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3 文言文文本
2024-05-22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1~15题。(2023年中考辽宁阜新卷)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乙】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①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②于东,兵法乘劳③,此进趋之时也。
(选自[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释】
①顾:考虑,顾虑。②务:致力。③乘劳:趁着疲劳。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猥自枉屈/自三峡七百里中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皆以美于徐公
C.以先帝之明/无从致书以观
D.此进趋之时也/山川之美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13.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臣 受 命 之 日 寝 不 安 席 食 不 甘 味
14.请概括【甲】文中对作者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至少两件)
15.请分别找出【甲】【乙】两文中诸葛亮认为当前出师北伐条件已经具备的句子。
甲:
乙:
11.该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只涉及词语的意义,不涉及词语的用法。A项中的“自”分别是“自己”和“在”的意思;B项中的“于”分别是“在”和“比”的意思;C项中的“以”分别是“凭借”和“用来”的意思;D项中的“之”都相当于助词“的”。
12.类似这样的课内外文言文句子对比阅读、翻译,一般都是课内、课外各一题。该题的难度不大,第(1)题中的重点字词是“布衣”和“躬”,“布衣”即麻布衣服,借指平民百姓。“躬”是“亲自”的意思。“躬耕于南阳”属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要注意与现代汉语在语序上的不同。第(2)题中的重点字词有“是故”“托”和“弗”,“是故”即“因此”“所以”的意思, “托”即“托付”的意思, “弗”即“不”的意思。
13.该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如果熟悉“寝不安席”和“食不甘味”这两个成语,这里的断句就没什么难度;如果不熟悉这两个成语,但知道“寝”和“食”的意思,并且能解读出这是从两个方面来描述诸葛亮如履薄冰的状态,这里的断句也不成问题。
1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甲】文中涉及很多事件,但题干中的“对作者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对这些事作了限制,类似于“躬耕于南阳”这样的事显然是不能列入其中的。如果我们着眼于“先帝”与“臣”的关系,那么,这里“对作者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主要有“三顾茅庐”(“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临危受命”(“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和“接受重托”(“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5.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筛选和概括。要想“找出【甲】【乙】两文中诸葛亮认为当前出师北伐条件已经具备的句子”,就要先找到文中的一个标志词“今”。道理很简单,既然题干中提到了“当前”,那么,“今”所领起的部分—【甲】文中的“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和【乙】文中的“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自然就是“诸葛亮认为当前出师北伐条件已经具备的句子”了。
参考答案
1.新的时代环境下,中华礼乐文化需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也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2.举例论证。列举了学校开发礼仪课程和媒体推出中华礼乐传习节目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为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我们要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观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
3. A.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B.礼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C.利用纪念日、节日,组织开展纪念庆典活动。
4. A
5.示例1:符合,选文中的现代师徒礼仪表明教师对学生可以适当地“训诫”,材料中学生尊重老师、虚心请教的态度,是尊师的体现。
示例2:不符合,材料中体现的古代礼仪过于强调人和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强调服从),不符合选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理念。
6.⑥段:父母悉心嘱咐。⑦段:妻子享受采摘的乐趣。
7.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小孙女天真、活泼、可爱的特点。
8.示例1:倾向于甲。理由:本文主要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示例2:倾向于乙。理由:本文主要强调从劳动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9.句子理解:①大地无言,只要播种就有收获,但收获的多少,全在自己付出的多少。②劳动是快乐的,中华民族以勤劳耕种继世,千百年间,代代相传。结合生活实际示例:学习上,只要我们努力付出,就会有收获。
10.①由植物到动物:作者先写桂花、蜡梅、柿树和成畦的时令蔬菜,再写喜鹊、麻雀、蚂蚁、蚯蚓、螳螂、蛐蛐儿和叫不出名字的小昆虫等,使小院充满勃勃生机,令人喜爱。②描写详略得当。写动物,详细描写麻雀的行为;略写喜鹊、蚂蚁、蚯蚓、螳螂、蛐蛐儿和叫不出名字的小昆虫的活动。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1. D
12. (1)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身耕种。
(2)所以(把这事)托付给我而不再犹豫。
13.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14.先帝当初三顾茅庐,对作者有知遇之恩;作者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先帝临终托孤,寄以兴复汉室的大业。(答“三顾茅庐”“临危受命” “白帝城托孤”等意近也可)
15.甲: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乙: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