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马克思经济理论与主体生产》

2024-05-24张晓庆盐城师范学院

统计与决策 2024年6期
关键词:学说马克思话语

张晓庆/ 盐城师范学院

由李嘉弘撰写的《马克思经济理论与主体生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5月)一书,基于马克思哲学和经济学说立场,对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现实和意识形态职能进行深刻分析和批判。作者强调,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系统理论工具的马克思经济学说,必然有一个批判的前提,即对其所处的经济现实和思想史背景的批判,只有在摆脱了各种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意识形态范畴和现实职能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建立起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切认识。该书理论关注面广,从古典经济思想史的考察到马克思经典劳动价值论,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与古典学说之关系辨析到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论述过程中又根据需要穿插了对其他相关经济学家和理论流派的分析解读,进一步拓展了研究课题的广度与深度,对帮助读者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经济思想具有一定指导价值。总体来看,该书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研究思路清晰,呈现马克思经济学说研究的创新路径

如何理解马克思经济思想?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本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作者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举例,引出了主流经济学界两种对待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典型态度,进而发现了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的某种共性:即他们在评价马克思经济思想价值时都放弃或搁置了在马克思经济学说中寻找“真实性”。进一步地,作者通过分析萨缪尔森和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立场异同性,总结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解读马克思经济思想的一般思路,即在马克思经济学说中寻找意识形态的批判和扬弃。以上构成了本书第一个章节的内容,循着对这一思路产生的影响的系统论证,则集结为本书第二章的内容。作者认为以上思路至少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劳动价值论的态度上,另一方面表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经济思想(以辩证法为例)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作者认为这种变化可能来源于马克思经济学说的读者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入研究,其动机是为了与受意识形态影响的经济学划清界限。在本书的第三至第五章,作者继续沿着这一思路进行论述分析,但开始转向对马克思经济学说各种争论和分歧的另一个核心问题——马克思价值概念的含义进行探讨。借助对国外经济理论界对价值概念的几种主流理解模式进行辨析评价,并将其与国内学者对劳动价值论和转型问题研究成果进行比较,指出了双方对马克思价值概念整体构造理解存在的具体问题,即存在一种对马克思经济学说扁平化解读的趋势。在本书的第六至第七章,作者从特定范畴(生产职能和经济范畴)的批判角度来论证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真实性与科学性,以新的方法研究马克思经济思想,得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经济范畴和经济话语与经济现实之间的关系的最终结论,即认为特定的经济范畴和经济话语就是现实经济关系的存在方式,当我们把经济学说作为生产出来的话语进行批判的时候,我们所做的批判本身也同样是被生产出来的经济话语。最后,在本书末章,作者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进行了分析。

二、批判解析深刻,直击经济范畴与经济话语存在本质

假设资产阶级经济学所使用的经济范畴是意识形态的经济范畴,那么为了恰当地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我们就应当抛弃这些意识形态的范畴。反过来讲,基于这一立场,马克思经济学说完全可以在不涉及意识形态经济学说和相关经济范畴的情况下把握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但这显然不符合经济学研究逻辑,也从未在任何社会形态的经济发展实践中通过考验。本书通过对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论述策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论证,揭示了马克思学说提供给我们的结构是由范畴组成的话语这一真相。并且作者强调:如果经济现象总是由大量话语构成,且大部分经济话语具有主体塑造功能,那么即便是一种反思和批判的经济学说也不应该简单地把主体问题当作某个封闭现实世界的外部支撑来看待。作者再次提到上文的阿尔都塞的反主体或者结构主义立场,将其作为一种反面参照进行了深刻批判。全面厘清这一部分作者的批判解析逻辑,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所秉持的某种经济学研究观念特征,即反对用一种排他的简单真理观来看待不同经济学说之间的历史关系,当一种学说历史地替代了另一种学说,并不等同于一种更好的真理替代了另一种不那么好的真理。展现出作者在经济学研究理念上的客观性与包容性。

作者还深刻而全面地分析了马克思对经济范畴和经济现实生产关系的论证。在商品拜物教和经济范畴领域,作者在表明对马克思“现实经济交往的客观基础是社会关系”观点的理解和支持后,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澄清。通过举例说明个体社会成员生产的话语必须被其他社会成员所承认,才能构成现实的经济话语,以表明马克思在从经济范畴出发对经济话语进行分析时,也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基础作了澄清,并从经济范畴的客观性、经济范畴的内容和经济范畴的生产几个角度进行补充说明。在经济话语和经济现实生产领域,作者通过对经济话语生产和经济现实的生产作进一步深入论证分析,使“经济现实的生产表现为经济范畴和经济话语的生产”这一结论更具说服力,并进一步阐明了经济话语中的主体生产、庸俗剥削学说中的阶级主体生产的具体内涵,来表明自身对上述结论的坚定支持。

三、比较分析严谨,突显马克思经济思想的重要价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不同价值观念的思想史比较,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回答这一问题,是确立马克思经济学说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在该书第三、第四章,作者分析了古典主观价值论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内含的价值观念之间的区别,与此同时,作者也提出了现代经济学一种潜在的研究倾向,即现代经济学家似乎认为任何价值学说对于经济理论都不是必要的。但显然,一种经济学说采纳或隐含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无疑对这个学说的立场和观点有着最为根本的影响。基于此,作者在本书中采用了这样一种论述逻辑:在评判不同经济学说的具体观点之前,先分析其背后价值观念的异同。这对于思想史比较而言是必要的,因为思想史的作用在于说明不同学说背后理论预设的实际差异。

在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同价值观念史的关系时,作者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澄清了一系列理论的预先想象同另一系列理论的区别,并将经济价值学说以“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两个范畴进行分类。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采用的是先比较后分类的研究办法,先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学说之间的差异,再据此绘制历史形态的谱系,而不是在思想史中代入事先确立好的分类图示,这有利于读者观察经济价值学说的内部差异,从而避免了用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去简单概括经济学说。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所以在不同价值观念的经济理论中显得独特,在于其无法简单用客观和主观价值的分类来加以概括,因为马克思很早就认识到:劳动是主观目的和客观条件之间的中介,而不是向现代经济学说那样理解的,要么可以还原为主观目的,要么是与主观性无关的技术事实。

综上来看,该书从论证分析马克思经济学说对其所处的经济现实的批判价值入手,以较为清晰的论述逻辑、直达本质的批判分析、严谨客观的比较分析,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经济学说作为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工具价值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清晰展现了马克思学说是如何处理其自身和其经济思想史背景之间的关系。

猜你喜欢

学说马克思话语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