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复调音乐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2018—2023)

2024-05-24赵一凝

音乐生活 2024年3期
关键词:复调音乐对位技法

我国复调音乐理论研究从早期引介西方音乐理论开始,历经奠基、开拓、兴起与整合等主要发展阶段,近年来,立足中国传统与审美追求,掇菁撷华,至今已进入多元化的稳固发展期。徐孟东教授在《中国复调音乐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思考》中梳理了中国复调音乐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提出中国复调音乐理论逐渐形成了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1],文章发表于2018年,近六年来,复调理论研究不断深入,视角更加广范,研究体系也在自我审视中逐步完善。本文基于当前中国复调音乐创作与研究成果,对过去六年在主要期刊上發表的复调音乐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梳理研究主题,掌握国内复调研究动态,继而展望复调音乐研究的未来研究趋势,以期为复调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CiteSpace作为文献可视化工具,版本为CiteSpace6.2.R4。CiteSpace是一款用Java语言开发的引文分析软件,通过将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如文献共被引情况、作者合作关系、关键词共现情况等,分时、动态地生成网络图形,呈现出一个领域的知识结构和演进历程,因此,该图形也被称为“科学知识图谱”或“科学地图” [2]。首先,对我国学者于2018-2023年间在核心期刊中有关复调音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数据统计;接着,选取CiteSpace软件中的“Author”“Keyword”作为分析节点,构建作者合作共现、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文献相关信息要素的知识图谱,揭示文献的基本知识概况。由于计量分析会因为检索式、检索范围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以文献计量为导向,内容分析为核心,两者相互佐证,得到全面、客观的结果。

(二)研究步骤

文章数据来源为 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类型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北大核心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MI),保证数据的代表性。检索方式采用“主题检索”,即所检索的词汇出现在“标题”、“摘要”、“关键词”中,结果就会被检索到。为使检索结果准确、全面,采用数据库中的专业检索,主题检索式为“复调 + 对位 + 赋格 + 卡农 + 帕萨卡利亚 + 帕萨卡里亚”,时间范围为2018-2023,使用同义词扩展功能,增加查全率。检索到音乐相关194条结果,通过论文标题、关键词、摘要等信息对检索结果进行人工筛选,最终得到140篇相关研究论文。

二、可视化计量分析的基础结果

(一)发文现状分析

图1是对复调音乐文献数量的年度分布统计,年度发文量及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领域的发展情况。从整体趋势来看,2018-2021年期间呈现平稳发展态势,2022年开始发文量有所下降,2023年作为一个拐点,可以预测接下来的时期,复调音乐研究会出现回升,进入增长阶段。总体来看,复调音乐理论经过快速发展阶段,将进入下一个转型期,研究方向更加丰富,研究体系方法更加成熟。

(二)代表作者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的时间切片技术可以构建基于时间线的网络模型,以便清晰地展现研究领域的动态发展过程。图2所示为2018-2023年国内有关复调音乐理论的发文作者情况,以1年为切片生成作者合作网络,共有节点113个,连线12条。其中,节点的大小与主体的发文量正相关,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主体之间有合作关系,粗细代表联系强度,主体节点的分布则按照发文时间的先后从左至右呈现。图中左上角的说明展现了数据的相关信息以及分析数据的设定参数,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密度为0.0019,数值偏低,说明各节点彼此联系较少,即学者之间合作较少,多为独立研究,且同一作者短期内研究主题相对稳定。

结合图2和表1所示发文频次可以看出,复调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是徐孟东,同时也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学者,发文量为4篇,研究内容主要关注中国复调音乐的创作技法、理论发展以及中国作曲家的复调思维。李楠发文4篇,研究领域集中在对现代京剧音乐中的复调技术分析,分析的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等。官宇、徐婧两位作者各发文3篇,主要采用综合性的分析视角对中外近现代复调作品的组织构建过程进行论述,并提炼出作品形式背后蕴含的思维模式和美学追求。何宽钊的3篇论文聚焦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从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哲学角度探讨复调音乐的形成与特征。

(三)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核心要义,因此频次高的关键词可以一定程度反映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为探究我国复调音乐领域研究方向与现状,运用CiteSpace对复调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并将关键词按中心性数值大小排列,如表2所示。中心性体现关键词的相对重要程度,值越高,共现网络中的影响力越大、吸引力越强。其中,“对位”的中心性最高,说明其是研究复调音乐的中介,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频次则表示同一范围中出现次数的多少,“复调音乐”与“赋格”频次最高,其次是“作曲家”“复调思维”“作曲技法”“复调教学”等,体现了研究的总体方向。

将关键词进行关联整合,通过对数似然率算法(Log-Likelihood Rate,LLR)進行聚类,以聚类视图(Cluster View)的形式呈现,LLR算子取值最高的特征词名称作为聚类名称,得到结果如图3所示,编号数字从#0开始,代表此聚类中涵盖的词汇数量最大,随着编号变大,聚类规模则变小。可以看出,作曲家个人创作特征、复调思维、复调教学、复调音乐技法及形式是研究的热点方向。将上述热点关键词结合徐孟东教授提出的中国复调音乐论文研究内容的分类[1],可分为四个方面,即推进科学研究的复调思维提炼,指导创作实践的复调技法分析,支撑学科建设的复调本体与教学探索,以及复调因素的借鉴与综合应用。笔者将根据上述分类,对文献内容进行概述。

三、国内复调音乐研究主题的定性分析

(一)推进科学研究的复调思维提炼

对复调思维的提炼归纳主要通过分析具体的复调作品,从创作实践中抽象出具有普遍特性的复调思维,进而为研究各类形式的复调音乐提供方向。其中,对复调思维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文献有徐孟东、胡宝帅2021年发表的《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时间性对位思维与组织技术》文章提出了时间性对位的三种类型——复节奏对位、多节拍对位、多速度对位,并总结了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中的时间性对位的思维、技术及其表现形态[3]。另外,徐婧在《对位变奏思维模式探究》一文中提出了五种对位变奏思维模式,包括体现在空间维度中的“增减式”“更替式”,体现在时间维度中的“间插式”以及体现在时空维度的“置换式”,和综合性的“复合式”思维模式,这些模式不仅是创作对位变奏音乐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是分析这种音乐形式的理论工具[4]。

(二)指导创作实践的复调技法分析

通过剖析音乐写作中的技法手段,掌握结构作品的过程,提升对作品的整体认知,用理论指导创作实践是这一类文章的研究思路。梳理复调音乐分析相关文献,根据作曲家的所处地区和文化背景、作品的创作年代,本文将有关复调技法分析的论文分为西方经典与现代复调作品分析和中国现当代复调作品研究两类。

西方经典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不同于传统技法分析的新视角解读巴赫复调音乐的创作特征与规律。如官宇《隐伏声部之下对位与和声的统一——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的“格式塔”解读》,以听觉遵循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组织原则为前提,结合《b小调第一小提琴帕蒂塔》(BWV1002)的分析,揭示了巴赫在单声部旋律中融入多声部技巧的设计思路[5];秦琴的《数理统计下看巴赫平均律赋格音乐创作特征》通过对巴赫的48首赋格曲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揭示其在节拍速度,主题长度、次数、比重,声部数量等方面的共性和规律[6]。西方近现代复调技法与作品的分析有张宝华以沃尔特·辟斯顿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对位化段落中复调技法运用的新形态[7]。梁发勇分析卡普斯汀的《七首左手复调乐曲》中用传统的卡农曲和赋格体裁结合现代音乐创作技术和融合爵士乐风格的音乐语言的创作方法[8]等。

在分析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的论文中,学者们聚焦于作曲家如何借助西方复调音乐形式与技法形成具有传统民族风格、体现中国文化意境的音乐语汇,主要关注的作曲家有杨立青、林华、段平泰、周文中、汪立三、姚晨等,并在研究作品技法、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作曲家的创作思维和美学追求,以期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提供参考借鉴。如关于周文中音乐创作的研究论文分别以“苍松”系列作品[9]和《霞光》[10]为例,介绍了其在书法艺术基础上融合西方对位的新观点——变调理论是他实践书法线条的理论依据,展现了作曲家音乐中的中国山水画情怀和中国音乐美学观照。还有一部分论文关注中国作曲家对于西方传统复调体裁形式的运用,如徐越北《于京君〈帕萨卡利亚〉(依据比贝尔独奏小提琴曲而作)音乐分析》一文通过对比贝尔的《帕萨卡利亚》,分析于京君作品的音乐结构、变奏织体构成、演奏技巧等方面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对帕萨卡利亚这一古老体裁在当代中国创作领域的传承、运用和发展,及其技法、形态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11]。

(三)支撑学科建设的复调本体与教学探索

复调本体的研究包括对于复调音乐形态、技法、发展历程等宏观层面的观察整合,除了徐孟东教授提纲挈领式的对中国复调音乐理论发展历程的归纳和总结以外,对于复调本体的研究还包括丛密雨、徐孟东《中国复调音乐理论的肇始与初步发展》,从中国复调音乐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初步成就、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复调理论引入与发展,讲述了中国新音乐文化肇始和初步发展阶段中的复调音乐理论研究与传播问题[12]。何宽钊从历史主义视角出发,审视中世纪复调音乐的起源和发展,提出奥尔加农很可能起源于不列颠的观点,在中世纪欧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探讨复调音乐的形式和特点[13]。

关于复调教学方面的研究,有刘青对复调教材编写理念的探讨,通过介绍中国音乐学院的复调教学理念和教材编写框架,提出学科发展的相关建议[14]。

(四)复调因素的借鉴与综合应用

这部分文章拓展了复调研究的应用领域,关注复调因素的跨学科、跨专业运用,以综合性角度反映多元发展的复调现象。相关内容包括李楠对现代京剧音乐中复调技术的分析[15][16][17][18];王洁对温州瓯剧乱弹腔中复调因素及特性的研究[19]等。另外,有关复调写作技法的专业术语也被借用到不同的学科专业中,这种“概念泛化”的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学者们视阈的延伸,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复调理论研究的成果已经触及了本质、核心的特质,使其能指有所扩大。如姚恒璐《多种曲式原则并存的“结构对位”实证》一文通过分析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揭示了曲式原则重叠的对位现象,并将这些曲式原则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结构形态称为“结构对位”,这一术语借用了复调音乐中“对位”的技法概念,来说明多种曲式原则并存的情况,使对位手法的内涵也得到了扩充[20]。还有杨静对谭盾多媒体音乐《女书》中听觉音响与视觉影像相互介入的叙事结构对位研究等[21]。钱浩则在《复调小说与复调音乐》中比较分析了巴赫金定义的“复调小说”与西方复调音乐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介绍音乐上的“对位”“多调性”等概念,以避免相关术语的跨学科误用[22],为复调音乐研究的跨学科视角提供参考。

结语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及内容分析的方法,初步呈现出复调音乐的研究现状与关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有关复调音乐理论的研究在经过快速增长阶段后,即将转向下一个发展阶段。同时,相关科研项目的发展带动了研究进展,徐孟东、徐婧、官宇、张宝华及梁发勇等研究者是目前我国复调音乐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研究领域以多元性、延展性、交叉性为特色,主题涵盖复调音乐作品技法与创作思维分析、复调音乐本体探究、复调教学研究、复调因素与现象研究四个方面。其中,关于复调音乐作品技法与创作思维的研究论文占比最大,而关注复调因素与现象在其他专业领域中应用的论文,展现出新视角,具有跨学科、专业的特质,或将成为未来研究趋势。以上四个研究方向推动了国内复调音乐研究领域的发展,丰富了相关理论体系并对创作实践及复调学科的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接下来的研究进程中,立足于现阶段复调教学与理论发展现状,关注跨学科或交叉学科背景下的研究内容或借助不同专业的研究理论拓展视角,发现规律、解决实践于教学中的问题,形成对于音乐技法、创作思维更深层次的解读认知,是复调音乐研究创新发展的突破点。

注释:

[1] 徐孟东:《中国复调音乐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思考》,《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第46—61页。

[2] 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第三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3页。

[3] 徐孟东、胡宝帅:《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时间性对位思维与组织技术》,《音乐研究》2021年第6期,第116—123页。

[4] 徐婧:《对位变奏思维模式探究》,《中国音乐》2018年第4期,第123—137页。

[5] 官宇:《隐伏声部之下对位与和声的统一——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的“格式塔”解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第22—36页。

[6] 秦琴:《数理统计下看巴赫平均律赋格音乐创作特征》,《音乐创作》2020年第2期,第152—158页。

[7] 张宝华:《辟斯顿弦乐四重奏作品中对位化段落的和音形态》,《音乐研究》2019年第5期,第77—87页。

[8] 梁发勇:《传统·现代·爵士——卡普斯汀的〈七首左手复调乐曲〉分析》,《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第162—172页。

[9] 潘世姬:《周文中音乐书法家——从“苍松”系列作品试论他的对位观点》,《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第23—30页。

[10] 沈云芳:《一抹霞光入管弦——周文中音乐中的中国山水画情怀》,《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第43—49页。

[11] 徐越北:《于京君〈帕萨卡利亚〉(依据比贝尔独奏小提琴曲而作)音乐分析》,《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第113—120页。

[12] 丛密雨、徐孟东:《中国复调音乐理论的肇始与初步发展》,《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第20—37页。

[13] 何宽钊:《奥尔加农·经文歌·新艺术:中世纪复调音乐新观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第49—65页。

[14] 刘青:《历史的眼光文化的自信——“复调”教材的编写理念》,《中国音乐》2023年第1期,第71—76页。

[15] 李楠:《现代京剧〈沙家浜〉复调技术分析》,《戏曲艺术》2019年第3期,第115—118页。

[16] 李楠:《现代京剧〈红灯记〉复调技术分析》,《戏曲艺术》2018年第1期,第125—129页。

[17] 李楠:《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音乐复调技术运用分析》,《戏曲艺术》2020年第4期,第8—12页。

[18] 李楠:《现代京剧〈龙江颂〉音乐复调和声技术运用分析》,《戏曲艺术》2021年第2期,第144—152页。

[19] 王洁:《温州瓯剧乱弹腔的正反调系统及复调因素研究》,《中国戏剧》 2021年第12期,第61—62页。

[20] 姚恒璐:《多种曲式原则并存的“结构对位”实证》,《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第5—20页。

[21] 杨静:《听觉音响与视觉影像相互介入叙事中的“女人故事”——谭盾多媒体音乐〈女书〉叙事结构对位研究》,《中央音樂学院学报》2021第2期,第18—32页。

[22] 钱浩:《复调小说与复调音乐》,《文艺理论研究》2018年第4期,第196—206页。

赵一凝 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员

(责任编辑 高月)

猜你喜欢

复调音乐对位技法
复调循梦
以“对位变奏思维及模式”观兴德米特“天体音乐”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中国复调音乐理论分析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复调音乐形式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体现
一种跨层盲孔制作及对位方式研究
十二音对位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