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音乐课程与教学制度研究

2024-05-24杨帆陈莅菡

音乐生活 2024年3期
关键词:师范学校曲式音乐

杨帆 陈莅菡

一、音乐教育历史回顾

(一)清末民初至建国前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先生在担任教育总长期间,为推动全国教育体制的变革,出台《师范学校规程》,明确指出,在高等小学阶段,要培养学习者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美感,并且深入理解唱歌教授法。

蔡元培先生在当时提出,将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并将其作为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肯定。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刚刚起步,面临着缺乏大批合格的音乐教师、教材不统一等现实问题。

1933年,《师范类院校规程》正式出台,将音乐课纳入学校三个学年的重点学习范畴,1935年,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师范类院校音乐的指导性政策,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明确指出,要培养关于一般音乐作品的观察、弹奏和表现能力,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小学音乐教育的应用和指导方法。我们希望他们能够理解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和谐、优美、坚强、沉着等重要的人格特质。同时,我们致力于弘扬仁爱、平等、勇敢、壮烈等精神。从这些教学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他们需要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小学音乐教学法。通过学习音乐,学生能够丰富自己的艺术内涵,还能弘扬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此外,《课程标准》中的“教材大纲”详细规划了三个学年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分为“理论”“声乐”和“器乐”三个部分。课程标准还提出师范音乐教育应根据师范音乐教育的特点施教,不能像专业音乐院校那样求“高深”;教材应注意收集当地的民谣、歌曲等作为教学内容。这一规定对于在师范学校中传承、保护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采取的教育政策更加重视培养公民的综合能力,以及促使师范学校的艺术课程得到更好的传播和普及。

195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为推动师范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中国师范教育的持续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明确制定了“音乐及音乐教学法”为师范学校必修课程,因此而明确了音乐课在师范学校课程设置中的重要位置。随着新的规定的颁布实施,中国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都普遍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此,学校不断投入资金,改善音乐教学设施,扩大音乐教室的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1953年,在向苏联学习的背景下,师范学校音乐教育进行了深度的改革,借鉴了苏联的音乐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重视基础训练和教学实习。这些特点为我国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推动了其健康发展。

1956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师范学校音乐教学大纲(草案)》,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学大纲[1]。该大纲汲取了苏联师范学校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整和完善。音乐师范教育的目标不单单只为了增进学生们的音乐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来塑造他们的共产主义理念和道德品质。大纲强调,学生应热衷于中国传统、民族、现代及国际流行音乐,理解音乐在日常生活,特别是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课程内容包括乐理、演奏技能以及课外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此外,大纲还特别关注学生完成课堂任务和基本演奏技能的提升。

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严谨的教学实施计划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质量得以显著提升。这一时期,音乐教育在不断的进步和改革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那部引领潮流的师范学校音乐教学大纲的发布,它着重强调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独特价值,这一前瞻性的观点至今仍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这一阶段的教学改革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未来的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

自1971年起,师范学校经历了一段停滞后重新步入正轨,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也因此得以重生。然而,复办初期面临的师资力量薄弱、音乐教学设备匮乏的问题,却为音乐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尽管如此,群众性歌咏活动的广泛开展为学生们提供了难得的艺术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与提升。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前,师范学校音乐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涵养德性”,修养学生的内心信念和行为品格。蔡元培老先生提出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师范学校开始教授学生小学音乐教学法。新中国成立后,师范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音乐课程设置明显完善,课程内容也渐渐丰富起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飞速发展,这促使了对于优秀的小学教师的需求。同时,“东风”的《音乐》课程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施,使得中国的音乐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开幕,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从此,教育工作逐渐恢复,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在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下呈稳步发展良好态势。

二、课程设置的依据

(一)社会与市场的需求

随着社会文化的繁荣、经济的持续增涨,它们也在不断地影响着课程的内容,使得大学课程必须与之相适应。此外,大学课程的设置还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成长,因为他们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融入社会,只有满足这种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体现出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二)学科知识

在当今的社会,大学的教育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以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为基础,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推动教育的创新,使得各个领域的知识更加完善,构建起一个复杂的、跨越式的、全面的、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作为文化传承的关键途径,音乐教育不可避免地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随着新音乐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它不仅强化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更在创新中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传統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开始对改革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关于实施课程改革

在新的音乐课程改革中,尽管基础性的音乐教学现状有了显著变化,大家对在学校教育中必须包含音乐教育有了深刻的认知,但与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仍存在一定差距。这其中,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对音乐课程改革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审慎的决策。在推进音乐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要勇于剔除那些与现代理念相悖的糟粕,以推动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课程改革的目标,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音乐教育。

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大力宣扬音乐教育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学校教育中,由于深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许多人仍然对音乐教育持有怀疑态度。这种传统观念对人们的影响深远,导致无论是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难以摆脱其束缚,对新音乐课程改革持保留态度。

因此,在音乐教育与基础教育中,音乐课程评价常常难以达到所谓的“公平”“标准化”和“简便易行”,这是非常复杂的。这也导致音乐教育在这种体制和模式下一直受到冷落,难以得到真正的发展。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并寻求更为合理的评价方式。我们应该强调音乐教育的全面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鼓励他们探索音乐的无限可能。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音乐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培养出既有学术成就又有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关于课程设置基本理念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在音乐师范和艺术院校中,我们要求所有主攻吹、拉、弹、唱专业的学生,都需深入学习乐理、和声、曲式分析、音乐史,甚至复调等共同课程[2]。为了简化这些知识,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消化,我们致力于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旨在使学生在实际演唱或演奏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为从事音乐理论共同课教学的教师,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正是我们探索和解决的动力。对于这一重要课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关于乐理、音乐史和曲式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1.乐理教学:基础与应用并重

乐理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涵盖了记谱法、演奏标记等内容,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教授乐理时,我们应侧重于归纳总结,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同时,调式作为音乐作品的基石,也是学生们演唱(奏)时的核心要素。在教學中,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对调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析。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调式的本质和应用,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

音程部分应以自然音程为主导,变化音程为辅。通过结合调式来教授自然音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产生的基础和原理。这将为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际表演中提供有益的指导。

和弦部分应着重介绍和弦分类及构成,并结合调式音阶解释调式中如何形成和弦。选择适当的作品供学生进行和弦分析,能够增强他们对和弦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结:在实际教学中,主次分明、精确具体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通过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我们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音乐领域取得更好的成就和发展。

2.音乐史教学:穿越时空的旋律之旅

音乐史的学习,不仅是为了了解音乐现象的演变,更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深度。因此,除了基础的理论讲述,更应结合具体的作曲家和时代背景,为学生带来一场音乐的时空之旅。

例如,当谈论到维也纳古典乐派时,不仅要讲述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更要让学生亲自聆听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大师的经典之作。通过音乐的旋律,学生可以深入体验到海顿的纯净与诙谐、莫扎特的流畅与甜美、以及贝多芬的宏大与壮丽。

3.曲式教学:揭开音乐结构的神秘面纱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如同一座独特的迷宫,其中交织着各种音乐元素与结构。为了真正领略其深邃之处,曲式教学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每一部作品的内在构造。为此,实际作品的分析与实践经验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亲身演唱或演奏,感受乐句、乐段的微妙划分,从而把握曲式的精髓。

此外,短小曲式(如单乐段、单二、单三)的基础分析训练同样关键。这些基础曲式如同构建大型曲式的重要基石,只有掌握了它们,学生才能真正领略大型曲式的深度与广度。

为强化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建议学生结合自己正在练习的曲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如此,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得益彰,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音乐的内在构造与情感内涵。

(二)论视唱练耳教学中听与唱的技巧

1.视唱教学的艺术与技艺

视唱,作为音乐基础的核心课程。为了深入探索乐曲的内在结构和和声内涵,学生必须精于此道。仅仅满足于音高和节奏的准确度是远远不够的。句法的处理、呼吸的安排以及音乐语气的表达,都是塑造完美音乐的关键要素。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技巧,练习的次数与准确性至关重要。同时,对于临时升降音的准确度,需提供针对性的技巧指导。例如,在唱准自然半音(小二度)时,应确保两个音彼此靠近;而在唱变化半音(增一度)时,应保持适当的音距。通过这些细致的指导,学生将能更加轻松地掌握这些细微的变化音。

此外,通过引导学生聆听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让他们感受不同的音色、节奏和旋律,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敏感度和审美观。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视唱技能,还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2.听觉训练:音乐之旅的稳固基石

听觉训练不仅是音乐基础课程的重中之重,更是每位学生音乐之路的坚实基石。在这一训练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需携手运用科学的技巧与方法,避免盲目地硬听。

音程的听辨训练作为听觉训练的根基,应聚焦于自然音程(如大二度、小二度、大三度等)的听辨训练。因为在实际的音乐作品中,自然音程的应用极为广泛。

对于许多学生而言,相对音高的听觉定型是常态。因此,采用固定音高的训练方式可能并不适合他们。相反,采用其他方式帮助他们建立稳定的听觉定型可能更为有效。

综上所述,从事视唱练耳教学的教师需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与实际能力,强调技巧的实效性,才能真正提升这一学科的教学质量,为学生音乐之旅奠定坚实的基础。

音乐理论共同课教学方法的探讨,无疑是每一位音乐教育者在实际教学中都会面临的重大课题。由于共同课所涵盖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即便以我个人的知识和篇幅也难以全面阐述。但我深信,通过集思广益和深入交流,我们能够不断推动音乐教育的进步。

注释:

[1]马达:《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中国音乐教育》2022年第4期,第34—37页。

[2]王来庆、王永杰:《音乐教育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教学论》,《北方文学》2012年第4期,第178页。

[3]刘清:《1898—1949:近代青岛城市的音乐生活》,《音乐生活》2023年第6期,第39—41页。

杨 帆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陈莅菡 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在读

(责任编辑 李欣阳)

猜你喜欢

师范学校曲式音乐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史考释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论民国中后期武冈中等师范学校训育实践*——以武冈境内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为例
音乐
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同学录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