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逻辑顺序阐述事理的写作策略

2024-05-22

现代阅读 2024年9期

谭嘉慧

湖南省长沙市怡海中学语文教师,曾获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语文微课大赛特等奖,在全国首届“语参杯”统编教材高端名师示范课暨优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第十二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老师选拔大赛等教学竞赛中多次获一等奖,曾获“湖南省教学能手”称号、“长沙市卓越教师”称号。

导读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习惯,多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逐步递进,逐步深入。逻辑顺序要合乎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习惯,也要合乎事物的内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结构顺序。事物之间的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其中总有一定的规律联系。写作说明文时,依据事物本身的条理性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性来安排说明内容的先后顺序,就容易把事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将繁复的内容介绍得条理清晰。特别是写作事理说明文时,常常会用到逻辑顺序。本期“同步指导”带领读者通过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本来分析“运用逻辑顺序阐述事理”的写作策略。

写作实践

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及现象背后蕴含的科学道理。这些文章的说明顺序,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得出认识的说明过程,阅读时能够逐步深入问题,理解作者想表达的道理。如何运用清晰的逻辑顺序,将事理从浅到深说明白?以课文为例,我们可以深入分析和学习说明的逻辑顺序。

技法精析

“说明的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的先后,通常包括从原因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从次要到主要、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等顺序。”

有时一篇文章不止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交叉使用多种说明顺序,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我们根据课文内容重点介绍以下两种逻辑顺序。

从现象到本质

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现象往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既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又能增强他们对现象背后本质的探求欲,具有很强的现实

意义。

我们在选择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时,应当注意现象的选取尽可能简单易懂,最好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应当理清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让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和严谨性。

如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所写的《大自然的语言》就应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方法: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大自然的语言》从生活中常见的物候现象入手,以谚语、生活常识导入由这些朴素的认知发展而来的物候知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再分几点介绍物候学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最后强调物候学对现实生活的意义。这样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既能够吸引读者,激发其阅读兴趣,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清楚的认识。

可见,在写作说明文时,我们应注意现象与本质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在动笔写作之前,我们可以参考这一写作要点进行速写试练。

小鱼同学准备参加“地理知识趣科普”主题活动,他希望自己写的文章既能吸引读者,又能体现出严谨的科学思想,但是目前他的思路还不清晰。请你为其梳理思路,列出文章的逻辑顺序。

地理现象是:

本质是:

本质知识的分点或分层思路: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从原因到结果和从结果到原因,这两种逻辑顺序的说明过程非常清晰,其逻辑是单线的,是对某个事件或事物的正向推导或反向推导。

从结果到原因是先说结果或影响,再说原因或动机;而从原因到结果是按照事件或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并一步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结果,从而揭示其中蕴含的本质规律。

如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就应用了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文中,作者首先提出了“造成恐龙灭绝”的两种结果—“撞击说”和“火山说”,然后分析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性质和成因,最终证明了导致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作者在验证恐龙灭绝这一问题的结果时,发现了“斯石英”的存在,判断出“撞击造成恐龙灭绝”的直接证据是斯石英,证明了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撞击说”。这样层层追溯、以结果推出原因的论证方式,逻辑清晰又有说服力。

因而,在写作时我们应注意完善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的步骤,以严谨的逻辑顺序表明观点。为此,我们可以参考这一写作要点进行速写试练。

小鱼同学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追溯源头”主题研讨活动,他希望从某个事件或事物入手,逻辑严密地探究其背后的起因。请你先为小鱼同学的文章进行逻辑顺序的梳理。

结果:

理论及分析:

起因:

技法小结

运用逻辑顺序阐述事理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注意主题明确。全文的逻辑核心应当是同一事物或者理论,切忌偏题离题。

二是注意科学性、严谨性。运用逻辑顺序阐述事理有利于提高事理的可信度,如果写作时出现知识性错误或者表述含糊,会弱化逻辑顺序带来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因此在运用逻辑顺序阐明事理时,应当注意资料的准确性,规避不权威的说法和理论。

三是注意文段之间的衔接。适当地加入简练的过渡,会让文章更顺畅。

微写作

哪个事物让你印象深刻?它可能是对你来说有特殊意义的某个物件,也可能是你参观展览后难以忘却的某件展品,还可能是你游览过的某个景观……请你选择一种事物进行一段微写作。(300字左右)

教师示范

为什么在故宫博物院众多的陶瓷藏品里,我一眼就爱上了这件清康熙年制的粉彩钟馗醉酒像?

从瓷器制作的角度看,这件粉彩瓷色彩柔和、形象灵动。瓷塑钟馗依山石而坐,身穿朱彩描金海水云龙纹蟒袍,腰系黄色丝带,人物的服饰与其肘边的白瓷红蝠纹瓶颜色搭配相宜,使得画面不单调。同时这件瓷器的细节处理也很细腻,人物服饰的褶皱和肌肤的纹理逼真自然,浓密的胡须根根分明,倚靠的石头纹理清晰,充分展现了工匠制作这件瓷器的巧思及精到的制作技艺。

从形象设计的角度来说,这件瓷器描绘的是我们熟知的钟馗。代表刚正不阿的钟馗形象自古深受人们敬爱,更何况这件粉彩钟馗醉酒像与传统的钟馗形象不同—并非怒目横眉,而是更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其醉态令人感到和蔼可亲、诙谐可爱,不自觉地对其生出几分亲近来。

(谭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