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链协同”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索

2024-05-23宋歌

公关世界 2024年5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宋歌

摘要:创新与探索“四链协同”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从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经济学理论入手,深入分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理论与现实诉求,构建学校与企业间的长效运行机制,将教育培养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双向结构要素中有效促进全面深度融合。

关键词:四链协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引言

产教融合的内涵是逐步演变逐步丰富的过程,起初只是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后来逐渐强调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则日渐被作为一种系统的制度安排,至2013年左右产教融合概念开始正式进入教育话语体系[1]。从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经济学理论视域下,探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了人才和创新两个视角,改变过去单一地从校企两个方面来研究人才培养,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新形式。

一、文献综述

产教融合起源于美国合作教育,该模式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教授发起,并在辛辛那提大学实施。美国认为“合作教育”是将理论学习与职业相结合,旨在培养与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方式,为了让学生适应现代企业用人需求,提高职业教育针对性[2]。国外的产教融合主要是符合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问题。以德国与日本为例,两国作为二战后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崛起依赖于大量熟练产业工人,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两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为了弥补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工程实践技能不足的问题,发挥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优势,推动高职院校、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随后被各国学者所研究,并根据本国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适当改革。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因此对校企合作的研究自90年代才有相关学者涉足其中。基于产教融合内涵,陈年友等人认为产教融合就是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职业院校是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3]。邢辉等人认为产教融合更多侧重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发挥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在市场环境下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活动合作,实现现代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罗汝珍认为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与物质生产、社会服务等行业共同开展生产、服务和教育活动,且形成不同于单纯的教育与产业的另一种组织形式[4]。产教融合的内涵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延伸,基于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产教融合中的产业和教育两方由于各自利益,在供给与需求侧存在差异。基于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马树超认为深化产教融合要将产业先进技术、优秀文化和发展需求融入专业教学,深入推进产业界、教育界的有机衔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产教融合实践先后经历了传统的“校企合作班、订单班、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模式、“行业学院或冠名学院”模式,再演化至“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产教融合中的“产”主要经历了从“行业”到“产业”的变化,取得了一定育人成效,但是产教融合的困境仍然存在。

二、“四链协同”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索的背景

(一)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力支持带来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迫切性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四链协同”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提出了“产教融合”[5]。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推进产教深度融合”[6]。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舉措”[7]。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要求“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产教融合”一词取代旧版《职业教育法》中的“产教结合”,提出要重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发展中。“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满足了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系列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形成了推动职业院校发展的强大合力,对于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保障。

(二)培养建设技能人才的建设目标带来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契机

高职院校面对深化产教融合的新形势、新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共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为学校指明了改革方向,提供了发展契机。为提高高职院校输出人才对社会现实岗位的适应度,要积极与企业展开交流,充分发挥市场力量,优化校企合作模式,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注重协同创新,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优势,实现校企合作模式下产教融合高质量人才培养。对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多重背景、丰富意涵和可行路径等进行系统探究,为进一步彰显产教融合价值功能、促进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发展等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供需结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四链协同”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尽管国家、高职院校发布了产教融合相关政策、指导文件,但是高职院校对于学校、企业的主体责任尚未进行明确划分,导致“四链协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未能构建。高职院校应该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工作,在管理体制、制度和理念上不断探索创新,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从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层面引入企业力量,强化企业决策咨询功能,推进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搭建校企合作办学平台、校企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建立常态化、规则化的校企合作和沟通交流平台,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

(二)人才培养定位契合度不高

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差异。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企业更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这导致了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目标不一致的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高职院校应该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突破点,积极探索校企共育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科学动态调整设置专业,优化专业布局。校企双方应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三)专业服务能力不强

专业建设水平在支撑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能力不足,与地方产业融合不够、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不深、与地方产业园区对接不紧。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最新技术应用存在一定程度脱节,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性不强,专业实训实习条件和职场环境都亟待提升。应该根据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共同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校企共同设置专业,共同研发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标准、教学辅助产品等教学资源。

(四)师资队伍不足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在产教融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教师的整体素能、实践能力、行业经验有待提升。一方面,师资队伍的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相对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无法与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

四、“四链协同”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现路径

(一)统筹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以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性为目标。“融合”意味着校企合作将更加深入,这也是职业教育本质的回归。厘清“四链协同”和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内涵,明确各方主体的作用和角色定位,构建完善的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聚焦教育链,注入培养人才的强大力量;聚焦人才链,实现人才供给和产业需求有效衔接;聚焦产业链,助推现代产业的强劲发展;聚焦创新链,激发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与社会契合度,为深化产教深度融合实践探索奠定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实现“资源融通”“供需协调”“利益融合”和“愿景统一”的产教融合理想图景。

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推动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高职院校要搭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连接线,实现双向资源的对接。通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工作,在管理体制、制度和理念上不断探索创新,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成立校企合作中心,建立校、院、专业群三级深化产教融合工作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推动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从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层面引入企业力量,强化企业决策咨询功能,推进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按照“4(4大基本要素:产业学院的发展定位准确明晰、合作企业资质健全信用良好、产业学院的管理体制机制健全且体现改革导向、软硬件资源投入及支撑条件完备)+6(6项建设任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协同开发校企合作教学培训资源、协同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协同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协同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模式实施产业学院建设,对不同要素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和协同创新。依托市级以上品牌、特色、骨干专业(群),联合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领军企业,发挥产业优势,按照共建共管的原则,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增强支撑、引领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二)开拓多元化的产学合作新形式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协同育人需要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紧密契合当地的产业发展需求,针对性的融入企业对招收人员的要求,建立一套适合于学生发展的培养模式,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一起培养出能够为经济产业所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1.集团平台式产学合作

“政行企校”共同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职教集团、产教联盟、产教融合集成平台等,以扁平化的组织机构体系和项目化运作形式,推进集团或平台实体化运作,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集团化办学”模式,着力打造利益相关方合作共治、开放包容的职教命运共同体。

2.校企共育式产学合作

以“现代学徒制”或“订单式”为主要合作形式,校企签订联合培养协议,通过共同制定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实施方案、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体系、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组织考核评价、共同进行“现代学徒制”学生管理,共同做好“双师”建设与管理,共同落实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及职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或通过校企联合组建订单班、冠名班等形式,按照企业要求定向培养人才。

3.共建共享式产学合作

通过“引企入校”或“引校入企”,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提供设备,设立校中店、校中厂、“双师”培养培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企业工作站等,企业进行生产的同时,为师生提供真实实践、实训岗位。通过这种合作,师生获得最新的技术培训,掌握先进设备的操作技能,而企业则达到了发展潜在客户,推进技术革新的目的,实现校企资源互补和共享。

4.项目研发式的产学合作

校企双方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企业工作室等产教合作平台,共同开展项目研发、技术服务和技术转化等工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形成校企双方共建专业、共享成果、共育高技能人才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产业学院作为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是打造特色化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新模式,探索产学深度合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要从现代职业技能人才需求入手,以企业需求为人才培养准则,深度融合校企现有的办学资源。校企产教融合中,坚持精准育人策略,要将产教融合作为办学核心要素,在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环节中体现出产教融合主旨,实现“生产性与教育性的融合”。

(三)共建产教融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教师制度

构建“政行企校”深度融合的学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制定完善“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企业实践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聘用考核制度。支持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设立“教师企业工作站”。通过“引企入校”“引师入校”,共建校企合作产学研用基地。通过校企共同设立教师企业工作站、企业工作室、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企业实践基地等。

2.推进校企人才共享

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道,建立校企人力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支持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加大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畅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选聘行业企业专业人才、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举办专家讲座、大国工匠进校园、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等,培养“双师”“双能”教师工作队伍。选派专业教师轮流脱产进入企业工作站学习和工作,为教师搭建“双岗双栖”平台。推进校企互兼互聘,实现人才资源共建共享。

五、“四链协同”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索的意义

(一)有助于加强区域内校与校的合作,实现优势专业资源共享

产教融合各主体的共同目标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产业转型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政府要搭建平台,增强校与校间的合作,促成各专业间的优势互补与资源整合,集聚产业链资源和教育链资源,统筹协调,强强联手,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体系对接行业标准、教学过程模拟生产过程,开创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双赢局面。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训,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学生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降低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培训成本,提高岗位匹配度;对于学生而言,提高自身实践技能,获得更理想的就业岗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和创新机会。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的科研項目,接触前沿的科技知识和技术,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三)有益于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生态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方法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新途径,增强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意识,加大引导、资源融通、供需平衡、利益融合等,提高产业主体和教育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要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寻求多方价值共通点,细化产教融合实施相关政策,解决好国家宏观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从而激发产教融合各方利益主体的参与活力,推动产教融合深度发展,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制度建设,优化政策环境,通过产学研平台,借助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课题,引入项目化管理,鼓励区域内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生态圈,助力区域经济新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质是促进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内异质性资源的优势互补,通过校企之间优势互补、资源互换,发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研投入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在产业发展与产业链高度成熟作用,提高高职院校输出人才对社会现实岗位的适应度,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高职院校要优化组织架构,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上与企业积极对接,按照企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体现现代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本文系1.202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四链协同”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0979);2.2023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重中之重课题《高职院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运行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JSJG04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新民,高飞,张朋等.资源整合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2):155-162.

[2]祁占勇,王羽菲.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变迁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8(05):40-45+76.

[3]谢志平,应建明.近十年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7(03):6-10+28.

[4]阮晓文,朱玉赢.新形式下高职财经类专业实施产教融合的创新性研究[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9(11):184-186.

[5]周爱玲. 科学技术哲学视角下地方普通高校应用转型探析[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借势京津 协同融合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9:13.

[6]李向阳,何小娟,杨小静等.产教融合背景下复合型企业工作室实践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8(02):51-55.

[7]王敬杰,杜云英.新时期产教深度融合:背景、意蕴和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0):34-40.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