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短视频报道共情叙事特性探析
2024-05-23张国成
作者简介 张国成,当代广西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主任记者
基金项目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广西文化青年拔尖人才专项”课题一般项目“主流媒体短视频创作机制与营销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3QBB012)阶段性成果。
【摘 要】本文以人民日报微信视频号发布的杭州亚运会主题的62个短视频为例,从共识、共情、共鸣三个层面及其辩证关系角度,探析党报在重大国际赛事中短视频报道共情叙事特性及有效途径,认为基于共情叙事的“三共”理论不仅是一种媒介叙事手段,更重要的是它在传递和营造情绪的同时,强化体育精神、家国情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实现情感的升华和认识的提升,使报道呈现正能量进而带来大流量。
【关键词】短视频;共情;叙事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1]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短视频、H5、AR、VR、元宇宙、虚拟主播等新媒体技术及产品层出不穷,短视频无疑是当下最受众欢迎的传播形式。在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举办的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报道中,短视频以其快速反应、现场感强、带动性强等特点,成为重大体育赛事传播的亮点。尤其是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短视频报道以共情方式,凝聚国家认同,激发民族自豪感,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一个又一个爆款产品。本文以人民日报微信视频号发布的杭州亚运会主题62个短视频为例,探析党报短视频在重大国际赛事中共情叙事特性,以及以正能量带来大流量的有效途径。
一、党报短视频共情叙事的前提和目的:共识引领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识是指共同的认识[2],本文中的共识主要指不同主体间内心深处的相互认可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共识是共情的基础,也是共情的目的之一。体育新闻作品彰显的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因国家主体的介入,家国情怀、文化传承成为其文化特质。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筑牢共情的思想文化根基,强化共识的认同,才能创造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一)价值基础:体育精神
从奥运会到亚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不仅指引人类体育运动的进步,也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体育精神是一种奋斗拼搏的精神。无数的运动员长年累月地训练锻炼,迎难而上,拼搏奋斗,最终才能收获荣耀。如纪录片《巅峰》将镜头对准备战亚运会的运动员,讲述他们奋发拼搏的故事,使受众更加深刻体会每一块奖牌的来之不易。体育精神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无数个纪录被一次次打破,运动员的每一个突破都是人类对自身潜能的激发,如短视频《张雨霏本届亚运第三金!女子100米蝶泳决赛,张雨霏打破赛会纪录摘金。祝贺!》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奋斗拼搏、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已经融入人们的认知,成为体育赛事共情叙事价值基础。
(二)情感基础:家国情怀
首先,通过体育赛事报道彰显家国情怀。比如,《三天三冠!中国场地自行车运动员李樟煜赛后发言超热血!“这里,我家!我玩命地完成!”》等作品,表現出赤诚的爱国热情,令人动容。其次,体育赛事能体现民族自豪感。比如,《乒乓球女团夺冠,实现亚运女团五连冠!祝贺,为中国姑娘们点赞!》《杭州亚运会火炬点燃!亚运会历史上首个“数字人”参与的点火仪式,酷!》等作品,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让人激奋。这些作品蕴含的情怀,铺垫起共情叙事的情感基础。
(三)文化基础:民族文化
文化是沟通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元素。《33年后,韦唯再唱〈亚洲雄风〉,勾起了多少人的回忆》,用一首老歌勾起无数人对30多年前时光的怀念,展现的是音乐穿越时空的魅力。《“运”味杭州》《文化韵味、智能科技、人文之美……网友:这次的杭州亚运会,有点东西!》既展现西湖、断桥、雷峰塔、灵隐寺、龙井茶、水墨山水画、戏剧等中国数千年的传统历史文化,又展示钱塘江大潮、体育场馆等自然山水和现代化建筑,还展现数字人、智能长椅、智能引路牌、魔镜地铁车窗等未来元素,这些元素沟通杭州乃至中国的过去与未来。《新千里江山图·潮涌浙江》,以千里江山图的形式展现浙江各市县的发展,宛然古今相融,时间凝固,可以纵情穿越。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础,也是引发国人共情的文化基础。
二、党报短视频共情叙事的策略和方法:共情感染
“共情”是主体由己及人、推己及人“移情”的过程[3]。德国哲学家罗伯特·费舍尔(Robert Vischer)提出,共情是“人们把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主动地投射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上的一种现象”[4]。通俗地讲,共情一般是受众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认知,眼前的一个元素触发了这种经历或认知,从而达到“切身体会”和心理情感共振,主要停留在情感层面。人民日报微信视频号杭州亚运会报道运用的“共情”叙事方法有三种:情绪激发、情感共振、情怀互通。
(一)情绪激发
短视频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是情绪的传播。情绪是短视频传播最显著的特征。在杭州亚运会的短视频报道中,主要激发和传播的情绪有三种:一是激动情绪。《中国女篮,夺冠!为女篮姑娘们点赞!》让受众第一时间收看到中国女篮的胜利以及现场庆祝的画面,将夺冠时刻的激动和喜悦通过屏幕传递给受众,实现屏幕内外的情感共振。二是感动情绪。《看到泪目!告别的时刻,志愿者和运动员都难说再见……愿这份友谊能成为彼此心中美好的回忆》把志愿者蔡明喆与叙利亚旗手相遇相识的故事以及挥手告别的瞬间展示出来,让人感动。三是快乐情绪。《戴上萌萌的吉祥物发夹,再甜甜比个心,又被张雨霏可爱到了!》,通过个性展示,凸显出年轻运动员的活力、可爱,令人莞尔。这些情绪被短视频激发出来,实现视频内外共情。
(二)情感共振
较之于情绪,情感更长久、稳定。如在杭州亚运会的短视频报道中,情感共振在几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因为喜爱引发关注。《真·神仙打架!全红婵陈芋汐轮番上演“水花消失术”,包揽杭州亚运会金银牌》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人们喜爱全红婵、陈芋汐,很多受众是她们的“粉丝”,即“自带流量”。二是因为自豪所以点赞。亚运会是一个国际性展示舞台,让世界看见“一个生机勃勃的杭州,一个活力无限的浙江,一个气象万千的中国”[4]。比如《文化韵味、智能科技、人文之美……网友:这次的杭州亚运会,有点东西!》,中国人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网友纷纷点赞。三是因为伤感所以奋起。亚运会展现的不只有灿烂绽放的冠军之花,还有失败的倔强,这种倔强让人伤感,也给人力量,这就是《梦想不会老!站上赛场的“丘妈”已是赢家》中的“丘妈”(丘索维金娜)在杭州亚运会上受关注的原因之一。喜爱、自豪、伤感等情感的共振,把情感转化为力量。
(三)情怀互通
情怀是对坚守者的礼赞,也是对抗争者的敬意。用情怀讲好故事,是短视频共情叙事最成功的方法和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对国家的热爱。近代中国的软弱和屈辱让人们牢记于心,并融入民族深沉的集体意识中,每当国际场合代表中国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来和国旗冉冉升起来的时刻,人们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冠军登上领奖台就像自己登上领奖台一样,于是形成共情。二是对时代的怀念。《33年后,韦唯再唱〈亚洲雄风〉,勾起了多少人的回忆》,33年沧海桑田,每一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有时代的回忆,用一首歌激起怀旧之情,用怀念过去见证今天的美好。三是对人生的感怀。时间是竞技运动员最大的敌人。大部分运动员过了最宝贵的黄金时间后,就黯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还是有人在倔强地坚守。例如,在《不老传奇!48岁的丘索维金娜再战亚运会,以资格赛第五晋级跳马单项决赛!致敬老将!》短视频中,镜头对准的是丘索维金娜,文字讲述的是她为子而战的传奇故事,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大量网友发表类似“致敬”“感动”的评论。这个视频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呈现出运动以为个人命运抗争的故事,使受众产生了强烈的共情,从而使短视频更有感染力。
三、党报短视频共情叙事的高潮和呈现:共鸣激发
共鸣即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5],在此强调的是情绪的外在表现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共鸣是共情的外在表现。共情只是“情动于中”,而共鸣则是“形于言(行)”。以体育新闻短视频为例,可从形、言和行三个层面进行阐释。
(一)形:共情之后的表情变化
表情是表现情感共振的方式之一。内心情感的不同,呈现出来的表情就会不同。高兴时,眉开眼笑;伤心时,愁眉苦脸;惊讶时,眼睛睁大。比如,《可可爱爱!张雨霏头戴吉祥物发夹领奖》,受众看后不禁会莞尔一笑;《两面五星红旗同时升起!杭州亚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国姑娘黄雨婷、韩佳予分获金银牌!点赞!》,观众感动落泪;《当泳道上只剩下她尚未完赛,现场观众用加油呐喊,陪她游到最后,这幕超感动!拼到最后,都值得掌声和欢呼!》,观众看着越南选手尽管只剩自己一个人却没有放弃,努力完成比赛,充满担心和同情以及为其加油的激动表情。
(二)言:共情之后的言语表达
言语是表现情感共振的另外一种方式。“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是指情感共振之后,需要用言语表达出来。在短视频中,最主要的表现在留言、评论和弹幕上。《中国女排击败日本队卫冕亚运冠军》视频发布后,网友留言:“妇女能顶半边天可不是白说的!!!”“祝贺飒爽英姿的中國女排姑娘们!”《人民日报》独家专访陈佳鹏,发布《讲述最后一棒热血反超的故事》视频后,网友留言:“中国新青年 强国有我的榜样。”“佳鹏,好样的,你是最棒的。”新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就是互动功能得到强化。成功的短视频,正是把网友的表达欲激发出来,在互动中实现流量的提升、传播力的增强、影响力的扩大,如《亚运首金!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决赛,邹佳琪、邱秀萍夺冠!开门红,祝贺!》《乒乓球女团夺冠,实现亚运女团五连冠!祝贺,为中国姑娘们点赞!》《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队!China,牛!》等。可见,为了增强互动性,利用镜头、音乐、讲解同期声等多重因素强化共情效果,并直接在视频中用“祝贺!”“牛!”等感叹词进行引导关注,使点赞、评论、转发成为网络自觉行动,有力提升了短视频的传播力。
(三)行:共情之后的动作表达
表现情感共振还有一种方式——行动。古语曰:“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是说情感共振之后,动作也是表达抒发的重要方式。短视频要想调动和激发受众动作表达的欲望,就需要把共情酝酿得足够有力量,这样受众才能忍不住欢呼、流泪、鼓掌和点赞。其中流泪是共情明显的表现方式之一。如在《杭州亚运会十大感动落泪瞬间,每一个都值得被记录!》短视频中,陈芋汐女子跳水10米台没拿到金牌,当记者采访说“可是你只有17岁”,她却破涕为笑说“我18啦”,这是心疼的眼泪;何冰赢得比赛忍泪面向天空,这是不服输的泪水;林雨薇含泪抬头看天的动作和手势,是师徒情深的眼泪。这些眼泪是共情主要的元素,共同完成共情叙事。鼓掌也是共情之后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如短视频《梦想不会老!站上赛场的“丘妈”已是赢家》,丘索维金娜表演结束,观众响起热烈的掌声,表达了观众的深深敬意和赞扬。
四、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短视频报道在共情叙事实践中建构起“共情”理论模型,即共情叙事的核心是共情,基础是共识,呈现方式是共鸣;在共鸣的基础上达成进一步的共识,形成一个向上螺旋发展的闭环。以共情叙事为策略,杭州亚运会主题短视频在传递和营造情绪的同时,进一步激发情感共振和情怀共通,在共鸣中增强人们对体育精神、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的认同和共识,从而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共情不仅是一种媒介叙事手段,也是一种情感激发和思想引导的方式,从而使之传播的正能量带来大流量。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47.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58.
[3][4]汪沛.共情与共识:编辑学术交往的“理”和“路”[J].出版发行研究,2023(9):66.
[5]李中文,武卫政,郑轶,等.承载美好向往 携手共赴未来:写在杭州亚运会圆满落下帷幕之际[N].人民日报,2023-1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