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琼山县志》所辑谱序刍论

2024-05-24关欣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作序家谱王国

*本文系2022年度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明清海南谱学理论研究”[HNSK(ZC)22-178]研究成果之一;2022年度三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明清海南传统家训文化研究”(SYSK2022-36)研究成果之一;三亚学院校级科研课题资助“近代海南家谱中家训资料整理与研究”(USYJSPY22-08)研究成果之一;三亚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海南传统家风家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SYJPZQ2022032)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3-07-04

摘  要:

谱序是辨别姓氏由来、了解人口迁徙以及谱学思想的珍贵文献。王国宪《琼山县志》载入琼山世家大族的谱序20篇。通过对作序群体的考察,可以窥探时空分布的变化。明代琼山作序群体外籍官员稍多,而清代作序群体大抵以乡里绅衿为主,这与琼山举人衰落有关。

关键词:

民国;琼山;方志;王国宪

中图分类号:K29;K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24)03-0091-05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Genealogical Order in Qiongshan County Annals Edite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GUAN Xin

Abstract:

Genealogical order is a precious literature to identify the origin of surnames,understand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genealogical thoughts.Wang Guoxian′s Qiongshan County Annals recorded 20 genealogical prefaces of the Qiongshan aristocratic family.By examining the group of preface authors,the change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an be glimpsed.Among the Qiongshan preface authors group,there were slightly more foreign officials in the Ming Dynasty,while most of them were rural gentry in the Qing Dynasty,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decline of the Qiongshan juren.

Keywords:

the Republic of China;Qiongshan;local chronicle;Wang Guoxian

方志,載一地之史,是考察地方社会的重要文献。综观方志编纂,谱序入志并不多见。志书为何辑录谱序?哪些族姓的谱序可以入志?谱序价值几何?本文以民国《琼山县志》中的谱序为例,结合海南家谱文献,尝试对上述问题作一探究,以期加深对乡邦文献与地域社会之关系的理解。

1  谱序入志之现象

唐贞观五年(631),琼山县成为府治[1]51。琼山有着“土壤平旷,山无险峻”“前瞰清流,后连碧海”[1]74的地理环境,适宜族群的繁衍生息。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唐宋以降琼山成为宗族的聚居之地,诚可谓“海邦一名区而州县之望也”[2]。这些族姓往往因避乱而徙居于此,诚如晚清廪贡张廷标所言:“宋、元、明间,海内乱,此地独称安静,咸以为福地。故海内士大夫避乱者,多家此。闽、广、江右居十分之七,燕、越、楚、吴间有之。今外地居民皆非土著也。”[3]1257-1258据笔者考察,琼山县境内宗族林立,“以陈、吴、张、李、林为最,皆于唐、宋间由闽迁居”,一些世家大族如攀丹之唐、下田之丘,随着时代的更迭逐渐衰落[3]1307。

近人王国宪是琼山著名学者

按,王国宪,原名王国栋,字用五,号尧云。编纂有《民国琼山县志》《民国儋县志》等志书,并辑有《琼台书院志》二卷,《琼山金石略》四卷等。其于海南历史文献之保存功不可没。,其编纂的《琼山县志》(以下简称:《琼志》)存有琼山县诸多族姓的谱序,如丘氏、冯氏、海氏、黄氏等等。关于谱序入志之原因,王国宪在《叙例》中有所明示:

“周官小史奠系世,辨昭穆。杜子春注系世为诸侯、卿大夫系本之属。春秋之氏族,杜预存之为世谱,是氏族为古人所最重。王俭之《百家谱》掌诸于官,藏于内府,传于后世。欧阳修《新唐书》采据以为宰相表,郑樵《通志》亦有《氏族略》,是谱牒之学为史家所传述。章氏学诚本此为氏族表,法修史之例也。但自章氏外,方志多不从其例。一则恐伤繁琐,一则恐徇私见,无当史裁。今编各姓世家谱牒,详入艺文史部,藉以考姓氏之源流,家族之鼎盛,与一县之文献攸关,尤为得要。”[4]20

王国宪认为,家谱最为氏族所看重,谱牒学又被历代史家在史著中所传述。方志作为史书,理应效法“修史之例”,即辑录族谱序文。可惜历来方志编纂者鲜遵其例。究其原因,主要担心志书内容过于“繁琐”,以及纂修者因“私见”而失去对史事的裁断能力。不过,王国宪仍将琼山各姓族谱载入志书。虽说是“各姓”,但实际上《琼志》收录的族姓不到15种,大抵为琼山世家大族,这从“藉以考姓氏之源流,家族之鼎盛”一语中可以窥见。

《琼志》所辑谱序20篇,涉及13个姓氏、15个家族。选择哪种族姓的家谱,辑录家谱中哪篇谱序,王国宪在《琼志》中未有提及,笔者拟对谱序入志之原则略作推理。一方面,在编纂方志时,纂修者尽可能广泛地在辖区内进行采访,“采摭郡邑故实”,以免发生遗漏按,《咸丰琼山县志》采访人数计13人,而《民国琼山县志》采访人数多达20人。。从乡民心理层面来看,为了光耀门闾,在地方社会构建话语权,乡民自下而上主动上报家谱。也就是说,王国宪有条件见到各大族姓的家谱。另一方面,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渗透在乡村社会的诸多方面。碍于情面,恫于权势,王国宪必须收录世家大族家谱谱序。但限于志书篇幅,不能一一载入,故而仅选择在地方社会上颇具影响的族姓。为了使上述解释更具说服力,这里对《琼志》谱序作一探究。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谱序后有按语,经考证此为王国宪所撰

笔者参阅《海氏族谱》《冯氏家谱》,在莫序、邢序后未见按语,故以为王国宪所撰。见《海氏族谱》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手抄本;冯拔俊:《冯氏家谱》,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按语,不仅有王国宪对谱序真伪的考辨,还有他对世家大族的品评。试举几例:在邢宥所撰谱序后,王国宪称:“冯氏为琼望族,自冯海始登科,冯禺登进士,官监察御史,有直声,……其后嗣科第蝉联,数百年书香勿替。”[4]1143他在对海氏家族评价时指出,“海氏自答儿渡海,占籍琼山,第三世宽领乡荐,官松谿县知县,为忠介(海瑞)祖。第四世澄赐进士,官至四川监察御史……迈之孙廷芳,康熙八年己酉乡荐。其余明经庠士数十人,一门之内才德彬彬,为海内鼎族”[4]1146-1147。又在苍原陈氏族谱序后云,“陈氏科甲,明代十三人,陈福、陈经……父子祖孙兄弟叔侄皆登第,其余岁贡廪附代不乏人,为琼山衣冠鼎族”[4]1156

按,王国宪对苍原陈氏三世孙陈伯和在序中所述内容进行考证,“序言祖豪与胡宏同学于杨时,时器之,考《龟山学案》无陈豪其人。……序中皆牵连为一时事,均为得实”。。可以看出,以上族姓皆为忠孝、科举世家。在筛选谱序时,王国宪注重对叙述家族盛况以及探讨谱学理论一类谱序的辑录。

2024年第3期总第259期

关欣:民国《琼山县志》所辑谱序刍论

2  谱序入志之原因

为了进一步探究,笔者对谱序作了统计。主要从姓氏、谱名、编修者、卷数等方面着手(见表1),试图发现一些线索。

王国宪所见家谱,大体上是清代续修或重修家谱。谱名虽各不相同,但多以族谱为主。就作序者来说,四人有功名在身,举人郑文彩、探花张岳崧还修过志书

张岳崧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编纂《琼州府志》。。作序群体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裔孙所为,如丘廷佩序丘氏家谱;二是姻亲所作,如莫见龙与云山海君“谊属世亲,兼以姻好”,故为序;三是出自名公之手,如张岳崧为黄氏、张氏撰写谱序。

据笔者统计,作序人数宋代2人,明清16人。岛内作序者13人,占总人数的72.22%;岛外作序者5人,占比27.78%。在岛内,琼山籍作序人数颇多,为9人。可见,作序群体集中在明清时期,且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岛内,以琼山县为主。

作序群体时空分布特征,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宋元时期,儋州是海南传统文化区,且处于核心地位。明清以来,琼山凭借府治的政治优势,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逐渐取代儋州核心文化区的地位,儋州由原先的核心层渐变为中间层。临高、昌化等地则处于传统文化区的外围层。传统文化区的层级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变化原因之一,在于资源分配不均所引起的人口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进而影响文化区的层级变动。

作序群体的时空分布特征引发笔者思考。是否存在这种情况,即作序群体在明代以岛外为主,而在清代则以岛内为主。作序群体的时空分布所呈现的特征看似偶然,实则其背后隐藏着必然的逻辑。笔者试对琼山县大族家谱中的作序群体略作统计,发现明代作序群体中外籍官员稍多

例如,《张氏族谱》中明代谱序计5篇,2篇为外籍官员所撰。另外,清代谱序9篇都是邑人(家族后人)所作。参见张梦周:《张氏族谱》,民国二十五年(1936)续修铅印本。,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明代海岛文风丕振、举人兴起。举人依靠身份所构建的人际关系求序于岛外官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社交圈层及与岛外交往情况。清代作序群体大抵以乡里绅衿为主,这与举人衰落有关

举例来说,《海氏族谱》中收录8篇清代谱序,大抵皆为乡闾士绅所作;《吴氏族谱》中的4篇清代谱序,或作于乡邑学人,或撰于家族后人。参见海对苏:《海氏族谱》,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修手抄本;吴登校:《吴氏族谱》,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笔者对明清时期琼山、儋州两地的举人(文举)進行量的统计,发现了二者在质的方面存在不同。数据显示:明清琼山中举人数分别为310、74[4]1331-1353,而明清儋州中举人数分别为35、25

[5]

举人作为地方社会的中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数据来看,明清时期琼山举人数量远多于儋州。同时,琼山学者之著述也多于儋州,故琼山处于海岛传统文化区的核心层。琼山举人数量在明代早中期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而清代琼山、儋州二地的举人在数量上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儋州之所以在宋元时期成为传统的核心文化区,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宋儒苏轼在此讲学授徒,琼之文风由此而开。

王国宪将冯氏、海氏等族姓载入志书,是由于其为琼山世家大族。所谓世家大族,是就其家族在地方社会上的影响力而言的。如莫謩在序中称:“海氏之在吾琼也,其初侨寄者也,不数传而忠介公(海瑞)挺然崛起,经济卓冠前朝,气节彪炳古今,而海族遂为天下著。”[4]1144当然,并不是每个家族都如海氏家族那般显赫,其他家族多以科第蝉联备受关注。如冯氏、陈氏等。然而也有例外,与王国宪有过交集并在地方社会拥有名望之人,其所撰谱序也会载入志书之中,如郑文彩、王承烈、张岳崧等。像琼之黄氏、员山周氏并不显赫,其谱序仍可入志,主要原因是出自张岳崧之手,张氏在朝中以及地方享有威望。除了宦官权位外,张岳崧的谱学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因为如此,《琼志》收录3篇张岳崧撰写的谱序。 3  《琼志》谱序之价值

谱序涉及姓氏由来、人口迁徙、谱学思想、科举士绅、家风家训等诸多内容,其史料价值极为丰富,是研究家族史、地方史不可或缺的资料。海南存世的明清家谱稀少,不少谱序随着家谱的消亡而遗佚。王国宪所辑谱序,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其所录谱序可以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价值。关于谱序的价值,至少有以下数端:

其一,考辨琼山各族姓之由来。姓氏是族群相互区别的符号,亦是不同身份的象征。如冯氏,系闽莆阳族,“乃祖握兵南征,因家澄迈,至宋文俌,徙桥头居焉,受姓”[4]1141。再如,梁云龙对梁氏之由来进行考辨,“志氏族者,谓梁为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子孙,因以为氏。及考诸《郡志》《史记》《通谱》等书,乃知梁之先与秦同祖,出自颛帝裔也。自大业娶女华,生子大费,助禹治水有功,舜赐姚姓之女,是为伯益,又为伯翳,赐姓嬴氏。其后有非子养马蕃息,周孝王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俾续嬴氏祀,是为秦嬴。秦嬴生秦侯,秦侯生秦仲,仲复有子曰康,周平王以仲功封康于夏阳,是为梁伯。此梁氏之所自出也。……然则海南之梁本于江陵,江陵之梁本于邛州,邛州之梁本于定安,固有自来矣”[4]1156-1158。谱序中对姓氏由来的考辨,是在历史文献中寻根问祖的探求方式,亦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

其二,了解琼山族姓的迁徙情况。宗族聚族而居,但受诸多条件的影响,极易出现迁徙异地之现象。如海氏始祖讳俅,南宋时“由闽而来,占籍于广,娶杨氏,生惠来训导公讳钰,钰生庠士大公讳甫震、二公讳甫云,秀为甫云公后。甫震公生冠带公讳逊之,逊之生答儿公,从军海南,著籍于琼,即始迁祖”[4]1143。又如,丘廷佩在序中云:“吾始祖硕庵公元末由晋江迁琼,三世皆单传,四世而分伯清、文庄二公,由明及清,瓜绵椒衍,世序不忒者,以修谱之代有其人也。”[4]1140人口的迁徙流动,对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其三,管窥海南家谱的编修思想。家谱编修思想直接决定着家谱编修的质量。张岳崧在序中提出了修谱要领,大体有三:一要正本源;二要别宗派;三要示劝惩。除了修谱者自述外,时人及后人对家谱的评价,也反映其谱学思想。清人蔡荣春对屏山公所修家谱作出评价,并道出了他对修谱的认识。他在序中说:“独是谱之例,与《史通》彰善瘅恶,表微阐幽,皆于是乎寄焉。韦鼎谱韦氏,见于《旧唐书·经籍志》,陆景献谱陆氏,徐商谱徐氏,见于《新唐书·艺文志》,诸如此类。虽其时谱学大盛,然必体例精当,断制谨严,笔则笔,削则削,能令人观感兴起者。外乎此,均不足言修也。”[4]1167在蔡荣春看来,修谱在体例上要做到“精当”,在史事裁定上要“谨严”。要之,家谱评价是不断续修家谱的动力之一。

其四,知晓海南家谱的修撰过程。谱序中往往会探讨家谱的编纂过程,读者通过谱序可以增强对家谱的理解,这是考究海南家谱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丘廷佩在序中说:“自乾隆五十三年十八代少宗孙廷隆续纂,迄今岁过六纪,人越再世,尚未重辑。尝读元一世祖《逸老公谱》引云:‘吾惧益久而湮,湮而忘,忘而途人相视,则谱之修可少缓耶?……旧谱录用钞写,今易刻印。至于祭祀之陈设,行礼之仪节,一依《家礼》而酌定焉,并以著之谱端。”[4]1140-1141再如,海氏谱序称:“作谱者创始于四代御史讳澄公,而五代庠士讳瑚公,十代孝廉讳廷芳公,相继续修。迄今多历年所,派分支茂,十二代孙云山君惧其久而愈纷也,兢兢积虑,思绍前徽,以昭示来许,于是聚族人而重修之。……谱成之日,将付剞劂,征序于余。”[4]1145-1146诚如王国宪在按语中所说的那样:“其家谱创成于澄,续修于瑚,传至廷芳,百有余年。当易姓之交,海外遭兵燹者数年,廷芳抱残守缺,重加纂辑,编校忠介公《备忘集》,付梓行世,重修家谱,未及刻成,遽归道山。十二世孙岱勉承先志,兴复旧业。海氏之贤嗣,其惟廷芳与岱乎?十五世孙庠士连天,又重修谱牒,至此海氏家谱已五次续修矣。”[4]1147以上可知,海南修谱者的修谱意识十分明显,海南家谱编修呈现连续性特征,这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有力说明。

此外,谱序还保存了海南科举与地方公益方面的史料。如张岳崧为黄氏作序时云:“嘉靖万历间,巍科甲第,相望不绝。而以名儒筮仕,殁而祭于社者,有如暾江及燕石、越石二公,其他明经乡荐,指不胜屈,乡人荣之。余生也晚,不获见诸公。然先祖及先君子居琼时与黄接比,余方总角,先君子述所闻暾江公乔梓科第事为训,余聆而慕之。比稍长,获交游于黄子沙阳,因谒其尊甫淡宁公,公尝韪余文,为点正数艺,余虽迁定安,然每应童试及赴省大比,恒与沙阳握手道故事。……其家渊源,硕士耆英,楚楚林立,盖先泽永矣。”[4]1147-1148关于士绅在地方社会上的贡献,谱序载有“(延陵吴氏)世传西峰公偕弟左峰公、太峰公,好善乐施,事难枚举。嗣子学斋公竟以世泽获书香之报,名登太史。其官京邸也,捐修瓊州会馆,德布公车。岁甲辰,太史丁外艰,回籍读礼,与惺斋、质斋兄弟子侄造文明楼,建孝行坊,奉祀孝子牌,以及置普济堂,田租贮仓谷四座,恤济贫困,琼人贤之”[4]1154。据此来看,谱序还是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需要注意的是,谱序入志是志书体例创新的一种体现,也是王国宪方志编纂思想的突出表现,对于志书的编纂有指导意义。王国宪是在批判前人修志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个人的修志主张

王国宪云:“艺文专编诗文书目,金石编入杂志中,古迹编入建置中,沿旧志体例,未尽精审。”可见,王国宪对旧志艺文、金石、古迹的分类表现出不满。他批评道:“吾邑旧志艺文专录诗文,铨次类编,因仍旧例,是为选文之编录,而非志乘之体裁。”艺文志编纂方法上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在于不清楚编纂艺文志之目的。王国宪认为,编纂艺文志之目的有二:一是“存私家之著作”;二是“为国史之取材”。唯有“上参国史,综括郡县古今之撰述,依类分辑,揭其体要,考其得失”才可以实现这一目的。基于这种认识,王国宪在《琼山县志·艺文志》中运用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编纂。由于家谱被认为是一家之史书,故而他将谱序录入史部。参见李熙、王国宪、朱为潮等:《民国琼山县志》,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20、1113、1127页。。在他看来,方志作为史书,要依据史书撰修之体例,即按照经史子集的方法修撰。这一思想在《民国儋县志》《琼崖志》中亦有体现

作为《民国儋县志》的总纂,王国宪在卷十《艺文志》中称:“艺文体例,经史子集四部分编,古之成法。州旧志《艺文》仅载苏文忠公(苏轼)居儋各诗及宋、元、明、清题咏古迹之作,其于苏文忠公居儋论经、论史、论子等篇倶缺焉。今增苏文忠公《居儋录》全部,为经、史、子、集分编,而殿以宋元明清诸家题咏及近时诸先正之杂文专集,俾前人之萤灯雪案,苦雨凄风,刻肝肾,耗心血以出者,不致数世后一觚拓落,与荒烟蔓草同归于尽。”王国宪道出了他采用经史子集分类之心声,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保存先贤著述,以此嘉惠后学。参见彭元藻等修、王国宪纂:《民国儋县志》卷十《艺文志》,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563页。此外,王国宪《琼崖志》(今省志)仅存的“艺文”“金石”,它是在《琼山县志》“艺文”“金石”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琼崖志》中的艺文志也是按照经史子集的方法编排。参见王国宪:《琼志钩沉·琼崖志》,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27-58页。。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王国宪的修志主张不可不谓是方志编纂上的一种创见。

4  余论

家谱、方志、文书、文集、笔记等,是研究地方史的重要资料。若论与地方社会的关联性,首推方志、家谱与文书。方志以其地缘性,详载地方社会精英人物,而家谱所载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族群。在宗族社会中,任何个体都难以离开他所赖以为系的宗族组织。家谱中详载族人的生卒年月、坟茔、宗祠等信息,对其活动空间及轨迹皆有所载,有着方志、文书无法比拟的归户性。应当说,家谱在地方史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谱序入志,是王国宪重视文献的必然结果,也是琼山县宗族林立的现实反映。一般而言,谱序在家谱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同时谱序中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对于家族史、地方史的研究意义重大。除了谱序外,家谱中的墓志铭、人物传记、家训族规、艺文、文书等内容理应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总之,谱序是家谱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了解宗族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加强对谱序的整理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唐胄.正德琼台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2]杨宗秉.乾隆琼山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3]郑文彩,李文烜.咸丰琼山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4]李熙,王国宪,朱为潮,等.民国琼山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5]王国宪,彭元藻,曾友文.民国儋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975-980.

作者简介:

关欣(1992— ),男,硕士,助理研究员,任职于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明清史、史学理论、琼学。

猜你喜欢

作序家谱王国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地下王国
郭沫若作序推荐的解放区作品书影
逃离鼠王国
建立新王国
读贾文琴的文章——为《中国公路之陇南记忆》第二、三册作序
蔡元培的作序观
请市长作序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2010上半年古籍拍卖会上的家谱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