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贴近语文,在细微处渗透
——低年级革命题材课文的教学

2024-05-24深圳市宝安区沙溪小学李珊珊

师道(教研) 2024年3期
关键词:朱德题材革命

文/深圳市宝安区沙溪小学 李珊珊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读好革命题材的文章,感受革命时代精神、弘扬革命英雄的高贵品格,进而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价值意识。坚持教育以文化人,彰显语文育人功能。统编小学语文课本的执行总编陈先云先生指出,识字写字,学词学句,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要把低段的教学目标与革命文化内容融为一体,实现双赢。

一、低年级革命题材课文的梳理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低年段涉及中国革命题材的课文,主要是有关中国革命领袖、革命英雄和革命精神方面的,通过小事展现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爱、崇敬之情,加深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识。

二、低年级革命题材课文的教学难点

革命题材课文中描写的历史背景、故事内容、英雄人物与学生相距甚远。低年级学生在学习革命题材课文时,普遍存在以下困难。

1.词语陌生化。革命题材课文中出现的一些事物、经历是陌生化的,与之相关的一些词语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陌生的,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如:“革命”“解放以后”“挖井”“毛主席”“拨灯芯”“清油灯”“艰苦斗争”“巩固根据地”“粉碎敌人”等这些词语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对于学生来说太陌生,理解起来很困难,造成阅读障碍。

2.人物陌生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生活在当今时代的学生,他们崇敬的领袖:习近平主席。他们熟悉的有抗疫英雄有:钟南山、赵文宏。他们追寻的航天英雄有: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而革命题材的课文中出现的伟大革命领导人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学生较陌生,革命领袖的事迹学生了解甚少,更难以体会这些伟人的精神和品德。

3.环境差异大。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中所描写的生存环境与学生现在所处的生活环境差异大。革命时期,战争残酷,生存艰辛。和平年代,物资丰富,生活幸福。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的学生难以理解过去的生存艰辛。如“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学生因为缺乏这样的生活经验,不懂得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的艰苦,也无法体会无水之苦,不懂得一口水井对乡亲们的弥足珍贵,自然就难以理解“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4.情感难共鸣。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中描写的事迹距离现在的学生较远,学生的生活中只有和平年代的幸福快乐,他们没有见过革命年代的战火纷飞,也没亲历革命年代的抛头颅洒热血。革命题材课文中的事迹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不能与读者的经验、情感产生联结,那文中的人物故事就只存在课文中,而无法走进学生的心里,无法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共情。

三、低年级革命题材课文的教学

1.勾连整合,有效识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而儿童认识事物不是单一、孤立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字词是不能孤立识记、机械认读。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字形、语境感悟、迁移理解、联结自我,实现认识这一个字词走向认识这一类字词,理解这一个字词的普通含义,到理解这一个字词在文中独有含义。如在教“泽”“德”生字时,老师可出示两位中国革命领袖的照片,学生读名字加深印象,然后再说明他们的身份。“泽”左边有水,是指雨露,因雨水能滋养万物,就有了恩泽、恩惠。毛泽东就像雨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恩泽。“德”是指美好的,也可以称为是恩惠,形容一个人品德,你还能想到哪些词?美德、道德、公德。学生通过拓展词语、组词、读词,巩固了识字。接着出示生字“志”,同志,毛泽东和朱德就是志同道合,为建设美好的新中国而奋斗的人。从“同志”到句子,“朱德同志带领一支队伍与敌人打仗”,并指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字的含义。学习“陡”字,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见过或走过陡峭的山路,再拓展词汇“陡坡”“陡峭”。

2.巧用图画,趣味学词。词语教学在语文低段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词语不理解,增加了阅读障碍。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低年段的学生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图片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识字学词。在教学“井”时,我们可以使用插图,帮助学生认识“水井”“井口”“挖井”等相对陌生的词语。出示“水井”的图片,标出井口的位置,了解井是人力挖出来的。学生在学习“瑞金城”“沙洲坝”“江西”三个词时,难以理解三个地点的关系。如果我们直接展示江西省的地图,看图说话,直观标出三者的位置,学生能很快明白。看图明意,学生有了形象具体的图画参照,理解陌生词语就迎难而解了。

3.品词析句,感受人物。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词句来刻画人物,表情达意。在语文课中,感受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质,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带领学生慢慢浸入文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人物,熏陶情感。如在学习《朱德的扁担》,文中最后一句话,“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一个“越发”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更加,说明战士们原来就敬爱朱德,敬爱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二是我们读到了朱德同志真正和战士同甘共苦,而不是做做样子。三是表明了朱德同志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决心,也展示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重与爱戴。

4.巧用资料,加深理解。(1)巧用文字、视频资料,可以有效地缩短革命题材课文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原本陌生的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变得更具体可感。通过补充资料,学生直观了解历史、感受更强,记忆更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巧用文字资料。革命题材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革命人物、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和当下我们的生活实际情况有着巨大的差别,内容的陌生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讲课时可以引入有关材料,帮助学生熟悉历史故事背景,加深对革命人物的认识,帮助学生走进人物。(3)巧用视频资料。很多经典革命题材课文已拍成影视作品,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相关视频资料,给学生视听冲击,让学生穿越时空,既帮助学生体会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条件,又加深了认识与感悟。

5.创设情境,领悟情感。“情境”是“情”与“境的结合体,创设情境可以让课文内容变得更具体清晰,更生动亲切,不仅缩短学生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距离,又能提升教学的实效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身临其境的课堂情境,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有了情境的引导,学生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情感上会更容易产生共鸣。如《难忘的泼水节》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我们跟随课文一起回到了1961 年的那个泼水节,我们和敬爱的周总理一起泼水互送祝福,老师想采访你,作为一名傣族人,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们感受傣族人民当时开心、激动的情感。

6.链接生活,共情体验。革命题材课文中的人物、事迹都来源于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尽管他们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但革命英雄、革命事迹、革命品质却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找到链接,教师要寻找价值教育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将人物、事件和自身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缩短了学生与文章之间的情感距离,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还丰富了精神内涵。每个时代都有英雄,都有为人民服务的人,都有为了人民利益而献身的人,都有让人敬爱、尊重、佩服的人。如见义勇为的战士,逆境前行的消防队员,默默钻研的科研人员……让学生链接生活,发现身边的英雄人物,感受身边的革命品质,实现情感共鸣。

7.延伸实践,传承精神。革命题材课文的特殊性更要求教学时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可以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在课外进行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革命人物身上的英雄主义精神,让革命精神潜移默化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观看影片。观看革命影片,了解革命先烈的故事,铭记那段历史,缅怀那些先烈。(2)参观。开展“走进革命伟人”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走进烈士陵园遗址,重温抗战岁月,了解革命故事,走进革命人物,传承革命精神。(3)访问。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好身边的人物事例,学好革命文化,树立正确的榜样观。通过访问,学生能从革命英雄或党员长辈那感知和平岁月的来之不易,汲取精神力量,厚植家国情怀。(4)对话。如开展“寻找身边的雷锋故事”。雷锋叔叔一直活在我们的心里,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涌现出了千千万万个雷锋,请学生们去寻找身边的“雷锋”,与雷锋精神对话。学生在寻找雷锋故事的过程,对雷锋精神有更深的体会。还可以设计实践活动为“学雷锋活动”,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传承雷锋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猜你喜欢

朱德题材革命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