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
2024-05-22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太难了”是当下的一句流行语。学习上的压力,朋友间的嫌隙,家人间的矛盾……常常令人心中黯淡,感到难熬。有人认为“难”是生活的底色,毕竟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人认为生活就要迎难而上,搏击风雨。你经历过什么难事?又是如何解决的?
请以“只要 ,其实不难”为题,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
要求:补充题目空缺部分再作文;不少于600字;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
特约
名师
陈斯聪
名师简介:湖南省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曾获2023年湖南省“基础教育精品课”二等奖,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智慧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
教育宣言: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写作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初中生在写作时“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同时,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成长感悟”是主旋律。这类考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分享自己的故事、体悟,获得成长。
一、字斟句酌,细致审题
认真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半命题作文不仅要关注作文题目,还要关注材料中的引导语。本期作文材料的引导语中列举了“压力”“嫌隙”“矛盾”等诸多“难事”,这些“难事”围绕成长困境,涉及校园生活、家庭生活。通过分析这些关键词,学生可以打开思路,从生活往事中遴选出恰切的素材。“你经历过什么难事?”“是如何解决的?”
“写出自己的感悟”则从作文结构角度提示学生,先写“遭遇难”,接着写“解决难”,最后总结个人解决难题的经验,阐明道理,以及获得的启发。
二、生动叙事,详写改变
行文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将自己“遭遇难”的迂回曲折诉诸笔端。写作重点应该放在“化解难”的过程,千万不能把笔墨过多地用在“遇到难”的表现上,避免造成主次颠倒、中心不明确。如何把“化解难”的过程写得详细呢?可以从思想转变和行动转变两方面入手,着重对“我”的动作、神态、心理进行正面描写;辅以对环境和旁人的描写,进行侧面烘托。个人的行动转变要与前文“遇到难”的原因保持一致,切忌出现脱节。具体充分地“化解难”的过程可为凸显立意张本。
三、结尾点题,抒发感悟
“千古文章意为帅”,好文佳作必定立意深远。部分学生在作文结尾凝练感悟时,常常凭空议论,与前文叙写的内容无关。结尾的感悟要以前文内容收束为基础,所以应该以极简笔墨先对如何“化解难”做总结,再谈自己“化解难”的收获。此类文章立意应该植根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如果想进一步深化主旨,还可以由一件事到多件事、由现在到未来、由个人到集体,进行多向开掘。
失误片段
失误原因一:入题拖沓,交代啰唆
窗外阳光明媚,光线从树叶间隙透进来,斑驳地印在书桌上,但我的情绪却有些低落,心里像是被棉花堵住了似的,说不出来的憋闷、委屈,还有一些内疚,望着桌上一堆复习资料,我更加心烦意乱。
看着母亲忙碌不停却稍显落寞的身影,恍惚间我的思绪回到了不久前一个稀松平常的傍晚。我刚参加完学校的运动会长跑,汗流浃背地回到家,刚进家门还来不及换鞋,母亲就急急地问:“听老师说你扭伤了脚,严不严重啊?疼不疼啊?说了叫你注意安全,不要太着急,总是不小心!”母亲一口气问出一连串的问题,同时弯下腰撩起我的裤脚就要查看,我并没有注意到母亲的担忧和心疼,还兴奋地说:“我没事,校医已经给我喷了药,我扭伤脚之后还跑完了1500米,拿了小组第一名呢!”我边说边往屋里走,母亲紧紧跟在我身后,一下子提高了嗓门说:“脚伤了怎么还去跑步
呢?那肯定会加重伤势的,让我看看。骑车都是脚踝用力,这几天你不能骑车,让爸爸接送你。”我有点不耐烦了,甚至有点生气,不能理解母亲为什么会因为一点小伤而小题大做,总是啰唆个没完,却3155f29029c10d38f1257e227957eb0840b234a5e16b2dd6c1d97302b04ae8f5一点都不关心我在意的“成绩”,也不为我感到高兴,于是随口回了一句:“说了没事!”就把母亲拦在了房间外。
失误剖析
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事件、主旨没有关联,此处的赘述导致情节拖沓、入题缓慢,影响对“遭遇难”的简洁交代。第二段交代“遭遇难”的困境时,对双方的语言描写过多,内容啰唆且单调,没有充分体现母亲给“我”带来的困扰。
失误原因二:转变突兀,缺少描写
接下来的日子里,母亲真的就不再跟我说话。我却依旧能在早晨醒来时看见厨房里亮着的灯,餐桌上冒着热气的早餐,门口柜子上放着的伞,阳台上晒着的干净外套;依旧能在夜晚看到客厅灯光下那个为我缝补口袋的身影,听到卫生间里的刷鞋声、房间里拖地板挪动桌椅的声音。就像此刻,母亲仍在不停地忙碌着,忙着照顾我、照顾这个家。我突然明白,原来平日里母亲的啰唆都是对我的照顾,她的絮絮叨叨都是对我的爱,而我却让她伤了心。
我终于鼓起勇气走出房间,抱住母亲,轻轻对她说:“妈妈,对不起!我不该那样跟您说话。”母亲先是微微一怔,接着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这时候我好像看到了母亲小时候的样子,一个被父母呵护着、宠爱着,无忧无虑的小女孩,如今却操劳着、担心着、隐忍着。母亲擦着眼泪看着我说:“儿子,妈妈这些天也在反省,你已经长大了,是妈妈没有给你想要的情绪反馈,以后妈妈也会注意方式。”我拍拍母亲,看着那么坚强的她为了我的一句道歉而释怀,我知道她有多么的“刀子嘴豆腐心”了。我给母亲做了个鬼脸,她破涕为笑:“臭小子,还不去复习。”
失误剖析
看着母亲像平时一样照顾“我”、照顾家庭,“我”突然就理解了她,这样的转变过程突兀,缺少从不理解到理解的契机。“我”对母亲的理解仅体现在心理改变上,缺乏具体行动与之呼应。“化解难”的部分记叙过多,缺少细腻的描写,没有还原场景,难以动人心弦。