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重要论述的形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4-05-24杨丽孟文迪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海洋强国人类命运共同体

杨丽 孟文迪

(1.2.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重要论述凝聚了其对国际政治和文化格局的深刻思考,是在中国崛起背景下形成的重要战略思想。在理论维度上体现为“共产主义革命”与“生态运动”相交织,在历史维度上体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在实践维度上体现为“制度共建”与“文化共融”相并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重要论述是独具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其世界观基础,中华优秀海洋治理观是其价值遵循,建设海洋强国是其实践归宿。我们可以通过打造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话语体系、构筑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话语平台并提升参与质量以及加强海洋人才话语能力建设等途径,提升中国在全球海洋事务中话语权,为构建国际海洋治理新格局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海洋治理话语权 人类命运共同体 海洋强国

[中图分类号]  D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642(2024)02—0011—05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粮食安全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1FKSB032)、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SJGLX132Y)、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HAUTZX202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丽,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孟文迪,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引言

海洋话语权是在国际海洋事务中,国家或地区在制定规则、发表意见、影响决策等方面所拥有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在海洋治理领域,拥有话语权意味着能参与并主导国际海洋事务的决策,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有效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既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其倡导的多边国际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平等协商的原则等,为全球海洋治理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方向。深入探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的重要论述,分析其形成背景、特征以及对国际社会的积极价值,为提升中国在全球海洋事务中话语权,为国际社会构建更加开放、合作、稳定的海洋治理新格局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重要论述的形成逻辑

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重要论述的形成逻辑进行分析,其在理论维度体现为“共产主义革命”与“生态运动”相交织,在历史维度体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在实践维度体现为“制度共建”与“文化共融”相并存。结合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相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治理理念,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一)理论维度:“共产主义革命”与“生态运动”相交织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重要论述进行分析,呈现“红”“绿”两个方面的特点,红色代表共产主义革命,绿色代表生态运动。“红绿”因素相互交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社会结构的转变。红色视角强调消除阶级差异、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结构。在其视角描述的社会中,资源和权力的分配更加平等,由于避免了寡头垄断,进而增强了社会中更广泛层面的话语权。平等的社会结构有益于确保不同社会群体在海洋资源分配和利用等问题上获得公正的对待。绿色视角关注生态平衡,意味着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环保主张可能引发政策变化,由于其强调限制过度开发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反映在国际舞台上,需要通过积极倡导环保合作,提升国家在全球环保议题中的话语权。二是国际关系的重构。红色视角在国际舞台上旨在形成更多国家参与的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国际合作的模式,国家之间需要通过集体协商共同处理海洋事务,增强合作中的话语权。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在国际平等和发展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绿色视角注重全球环境合作,国际社会可以形成更紧密的联盟,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生态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全球环保合作,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

(二)历史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涵盖了丰富的话语权思想,这些思想在中國社会的发展中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社会秩序以及权力结构。一是儒家思想中的礼与仪。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礼与仪成为其中的核心概念。遵循规范化的礼仪,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从而获取话语权。这种思想强调尊重上级和长辈,尊重传统价值,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建设的关注有一定的契合度。二是墨家思想中的兼爱和公平,反对战争和权力斗争,强调“兼爱”的理念。在这一思想中,强调每个人的话语权和平等,主张消除不必要的争斗,倡导和谐社会。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念有一定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阶级的最终消亡,追求公平正义,墨家的兼爱理念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道德支撑。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而墨家则更强调消除争斗,这两者在具体实践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三是道家的无为而治。道家思想认为过度干预可能会破坏自然秩序。无为而治与马克思主义中有关政府干预程度的思想有所关联。马克思主义强调,政府对经济和社会领域应有一定的干预。在话语权方面,这可以理解为尊重他人,不过分干预他人的言论权利,鼓励言论的自由交流,但又要避免过度争论和冲突。

(三)实践维度:“制度共建”与“文化共融”相并存

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就是提升国家或地区在国际海洋事务中发言权、决策权和影响力。在这方面,“制度共建”和“文化共融”两个角度相辅相成,共同助力我国在海洋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制度共建”着重于建立明确的国际规则和合作机制,以确保海洋事务的有序发展和公平秩序。这包括遵循国际法、国际公约,参与国际海洋组织,共同制定并维护有关海洋权益划定和环境保护的规则,倡导积极参与和遵守国际规则的行为,有效提升国家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决策影响力。此外,通过提出创新性的海洋治理方案,促进地区和全球间的合作,也有益于增强国家在海洋议题上的影响力。“文化共融”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在海洋领域,涉及众多国家和民族,需要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应对海洋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观点,有益于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和影响力。通过文化交流、教育合作和人员往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国家的国际话语权。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重要论述的“话语体系”

在当前的海洋治理体系中,西方治理理念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中国话语理念”凝聚世界共识,有望成为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的价值引领。在“中国话语理念”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的世界观基础,中华优秀海洋治理观是推进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的价值遵循,建设海洋强国为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提供了实践归宿,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话语理念体系。

(一)世界观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随后,习近平总书记从多个层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奠定了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主基调,是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的世界观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全面的现实关照,有助于凝聚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中的价值共识。“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1]海洋治理应当超越国界和地域限制,将海洋视作全人类共同拥有的重要资源,国际社会应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海洋面临的各种挑战。“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演讲和论述中,强调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合作解决,将海洋治理置于更广泛的人类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各国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建设一个更为美好、可持续的世界,这也包括海洋治理方面。总体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提供了广泛而深刻的世界观基础,强调合作、共赢,以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二)价值遵循:中华优秀海洋治理观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沿海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海洋方面积淀了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中华民族在海洋领域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种文化源于先人们对海洋的认知、利用,是与之和谐共处过程中创造的独特文化,从而形成了卓越的海洋治理观念。比如,“天人合一”“化干戈为玉帛”“四海一家”“以和为贵”“和合共生”等观念,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这些海洋文化理念强调和平、合作与和谐共生,在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中扎根,对现代海洋治理产生深远影响,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特别是他强调“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2],不仅表达了对海洋的深情,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共生的理念。这种对海洋的关爱态度,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对生态平衡的追求。总体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和平、共生的基本理念和坚定的海洋文化自信;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海洋文化为我国在全球舞台上更好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和平、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治理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三)实践归宿:建设海洋强国

在2013年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3]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之一。这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4],形成了一系列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思想。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和海洋科技发展中,还强调发展成果应惠及所有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建设海洋强国不仅涵盖经济发展,还包括文化和科技的提升,旨在提高中国在全球海洋事务中的影响力,并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增强国家整体实力。总体而言,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的实践归宿是建设海洋强国,这体现了对海洋事务的全面关注,将建设海洋强国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的发展理念贯穿其中。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涵义深刻,主要包含提升中国海洋治理话语权、深入挖掘中国海洋文化的内涵、讲好中国海洋故事,传播好中国海洋声音。我们可以通过打造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话语体系、构筑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话语平台、提升现有国际海洋治理话语平台的参与质量以及加强海洋人才话语能力建设等途径,多措并举推动中國海洋话语的传播,在话语传播过程中提升中国海洋治理话语权[5]。

(一)打造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话语体系

提升中国海洋治理话语权,首先要从海洋话语本身展开,用外国人听得懂、听进去的语言去解决“讲什么”的问题,定义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观,在国际社会上获得认同,以实现海洋治理话语权的提升。一是塑造海洋治理话语本身,使用外国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以解决“讲什么”的问题[6]。这意味着使用国际社会通用的术语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中国的海洋治理观。二是建立完善的海洋治理知识体系,全面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等内容。深入了解海洋资源的分布、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方式,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强调海洋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推动可持续的海洋治理实践。三是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传达中国的观点,采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便全球公众能够理解中国的海洋治理观[7];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论据和证据以支持中国的立场。四是积极阐述中国的海洋治理理念,以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加强中国特色海洋治理理论的宣传,推动其融入国际海洋规则的制定中。要提升中国在海洋治理中的话语权,关键在于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和支持。这需要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宣传海洋治理理念,并展示其在实践中取得的成就,以建立更多的信任和合作。同时,我国应坚持科学和可持续的原则,以确保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提高我国海洋治理话语权。

(二)构筑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话语平台

应当建立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海洋话语平台,以提升中国在国际海洋治理中的话语权。这个平台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包容性的平台,包括政府、学术界、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中国海洋治理的发展。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应加强对海洋治理的领导和管理。政府需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推动“蓝色经济”的发展。这包括但不限于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海洋环境的保护、海洋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学术界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应深化海洋科学研究,提高我国在海洋科技领域的话语权。学术界需要加强海洋科学的基础研究,推动海洋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提升我国海洋科学的国际影响力。企业作为经济的主体,应积极参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海洋产业的壮大。企业需要利用科技创新,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效率和利用率,推动海洋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社会组织作为公众的代表,应加强对海洋环境保護和海洋文化传承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海洋治理的认识和支持。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公益活动、教育项目等,提高公众的海洋意识,引导公众参与海洋保护和海洋文化传承。总之,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话语平台应以具有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的海洋治理观为基石,积极推广我国的海洋治理理念和实践,为海洋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三)提升现有国际海洋治理话语平台的参与质量

我国应积极维护和推动现有平台的发展,积极倡导和参与国际海洋治理事务,加强对海洋事务的有效管理,在国际上树立海洋大国地位。我国在国际海洋治理中的影响力,不仅要在科技实力和智库咨询能力上有所提升,还要在话语权的获取和运用上有所突破。这包括在国际海洋会议和多边访问中积极发言,提出中国的观点和建议,为中国的海洋治理话语权提供坚实的支持[8]。提升国际海洋治理话语平台的参与质量,也是提升中国海洋治理话语权的重要途径。我们应积极参与各类国际海洋治理论坛和会议,发表论文和报告,参与国际海洋治理的决策和规划,以此提升我国在国际海洋治理中的影响力。总体而言,提升我国海洋治理话语权,需要在科技实力、智库咨询能力、话语权获取和运用、国际海洋治理话语平台的参与质量和水平等方面积极努力。

(四)加强海洋人才话语能力建设

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观是一种全球海洋治理的新理念,主张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应该由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制定。这种理念强调了公平和公正,认为所有国家都应有权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决策过程,无论其经济实力或海洋资源的多少。然而,在实践中,这种理念受到了西方海洋强国的压制,使得中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地位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因此,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观需要解决“怎么讲”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如何更好地阐述和传播这一理念,也包括如何在实际的海洋治理中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实践,才能让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观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观需要鼓励更多的海洋人才“发声”。海洋人才是实现有效海洋治理的关键,他们的知识、经验和观点可以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通过培养和引导更多的海洋人才参与海洋治理实践,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观的发展和实践。一是提高教育质量,强化海洋学科的教育,加强海洋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适应海洋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全面提升海洋人才科研水平,以更精准的技术手段和更丰富的研究方法,拓展海洋科学的研究领域,深化对海洋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不断拓展海洋科技成果的应用范围,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和质量。三是加强国际的交流合作,推动国内海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精通法律、熟悉海洋、流利外语、善于谈判、思维开阔的复合型海洋人才[9]。总体而言,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观在全球海洋事务中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提升了我国在海洋治理方面的话语权,是我国为全球海洋治理做出的重要贡献。我们应不断努力,通过有效的沟通、实践和人才培养,使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观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语

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对国家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国家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更紧密地与国际社会互动。通过加强交流、制定灵活的外交战略,并有效利用新媒体手段,在国际舞台上扩大影响力。这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利益,也有助于促进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为进一步增强话语权,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利用这些平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声音;同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外交政策,以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我国在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方面的努力不仅展示了其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而且对全球海洋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实际贡献,在国际合作中扮演着更加积极的角色,助力构建更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24.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3-464.

[3] 习近平.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N].人民日报,2013-08-01(1).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7.

[5] 薛玉梅,高晓玲. 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特征、问题与对策[J]. 社科纵横,2021,36(3):51-57.

[6] 任东升,韩淑芹. 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话语的建构与传播[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3-04(4).

[7] 韩淑芹,焦琳. 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2-39.

[8] 唐刚. 习近平总书记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及实现[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3):256-263.

[9] 田莹莹,王琪. 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治理话语权[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6-08(7).

责任编辑:魏丽莉

猜你喜欢

海洋强国人类命运共同体
南海经济圈的构建设想及海洋产业选择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大学精神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海洋强国崛起的经验总结及中国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