笔者以“高职智库”为主题对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发现,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期刊的相关论文仅有16篇,时间跨度为9年(2014—2022年),这一领域高水平研究论文年均仅1.78篇。毛光霞[7]提出要从“供智”到“共治”,形成高校智库共治共同体,高职院校普遍力量较弱,在智库建设中通过借力“共治”的思想值得借鉴;赵凤霞[8]重点研究了应用型高校智库,认为应突出应用实践性、创新驱动性、高度融合性,值得高职院校智库借鉴;曹毓民[9]则专门研究了高职院校新型智库建设的特色、原则与举措,提出高职院校新型智库要建章立制、智政互动、科学谋划。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智库建设提供了研究基础和参考。
2 问题导向:我国高职院校新型智库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差距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智库报告(2020—2021):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指出“新型智库的高质量发展是整个中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题中应有之义”[10]。近年,我国高职院校智库虽然“建起来”“多起来”[11],但距离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不小差距。
2.1 站位高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教育部印发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明确高校智库的定位是“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这一定位要求智库必须要有站位高度。但很多高职院校智库与这一要求存在明显差距,突出表现为以下3点。一是“偏”——定位有偏差。高职院校智库必须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为人民服务,但有些智库定位有偏差,把自已定位为“咨询公司”“点子公司”。二是“低”——影响力偏低。在遇到严峻形势、重大舆情时,很多高职院校智库显得权威性不够、影响力偏低,不能主动介入并引导舆论方向。三是“小”——话语权偏小。在国际交流上,西方發达国家高校智库(含地方高校智库)发声较多,进而形成了“舆论场”,而我国高职院校智库总体国际影响力不够、话语权小。
2.2 研究精度有待进一步校准
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和治理水平提升,需要高职院校智库做出精准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谋意见,对此不少高职院校智库还存在很大不足,突出表现为以下3点。一是“短”——研究储备短缺。有些高职院校智库针对某些专业领域持续的储备性研究不足,遇到问题,常常做“临时抱佛脚”式研究,导致研究质量不高。二是“平”——研究成果平庸。一些高职院校智库研究常集中在宏观层面,对具体问题聚焦不够,研究内容平庸化、不实用,对策建议原则化、不管用,应对措施针对性不强、不能用。三是“快”——研究内容过时快。部分高职院校智库为追求热点,在非专业领域急于发声,导致研究结论常常站不住脚,很难达到精准管用的决策参谋作用,提出的观点很快过时。
2.3 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部分高职院校智库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不足。一是“软”——工具偏软。不少高职院校智库研究缺少专业化的研究工具,没有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等新技术等运用于研究,有些研究成果是“旧瓶装新酒”。二是“弱”——支持偏弱。相对高职院校而言,政府部门在政策、资金、信息方面处于优势地位,但有些部门对高职院校智库支持偏弱,导致部分智库建设过程中政策缺支持、资金无保障、信息不对称。三是“散”——协作偏散。大部分高职院校智库建设力量比较分散,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不够紧密,单纯由智库“供智”多,没有达到“共治”智库的要求。
3 建设思路:通过“社科联+高职”新型智库高质量“供智”
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就新型智库构建方式、运行机制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做出创新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江苏省为例,该省发挥社科联资源整合优势,聚合全省高职院校社科研究资源,在全国率先推出以“社科联+高职”的形式建设新型智库——2020年11月,由江苏省社科联批准培育和建设16个高职院校社科应用研究协同创新基地[12](表1)。本文圍绕这批“社科联+高职”新型智库进行分析,总结出推动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可供鉴、复制、推广的经验,为高职院校智库进一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2)“学校类型”栏目中“职业本科院校”依据为《教育部关于同意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科)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函》(教发函〔2020〕35号);“国家‘双高院校”依据为《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函〔2019〕14号);“江苏省‘双高院校”依据为《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名单的通知》(苏教职函〔2021〕48号)。
3.1 发挥社科联体系优势,把握智库站位高度
社科联的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权威性。党和国家一系列文件、报告都是将新型智库建设置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之下,各地、各级社科联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坚力量,以社科联为基础建设新型智库有国家制度保障、具有权威性。二是联合性。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社科联成立于1962年,是省委领导下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合组织,是全省性社科学术社团和民办研究机构的业务主管单位,是省委、省政府联系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发展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力量。以省社科联为基础建设新型智库能够统揽省内的社科研究资源。三是系统性。江苏省社科联主管全省社科类社会组织104个及民办社科研究机构14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的学术社团网络。江苏省共有59个县(市、区)、40所高校成立了社科联组织,在研究团体的设置、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覆盖面方面均具有系统性优势[13]。
3.2 发挥高职院校类型优势,校准智库研究精度
高职院校的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高等性。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高职院校的高等性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高等性是智库研究质量的重要保障。江苏省依托丰富的高职教育资源,有条件开展前瞻性、可操作性、有针对性的智库研究。二是职业性。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能较好地服务产业发展。《2021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为4.1∶44.5∶51.4[14]。江苏省16家“社科联+高职”新型智库中有9家是服务产业发展的,其中服务第二产业的4家、服务第三产业的5家,除了第一产业空缺外,服务第二、第三产业的智库比例为4∶5,与江苏省第二、第三产业比例4.45∶5.14的实际情况高度匹配。三是基层性。与依托本科院校建立的新型智库进行比较:本科院校智库一般定位战略层级较高、研究角度偏宏观,较少针对县(市)一级区域发展和基层治理设立智库;而高职院校智库研究角度相对偏微观,刚好能填补这一空白,“社科联+高职”新型智库体现了这一特点,16家中有7家是服务区域发展、社会事业、基层治理的。
3.3 发挥省域高职数量、质量及财力优势,加大智库建设力度
一是从数量上看,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15],截至2023年6月15日,江苏省共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1所,专科层次高职院校90所(以上91所学校在本文中统称为“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总数位居全国第3(仅次于河南省的111所、广东省的96所),是全国高职教育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二是从质量上看,江苏省高职教育质量处于领先地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实现“十一连冠”、教学大赛获得“九连冠”[16]。教育部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国家‘双高院校”)建设以来,江苏省已有20所高职院校入选,为全国最多,并培育建设了25所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简称“江苏省‘双高院校”)。16家江苏省“社科联+高职”新型智库依托院校中有1所职业本科院校、9所国家“双高”院校、5所江苏省“双高”院校,均为全省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为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了质量保证。三是从财力上看,江苏省高职院校财政预算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据高职发展智库统计,按各省(市、自治区)2021年度高职院校财政预算中位数排行,江苏省以28,359万元人民币位列全国第4位,使高职院校智库建设有较为充足的财力保障。高职发展智库还对2021年度高职院校财政拨款进行了统计,其中江苏有2所高职院校进入全国前10名,分别是位居第4的江苏城市职业学院(65,344万元),位居第7的扬州市职业大学(47,686万元)[17],这2所院校均在16家江苏省“社科联+高职”新型智库建设单位之列。
4 运行机制:通过“四共”机制使社科联与高职院校智库高质量“共治”
江苏省“社科联+高职”新型智库通过“愿景共构、队伍共组、平台共建、成果共享”运行机制,达到社科联与高职院校高质量“共治”新型智库的效果,实现“1+1>2”的合作成效。
4.1 愿景共構,高起点谋划定位
通过共建新型智库,省社科联与高职院校初步构建了新型智库共同体,在合作中形成了共同愿景,表现为牢牢把握4个定位。一是政治方向性。“社科联+高职”新型智库须牢牢把握明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地培育优良研究之风,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于研究中。二是学术引领性。围绕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智库所在地、所在校“十四五”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新型智库、学术社团、平台建设,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政府和学校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意见。三是统筹协调性。切实发挥社科联“联合、协作、服务”的作用,通过智库完善“个人—团队—团体”横向联合、“社科联—学校—院系”纵向结合的组织体系,密切各校人文社科类社团、机构间的协作,在沟通联系上更主动,在协作配合上再加强,共同形成更大的研究合力。四是制度规范性。江苏省社科联发布了《江苏省高职院校社科应用研究协同创新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苏社联发〔2021〕54号),进一步健全并完善新型智库会议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建立稳定的沟通和协调渠道,努力争取各方面支持,不断提升和优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4.2 队伍共组,高标准组建团队
“社科联+高职”新型智库建设,人才是关键,需高标准组建专家团队。一是选好首席专家。省社科联要求,新型智库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高职院校申报人为首席专家,由申报学校领导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首席专家学术造诣高、在省内外同行中有较高知名度,在主攻方向上有良好的学术科研基础和研究实力,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二是建好专职团队。例如,扬州市职业大学新型智库发挥学校“双百工程”(百名教授、百名博士)、“双师工程”(既是高校教师又是行业专家)的人才优势,遴选出一批优秀专家作为智库专职团队,围绕智库主攻方向,分领域、分层次培育梯层结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激励约束机制作用,常态化推进研究,对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组织攻关,形成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成果。三是选聘兼职人员。省社科联规定,新型智库应在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各聘请一位首席专家,协助学校首席专家做好智库工作,使智库研究更贴近实际,更具操作性。上述举措使智库专家团队建设聚散有度,形成“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的建设效果。
4.3 平台共建,高水平提升建设
在平台共建中,江苏省明确了省社科联是各高职院校智库的业务主管部门。各高职院校在省社科联统筹下主动作为、积极工作,主要做到了3点。一是支持建设。省社科联为智库提供必要的支持,每年提供建设经费5万元。省社科联主办,各高职院校轮流承办高职院校社科研究校长论坛、智库建设推进会、专题学术研讨会等,加强智库间的学术交流。二是科学评价。“社科联+高职”新型智库建设每3年为一个周期,省社科联负责指导并考核智库建设,实行“定期检查评估、不合格淘汰”的动态管理模式,评估结果作为衡量工作业绩、分配课题数量、提供后续经费支持的主要依据。三是不断突破。省社科联充分挖掘江苏省高职院校在“双高”建设中的优势,召开“双高”院校社科联建设推进会,推进高职院校社科联建设[18],通过将学校社科联与新型智库机构合署,形成决策咨询研究的工作合力。
4.4 成果共享,高质量运用成果
一是成果研究更实用。例如扬州市职业大学新型智库积极参与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帮助学校明确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人才培养、专业发展等方面定位,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得到了江苏省教育厅官网推介[19]。二是成果形态有变化。省社科联每年均针对高校社科联发布发展专项课题[20],要求各“社科联+高职”新型智库每年须报送2篇研究报告,同时鼓励各新型智库面向社会组织研究课题。如扬州市职业大学新型智库课题,强调应用性,不强调必须发表论文,但要求提供决策咨询报告、成果要报,或得到领导正面批示、转化为政策文件等[21]。三是成果共享面扩大。新型智库成果逐渐改变过去“一次性”产品形态,做到一次研究,多次分享,利用智库论坛、网络推送、新媒体等形式扩大传播面。
5 关于推动高职院校智库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江苏省通过“社科联+高职”共建新型智库,在形式构建上做出的有益探索,是建设高职院校智库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推动高职院校智库高质量发展除了形式创新外,更关键是要在内涵上不断提升,才能全面提升社科研究、咨政服务和人才培养水平,促进产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现实价值的究研成果,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5.1 努力实现高职院校智库由服务“学术之需”到服务“决策之需”的根本提升
高职院校智库要深入学习贯彻和研究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的重大判断和重要论述;要按照江苏省教育现代化与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部署,从基础理论、发展战略和实践创新等方面开展智库研究;要做好“学术之需”与“决策之需”的对接,实现提档升级、适当扩容,如要填补江苏“社科联+高职”新型智库服务第一产业的空白点,适当增加服务区域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智库;要强化智政互动,推动智库专家与决策领导工作衔接,导入领导点题式“命题作文”+专家解题式“定制服务”机制[22],通过定向招标或邀标形式,将专家的研究成果报送领导,为领导决策提供参阅意见。
5.2 努力实现高职院校智库由“慢工细活”钻研向“精准高效”供智的根本提升
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智库成果支撑。学校研究人员更倾向于做“象牙塔”式慢节奏钻研,而智库要求研究成果更加精准、快速、高效。智库必须苦练内功、快速响应,切实发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势,成为高职院校社科应用研究的“试验田”“桥头堡”。智库可围绕江苏省高职教育“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的“三全育人”典型选树工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工程、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终身教育”提升工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工程、职业教育智库建设工程、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建设工程、产教融合提升行动工程、数字化升级赋能工程、国际化水平提升工程等开展研究,产出智库精品。要推动智库与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主动作为、积极发声,建立跨专业、跨区域、跨部门的学术交流平台,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智库品牌。
5.3 努力实现高职院校智库由“多头分散”状态向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根本提升
高职院校智库在依托社科联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多元协同,以改变“多頭分散”状态。要通过智力贡献,争取进一步加大党政部门、社科联对智库的政策、经费、信息支持力度,提升智库的软硬件建设水平;在智库层面要建立起学校与政府、企业人才互通、共用的“旋转门”机制[23],将一批党政机关领导、社科联专家、产业教授、技艺大师吸收进智库,加强智库专兼职人员的交流、培训,部分智库优秀专家也可到政府部门交流任职;较为成熟的智库可登记注册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进行实体化、规范化运行;要进一步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整合优质资源,实现多元协同创新,在党政部门、社科联、高职院校共建共治基础上推动新型智库共同体建设。在多元协同的基础上,要建立科学的多元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中可将智库成果纳入评价体系,作为教师的代表作,既有利于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倾向,又利于提升智库的地位和影响力;高职院校智库建设评价可学习、借鉴、吸收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智库评价指标体系(GB/T 40106-2021)》等最新评价标准,使智库评定、管理、提升、淘汰等环节都有据可依。
6 结语
我国目前有高职院校1,578所[16],培养的学生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江苏省通过“社科联+高职”形式构建了具有省域特色的高职院校智库,其他区域在借鉴、推广的基础上亦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高职院校智库建设经验,共同为我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Paul Dickson. Think tanks[M]. New York: Atheneum, 1971: 1-3,16-18.
[2] 全球智库影响力评价报告2022 [EB/OL]. (2023-11-24)[2024-03-07]. https://ciraa.zju.edu.cn/report/report20231124.pdf.
Global Think Tank Impact Evalution Report 2022[EB/OL]. (2023-11-24)[2024-03-07]. https://ciraa.zju.edu.cn/report/report20231124.pdf.
[3] Willis Susan. Conservative think tanks and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Selected public research institutes andtheir views on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D]. Bowling Green: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1992.
[4] Kirst Michael. Bridging educatio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policymaking[J].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00, 26(3/4): 379-391.
[5] Donald Abelson, Stone Diane. Think tank traditions: policy research and the politics of ideas[M].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4.
[6] Stone Diane. Capturing the political imagination: Think tanks and the policy process[M]. London: Routledge, 2013: 35-38.
[7] 毛光霞. 从“供智” 到“共治”: 高校智库共治共同体的发展导向[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0, 43(10): 63-68.
MAO G X. From “intelligence supply” to “co-governance”: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the co-governance community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J]. Studies: Theory & Application, 2020, 43 (10): 63-68.
[8] 赵凤霞. 应用型高校专业智库建设的突出问题及化解之策[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2, 7(5): 48-54.
ZHAO FX. Prominent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think tank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22, 7(5): 48-54.
[9] 曹毓民. 高职院校新型智库建设的特色、原则与举措[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15): 76-77.
CAO Y M. Characteristics,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 tank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J]. China Higher Education, 2021(15): 76-77.
[10] 中国智库报告(2020—2021):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EB/OL]. (2021-08-27)[2022-04-30]. https://ctts.sass.org.cn/_s33/2021/0827/c1987a121795/page.psp.
China Think Tank Report(2020-2021): Towards a new stag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EB/OL]. (2021-08-27)[2022-04-30]. https://ctts.sass.org.cn/_s33/2021/0827/c1987a121795/page.psp.
[11] 范思立. 中国智库存在四大“有待提高”[N]. 中国经济时报, 2021-08-09(004).
FAN S L. There are four “to be improved” in Chinas think tanks[N]. China Economic Times, 2021-08-09(004).
[12] 2020年度江苏省高职院校社科应用研究协同创新基地拟立项名单公示[EB/OL]. (2020-11-16)[2022-04-30]. http://www.js-skl.org.cn/notice/9871.html.
The list of projects to be established for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se of social science application research in Jiangsu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2020[EB/OL]. (2020-11-16)[2022-04-30]. http://www.js-skl.org.cn/notice/9871.html.
[13] 江苏省社科联简介[EB/OL]. (2020-12-31)[2022-04-30]. http://www.js-skl.org.cn/survey/.
Introduction to Jiangsu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s[EB/OL]. (2020-12-31)[2022-04-30]. http://www.js-skl.org.cn/survey/.
[14] 2021年江蘇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2-03-31)[2022-04-30]. http://www.js.gov.cn/art/2022/3/31/art_64797_10398993.html.
Statistical bulletin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in 2021[EB/OL]. (2022-03-31)[2022-04-30]. http://www.js.gov.cn/art/2022/3/31/art_64797_10398993.html.
[15]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 (2023-06-19)[2024-03-07]. 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3/202306/t20230619_1064976.html.
List of Nation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EB/OL]. (2023-06-19)[2024-03-07]. 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3/202306/t20230619_1064976.html.
[16]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21〕115号)[EB/OL]. (2022-01-18)[2022-04-30]. http://www.jiangsu.gov.cn/art/2022/1/18/art_46144_10320271.html?gqnahi=affiy2.
Notice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on Printing and Distributing the “Fourteenth Five-Year Plan” Education Development Plan of Jiangsu Province (SZBF[2021]No. 115)[EB/OL]. (2022-01-18)[2022-04-30]. http://www.jiangsu.gov.cn/art/2022/1/18/art_46144_10320271.html?gqnahi=affiy2.
[17] 2021年高职院校预算大公开:最高预算与最低相差24亿[EB/OL]. (2021-06-18)[2022-04-30]. http://www.zggzzk.com.cn/redianzixun/shownews.php?id=905. Budget disclos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202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ximum budget and the minimum budget is 2.4 billion[EB/OL]. (2021-06-18)[2022-04-30]. http://www.zggzzk.com.cn/redianzixun/shownews.php?id=905.
[18]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社科联建设推进会在南京召开[EB/OL]. (2020-08-13)[2022-04-30]. http://www.cssn.cn/skyskl/skyskl_yw/202008/t20200813_5169061.shtml.
The “double high plan” social science association construction promotion meet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s held in Nanjing[EB/OL]. (2020-08-13)[2022-04-30]. http://www.cssn.cn/skyskl/skyskl_yw/202008/t20200813_5169061.shtml.
[19] 扬州市职业大学明确“十四五”定位 推动高质量发展[EB/OL]. (2021-04-12)[2022-04-30]. http://jyt.jiangsu.gov.cn/art/2021/4/12/art_57813_9750480.html.
Yang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clearly defines the “Fourteenth Five-Year Plan”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EB/OL]. (2021-04-12)[2022-04-30]. http://jyt.jiangsu.gov.cn/art/2021/4/12/art_57813_9750480.html.
[20] 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社科联发展专项课题拟立项项目公示[EB/OL]. (2021-10-11)[2022-04-30]. http://www.js-skl.gov.cn/notice/list-129/10288.html.
Announcement of the proposed project of the special proj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of Jiangsu Province in 2021[EB/OL]. (2021-10-11)[2022-04-30]. http://www.js-skl.gov.cn/notice/list-129/10288.html.
[21] 關于组织申报2021年度扬州市职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研究课题的通知[EB/OL]. (2021-11-19)[2022-04-30]. https://fgc.yzpc.edu.cn/2021/1220/c1953a40615/page.htm.
Notice on Organizing and applying for the 2021 research project of Yang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ssociation[EB/OL]. (2021-11-19)[2022-04-30]. https://fgc.yzpc.edu.cn/2021/1220/c1953a40615/page.htm.
[22] 刘伯高, 乔湘流. 协同才能激活地方新型“智” 库[J]. 红旗文稿, 2015(21): 37-38.
LIU B G, QIAO X L. Synergy can activate local new “intelligence” library[J]. Red Flag Manuscript, 2015(21): 37-38.
[23] 任恒. 构建我国新型智库“旋转门” 机制: 内涵、现状及思路[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1): 75-84.
REN H. Building a “revolving door” mechanism for Chinas new think tanks: Connota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ideas[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 21(1): 75-84.
作者贡献说明:
袁 刚:主笔完成论文,主持论文相关课题;
金 源:协助论文写作,文献综述;
袁 帅:协助论文写作,数据资料分析。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16 New Think Tanks of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Jiangsu Province
Yuan Gang1,2 Jin Yuan3 Yuan Shuai4
1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Yangzhou 225009
2Province New Era Grassroots Party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Governance 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se, Yangzhou 225009
3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0
4School of Management,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Some think tank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lack sufficient positioning, research accuracy, and construction effort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has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Method/process]Through a mixed-method approach, including literature reviews, data statistics, case analysis, etc, addressing these shortcomings, this paper uses Jiangsu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to develop a new model of think tank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supply of intelligence” and “co-governance” of the new type think tank. [Result/Conclusion]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new type of think tank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shift: from catering to “academic needs” to addressing “decision-making needs”; from engaging in “slow work and careful work” study to “accurate and efficient” intelligence supply; and from “Multi-head dispers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Multi-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ink tank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22-12-29 修回日期:202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